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官贵人:国际空头大师欲做空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8:16:01

国际空头大师欲做空中国 对赌房地产泡沫破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11:53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1121期封面
                   美国著名货币投机家、“空头大师”乔治-索罗斯

  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屏障    谁有力量做空中国?

  主笔◎谢九 插图◎张曦

  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道路上,从来都不缺乏唱空的声音,不过这一次似乎有所不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空头大师加入唱空的阵营,并且公开宣称要做空中国,中国似乎从万众瞩目的明星,开始变成一个前途未卜的国家。

  詹姆斯·查诺斯,世界最大空头对冲基金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的总裁,曾经准确预见到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并且通过做空“安然”而闻名于世。这一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了他眼中的“安然”,在他看来,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中国经济将在一次惊人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崩溃。查诺斯表示,他已经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乔治·索罗斯,全球最知名的做空大师,1992年成功狙击英镑一战成名;1997年攻击东南亚国家,被马哈蒂尔斥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去年底,索罗斯在香港地区设立了他的首个亚洲办公室,据称主要目的也是做空中国。在这些标志性空头人物的带动下,大量国际热钱也都伺机而动,等待做空中国的机会出现。

  做空,这个词从金融学上来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主动攻击型,比如索罗斯在1992年攻击英镑,以及1997年攻击东南亚货币,导致这些国家的汇率大跌;二是投机取巧型,如果投资者预期某一股票或者其他资产将来价格下跌,可以通过提前卖空或者其他类似方式来获益。

  如果从主动攻击型来看,纵观历史上曾经被国际资本击溃过的国家,不难发现这些国家都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宏观基本面开始恶化,二是外汇储备不足,三是某些领域比如股市、楼市等出现资产泡沫,或者本币被高估。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索罗斯攻击英镑的过程看,当时的英国刚刚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德国马克是当时欧洲汇率机制的核心,是欧洲汇率之锚。机制内的成员国货币和德国马克挂钩,货币政策也向德国看齐。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时,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比例维持在2.95。

  事后看,这样的汇率水平对于英镑而言显然是高估了。当时的英国经济并不强大,1992年爆发的西欧金融危机让很多国家都陷入衰退,英国将自己的货币和德国马克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当本国经济衰退需要降息刺激时,英格兰银行无法自行其是,必须等待德国降息。但是德国并没有降息的打算,当时的德国虽然是欧洲最强经济体,但是“两德”刚刚统一不久,需要为前东德的重建投入大量资金,一旦降息,就有可能诱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英国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然后对英镑贬值。

  索罗斯很清楚地看到了英国的困局,于是调集大量资金做空英镑,尽管英国政府多次公开宣称英镑不会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也不会贬值,但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并没有放松对英镑的攻击。在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不到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很快就全部耗尽,不得不在1992年9月15日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最终大幅贬值,索罗斯在此一役中赚取了20亿美元。

  如果说英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一个不恰当的决定,错误地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从而给国际资本以可乘之机,几年后的泰国则几乎包含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所有元素——经济减速、出口锐减、楼市泡沫、股市泡沫、本币高估、汇率政策错误等等,这样的经济体自然无法逃脱索罗斯的猎杀。

  英镑和泰铢,上世纪90年代的两大狙击战,成为国际炒家攻击经济实体的最经典案例。如果将眼前的中国和当时的英国、泰国相比,不难发现基本上没有可比性。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去年的GDP超过6万亿美元,无论是1992年的英国还是1997年的泰国,其经济实力和中国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从外汇储备来看,当年的英国和泰国的外汇储备均只在300亿美元上下,在捍卫本国货币的保卫战中,很快就被国际对冲基金耗尽,最终不得不放弃干预,任由本币大幅贬值。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万亿美元,如果将全球所有对冲基金放在一起,其规模也只有2万亿美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本币是否高估来看,当时的英镑盯住德国马克,泰铢盯住美元,两个国家的货币都被高估,而在今天,几乎全世界都在呼吁人民币升值,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显然不存在高估的问题。

  近期国际上做空中国的呼声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主要原因还是据称索罗斯加入了做空中国的阵营。由于这位空头大师曾经成功导演了对英镑和泰铢的攻击,所以当传言索罗斯要做空中国,也就引发了不一样的震撼。

