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移动网上营业厅:四书集注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56:28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1〕。国。〔2〕之所 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 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3〕。今恶〔4〕死亡而乐〔5〕不仁, 是犹恶醉而强〔6〕酒。”〔7〕
〔1〕三代,谓夏、商、周也。禹,汤,文、武,以仁得之。桀,纣,幽、厉,以不仁失之。
〔2〕国,渭诸侯之国。〔3〕言必死亡。 〔4〕恶,去声。 〔5〕乐,音洛。 〔6〕强,上 声。 〔7〕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 敬〔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2〕。《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3〕。’”〔4〕
〔1〕“治人”之治,平声。“不治”之治,去声。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 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 〔2〕不得,谓不得其所欲,如“不亲”、“不治”、” 不答”是也。反求诸己,谓“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也。如此,则其自治益详, 而身无不正矣。天下归之,极言其效也。 〔3〕解见前篇。 〔4〕亦承上章而言。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1〕
〔1〕恒,胡登反,常也。虽常言之,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故推言之,而又以家本乎身也。 此亦承上章而推言之。《大学》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是故也。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1〕。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 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2〕”
〔1〕巨室,世臣大家也。得罪,谓身不正而取怨怒也。麦丘邑人祝齐桓公曰:”愿主君无得 罪于群臣百姓。”意盖如此。〔2〕慕,向也,心说诚服之谓也。沛然,盛大流行之貌。溢, 充满也,盖巨室上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取信:今既悦服,则国人皆服,而吾德教之所施可

以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盖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修。吾身既修,则 人心之难服者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林氏曰:“战国之世,诸侯失德,巨室擅权,为患甚矣。 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胜而適以取祸。故盂子推本而言:惟务修德以服其心。 彼既悦服,则吾之德教无所留碍,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所谓‘韩弘舆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 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处置得宜,能服其心故尔’,正此类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 强〔1〕。斯二者天〔2〕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 又不受命,是绝物也。〔3〕’涕出而女于吴〔4〕。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 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5〕。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 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6〕。《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 亿。上帝既命,候于周服。候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7〕’今也欲无敌于天 下而不以仁〔8〕,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9〕云:‘谁能执热,逝 不以濯?’〔10〕”
〔1〕有道之世,人皆佳德,而位必称其德之大小。天下无道,人不修德,则但以力相役而已。
〔2〕天者,理势之当然也。 〔3〕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强之事也。令,出令以使人也。受 命,听命于人也。物,犹人也。〔4〕女,去声。以女与人也。吴,蛮夷之国也。景公羞与为 昏而畏其强,故涕位而以女与之。 〔5〕言小国不修德以自强,其般乐意敖皆若效大国之所为 者,而独耻受其教命,不可得也。〔6〕此因其愧耻之心而勉以修德也。“文王之政,布在方 策”,举而行之,所谓师文王也。五年、七年,以其所乘之势不同为差。盖天下虽无道,然修 德之至,则道自我行,而大国反为吾役矣。程子曰:“五年、七年,圣人度其时则可矣。然凡 此类,学者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耳。”〔7〕《诗》,《大雅·文王》之篇。孟子引此 诗及孔子之言,以言文王之事。丽,数也。千万日亿。侯,维也。商士,商孙子之臣也。肤, 大也。敏,达也。裸,音灌,宗庙之祭,以鬰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将,助也。言商之孙子众 多,其数不但十万而已。上帝既命周以天下,则凡此商之孙子皆臣服于周矣。所以然者,以天 命不常,归于有德故也,是以商上之肤大而敏达者,皆执裸献之礼,助王祭事于周之京师也。 孔子因漆此诗而言:有仁者,则虽有十万之众,不能当之。故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 不可为众,犹所谓“难为兄,难为弟”云尔。夫,音扶。好,去声。〔8〕耻受命于大国,是 欲无故于天下也。乃师大国而不师文王,是不以仁也。〔9〕《诗》,《大雅·桑柔》之篇。
〔10〕逝,语辞也。言谁能执持热物,而不以水自濯其手乎?此章言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 修德行仁,则大命在我。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慈,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 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1〕!有孺子歌曰:‘沧浪〔2〕之水清兮,可以濯 我缨〔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4〕’夫〔5〕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6〕。《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7〕’此之谓也。”〔8〕
〔1〕菑,与灾同。安其危、利其灾者,不知其为危、灾,而反以为安、利也。乐,音洛。所 以亡者,谓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私欲固蔽,失其本心,故其颠倒错乱至于 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至于败亡也。〔2〕浪,音郎。沧浪,水名。〔3〕缨,冠系也。
〔4〕言水之清浊,有以自取之也。圣人声人心通,无非至理,此类可见。〔5〕夫,音扶。〔6〕 所谓自取之者。〔7〕解见前篇。〔8〕此章言心存则有以审夫得失之幾,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 之著。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 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 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3〕。今天 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4〕,不可得已。“今之欲 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5〕。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6〕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7〕’ 此之谓也。”
〔1〕恶,去声。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晁错所谓“人情 莫不欲寿,三王生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 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此类之谓也。〔2〕走,音奏。圹,广野也。言民 之所以归乎此,以其所欲之在乎此也。〔3〕为,去声。渊,深水也。敺,与驱同。獭,音闼, 食鱼者也。丛,茂林也。爵,与雀同。鹯,诸延反,食雀者也。言民之所以去此,以其所欲在 彼而所畏在此也。〔4〕好、为、王,皆去声。〔5〕王,去声。艾,草名,所以灸者,乾久益 善。夫病已深而欲求乾久之艾,固难卒办,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 日益迫,而艾终不可得矣。〔6〕《诗》,《大雅·桑柔》之篇。〔7〕淑,善也。载,则也。 胥,相也。言今之所为,其何能善?则相引以陷于乱亡而已。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 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1〕。仁,人之安宅也〔2〕。 义,人之正路也〔3〕。旷〔4〕安宅而弗居,舍〔5〕正路而不由〔6〕,哀 哉!”〔7〕
〔1〕暴,犹害也。非,犹毁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主为美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 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 程子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流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 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2〕仁 宅,已见前篇。 〔3〕义者,宜也。乃天建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 〔4〕旷, 空也。 〔5〕舍,上声。〔6〕由,行也。 〔7〕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绝之,是可哀也。 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 平。”〔1〕
〔1〕尔,迩,古字通用。易,去声。长,上声。亲、长在人为甚迩,亲之、长之在人为甚易, 而道初不外是也。舍此而他求,则远且难而反失之。但人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则天下自平 矣。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 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1〕。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2〕。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
〔1〕“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诚,实也。“反身不诚”,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 心有不实也。“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欲诚其意, 失致其知。不明乎鲁,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

