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毁灭者套装在那买:局前街小学:走向生命自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56:02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生境中,每一位教育者唯具有了清醒的自我意识,具有了在多变环境中把握自己发展的生命自觉,才有可能在教育领域转型性变革中正确地选择发展方向,才有可能成为变革的参与者、促进者与引领者。                                                                                                                    ——叶澜    追逐自己的梦想
                 ——
自主抉择
  人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梦想,而社会现实却往往让你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陷入痛苦与迷茫。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曾面临两次艰难的选择。
  1987年,我从无锡师范大专班毕业。作为“文革”后第一届进入小学教育的大专生,我们是小学教育的“宠儿”,然而我却面临了挑战和选择。当时,我的家乡已经是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父亲在家经营花木,效益不错,父母亲希望我回家子承父业。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复苏刺激着每一个期望与财富结缘的心灵。在当时,选择“树木”,则可能腰缠万贯;选择“树人”,则意味着清贫一生。五年的师范教育,我已经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中走近了小学教育。这时的我不但对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而且强烈期望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名进入小学教育工作的首届大专生,我充满了期待和梦想。如果就这样回家经营花木,我不甘心。这一次,我硬是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毅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
  可事实上,我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当我大专毕业,踌躇满志地准备到小学教育岗位大显身手的时候,工作分配给我开了个玩笑。我被分到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刚刚开办的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现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1987年8月,当我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造好,只有一幢正在装修中的教学楼。我从9月1日开始做搬运工,搬课桌椅,搬书簿本,搬教学用具……9月8号开学那天,全校一到四年级88名学生是从另一所学校分流出来的。学校只有8名教师,4名是应届毕业生,4名是从农村调进城市的村小教师。学生报名的时候,竟连校长都没有。光荣与梦想似乎不愿眷顾我这个首届大专生。多少个夜晚,站在空旷的校园中唯一的一幢教学楼前,我一度陷入了迷茫,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我的选择错了吗?”“面对这样一所学校,我还能有梦想吗?”“现在回去还来得及,我是否选择离开?”
  经历了一度的徘徊后,我决定留下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虽然眼前让理想生长、开花的土壤不是我所期望的,可我却不能因此放弃我最初的梦想。事实上,对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来讲,倒是这艰苦的环境和条件锻炼了我的意志,更为我赢得了静心阅读、积累酝酿的时空。因为老师少,我除了音乐课,什么课都上。我不仅上课,还要带运动队。因为学校离城区比较远,那时候,读书几乎成了我的全部生活。我制定了详细的读书计划,如一本书要读几遍,每天读多少页,还做了许多读书笔记。这一份坚守,还让我这个年青人拥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任教第一年就担任教研组长,任教第四年,我就担任了教导主任,任教第七年,担任了副校长。
  人的发展,有各种可能性,而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则完全缘于自己面对各种可能时的自我选择。没有自我的人,是不会有发展的。选择教育生涯,是我自己的选择!  “树立自己的专业尊严
   ——
自觉探求
  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实际上走了一条从理论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从独立思想到“起而行道”的自觉发展之路。
  刚工作的几年,除了自己个人的读书行动外,还经常参加一些读书会。实际上,在初为人师的入格阶段,这一段走出校门后的读书经历,它让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是一名大专生,但教育之“道”很深,师范五年的学习还只是皮毛;教育之“道”很灵动,它既不是固化的,更不是书本中概念、原理的代名词,它存在于每一个具体教学场景中;教育之“道”很真实,它不仅仅是一种“文本性存在”,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起而行道”。也许,这时的我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以主体的角色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
   我开始不断向自己叩问:一名教师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为什么做?以怎样的方式做?走出了书本中的教育世界,我开始以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进入工作实践。在众多的培训课程中,我逐步有了内立场,不再是理论学习中的墙头草,我的根已经深深扎在小学教育实践之中。伴随着学习从广度走向深度,一个精神独立、专业自主的我站立起来了。
  作为一名实践者,他不是操作者、执行者、匠人的代名词。每天面对学生,每天面对课堂,每天面对具体的教育生活、具体的教育情境,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真实的学校生活、更了解真实的学生。在教育实践变革中,相对理论工作者,实践者也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作为一名实践者,我们可以在自我内在理论的提升中不断催生内在力量,由此推动教育变革的发展。