  首先且不论索罗斯做空中国的传言是否属实,就索罗斯本人而言,虽然是当之无愧的空头大师,但其能量也被人们大大神话。人们大多记住了他对英国和泰国的成功狙击,但却忘记了他在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地的惨败。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卢布贬值和主权债务违约,埋葬了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索罗斯同样在这场危机中损失了数十亿美元,只不过其轰动效应被当时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掩盖。在随后的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中,索罗斯再次遭受重创,不得不在2000年关闭了旗下的量子基金。

  1998年,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攻击香港地区,最终也以惨败收场,这次战役充分说明了国际炒家也并非无所不能。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已有一年时间,大多数亚洲经济体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后,本币大幅贬值,但是香港是个例外,仍然牢牢维持7.8港元兑1美元的联系汇率。在周边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之后,这使得港币看上去太贵,人们预期港币将会贬值,以维持香港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一批国际对冲基金精心策划了一场对香港的攻击,在股市和汇市上对香港进行双杀。具体而言,就是国际炒家首先在香港股市卖空,借入股票然后卖出,获得港币后再大量兑换成美元,加上在债券市场借来的港币,国际炒家对港币大做空头。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如果香港允许港币贬值,国际炒家在港币上的空头头寸将会因此获益;如果香港维持港币汇率,很有可能通过加息来维护本币,但这样势必会对股市形成打压,股市将会因此大幅下跌,国际炒家在股市上的空头头寸将从中获益。

  但香港并没有如国际炒家所愿,选择加息来维护港币,反而是主动出手予以反击。当时的香港外汇储备接近1000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三。香港金管局利用这批外汇储备进入香港股市,大量购买恒生指数中的33种成份股,恒生指数很快止跌回升,让这些在香港股市上大做空头的国际炒家损失惨重。作为世界上自由经济指数最高的经济体,香港特区政府干预股市的做法一度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争议,自由学派的旗帜性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说香港政府简直是疯了。但事后看,香港干预经济的成本远小于任由经济动荡的成本。

  一个经济实体遭受国际资本的攻击,一般而言都是集中在股市和汇市两个领域,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这两个领域遭受攻击的可能性甚微。首先,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足以应付任何对冲基金的攻击;其次,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封闭,能够做空的金融工具也很少;最后,中国的人民币和股市的估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说较低,往下大幅做空的空间很小。所以,对于今天国际市场公开宣称要做空中国的炒家,不太可能有谁能够真正对中国经济发起主动攻击,更多的只是押注中国经济即将衰退。那么,中国经济真的即将由盛转衰吗?

  毋庸讳言,今天的中国经济的确面临重重考验。不过,观察中国经济是否会由盛转衰,最核心的因素是看中国未来是否会面临严重的需求不足:如果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将会面临较大的麻烦,只要需求强劲,其他的问题都不足以阻扰中国经济的成长。

  从外需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外需贡献为负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9.7%的增长。一季度贸易呈现逆差,一方面是因为国外发达经济体依然没有从经济危机中彻底复苏,对于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从海外的进口额越来越大,并且超过了同期的出口额,进而导致贸易逆差出现。从国外需求看,虽然国外发达经济体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全盛时期的水平,但至少已经开始走出低谷,所以中国经济海外需求趋好的概率大大高于恶化的概率。从中国的内需来看,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广阔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崛起、13亿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消费能力的日渐增强等等,都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引擎。

  如果具体到中国经济眼前的考验,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这些问题虽然的确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困扰,但显然并非不治之症。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中国经济的出口竞争力自然是不小的打击,但也可以视为倒逼中国经济转型的契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贸易逆差的背景下取得9.7%的增长,充分显示了中国内需的潜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虽然侵蚀了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但从积极角度看,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意味着居民收入提高,这将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消费能力,对于改善中国经济消费不足的顽疾大有裨益。

  从通货膨胀来看,目前10%左右的经济增速对应5%左右的物价指数,其实并不算过于严重的通货膨胀,毕竟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年4月的CPI虽然仍然保持在5.3%的相对高位,但下半年将有望回落,全年物价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与去年前低后高形成截然反差。首先是央行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在下半年显示出累加效应,高达21%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广义货币M2在4月份创下15.3%的两年新低,都显示央行的努力已经大大回收了流动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近期大幅回落,以及人民币的稳步升值,都将大大减轻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从物价翘尾因素来看,去年下半年的物价指数远高于上半年,对于今年下半年的物价翘尾贡献因素将会减弱,也有助于今年下半年的CPI回落。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只要中国的粮食生产不出现减产,货币供应不再像前几年充裕,中国的通货膨胀就不会失控。

