辐射4 皮套:TEDtoChina ? 何为快乐 ? 心理免疫:如何撞上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16:55

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写过一本书专门讲述快乐之道,书名为《撞上快乐》,在2004年TED大会上,吉尔伯特与观众分享了他的一些研究心得。

人体的大脑里头的前额叶皮质拥有一种模拟(simulation)的功能,这点跟飞行员参与模拟飞行很相似。而这一特征跟直立行走、语言一样,是进化的伟大的产物,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吉尔伯特邀请我们做一个实验,试想一下,要是给你两个选择,其一为买彩票中奖,并且是三亿美金的大奖,另一种情况是不幸因为发生车祸而变成残疾了。你会选哪个?相必大家不加思考就会选择前者,尽管我们不一定有那样的切身体验,但是我们的大脑可以把那样的场景模拟出来。而一年之后呢,是彩票中奖的人还是意外致残的人活得更快乐?数据显示,两者的快乐程度几乎等同。

吉尔伯特告诉我们说,人脑的模拟器具有一种“影响力偏见”(impact bias),但事实上,不管你竞选成败与否、考试成功与否、比赛胜败与否,这些都不会对你的快乐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是发生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创伤,假如那是发生在三个月以前的,那么那件事对于你今日的快乐感几乎不会发生影响。
这是为什么?吉尔伯特说,因为快乐也可以人工合成(Happiness can be synthesized),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免疫的系统(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那是一种通常不为自我所知觉的认知系统,该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进而也让自己活得更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人工合成快乐,但是我们却一直以为快乐是一种需要苦苦追寻的东西。

吉尔伯特接着给我们讲述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吉姆·莱特(Jim Wright),他曾经是众议院主席,后来因为一桩黑幕交易事件被迫下台。但是,几十年后,莱特说,现在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得更好,不管是从身体上说,还是从精神上说。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默里斯·比克汉(Moreese Bickham),他是因为一项错误的判决而在监狱里坐了37年的牢,直到他78岁的时候通过DNA检测确认无罪才被释放。出狱后,比克汉说,那是一种极为光彩的体验。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哈里·朗格曼(Harry S Langerman)的,他早年在《纽约时报》读到一篇关于一家汉堡包小店(那是麦当劳兄弟开的店)的故事,看出了潜在的市场,就萌发了开加盟店的事情,问哥哥借钱,被断然拒绝。六个月以后,另一位美国人刚好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并马上行动,于是成为了一时的巨富。

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比特·贝司特(Pete Best),他是甲壳虫乐队早期的一位鼓手,后来因故退出了甲壳虫乐队。1994年的时候,他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的时候说,我现在很幸福,要是那时候留在甲壳虫,我今天还不一定会活得这么快乐呢。

好了,快乐的秘诀是什么?让我们总结一下:

1、积聚财富、权力与威望,然后甩掉这些东西。

2、坐穿牢底

3、帮助别人赚取大笔的金钱

4、千万不要加入甲壳虫乐队

不过大家想必不会对这样的论调报以赞赏的目光,因为我们认为人工合成的快乐的质量比不上自然的快乐。

那么,这两种快乐之间有何区别?

自然的快乐,简单的说就是“在想要某物的时候,得到那样东西”;而人工合成的快乐,则是“在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时,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

为什么人们会鄙视前者?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马上能得出答案。试想一下,要是光顾商场的都是一些天天坐禅念道的和尚,那么这商店岂不是要关门啦,因为和尚通常不需要什么东西啊!

吉尔伯特表示,人工合成的快乐与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快乐的质量是均等的。他跟我们讲述了他做的一个实验,他拿出六幅莫奈的油画(印刷品),让受试者按照个人对画的喜爱程度为其排序。而后受试者被告知说,他们可以在三号和四号之间选择一个带回家。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假如我们叫受试者对同样的六幅画排序,你会发现,原来的三号已经跑到二号的位置上去了,而原来的四号则落到五号的位置上了。“我得到的就是更漂亮的,我得不到的,肯定是很糟糕的。”这就是快乐的人工合成。为了进一步证实这样的判断,吉尔伯特又邀请一些健忘症患者做同样的实验。结果显示,健忘症患者也是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即认为自己拿到的那幅画比没拿到的更漂亮,但是他们却是不知道自己已经拿到那幅画了(不要忘记他们患有健忘症,很容易遗忘发生在几分钟以前或半小时前的事情)。

事实表明,自由选择是自然快乐的朋友,但它却是人工合成快乐的敌人。当我们无从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的工作效能是最高的。

最后,吉尔伯特讲到了另一个实验,那是关于让摄影课的学生在两张自己冲印出来的很漂亮的照片之间选择一个自己保留,另一个上交给老师的故事。实验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必须当机立断作出选择,因为老师说上交的照片半小时后就要送往总部。而另一组则有四天时间来选到底保留哪一张照片。结果是后者四天后依然没能作出选择,即使是勉强作出一个选择,对于自己所选也不完全满意,自己也因此而闷闷不乐。而第一组学生则对于自己拿到的照片喜爱有加。

吉尔伯特接着又对一班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同样的实验,让他们自己选:a) 不可逆转的选择;b) 可逆转的选择。结果是66%的学生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说选择了痛苦。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里面写到:

人生中的悲剧与无序之源,似乎皆来源于人们过高地评估某种时局,诚然,某些时局确实更值得人们追求,但是,不管这种追求有多大的合理性,我们都不可因这种痴情的追求而打破谨慎、公正的法则,亦不可破坏我们未来的心境。因为假如我们真的那么做,我们必有一天会忆及当日的愚味,或者是因自己曾经的偏私而感到后悔。

没错,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事物比别的事物更具价值,我们确实应该追求那些价值更高的东西。
但是,假如我们过分看重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时,我们就有可能面临危险。

当我们的追求不是无节制的时候,我们可以生活得快乐;当我们的追求变得无节制的时候,我们会生活得很痛苦、甚至会去偷窃、伤害他人,甚至是牺牲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当我们的畏惧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的时候,我们会行事谨慎、三思而后行;当我们的畏惧失去节制并无限扩张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鲁莽大意、胆小如鼠。

吉尔伯特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演讲,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与担忧在一定程度上都夸大其实,我们自己可以生产出我们所不懈追求的那样东西,假如我们选择去体验真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