   也许刚开始的实践研究只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记得在读大专期间,我们学习了教科研方法,由于自己爱好心理学,又师从张百川先生和陈毓芳先生,系统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在实习期间,在张百川先生的指导下,我就完成了《小学生交友现状》的调查,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受大专学习的影响,工作之初我就以研究的习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名进入小学教育的首届大专生;一所新成立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一门正集中精力摆脱政治化倾向,逐渐重视工具性能的母语学科;一个由“应试教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变革时代……面对这个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的机遇,我决心以自己的专业优势投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
  对于学科教学改革,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只有从学科本质属性入手的改革,才是有效的。伴随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走过了不同的选择期、困惑期和反思期。事实上,多年以来,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始终关注了学科的本质属性,坚持教学改革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入手。
  出于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针对每一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与时俱进的研究主题,如 “作文教学的言之有物”、“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等。伴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我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也形成了一系列论文,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到《加强目标意识,在语文教学每个环节中渗透“道”》,从《加强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的内化》……
  一系列的主题研究,一篇篇教学论文,一堂堂生动的研究课,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中,我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真实开放、结构灵动、充满成长气息。我确立了“生命语文”的教育思想,追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真实的生命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我确定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营造开放化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语文;创设活动化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学语文。2001年,我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在课改推进一个阶段后,我发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自身实践相脱节,新的教学观念停留在语词的掌握上,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理念,教学实践依然在走老路。其次,由于改革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实践行为的偏颇。再次,受教师们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课改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忽左忽右,或者失度的问题。一部分教师在实践变革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强调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强调了合作探究,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感悟,又忽视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强调了学习过程的体悟,又忽视了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的分析,从2006年至2008年,我致力于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我教育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一种积极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我不断求索,不断奋进。此时再回首当初的那份选择,其实早已经不再是一份职业,他提升了我全部的生命意义。的确,当一名一线教师获得了精神的独立和专业的自主后,可以在学习、研究、思考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力,这正是实践工作者的专业尊严。而这种尊严又促进我不断在研究中得到整体的提升。    “挑战是一种力量
           ——
自我超越
  只有不断挑战的人生才有意义。如果你在实践中总会有挑战的冲动,那么,你一定是充满了鲜活的能量。挑战是一种刺激,更是让你奋进的力量。
  2003年暑假,教育局调我担任局前街小学的校长,当时的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一是局小是常州市最有名的小学,地位极高;二是我在二实小做了8年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没有做正校长的经验。一位36岁的年轻人,要担负起一所百年老校新时期发展的重任;一位来自城郊结合部新办学校的副校长,要担当起一所市民心中最有名的学校的发展重任……作为局小发展史上最年轻的校长,重任之下,我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领导对我的一份信任,这也是一份对我智慧和情感的极大挑战。
  一到局小,我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学校改造,欠了很多债(在二实小的时候觉得局小是很富的);另一方面,与二实小相比,两所学校不同的历史和地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然而,也正是因为百年老校的“名校”光环使老师们逐渐变得相对保守和安逸,且自我感觉良好,缺乏内在变革的动力。老师们个体强势,却缺少团队协作的意识。我的校长之路该怎样走?个体因素的特殊性和学校现状的具体性,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没有因循的模式!到局小后,我就开始经常失眠,半夜里急得醒过来后就再也睡不着了。那一年,我得了高血压。
   学校的发展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久负盛名的局小在自己的手中不能落后,而且在新的平台上还应该有新的发展。如何使局小高开高走呢?有创造智慧的人,往往是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开拓现实的。我有了强烈的迎战冲动。