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2〕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 道之本然也。思诚者,彼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3〕至,极也。杨氏曰: “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 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 裹,学者宜潜心焉。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 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 闻西伯善养老者。〔1〕’二老〔2〕者,天下之大老〔3〕也,而归之,是天 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在〔4〕?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
〔5〕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1〕辟,去声。作、兴,皆起也。盍,何不也。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 专征伐,故称西伯。太公,姜姓,吕氏,名尚。文王发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 馁。故伯夷、太公来就其养,非求仕也。 〔2〕二老,伯夷、太公也。 〔3〕大老,言非常 人之老者。 〔4〕焉,於虔反。“天下之父”,言齿德皆尊,如众父然。既得其心,则天下之 心不能外矣。萧何所谓“养民致贤,以图天下”者,暗与此合。但其意则有公私之辨,学者又 不可以不察也。〔5〕“七年”,以小国而言也。大国五年,在其中矣。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1〕,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2〕。孔子 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3〕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 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4〕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5〕。故善战〔6〕 者服上刑,连诸侯〔7〕者次之,辟〔8〕草莱、任土地〔9〕者次之。”
〔1〕求,孔子弟子冉求。季氏,兽卿。宰,家臣。〔2〕赋。犹取也。取民之粟倍于他日也。
〔3〕小子,弟子也。鸣鼓而攻之,声其罪而责之也。 〔4〕为,去声。〔5〕林氏曰:“富 其君者,夺民主财耳,而夫子犹恶之,况为土地之故而杀人,使其肝脑涂地?则是率土地而食 人之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也。” 〔6〕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7〕 连结诸侯,如苏奏、张仪之类。〔8〕辟,与闢司,开垦也。〔9〕任土地,谓分土授民,使任 耕稼之责,如李悝尽地力、商鞅开阡陌之类也。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1〕于眸子〔2〕。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 则眸于隙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3〕。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
〔1〕良,善也。〔2〕眸,音牟。眸子,目瞳子也。〔3〕瞭,音了,明也。眊,音耄。眊者, 蒙蒙目不明之貌。盖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正则神精而明,不正则神散而昏。〔4〕 焉,於虔反。廋,音搜,匿也。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 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1〕焉,恶〔2〕 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3〕为哉?
〔1〕“惟恐不顺”,言恐人之不顺己。〔2〕恶,平声。
〔3〕“声音笑貌”,伪为于外也。

淳于髡〔1〕曰:“男女授受不亲〔2〕,礼与〔3〕?”孟子日:“礼也。”

曰:“嫂溺,则援〔4〕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 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5〕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 不援,何也?〔6〕”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 天下乎?”〔7〕
〔1〕淳于,姓;髡,名。齐之辩士。〔2〕授,与也。受,取也。古礼:男女不亲授受,以远 别也。〔3〕与,平声。〔4〕援,音爰,救之也。〔5〕权,称锤也,称物轻重而往来以取中 者也。权而得中,是乃礼也。〔6〕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溺,亦当从权以援之,不可守先王 之正道也。 〔7〕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救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 道求合,则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此章言直已守道,所以济时,枉 道徇人,徒为失己。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1〕,何也?”盂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 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2〕。‘夫子教我以正,夫 于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3〕。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 之〔4〕,父子之间不责善〔5〕。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1〕不亲教也。〔2〕夷,伤也。教子者,木为爱其子也。继之以怒,则反伤其子矣。 〔3〕 父既伤其子,子之心又责其父曰:“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则是子又 伤其父也。 〔4〕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为教。〔5〕贵善,明友之道也。 王氏曰:“父有争子,何也?所谓争者,非责善也,当不义则争之而已矣。父之于子也如何? 曰:当不义,则亦戒之而已矣。”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 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1〕。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2〕。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 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 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3〕。事亲若曾子者,可也。〔4〕”
〔1〕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 以为孝矣。 〔2〕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3〕 养,去声。曾晳,名点,曾于父也。曾元,曾子子也。复,扶又反。。此承上文“事亲”言之。 曾子养其父,每食必有酒肉,食毕将彻去,必请于父曰:“此诗者与谁,”或父问:“此物尚 有馀否?”必曰:”有。”恐亲意更欲与人也。曾元不请所与,虽有言无,其意将以复迸于亲, 不欲其与人也,此但能养父母之口体而已。曾子则能承顺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也。〔4〕言 当如曾子之养志,不可如曾元但养口体。程子曰:“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无过分之亭 也。故事亲若曾子,可谓至矣。而孟子止曰‘可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馀哉?”