  除了通货膨胀,中国出现严重资产泡沫破灭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中国过去几年的房地产价格虽然出现了过快上涨,部分城市的确出现了泡沫化的迹象,但是过去一年的涨幅已经明显放缓。从去年4月份开始,这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已经历时一年多,至今仍然未有丝毫的放松迹象。虽然房价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但已经遏制了快速上升的势头,避免了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恶化,也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不至于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房地产调控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自然不可避免,但是一方面通过保障房的建设来予以对冲,一方面也促使中国经济培养更多新的增长点,可以早日摆脱对房地产的高度依赖。除了房地产存在一定泡沫之外,中国的股市大体健康,估值水平并不高,除了创业板之外,整体上难言泡沫。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经济体,每个国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中国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是一个可以被国际炒家做空的对象。今天国际炒家的喧哗,更多只是一种心理战术。1998年国际对冲基金攻击香港地区时,市场上也曾经散布各种谣言,比如人民币将大幅贬值、港币将脱离美元挂钩、香港银行将陷入挤兑潮等,国际炒家们通过各种传言制造市场恐慌情绪,以便从混乱中渔利,但最后这些谣言也都不攻自破,国际炒家也纷纷败走香港。今天,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种种言论,其实也不过是又一次老调重弹而已。 

做空中国的技术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11:53 三联生活周刊                        2010年11月,上海某房地产项目开盘,购房者排起长队
                    房地产泡沫曾导致迪拜陷入经济危机恐慌(摄于2009年)
                           华尔街做空大师詹姆斯-查诺斯
                         安徽淮北市的股民在证券交易所里关注股市行情

  唱空中国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如果要将唱空付诸实践,大规模做空中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国际炒家而言,更现实的路径在于,如果中国经济下滑,可以寻找到哪些投资手段对冲风险,甚至从中渔利?

  主笔◎谢九

  中国房地产:头号做空目标

  在国际炒家眼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泡沫最严重的领域,也是最适合做空的标的。华尔街的空头大师詹姆斯·查诺斯曾经表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甚至更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前,曾经有一些敏锐的投资者提前对美国房地产做空,成为次贷危机中的超级赢家。这一次,看空中国楼市的国际炒家能够成功扮演这一角色吗?

  当年华尔街的空头对美国房地产做空的主要手段是购买信用违约掉期交易(CDS)。这种金融衍生品类似一种保险,那些在房地产市场发放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需要将自己的贷款风险予以分散和对冲,而信用违约掉期交易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次级贷款出现无法偿还的风险,购买了CDS的个人或机构将可以得到巨额赔付。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没有多少人相信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即将爆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CDS的交易价格相当便宜,一些嗅觉敏锐的投资者并不这么看,他们预感到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危机,并且找到了做空的途径,那就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进大量的CDS。当次贷危机最终爆发后,CDS的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做空美国房地产的投资者就成为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今天的一些国际炒家希望在中国复制当年美国空头们的做法。且不论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夜,仅就具体做空手段而言,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程度,并没有给国际炒家们提供太多的做空工具,比如信用违约掉期交易产品等,美国空头们在次贷危机上的成功很难在中国复制。

  在中国现有市场格局下,能够直接做空中国房地产的途径只有通过A股市场的融券业务。但这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并没有大规模做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可能。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只有1周年,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并不多。目前看,只有上交所的上证50成份股和深圳成指成份股,一共90只股票。而其中的地产股更是只有寥寥6只,分别是保利地产(600048)、金地集团(600383)、万科A(000002)、招商地产(000024)、华侨城(000069)和金融街(000402)。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做空中国房地产,最直接的做空标的只有上述6只股票。另外,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目前还没有对外资开放,上述仅有的6只房地产股票,目前还无法成为国际炒家做空的对象。