   经验不能移植。我没有因袭近十六年的工作经验,因为经验不是固化的,它需要在现实场景中不断被激活,不断被更新、拓展。我在二实小工作了十六年,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到后来评上特级教师,无论是业务还是管理,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也小有名气了。但进入局小后,我清醒地开始对过去的经验简单移植说“不”。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有其独特的传统和风格,把二实小的一套照搬过来,肯定是行不通的。局小的发展,要遵循局小的特点,采用切合局小的思路和策略。
   定位不能因袭。岗位的转换,直接呼唤我已有角色定位的更新。从一位管理者走向一位领导者,我首先应该是一名思者,同时是一名行者。把握方向的前瞻性,洞察问题的敏锐性,认识态势的准确性,直接对我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挑战。能不能做好一个价值的引导者,做好发展力量的集聚者,我开始了新的挑战。
  2003年底的一次行政例会上,上任不久的我推心置腹地跟每一位局小的干部交了心:“新的世纪,我们这十几个人在支撑、引领着局小的发展。以后的几十年,局小会怎么走?局小人会是怎么样的?在局小一天,就要负起我们的责任。局小的发展就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年老时我们才能无憾。我们任重道远。”面对着在压力中勇敢接受挑战的我,局小的干部被感动了。
  周五的夜晚,当其他人都下班时,我带着领导班子坐进了会议室,面对形成的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初稿,我反反复复地跟大家强调:“我们要摒弃浮躁,追求本真。真是什么,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就是真。学校只要坚持这样做,教师和学生能不发展吗?请大家认认真真研读。”当窗外的喧嚣渐渐远去,明月的清辉安详地洒落在宁静的局小校园时,我带着这支队伍正争鸣得面红耳赤:“规划要细,但不要游离违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非教育、反教育的事不做,集中精力做好几件事,不贪大求全,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好几件事。”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在意见征询会上,我不断和学校的干部与教师沟通:“我们要充分调查研究,做大家认同的事情。任何一件事都会对教师发展或学生成长有效,但有效率问题,哪件事情效率最大,我们就做这件事。”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工作和理论积淀,促进我在局小的办学传统里生长出自己的教育理念——“生命关怀”。从此,“轻负担、高质量”的局小品牌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与力量。
  随着规划蓝图的逐渐形成,我带着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开始点燃每一个教师心中的理想之火。局小每一次的教师大会都是对全体教师的精神洗礼。“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是要活出境界的!”“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个地位不是指官位,是你的尊严,你的人格魅力,你在师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要寻找自己的激情,不断激发自己的激情,寻找新的激情,我们要建设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局小。要营造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局小文化。”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感召着局小的每一位教师。
当一种精神的东西开始在局小校园流淌时,这所学校已经孕育了新的发展生机。    “机会不是等来的
          ——
主动争取
  一种人的真正的力量不是无视现实,不是幻想理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的外部的许多条件上,更不要把机遇错失在等待中。
  在二实小艰苦创业的经历,教会了我要主动争取。记得我在二实小当语文教研组长时,每学期市教研室都要组织直属学校的研讨活动。有一次,我认真准备了发言稿,可是主持人可能觉得我的发言没有什么价值,就没有让我发言。当时的我很憋屈,是呀,自己初出茅庐,学校又是一所新学校,谁会在意你呢?如果自己不主动争取,谁会把机会送给你呢?机会不是等来的。于是,在第二次的研讨会上,我做了更充分的准备,还没有等主持人点名,我就抢着发言了。结果,由于我做了充分准备,我的发言受到了主持人的表扬。在后来的研讨活动中,我的努力赢得了经常被点名先发言的机会。
  的确,能自我把握的人,一定是有勇气的人,更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这种意识为我后来当好局小校长提供了关键的素养保障。
  2003年8月,我调任局前街小学校长。一所百年老校,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与时俱进?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我开始思考校长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思考百年老校的变革……“忽视甚至害怕变革,百年老校不过是‘祖上曾经辉煌过’而已”。意识到了这一点,2004年,在二实小参加了五年“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我迈出了作为一把手校长最关键的一步: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新基础教育”研究能激活教育的内在动力,让师生获得主动、健康的发展。如果能获得这样的发展平台,局小新一轮的发展就获得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我频频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向叶澜教授表达学校要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愿望。我的“电话进攻”赢得了叶教授与学校领导班子的面试机会,她答应局小可以选择性地参加部分研讨活动。为了尽快让局小的研究顺利启动,我坚持全过程参与基地学校的研讨活动。可是,没有活动信息怎么办?于是,每一次我都要托以前参加研究时认识的老朋友搞“地下工作”,提供“情报”。所以,几乎所有研究活动都没有落下。一有活动,我总是早早地偷偷来到会场,选择会场的某个角落坐下。
  有一次,当叶澜教授忽然发现坐在角落的我时,顿时严肃批评了我:“你怎么来了?!谁让你来的?!”我知道,叶教授希望我在家先读懂自己的学校,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要先忙着看别人。当时,所有基地学校领导和教师都看着我,我被责问得满脸通红。但是,就在那一瞬间,我做出了一个至今想来都引以为豪的举动,我索性拎起包坐到了前排,和叶澜教授面对面。我知道,我身后的班子成员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不断争取和叶澜教授眼神交流的机会,我要告诉她,我领会了她的讲话精神,我是真诚的。后来,我这一坐,竟然赢来了会议结束时,叶澜教授对我们学校身份的确认。她向在座的各校校长介绍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并正式宣布同意我们学校作为准基地参与研究活动。