孟子日:“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 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奠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1〕
〔1〕適,音谪。间,去声。赵氏曰:”適,过也。间,非也。格,正也,”徐氏曰:“格者, 物之所取正也。《书》曰:‘格其非心’。”愚谓“间”字上亦当有“与”字。言人君用人之 非,不足过谪;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 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主人,正己而物正者也。程子曰:“天下主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 耳。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昔者盂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日,
‘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夫政享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

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有其事,将不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复用 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 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1〕
〔1〕虞,度也。吕氏曰:“行不足以致誉而偶得沓,是谓不虞之誉。求免于毁而反致毁,是 谓求全之毁。言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已者不可以是遽为忧喜,观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1〕
〔1〕易,去声。人之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盖常人之情,无所惩于前, 则无所警于后。非以为君子之学,必俟有责而后不敢易其言也。然此岂亦有为而言之与?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1〕
〔1〕好,去声。王勉曰:“学问有馀,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 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乐正子从于子敖〔1〕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幾日矣?”曰:“昔者。”曰:“‘昔 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
‘舍馆定,然後求见长者,乎?”〔2〕曰:“克有罪”〔3〕
〔1〕子敖,王驩字。 〔2〕昔者,前日也。馆,客舍也。长,上声。王驩,孟子所不与言 看,则其人可知矣。乐正子乃从之行,其失身之罪大矣。又不早见长者,则其罪又有甚者焉。 故盂子姑以此责之。〔3〕陈氏曰:“乐正子固不能无罪矣。然其勇于受责如此,非好善而笃 信之,其能若是乎?世有强辩饰非、闻谏愈甚者,又乐正子之罪人也。”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 餔啜也!”〔1〕
〔1〕徒,但也。餔,博孤反,食也。啜,昌悦反,饮也。言其不择所从,但求食耳。此乃正 其罪而切责之。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1〕。舜不告而娶,为无〔2〕後也,君子 以为犹告也。〔3〕”
〔1〕赵氏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後为大。” 〔2〕“为无”之为,去声。
〔3〕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後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盖 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范氏曰:“天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 常道人旨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瞍瞽,子非大舜,而钦不 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1〕。智之实,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2〕。礼之实,节文〔3〕斯二昔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
〔4〕生矣;生则恶〔5〕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6〕”
〔1〕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 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晨为切近而槽实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其意

亦犹此也。 〔2〕“斯二者”,指事亲、从兄而言。知而弗去,则见之明而守之固矣。 〔3〕 节文,谓品节文章。 〔4〕“乐斯”、“乐则”之乐,音洛。〔5〕恶,平声。 〔6〕“乐则 生矣”,谓和顺从容,无所勉强,事亲、从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也。既有生意, 则其?茂条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矣。此章 言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也。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 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1〕。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瞽 豫。瞽瞍瞽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2〕。”
〔1〕言舜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也。得者。曲为承顺以得其心之悦而已。 顺则有以谕之于道,心与之一而未始有违,尤人所难也。“为人”盖泛言之,“为子”则愈密 矣。 〔2〕瞽瞍,舜父名。厎,之尔反,致也。豫,悦乐也。瞽瞍至顽,尝欲杀舜,至是而厎 豫焉。《书》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盖舜至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天下之为子者, 知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于是莫不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底豫焉。则 天下之为父者亦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意,所谓“定” 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李氏曰:“舜之所 以能使瞽瞍厎豫者,尽事亲之道,共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只为天 下无不是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弑其君、子弑 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离娄章句下


凡三十三章。


  盂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1〕。文王 生于歧周〔2〕,卒于毕郢〔3〕,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 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4〕,若合符节〔5〕。先圣后圣,其揆一 也。〔6〕”
〔1〕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2〕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
〔3〕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 〔4〕“得志行乎中国”,谓舜为天子,文王为方伯,得 行其道于天下也。 〔5〕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 相合以为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 〔6〕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 无不同也。范氏曰:“言圣人之生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则一也。”


子产〔1〕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2〕。孟子曰:“惠而不知 为政〔3〕。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4〕。君子平其 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5〕?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6〕”
〔1〕子产,郑大夫公孙侨也。〔2〕乘,去声。溱,音臻。洧,荣美反。溱、洧,二水名也。 子产见人有徒涉此水者,以其所乘之车载而渡之。〔3〕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 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4〕周十一月,夏九月也。杠,音江,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 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梁,亦桥也。舆梁,可通车舆者。《夏令》曰:”十月成梁。”盖农功 已毕,可用民力。又时将寒沍,水有桥梁,则民不患于徒涉,亦王政之一事也。〔5〕辟,与 闢同,辟除也,如《周礼·阍人》“为之辟”之辟。焉,於虔反。言能干其政,则出行之际辟 除行人,使之避已,亦不为过,况国中之水,当涉者众,岂能悉以乘舆济之哉?〔6〕言每人 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得孟子之意矣。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上芥,则臣视君如寇雠。〔1〕”王曰:“礼, 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2〕”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 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3〕,又先于其所往〔4〕;去三年不反,然后收 其田里〔5〕。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 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6〕; 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1〕孔氏曰:“宣王之遇臣下,恩礼衰薄,至于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则其于群臣可谓 邈然无敬矣。故孟子告之以此。‘手足’、‘腹心’,相待一体,恩义之至也。‘如犬马’, 则轻贱之,然犹有豢养之恩焉。‘国人’,犹言路人,言无怨无德也。‘士芥’,则践踏之而 已矣,斩艾之而已矣,其贱恶之又甚矣;‘寇雠’之报,不亦宜乎!”〔2〕为,去声。下“为 之”同。《仪礼》曰:“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 问。〔3〕导之出疆,防剽掠也。〔4〕先于其所往,称道其贤,欲其收用之也。〔5〕三年而 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6〕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国,如晋锢栾盈也。潘 兴嗣曰:”孟子告齐王之言,犹孔子对定公之意也。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浑然也。盖圣贤 之别如此。”杨氏曰:“君臣以义台者也。故盂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者不可不以

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具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 盖如此。”

盂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徒。”〔1〕
〔1〕言君子当见幾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1〕
〔1〕张氏曰:“此章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义亦小异耳。”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1〕
〔1〕察理不精,故有二者之蔽。大人则随事而顺理,因时而处宜,岂为是哉?