  对于国际炒家而言,可以选择的替代对象是香港资本市场。由于香港资本市场的相对开放,对于国际资本的卖空并无太多限制,如果国际炒家希望通过做空中国房地产来获益,从理论上讲,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是可以选择的最直接的做空标的。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约有25家左右,包括中国海外(0688)、华润置地(1109)、恒大地产(3333)、碧桂园(2007)、龙湖地产(0960)、富力地产(2777)和SOHO中国(0410)等。从市值规模看,超过千亿港元的只有“中国海外”一家,市值规模约在1200亿港元左右;市值较小的如复地集团(2337)只有几十亿港元的市值,不太容易满足国际炒家的胃口。从估值水平来看,香港上市的中资地产股的市盈率约为10倍,市净率约为1.4倍,明显低于港股平均估值水平和中资地产股的历史估值水平。虽然可以在理论上成为国际炒家的做空对象,但做空的空间也不会太大。

  事实上,国际炒家早就有过对中资地产股做空的经历,但事实证明并不成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国际对冲基金在美国资本市场遭遇重大损失,一方面希望在香港市场挽回损失,同时也认为香港地产股会步美国地产股的后尘陷入暴跌,于是对香港地产股大幅度做空。但香港的中资地产股在2008年10月见底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复苏而大幅反弹,很多公司在半年后股价就创出新高,让很多做空的对冲基金损失惨重。

  在部分国外机构唱空之际,更多的外资还在以实际行动做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中国房地产,或是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参与到房地产项目,或是直接购买楼盘。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宗交易中,外资成交约为440亿元,占全国总成交量的比重高达四成,其中多为整栋商业地产买卖。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2月,我国房地产领域实际到位境外资本41.5亿美元,同比上升50.5%,如此高的增速还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限外令”下实现的。

  至于外资将来大规模撤离是否会给中国房地产带来重创,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在2008年和2009年大量撤离了中国房地产,但是对中国房地产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冲击。当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后,出于对中国房地产回报和人民币升值的多重期待,境外资本很快再次回流中国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泡沫有多大

  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到底有多严重?是否果真如国际炒家所言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

  衡量地产泡沫最常见的一个指标是房价收入比,也就是住房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如果房价收入比过高,说明房地产价格已经大大超过了居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出现了地产泡沫。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而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则在3~6。也就是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房价收入比在6以下为比较合理的比例。

  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在近年来连续大幅上涨,房价收入比已经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比更是超过50倍以上。这些数据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际炒家对中国房地产的看法。

  但房价收入比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首先是计算和统计方式并不严谨,我国计算房价收入比一般是按照住房平均价格和居民家庭平均收入做比较,但这个公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存在统计缺陷,无论是住房价格还是居民家庭收入,通过简单平均值的计算和统计方法都无法体现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状况。其次,即使房价收入比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中国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之高,的确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其中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是否严重到了崩盘的程度,显然还不能根据一个简单的数据就得出结论。

  房价收入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股市上的市盈率,市盈率越高,意味着泡沫越大,但是市盈率从来都是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从股市上来看,如果公司未来的盈利继续保持高增长,未来将会逐渐化解目前的高市盈率估值;如果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不能保持高增长,目前的高市盈率估值就无法继续保持,公司股价将会大幅下跌。

  房价收入比同样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如果将来房价继续保持过去几年的增长势头,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炒家的预言可能会变成现实。但是在目前的局势下,我国房价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首先是政府针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一轮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始于2010年4月份,历时一年多未见任何放松,反而日渐严厉。从信贷利率等市场化手段到限购限价等行政化手段轮番登场,显示了本轮调控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本次调控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保障房建设。按照规划,2011年全国保障房建设目标将达到10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将达到3600万套。商品房和保障房是住房体系不可或缺的两条腿,我国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一直是跛足前行,商品房市场高速发展,保障房则严重萎缩,占比只有5%左右。当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通过商品房市场来解决住房需求时,不仅带来了房价连续多年的持续上涨,也使得高房价成为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对保障房建设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可以视为本轮房地产调控最有力的武器。既可以通过增加供给来平抑房价,也解决了更多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减轻了高房价带来的民生压力。在多重调控打压之下,房价在过去几年的快速上涨势头已经很难重现,这意味着房价泡沫破灭的风险大大减轻。

  在房价涨势放缓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增速有望得到提升。无论是近期的个人所得税调整,还是“十二五”收入倍增计划的传言,让居民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增长成果,已是将来的大势所趋。在房价增速放缓、居民收入提速的背景下,将来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将会逐年下降,积累的风险也将得到释放。