  面对一所百年老校,作为一个年轻校长,我自觉、主动地从个体“可为”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创造学校发展的可能空间,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了新的条件。如今,局小已经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她让百年局小焕发了生命活力。
                    
    “唤醒并信任你的伙伴
          ——
自觉变革
  任何一所学校的传统,都会有痼疾,我们要做的不是加减法,而是通过变革,用新的力量去吸引它、替代它。在学校变革中,我从来不是孤军作战的英雄,我们的领导团队,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是我的伙伴,他们是我依靠并信赖的力量。因为我坚信,有创造智慧的人,他敢于在问题和现实的矛盾面前,善于激发变革力量。
  记得刚到局小时,为悠久历史感到自豪的局小人,对变革似乎很陌生。在当时的局小,安于现状的力量是强大的。我意识到,对百年局小来说,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其实是学校精神记忆中最宝贵的财富。变革其实可以从梳理历史、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开始,其结合点,可以从追寻局小的名师入手。
  我和老师们一起召开了“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蒋纯老师是建国后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名师,局小曾经的“形象大使”。然而,现在的局小教师对蒋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却说不清楚。那时蒋老师已经80高龄了。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急迫感:如果再不做整理抢救工作,这些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就可能完全流失。
  然而把这些零散,甚至是处于遗失边缘的思想材料收集起来并形成系统谈何容易,况且那时蒋老师因患病思维已经不太清晰。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采访小组。退休老师中不少人是蒋老师的同事,于是采访小组找到他们,开起了座谈会;蒋老师的徒弟也还在学校,于是采访小组翻出了徒弟们的听课本……细节渐渐丰满起来。
  采访小组偶然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蒋老师曾经到广西百色地区讲学,当地曾把她的讲学稿保存下来并整理成一本小册子。于是我们不远千里专程到百色去把册子“请”了回来。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半年多时间过去了,2004年11月,“蒋纯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如期召开。
  蒋老师的学生、老同事、家人都到场,她的老朋友们——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王兰、庄杏珍、顾美云等也来了,老人们饱含深情谈起了艰苦环境下如何认真教学,勇于创新。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依附到了具体的人身上,便充满了可感的力量,引起了青年老师们的广泛共鸣。
  2005年春节蒋老师去世了,但她与这所学校有关的精神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随后,我又组织召开了特级教师盛云翔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中老年教师思想研讨会。没有花哨的形式,但每次都让老师们受益匪浅。老师们开始感慨:“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倾听这些老故事,我们逐渐走进了局小历史深处,内心也开始变得丰厚起来。”
  教育变革就这样悄悄地进行。我没有规定一个模式让教师去强行改变,而是“通过思想研讨会形式逐步孵化学校知识,然后把知识管理固化下来。”事实证明这一过程是行之有效的,它让教师在情感上亲近学校、认同文化的过程中也体悟到主动发展的历史依据。   
  这是一个生命苏醒的过程。
  随着这一教育变革的推进,“人本亲情”的管理理念也随之植入学校的文化土壤。“人本亲情”的管理理念是对“管理即管人”旧观念的颠覆,是从“驭人之术”到“成人之道”的管理立场的转换。
  组织变革是学校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我就喜欢“碰硬”,但是是智慧地。我知道,学校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革,才能为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础。原先的学校管理是科层制的,校长拿出意见来,副校长去执行,到中层干部去贯彻,中层再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然后到备课组长、教师。这样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在学校发展中,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大大挫伤。与科层制相对的是扁平式、跨层式的组织机构,打破科层制就是要让校长直接面对年级组和教研组。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年级组和教研组,中层部门提供的只是一种服务。
  于是,办公室变成了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总务后勤变成了后勤保障部门,党支部、团支部、工会是舆论导向上的服务部门。最大的变化在教导处,它分成了科研部、教学部、信息技术部三部分,教务部门是属于事务性的,教学部、科研部、信息技术部则成了为年级组和教研组提供学术服务的组织。
  这样一来,做事情的方式整个调了个头儿。原来要推进一件事是教导处布置下去,各年级组只管执行,不必问为什么。而现在是教导处首先调查各年级组的发展现状,然后收集信息为年级组提供学术服务。服从式的管理在局小行不通了,校长不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一切都靠自己主动寻找。就这样,一批中层干部的生命活力苏醒过来,每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而我明白,不唤醒普通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就不算真正的学校组织变革。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和岗位供教师选择——这个渠道越宽就意味着教师成长的舞台越大。由此,我们引进了项目组管理。
  中层干部都有规定编制的,没有职数便不能设,然而职数少,很多教师便得不到锻炼。引进项目组后我们却可以这样做:一个项目多少预算、实现什么目标事先确定好,项目完了之后由学校考核,符合目的和要求的奖励就都给你,完成任务后项目组就解散了,不受职数的限制。而且在竞聘中层干部时我们要看参与项目组的经历,这可是竞聘的基本条件。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项目组的灵活性为人员流动注入了活力。局小的中层干部是三年一聘,人员变动一般不会太多,但是项目组是灵活的,按需设岗,采取自荐方式,普通老师或中层都可以做项目领衔人,都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效地克服了“管理疲劳”。更加重要的是,项目管理为塑造全新的教师文化吹来了清新的风。