孟子曰:“中〔1〕也养〔2〕不中,才〔3〕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4〕 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5〕”
〔1〕无过不及之谓中。〔2〕养,谓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 〔3〕足以有为之谓才。 〔4〕 乐,音洛。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乐其终能成己也。〔5〕为父兄者,若以子弟 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间能幾何哉?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1〕
〔1〕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 所为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1〕
〔1〕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1〕
〔1〕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非孟子真知孔子,不能以 是称之。”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1〕
〔1〕必,犹期也。行,去声。大人言、行,不先期于信、果。但义之所在,则必从之,卒亦 未尝不信、果也。尹氏曰:“主于义,则信、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含义。”王勉 曰:“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
〔1〕大人之心,通过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 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1〕
〔1〕养,去声。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 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1〕,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 安,则资〔2〕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3〕。故君子欲其自得之

也。”〔4〕
〔1〕造,七到反,诣也。深造之者,迸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2〕资,犹藉也。
〔3〕左右,身之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也。〔4〕言君 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 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远而无尽。所藉者深,则日用之间,取之至 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程子曰:“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旨 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虑、优游餍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着急迫求之,则是私己而已,终 不足以得之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1〕
〔1〕言所以博学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门靡也;欲其融会贯通,有以反而说到至 约之地耳。盖承上章之意而言,学非欲其徒博,而亦不可以径约也。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 不心服面王者,未之有也。”〔1〕
〔1〕王,去声。服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异,而人之 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1〕
〔1〕或曰:天下文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 不祥之实。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徐子曰:“仲尼亟〔1〕称于水,曰:‘水哉,水哉!〔2〕’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 之取尔〔3〕。苟为无本,六、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4〕。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5〕”
〔1〕亟,去吏反,数也。〔2〕水哉水哉,叹美之辞。〔3〕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涌出 之貌。舍、放,皆上声。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言其进以渐也。放, 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4〕 集,聚也。浍,古外反,田间水道也。涸,下各反,乾也。如人无实行,而暴得虚誉,不能长 久也。〔5〕闻,去声。声闻,名誉也。情,买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继也。林氏曰:“徐 子之为人,必有躐等于誉之病,故孟子以是答之。”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 独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闻”、“达”告子张矣:达者,有本之谓也; 闻则无本之谓也。然则学者其可以不务本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舜明于庶 物,察于人伦〔2〕;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
〔1〕幾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 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 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 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2〕物,事物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 前篇。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 舜则皆生而知之也。〔3〕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 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尹氏曰:“存 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由仁义行,存者能之。”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1〕。汤执中〔2〕,立贤无方〔3〕。文王视
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4〕。武王不泄迩,不忘远〔5〕。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6〕”
〔1〕恶、好,皆去声。《战国策》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 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书》曰:“禹拜昌言。”〔2〕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 过不及之名。 〔3〕方,犹类也。立贤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同其类也。 〔4〕而,读 为如,古字通用,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圣人之爱民深而 求道切如此,不自满足,终日乾乾之心也。〔5〕泄,狎也。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泄,远者人所 易忘而不忘,德之盛,仁之至也。 〔6〕三王,禹也,汤也,文、武也。四事,上四条之事 也。时异势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坐以待旦,急于行也。此承 上章言舜,因历叙群圣以继之,而各举其一亭,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 人心之所以不死也。程于曰:“盂子所称,备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 迩忘远也。人谓各举其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1〕,《诗》亡然后《春秋》作〔2〕。 晋之《乘》〔3〕,楚之《梼杌》〔4〕,鲁之《春秋》〔5〕,一也〔6〕。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7〕”
〔1〕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 而雅亡也。〔2〕《春秋》,鲁史记之名,孔子因而笔削之。始于鲁隐公之元年,实平王之四 十九年也。〔3〕乘,去声。乘义未详。赵氏以为兴于田赋乘马之事。或曰:取记载当时行事 而名之也。〔4〕梼。音逃。杌,音兀。梼杌,恶兽名。古者因以为凶人之号,取记恶垂戒主 义也。〔5〕《春秋》者,记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6〕古 者列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此三者,皆其所记册书之名也。〔7〕春秋之时,五霸迭兴,而 桓、文为盛。史,史官也。窃取者,谦辞也。《公羊传》作“其辞则丘有罪焉尔”,意亦如此。 盖言断之在己,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 秋》,亦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也,而其义则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法。”此又承上章历叙 群圣,因以孔子之事继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1〕。予未得为孔子 徒也,予私淑诸人也。〔2〕”
〔1〕泽,犹言流风馀韵也。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亦为一世。斩,绝也。大约君子、小人 之泽,五世而绝也。杨氏曰:“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服穷则遗泽寝微,故五世而斩。”〔2〕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 谓子思之徒也。自孔子卒,至盂子游梁时,方百四十馀年,而盂子已老。然则盂子之生,去孔 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干孔子之门,然· 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 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此又承上三章,历叙舜、 禹至于周、孔,而以是终之。其辞虽谦,然其所以自任之重,亦有不得而辞者矣。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 死,可以无死,死伤勇。”〔1〕
〔1〕先言“可以”者,略见而自许之辞也。后言“可以无”者,深察而自疑上辞也。过取固 害于廉,然过与亦反害其惠,过死亦反害其勇,盖过犹不及之意也。林氏曰:“公西华受五秉 之粟,是伤廉也。冉子与之,是伤惠也。子路之死于卫,是伤勇也。”