  从国际市场的经验教训来看,导致房地产危机爆发的原因,除了房价过高这一主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机构参与房地产市场的程度过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房地产市场崩盘的破坏性。无论是次贷危机中的美国、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泰国,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莫不如此。

  而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在监管层和参与者的谨慎心态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既没有制造太高的信贷杠杆,居民在购房时至少拿出30%以上的自有资金作为首付款,不会像美国房地产市场发生大规模的断供现象,更没有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即使将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破灭的现象,破坏程度也不会达到次贷危机的程度,更不会像国际炒家所言“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对于中国房地产而言,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的崩盘。

  中国股市:做空空间有限

  我国股市自去年4月份推出股指期货后,从此进入了可以做空的新时代。但对于外资而言,股指期货还只是打开了一道门缝,外资在中国股市做空的能量还相当有限。

  在去年5月份的中美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美双方就QFII投资A股股指期货的问题原则上达成一致,中国将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允许QFII投资股指期货产品。今年1月底,中国证监会起草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今年5月6日,证监会公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的正式文件,对QFII参与股指期货正式放行。

  《交易指引》从总体上遵循了“逐步开放、有限参与、风险可控”的原则,即允许QFII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但对其交易类型、交易行为等进行一定限制,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控制度,切实防范风险。QFII参与股指期货只能从事有限度的套期保值交易,不能进行股指期货的套利和投机交易,不能利用股指期货在境外发行衍生产品。

  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多头套期保值,是指持有现金的投资者,为了防止股市上涨导致踏空,从而预先买入股指期货;二是空头套期保值,是指已经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为了防止股票下跌,在期货市场上做空股指期货。QFII只能局限于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意味着其做空的杀伤力大大减弱。首先是做空股指期货之前必须持有股票现货,也就是如果做空期货,必须先做多现货,多空的能量予以对冲。其次,也大大限制了QFII的资金额度。因为如果QFII希望在股指期货上做空,在套期保值的要求下,首先必须持有股票现货,才可以做空期指。也就是QFII的额度必须同时配置在股票现货和股指期货上,这意味着QFII可以投入股指期货的资金更加有限。截至今年4月底,外管局累计批准了103家QFII机构,合计投资额度为207亿美元,和A股市场20多万亿元的总市值相比微乎其微。虽然股指期货终于对外资打开了一道门缝,但外资想要借此做空中国股市依然没有可能。

  与A股市场对外资的严加防范相比,B股市场为A股的做空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舞台。4月27日下午,B股市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跳水暴跌,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超过7%,最终全天跌幅超过5%,在短短4个交易日内跌幅超过10%。B股市场的大幅暴跌,似乎也是对近期国际炒家扬言做空中国的一个回应。

  B股暴跌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外资做空论只是其中一种猜想。2008年金融危机见底后,在种种题材炒作的刺激下,B股的走势明显强于A股。从2008年11月至今,B股指数的涨幅达到了200%,而同期A股的涨幅不过80%。在连续多年的强势上涨之后,B股的回调也在情理之中。

  导致B股暴跌的因素还有可能是国际板。很多B股的投资者此前一直预期国际板面世之后,B股可以转到国际板上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B股过去几年的强势。但是从近期一些有关国际板的传言来看,国际板的上市企业将主要面向世界500强,这也从侧面否决了B股纳入国际板的希望,成为B股市场近期暴跌的重要因素。

  对于希望做空中国的国际炒家而言,B股虽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但空间还是太小。B股市场2000亿元的容量,充其量只能满足一些小规模的对冲基金。至于是否能够通过做空B股市场来撼动A股,从理论上讲,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化都可能带来其他市场的波动。但从本次B股的暴跌来看,4月27日,B股暴跌5.33%,A股下跌0.46%,显示这两个市场并没有太强的联动性。

  除了中国股市对境外资本的种种限制之外,中国股市自身的估值水平也并不支持大规模做空。从市盈率来看,除了创业板和中小板市盈率较高,分别接近50倍和40倍,主板市场的估值并不高。深圳主板的市盈率26倍,上海主板的市盈率只有17倍,尤其是一些大盘蓝筹股的市盈率只有10倍到15倍。如果要大幅做空中国股市,必须要撬动这些大盘蓝筹股,而蓝筹股较低的估值,决定了大幅做空的空间很小。尤其是占中国A股市值最大的银行股,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这不仅意味着做空的空间有限,更意味着做空可能蕴藏的风险。创业板和中小板虽然估值较高,但这些股票的市值太小,无法决定中国股市的整体方向。而且,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创业板和中小板都不在沪深300之列,无法参与股指期货的做空游戏。而从融券做空来看,暂时还没有对外资正式开放。