  在团队协作的文化中,教师的工作状态得到改善,因为“奉命做事与主动发展状态不一样,内在的生命感觉被激发出来,合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尊重、被尊重,认可、被认可的过程,有着积极、内在的生命感觉。”
  每个人都能发展,每个人都愿意发展,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越来越被局小的组织变革所证明。

    “人要有大境界、大精神”
          ——主动担当

  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是一种主体自觉,而追求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则是一种大精神、大境界。没有行政命令,更没有明确规定,可我主动选择了与他们同行。事实上,从个体发展走向群体发展,既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更让我在压力和挑战中不断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二实小当副校长期间,我总是喜欢带着青年教师一起学理论,搞研究,培养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调到局前街小学以后,我更盼望每一个教师都获得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的发展需要“内在需要、情感、意志”等内动力,所以,我提出了教师发展要关注精神建设、情感建设、学术建设的融合共生。
  刚到局小的时候,针对学校的情况我提出了三句话:积极进取不安逸,勇于挑战不保守,团结协作不相轻。文化是需要引导的。从2003年开始,我策划了“感动局小”系列评选活动。这项评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放大的教育价值”。
  第一步是推选。在年终的时候,给老师们一段时间,大家坐下来推选。我是坚决反对投票的,我建议老师们面对面地聊天,聊出那些感人的事和人。被发现、被赏识的感觉真好。哪怕是根本没有被提名的老师也很兴奋,因为过去认为没有人关注自己,但在年级组里一聊,平时做的所有事情都被提及了,而人是需要肯定的。
  当年级组推选出来后,校领导班子进行汇总、评议。我始终坚持名额要少而精,候选人必须能代表一类教师,在他们身上能够体现学校的主流文化价值。这样被评出来的人物,每个都是一面旗帜。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老师,也在这一独特的评价机制中被发现、欣赏。
  如何让颁奖过程发挥出仪式的教育价值,我们更是动足了脑筋。会场布置、主持人服装、音响效果、背景音乐、画面,都要根据获奖者个性特别设计。“感动局小”系列评选,让学校的主流文化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让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能够在教师中具有长久的影响力,我还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改革了传统的“教师大会”,开辟了局小论坛…… 老师们渐渐发现,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团结协作并不是字面上的意义了,它们慢慢化作了的行走方式,向上生长变成了自己的内心需要。
  当主流文化影响着所有人,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和学校一起向前走时,我敏锐地认识到教师的学科素养成为教师发展的专业瓶颈。2006年起,我开始着力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数学学科教师必读《数学思想方法》,选读《数学历史典故》等书籍,还聘请专家到我们学校开设“数学发展史”这门课程。每周的教研活动中,有关负责人都会给老师出一些对数学思维要求比较高的数学题,让老师尝试解决,并鼓励方法多样化。语文学科教师必读《论语》,选读《孟子》、《大学》等书籍。语文组也开设了“百家讲坛”,请大学教授来引读《论语》、《孟子》……
  文化引领、专业支持、平台搭建……一大批青年教师开始成长起来。六年来,局小有2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有20名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名教师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有14名教师被评为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帮助和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我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放眼全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常州市就筹建了“小学青语会”,我担任了十几年理事长,带领全市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搞研究。后来,我又担任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紧跟时代的步伐,面向未来,引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学与改革,是小语会的责任。在每一个阶段,我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时提出一些研究与改革的课题,带领全市小语会会员学习、实践、反思与总结,再把研究成果辐射到全市。
  2006年1月,常州市教育局组建名教师工作室,我成立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育李伟平名师工作室”。作为常州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我的工作室以常州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吸纳了一批有共同教育追求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了研究共同体。利用这个崭新的平台,我和一大批青年教师在主题研究中共同成长。其中有区语文教研员,有省级实验小学的校级领导、语文学科主任,有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有学科带头人,有青年骨干教师,有教学能手……我们围绕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有效的研究,并对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完整、系统而全面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研究专著《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已出版。2008年9月,工作室两位老师被光荣地评为江苏省第十批特级教师。
  随着第一轮名师工作室周期评估的结束,我又申报了第二轮,此时此刻,对“小学语文结构化研究”的探索已经起航……作为一名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通过工作室以点带面的团队发展机制,项目引领的工作推进机制,知识管理的成果积累机制,实现了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一个团队,一支队伍的成长的突破。促进更多的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也许是对特级教师责任和使命的生动诠释,更是对特级教师生命意义和价值提升的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