逄蒙〔1〕学射于羿〔2〕,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3〕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鼻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4〕乎 云尔,恶〔5〕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6〕斯追之。子 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僕〔7〕曰:‘追 我者谁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僕曰:‘庾公 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 尹公之他〔8〕,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9〕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 端矣。〔10〕’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曰:‘小人〔11〕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 扣轮,去其金〔12〕,发乘矢〔13〕,而後反。”〔14〕
〔1〕逢,薄江反。逄蒙,羿之家众也。〔2〕羿,有穷后羿也。羿善射,篡夏自立,後为家众 所杀。〔3〕愈,犹胜也。 〔4〕薄,言其罪差薄耳。〔5〕恶,平声。〔6〕之,语助也。〔7〕 僕,御也。〔8〕他,徒何反。尹公他,亦卫人也。〔9〕“矣夫”、“夫尹”之夫,并音扶。
〔10〕端,正也。孺子以尹公正人,知其取友必正,故度庾公必不害己。〔11〕小人,庾公自 称也。〔12〕去,上声。金,镞也。扣轮出镞,令不害人,乃以射也。〔13〕乘,去声。乘矢, 四矢也。〔14〕孟子言:使羿如子濯孺子得尹公他而教之,则必无逄蒙之祸。然夷羿篡弑之贼, 蒙乃逆俦,庾斯虽全私思,亦废公义,其事皆无足论者。盂子盖特以取友而言耳。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1〕,则人皆掩鼻〔2〕而过之。虽有恶人〔3〕,齐
〔4〕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5〕
〔1〕西子,美妇人。蒙,犹冒也。不洁,污秽之物也。〔2〕掩鼻,恶其臭也。〔3〕恶人, 醜貌者也。〔4〕齐,侧皆反。〔5〕尹氏曰:“此章戒人之丧善,而勉人以自新也。”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1〕。所恶于智者, 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 也〔2〕。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 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3〕”
〔1〕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谓天下之故者也。利,犹顺也, 语其自然之势也。言事物之理,虽若无形而难知,然其发见之已然,则必有迹而易见。故天下 之言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犹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也。然其所谓故者,又必木其自然 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若人之为恶、水之在山,则非自然之故 矣。〔2〕恶、为,皆去声。天下之理,本皆顺利。小智之人务为穿凿,所以失之。禹之行水, 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3〕 天虽高,星辰虽远,然求其已然之迹,则其运有常,虽千岁之久,其日至之度可坐而得。况于 事物之近,若因其故而求之,岂有不得其理者?而何以穿凿为哉?心言“日至”者,造历者以 上古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也。程子曰:“此章专为智而发。”愚谓事物之理莫非自然, 顺而循之,则为大智,若用小智而凿以自私,则害于性而反为不智。程子之言,可谓深得此章 之旨矣。


公行子〔1〕有子之丧。右师〔2〕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 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 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3〕驩也。”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 与言〔4〕,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5〕,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1〕公行子,齐大夫。 〔2〕右师,王驩也。 〔3〕简,略也。 〔4〕朝,音潮。是时齐卿

大夫以君命吊,各有位次,若《周礼》“凡有爵者之丧礼,则职丧涖其禁令,序其事”,故云 朝廷也。历,更涉也位,他人之位也。 〔5〕右师未就位而进与上言,则右师历己之位矣。右 师已就位而就与之言,则己历右师之位矣。孟子,右师之位又不同阶,孟子不敢失此礼.故不 与右师言也。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4〕,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此物〔5〕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6〕是也, 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7〕’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8〕哉?于禽兽又何难焉〔9〕!’ 是故君于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优则有之:舜,人也;我,亦 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10〕也,是则可优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11〕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 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12〕”
〔1〕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2〕此仁、礼之施。〔3〕此仁、札之验。恒, 胡登反。〔4〕横,去声,下同。横逆,谓强暴不顺理也。〔5〕物,事也。〔6〕由,与犹同。 下放此。〔7〕忠者,尽己之谓。“我必不忠”,恐所以爱敬人者有所不尽其心也。〔8〕奚择, 何异也。 〔9〕难,去声。”又何难焉”,言不足与之校也。〔10〕乡人,乡里之常人也。
〔11〕夫,音扶。〔12〕君子存心不苟,故无后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1〕。‘颜子当乱世,居 于陋巷。一箪食〔2〕,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3〕。’孔子 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4〕。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5〕。禹、稷、颜子,易地 则皆然〔6〕。今有同室之人门者,救之,虽被髮缨冠而救之可也〔7〕。乡 邻有门者,被髮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8〕”
〔1〕事见前篇。〔2〕食,音嗣。〔3〕乐,音洛。〔4〕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 心一而已矣。〔5〕由,与犹同。禹、稷身任其职,故以为己责而救之急也。〔6〕圣贤之心, 无所偏倚,随感而应,各尽其道。故使禹、稷居颜子之地,则亦能乐颜子之乐;使颜子居禹、 稷之任,亦能忧禹、稷之忧也。 〔7〕不暇束髮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 〔8〕 喻颜子也。 此章言圣贤心无不同,事则所遭或异,然处之各当其理,是乃所以为同也。尹 氏曰:“当其可之谓时,前圣后圣,其心一也,故所遇皆尽善。”

公都子曰:“匡章〔1〕,通国〔2〕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
〔3〕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 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4〕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5〕,四不孝也。 好勇斗很〔6〕,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 而不相遇也〔7〕。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8〕。夫章 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千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9〕。是则章子已矣。”
〔1〕匡章,齐人。 〔2〕通国,尽一国之人也。 〔3〕礼貌,敬之也。 〔4〕养、好、从, 皆去声。 〔5〕戳,羞辱也。 〔6〕很,胡恳反,忿戾也。 〔7〕夫,音扶。遇,台也。

相责以善而不相台,故为父所逐也。 〔8〕贼,害也。朋友当相责以善,父子行之,则害天 性之恩也。〔9〕“夫章”之夫,音扶。为,去声。屏,必井反。养,去声。言章子非不欲身 有夫妻之配、子有子母之属,但为身不得近于父,故不敢受妻子之养,以自责罚。其心以为不 如此,则具罪益大也。 此章之旨,于众所恶而必察焉,可以见圣贤至公至仁之心矣。杨氏曰: “章子之行,盂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