  如果和美国股市相比,A股沪深300的市盈率只比美国标普500略高。考虑到两地的成长性和历史估值水平,如果说一定要做空的话,恐怕做空美股的收益比A股更高。金融危机后,中国股市一直没有太大的涨幅,去年下跌14%,今年前5月的涨幅也仅有3%,至今上证指数也不足2900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也并不支持中国股市的大幅做空。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破灭时,日经225指数从1982年的不足7000点上涨到1990年初的39000点。不到8年的时间,日本股市的涨幅接近5倍,整体市盈率也接近了50倍。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股市大跌,一些做空日本股市的国际投行也大获丰收。但今天的中国股市与当年的日本股市相比,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国际资本当年在日本股市做空的经验,在中国没有复制的可能。 

境外金融衍生品:看多胜于看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11:53 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
  
金融危机中,美国底特律汽车巨头接连爆出破产危机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当地的房地产业也因此大受打击
    中国的高速列车进入快速发展期。图为2010年沪杭高速铁路通车运营

  境外金融衍生品:看多胜于看空

  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有限开放的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尝试推出一些和中国股市挂钩的金融产品,这成为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曲线选择。理论上而言,这些金融衍生品可以成为外资做空的工具。

  在众多和中国股市挂钩的金融产品中,有一只是公开宣称做空中国的,那就是美国Proshare基金公司的“超短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UltraShort FTSE/Xinhua China 25,FXP)的ETF基金,2007年11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基金反向追踪香港的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其中覆盖的25只股票都是香港上市的大型H股和红筹股,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公司。如果新华富时25指数下跌,则该基金价值上涨。由于该基金设置了两倍的杠杆,如果新华富时25指数下跌1%,该基金的净值增长2%,反之亦然。如果投资者看空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可以通过购买该基金来获益。

  该基金虽然被冠以全球首只做空中国基金的称号,但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其更多的功能在于为那些做多中国的投资者提供一个对冲风险的工具。该基金追踪的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虽然基本覆盖了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公司,但这些企业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经济,尤其是更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从股市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香港上市的H股和A股之间的股价走势并不一致,大多数时候H股股价相对A股折价交易,其走势也并不能反映中国股市的真面目。海外投资者如果以这25家公司作为中国经济乃至中国股市的晴雨表,失真的可能性很大。另外,这只基金只是追踪H股,并没有直接和A股市场挂钩。所以,即使具有一定的做空能量,也不会直接对A股市场产生太直接的影响。

  除了这只以做空为目的的基金之外,其他和中国股市挂钩的境外金融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做多为目的,在中国资本市场相对封闭的背景下,为海外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提供一些可能的投资渠道。

  同样还是在美国,巴克莱公司在2004年也曾经推出一只同样追踪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的基金(FXI)。该基金和上述FXP基金截然相反,则是正向追踪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涨跌方向和指数一致,初衷在于为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国际投资者提供渠道。同样以新华富时25指数为基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经在2007年5月推出了E-mini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CMEE-mini Futures on the FTSE/Xinhua China 25 Index),也是国际投资者曲线参与中国经济的选择之一。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资本市场相对封闭的背景下,海外资本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金融机构和交易所通过各种渠道设计出和中国股市挂钩的产品,尤其是最近几年,这一类的相关金融产品明显增多。

  在海外和中国股市相关的金融产品中,最富争议的是新加坡上市的新华富时A50指数。该指数由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由中国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龙头股构成。由于该指数没有经过内地授权,一度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提起诉讼。

  在一片争议声中,新华富时A50指数于2006年9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但交投一直非常冷清,上市不久就几乎被市场遗忘,成为边缘化的产品。2009年全年,富时A50仅仅成交了1手,2010年上半年更是零成交。不过从去年8月份以后,A50突然成交量大增,显示出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关注这一品种。但是,这并不表明国际炒家借此做空中国,反而更多是一些国际投资者希望借此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因为内地股指期货在2010年4月份上市后,迟迟没有对外资机构开放,一些国际投资者只能选择富时A50作为替代品,这可能是该品种在去年下半年突然交投活跃的原因。从该指数走势来看,从2010年8月至今,从9200点上涨至9700点,最高一度突破1万点,说明进场的投资者还是多头胜过空头。