曾子居武城〔1〕。有越寇。或曰:“寇至,盍〔2〕去诸?”曰:“无寓人 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 反,左右〔3〕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4〕,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5〕, 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6〕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 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7〕”子恩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 至,盒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8〕”孟子曰:“曾子、子 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9〕也。曾子、子思易地则 皆然。〔10〕”
〔1〕武城,鲁邑名。 〔2〕盍,何不也。 〔3〕左右,曾子之门人也。 〔4〕忠、敬,吉 武城之大夫事曾子忠诚恭敬也。 〔5〕为民望,言使民望而效之。 〔6〕沈犹行,弟子姓名 也。 〔7〕与,去声。言曾子尝舍于沈犹氏,时有负刍者作乱,来攻沈犹氏;曾子率其弟子 去之,不与其难。言师宾不与臣同。〔8〕言所以不去之意如此。 〔9〕微,犹贱也。 〔10〕 尹氏曰:“或远害,或死难,其事不同者,所处之地不同也。君子之心不系于利害,惟其是而 己,故易地则皆能为二。” 孔氏曰:“古之圣贤,言行不同,事业亦异,而其道未始不同也。 学者知此,则因所遇而应之,若权衡之称物,低昂屡变,而不害其为同也。”


储子〔1〕曰:“王使人瞯〔2〕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 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3〕
〔1〕储子,齐人也 〔2〕瞯,古苋反,窃视也 〔3〕圣人亦人耳,岂有异于人哉?


〔1〕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2〕出,则必餍〔3〕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 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4〕来。吾将瞯良人之所之 也。”蚤起,施〔5〕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瞯〔6〕 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7〕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 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 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9〕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 叫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10〕
〔1〕章首当有“孟子曰”字,阙文也。〔2〕良人,夫也。 〔3〕餍,饱也。〔4〕显者,富 贵人也。〔5〕施,音迤,又音易,邪施而行,不使良人知也。〔6〕墦,音燔,冢也。〔7〕 顾,望也。〔8〕讪,怨詈也。〔9〕施施,如字,喜悦自得之貌。〔10〕孟子言:自君子而观, 今之求富贵者,皆若此人耳。使其妻妾见之,不羞而泣者少矣,言可羞之甚也。赵氏曰:“言 今之求富贵者皆以枉曲之道,昏夜乞哀以求之,而以骄人于白日,与斯人何以异哉!”

万章章句上


凡九章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1〕。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 慕〔2〕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3〕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曰:“长息〔4〕问于公明高〔5〕曰:‘舜往于田,则吾既 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6〕,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 所知也。’夫〔7〕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8〕。‘我竭力耕田,共 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9〕’帝〔10〕使其子九男二女, 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11〕,帝将胥〔12〕 天下而迁之〔13〕焉。为〔14〕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15〕。天下之 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 足以解优。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 天子,而不足以解优。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 可以解忧〔16〕。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 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 之矣。〔17〕”
〔1〕舜往于田,耕历山时也。仁覆闵下,谓之旻天。号,平声。号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 事见《虞书·大禹谟篇》。〔2〕怨慕,怨已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3〕恶,去声。〔4〕长 息,公明高弟子。〔5〕公明高,曾子弟子。〔6〕“于父母”,亦《书》辞。言呼父母而泣也。
〔7〕夫,音扶。〔8〕恝,苦八反,无愁之貌。〔9〕共,平声。“于我何哉”,自责不知己 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杨氏曰:”非盂子深知舜之心,不能为此言。盖舜惟恐不顺于父母, 未尝自以为孝也。若自以为孝,则非孝矣。”〔10〕帝,尧也。〔11〕《史记》云:“二女妻 之,以观其内。九男事之,以观其外。”又言:“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 天下之士就之也。〔12〕 胥,相视也。〔13〕迁之,移以与之也。 〔14〕为,去声。〔15〕 “如穷人之无所归”,言其怨募迫切之甚也。〔16〕 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极 天下之欲,不足以解优,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真知舜之心哉! 〔17〕言常人之情因 物有迁,惟圣人为能不失其本心也。少、好,皆去声。艾,美好也。《楚辞》、《战国策》所 谓幼艾,义与此同,不得,失意也。热中,躁急心热也。言“五十”者,舜摄政时年五十也” “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此章言舜不以得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 己优。非圣人之尽性,其孰能之?


万章问曰:“《诗》〔1〕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2〕, 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 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3〕,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 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4〕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 知告焉则不得妻也。〔5〕”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 浚井,出,从而掩之〔6〕。象〔7〕曰:‘谟盖都君咸我绩〔8〕。牛羊,父 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9〕。二嫂,使治朕栖。〔10〕’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11〕。象曰:‘鬱陶思君耳。〔12〕’忸怩〔13〕。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14〕’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15〕?” 曰:“奚而不知也?象优亦忧,象喜亦喜。〔16〕”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17〕?”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18〕畜〔19〕

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20〕。’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 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21〕,难罔以 非其道〔22〕。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23〕”
〔1〕《诗》,《齐国风·南山》之篇也。〔2〕信,诚也。诚如此诗之言也。 〔3〕怼,直 类反,雠怨也。舜父顽母,党欲害舜。告则不听其娶,是废人之大伦,以雠怨于父母也。 〔4〕 妻,去声。以女为人妻曰妻。 〔5〕程子曰:“尧妻舜而不告者,以君治之而已。如今之官 府治民之私者亦多。” 〔6〕完,治也。捐,去也。阶,梯也。掩,盖也。按《史记》曰: “使舜上涂廪,瞽瞍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又使舜穿井,舜穿 并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瞍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中出,去。”即其事也。 〔7〕 象,舜异母弟也。 〔8〕谟,谋也。盖,盖井也。舜所居三年成都,故谓之都君。咸,皆也。 绩,功也。舜既入井,象不知舜已出,欲以杀舜为己功也。 〔9〕干,盾也。戈,戟也。琴, 舜所弹五弦琴也。弤,都礼反,琱弓也。象欲以舜之牛羊、仓廪与父母,而自取此物也。〔10〕 二嫂,尧二女也。栖,床也。象欲使为已妻也。〔11〕象往舜宫,欲分取所有,见舜生在床弹 琴,盖既出即潜归其宫也。〔12〕鬰陶,恩之甚而气不得伸也。象言己思君之甚,故来见尔。
〔13〕 忸,女六反。怩,音尼。忸怩,惭色也。 〔14〕臣庶,谓其百官也。象素憎舜,不 至其宫。故舜见其来而喜,使之治其臣庶也。 〔15〕与,平声。〔16〕孟子言舜非不知其将 杀己,但见其优则忧,见其喜则喜,兄弟之情自有所不能已耳。万章所言,其有无不可知;然 舜之心,则盂子有以知之矣。他亦不足辨也。程子曰:“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人情天理,于 是为至。” 〔17〕与,平声。 〔18〕校,音效,又音教。校人,主池沼小吏也。 〔19〕 畜,许六反。 〔20〕圉圉,困而未纾之貌。洋洋,则稍纵矣。攸然而逝者,自得而远去也。
〔21〕 方,亦道也。欺以其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 〔22〕罔,蒙蔽也。罔以非其道,谓 昧之以理之所无。 〔23〕象以爱兄之道来,所谓欺之以其方也。舜本不知其伪,故实喜之, 何伪之有?此章又言舜遭人伦之变,而不失天理之常也。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1〕,何也?”孟子曰: “封之也。或曰‘放焉’。〔2〕”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 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 封之有庳〔3〕。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4〕?在他人则诛之,在 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5〕焉,不宿怨〔6〕焉,亲爱 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 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 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
〔7〕?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8〕。‘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9〕此之谓也。”
〔1〕放,犹置也。置之于此,使不得去也。〔2〕万章疑舜何不诛之。孟子言舜实封之,而或 者误以为放也。〔3〕流,徙也。共工,官名。驩兜,人名。二人比周,相与为党。三苗,国 名,负固不服。杀,杀其君也。殛,诛也。鲧,禹父名,方命圮族,治水无功。皆不仁之人也。 庳,音鼻。幽州、崇山、三危、羽山、有庳,皆地名也。或曰:今道州鼻亭,即有庳之地也。 未知是否。〔4〕万章疑舜不当封象,使彼有庳之民无罪而遭象之虐,非仁人之心也。〔5〕藏 怒,谓藏匿其怒。 〔6〕宿怨,谓留蓄其怨。 〔7〕孟子言象虽封为有庳之君,然不得洽其 国,天子使吏代主治,而纳其所收之贡税于象。有似于放,故或者以为放也。盖象至不仁,处 之如此,则既不失吾亲爱之心,而彼亦不得虐有庳之民也。〔8〕源源,若水之相继也。来, 谓来朝觐也。〔9〕“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谓不待及诸侯朝贡之期,而以政事接见有庳

之君。盖古书之辞,而孟子引以证“源源而来”之意,见其亲爱之无已如此也。吴氏曰:“言 圣人不以公义废私恩,亦不以私思害公义。舜立于象,仁之至,义之尽也。”


咸丘蒙〔1〕问曰:“语〔2〕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3〕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 容有蹙〔4〕。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5〕’不识此语 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6〕野人之语也。尧老而 舜摄也〔7〕。《尧典》〔8〕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9〕。百姓如 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10〕。’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 之不臣尧〔11〕,则吾既得闻命矣。《诗》〔12〕云:‘普〔13〕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14〕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 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
‘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15〕’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 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17〕。
《诗》〔18〕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19〕’此之谓也。《书》〔20〕
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21〕”
〔1〕咸丘蒙,孟子弟子。〔2〕语者,古语也。〔3〕朝,音潮。〔4〕蹙,颦蹙不自安也。〔5〕 岌,鱼及反。岌岌,不安貌也。言人伦乖乱.天下将危也。〔6〕齐东。齐国之东鄙也。〔7〕 孟子言尧但老不治事,而舜摄天子之事耳。尧在时,舜未尝即天子位,尧何由北面而朝乎?又 引《书》及孔子之言以明之。〔8〕《尧典》,《虞书》篇名。今此文乃见于《舜典》,盖古 书二篇,或合为一耳。〔9〕言舜摄位二十八年而尧死也。俎,升也。落,降也。人死则魂升 而魄降,故古者谓死为徂落。 〔10〕遏,止也。密,静也。八音,金、石、丝、竹、匏、土、 革、木,乐器之音也。〔11〕不臣尧,不以尧为臣、使北面而朝也。 〔12〕《诗》,《小雅·北 山》之篇也。〔13〕普,遍也。〔14〕率,循也。〔15〕此诗今毛氏序云:“役使不均,己劳 于王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其诗下文亦云:”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乃作诗者自言:“天 下皆王巨,何为独使我以贤才而劳苦乎?”非谓天子可臣其父也。 〔16〕文,字也。辞,语 也。逆,迎也。《云汉》,《大雅》篇名也。孑,独立之貌。遗,脱也。言说《诗》之法,不 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 以其辞而已,则如《云汉》所言,是周之民真无遗种矣。惟以意逆之,则知作诗者之志在于忧 旱,而非真无遗民也。〔17〕养,去声。言瞽瞍既为天子之义,则当享天下之养,此舜之所以 为尊亲养亲之至也,岂有使之北面而朝之理乎?〔18〕《诗》,《大雅·下武》之篇。〔19〕 言人能长言孝思而不忘,则可以为天下法则也。 〔20〕 《书》,《大禹谟》篇也。 〔21〕 祗,敬也。载,事也。见,音现。齐,侧皆反。夔夔齐栗,敬谨恐惧之貌。允,信也。若,顺 也。言舜敬事瞽瞍,往而见之,敬谨如此。瞽瞍亦信而顺之也。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眷 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而非如咸丘蒙之说也。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盂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1〕”“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2〕”“天与之者, 谆谆然命之乎?〔3〕”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4〕”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 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

诸侯与之大夫〔5〕。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6〕”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 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 主事而事治〔7〕,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 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8〕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 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9〕。天下诸侯朝〔10〕觐者,不 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11〕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 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12〕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 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此之谓也。〔13〕”
〔1〕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2〕万章问而盂子答也。〔8〕万章问也。 谆,之淳反。谆谆,详语之貌, 〔4〕行,去声,下同。行之于身谓之行。措诸天下谓之事。 言但因舜之行、事,而示以与之之意耳。〔5〕言下能荐人于上,不能令上必用之。〔6〕暴: 步卜反,下同,显也。舜为天人所受,是因舜之行与、事,而示之以与之之意也。 〔7〕治, 去声。 〔8〕相,去声。 〔9〕甫河,在冀州之南。其南即豫州也。 〔10〕朝,音潮。〔11〕 讼狱,谓狱不决而讼之也。 〔12〕夫,音扶。〔13〕自,从也。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主 视听。民之归舜如此,则天与之可知矣。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 曰:“否,不然也。大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 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 之後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大。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 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 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1〕’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 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 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2〕。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3〕。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4〕。 伊尹相汤以王〔5〕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6〕 颠覆〔7〕汤之典刑〔8〕,伊尹放之于桐〔9〕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11〕。周公之不有天下, 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12〕。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 其义一也。〔13〕”〔1〕阳城、箕山之阴,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朝,音潮。启,禹之子也。 杨氏曰:“此语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见 尧、舜、禹之心皆无一毫私意也。”〔2〕“之相”之相,去声。“相去”之相,如字。尧、 舜之子皆不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下也。禹之子贤, 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 者。盖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3〕孟子因禹、益之事,历举此 下两条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 〔4〕继世 而有天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怒如桀、纣,则天乃废之。如启及太甲、成王,
虽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贤圣,但能嗣守先业,则天亦不废之。故益、伊尹、周公虽有舜、禹 之德,而亦不有天下。〔5〕相、王,旨去声。此承上文言伊尹不有天下之事。〔6〕赵氏曰: “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大丁子也。”

程子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惟太甲差长,故立之也。”二 说未知孰是。〔7〕颠覆,坏乱也。〔8〕典刑,常法也。〔9〕桐,汤墓所在。〔10〕艾,音 乂,治也。《说文》云:“芟草也。”盖斩绝自新之意。〔11〕毫,商所都也。〔12〕此复言 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13〕禅,音擅,授也。或禅或继,皆天命也。圣人岂有私意于其间 哉?尹氏曰:“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曰:“天与贤,则 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1〕汤’〔2〕,有诸?”孟子曰:“否, 不然。伊尹耕于有莘〔3〕之野,而乐尧、舜之道〔4〕焉。非其义也,非其 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 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5〕。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6〕然曰:‘我何 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 聘之。既而幡然〔7〕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 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 见之〔8〕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 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9〕’思天下之民,匹 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10〕,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11〕。吾未闻枉已而正人者也,况辱己
以正天下者乎〔12〕?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 而已矣〔13〕。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14〕。《伊训》
〔15〕曰:‘天诛造攻自牧官,朕载自毫。’〔16〕”
〔1〕要,平声,求也。下同。〔2〕按《史记》:“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无由,乃为有莘氏 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盖战国时有为此说者。〔3〕莘,国名。〔4〕乐, 音洛。“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 〔5〕驷,四匹也。介, 与“草芥”之芥同。言其辞受取与,无大无细,一以道义而不苟也。〔6〕嚣,五高反,又户 骄反。嚣嚣,无欲自得之貌。 〔7〕幡然,变动之貌。 〔8〕“于吾身亲见之”,言于我之 身亲见其道之行,不徒通说向慕之而己也。 〔9〕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 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言天使者,天理当然,若使之也。 程子曰:“‘予,天民之先觉’,谓我乃天生此民中尽有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无觉之民,岂 可不觉其未觉者?及彼之觉,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皆彼自有此理,我但能觉之而已。”〔10〕 推,吐回反。内,音纳。《书》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曰:‘予弗克俾厥后为尧、舜。’ 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孟子之言,盖取诸此。 〔11〕说, 音税。是时夏桀无道,暴虐其民,故欲使汤伐夏以救之。徐氏曰,‘伊尹乐尧、舜之道。尧、 舜揖逊,而伊尹说汤以伐夏者,时之不同。义则一也。”〔12〕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难正人。 若伊尹以割烹要汤,辱己甚矣,何以正天下乎?〔13〕行,去声。远,谓隐遁也。近,谓仕近 君也。言圣人之行虽不必同,然其要归在洁其身而已。伊尹岂肯以割烹要汤哉? 〔14〕林氏 曰:“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头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耳,犹子贡言‘夫子之求 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执前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 〔15〕《伊训》,
《商书》篇名。盂子引以证伐夏救民之事也。 〔16〕今《书》“牧富”作“鸣条”。造、载, 皆始也。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其事于毫也。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1〕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2〕,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3〕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4〕。弥子〔5〕 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于

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6〕。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7〕。遭宋桓司马
〔8〕,将要〔9〕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 侯周臣〔10〕。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 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11〕”
〔1〕主,谓舍于其家,以之为主人也。〔2〕痈,於容反。疽,七余反。痈疽,疡医也。待人, 奄人也。瘠,姓,环,名。皆时君所近狎之人也。〔3〕好,去声。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 也。〔4〕雠,如字,又音犨。颜雠由,卫之贤大夫也。《史记》作颜浊邹。〔5〕弥子,卫灵 公幸臣弥子瑕也。〔6〕徐氏曰:“礼主于辞逊,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难进而 易退者也。在我者,有礼义而已。得之不得,则有命存焉。”〔7〕不悦,不乐居其国也。〔8〕 桓司马,宋大夫向魋也。〔9〕要,平声。 〔10〕司城贞子,亦宋大夫之贤者也。陈侯,名 周。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馈女乐以间之,孔子遂行。適卫月馀,去卫適宋。司 马魋欲杀孔子,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孟子言孔子虽当魋难,然犹择所主,况在齐、 卫无事之时,岂有主痈疽、侍人之事乎? 〔11〕近臣,在朝之臣。远臣,远方来仕者。君子、 小人,各从其类。故观其所为主与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