  另外,在香港还有一只追踪新华富时A50的指数基金——安硕A50ETF。这只指数基金一直被国际投资者视为A股的替代品,交投一直颇为活跃。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安硕A50可以成为国际投资者做空A股的替代品,但从该基金的走势来看,安硕A50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长期处于溢价交易,最高时溢价幅度达到过15%。主要原因是国际投资A股的途径并不是很多,更多希望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投资者在投资渠道受限的背景下,宁愿溢价购买安硕A50这一A股的替代品。

  除了跟踪新华富时A50指数外,香港还有三只追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其中最早上市的是标智沪深300中国指数基金(02827-HK),于2007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也是海外市场首只跟踪沪深300指数、并且得到正式授权的ETF产品。除此之外,香港市场还有安硕沪深300A股指数ETF(02846-HK)以及DBX沪深300指数ETF(03049-HK)。这三只香港的ETF基金虽然都可以做空,但从实际走势来看,明显还是多头占据上风。

  在日本也有一只和中国股市挂钩的金融产品。2008年4月,跟踪中国沪深300指数的熊猫沪深300ETF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是东京证券交易所首只首发挂钩国外指数的ETF,明显可以看出日本投资者对分享中国经济的浓厚兴趣。

  盘点国外这些挂钩中国股市的金融产品,不难看出,除了唯一一只以做空中国而设计的ETF基金FXP,其余大多数产品都是以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为目的,看多并且做多中国在海外资本市场仍是主流。2007年11月,港股直通车被无限期叫停,也从技术上减少了境外金融衍生品对我国股市的冲击。

  去年的《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有过一个报道,提到某国际著名投行提出过一个做空中国的路径,主要是做空5个与A股有关的股票指数衍生品——HSI香港恒生指数、HSCEI香港恒生中国国企指数、KOSPI韩国股票指数、AS200澳大利亚股票200指数、Ishares安硕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ETF。从理论上讲,在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波动给全球任何主要市场都带来巨大冲击,适合做空的并非只有上述5个标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股票指数都是选择。当然,前提是中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而这种曲线做空周边股市的办法,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并非国际炒家所言的做空中国,只是在做多中国的同时对冲风险。

  大宗商品:做多做空的矛盾选择

  如果说中国的房地产和股市对于外资还有防火墙,国际投资者只能选择曲线做空,那么,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则不存在准入门槛。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经济高度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经济走势的晴雨表。在本轮国际市场的唱空潮中,一些对冲基金都将大宗商品视为做空中国的重要工具。曾经有国际著名投行建议投资者买入原油、铜和大豆的看跌期权,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导致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降低。

  如果投资者预期中国经济下滑,那些中国经济需求极大的大宗商品价格也会随之下跌,看空中国经济的投资者则可以提前做空这些商品从中获益。在各类大宗商品中,铜被认为是和中国经济最高度相关的。中国对铜的需求约占全球总需求的三成,但是产量占全球比重仅为7%,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需求。因此,一些国际投行也不约而同地将铜视为做空中国的最佳选择。严格说,这种做法算不上做空中国,充其量只是一种搭便车的行为。

  将某种大宗商品的价格完全和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挂钩,并且以此做出做多或做空的决策,从投资角度来看并不严谨。中国需求虽然对铜价构成了一定的支撑,但事实上,铜价和中国经济的相关性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中国对铜的消费有将近一半来自电力行业,尤其是电网工程的需求。因此,我国的电力投资规模通常被视为铜需求的风向标。但从铜价的走势看,我国的电力投资规模和铜价走势并不一致。国家电网2010年的投资规模相对2009年大幅下滑,但是其间铜价涨幅超过20%;2011年国家电网的投资规模预计比2010年超过10%,但今年的铜价不涨反跌。截至今年5月上旬,铜价已经创下去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以此看,我国对铜的需求并不是决定铜价走势的唯一因素,中国虽然消费了全球30%左右的铜,但还有70%的消费需求来自其他国家。中国需求是铜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

  中国因素仅仅是从需求层面影响铜价,同样重要的还有供给因素。从供给层面看,智利作为全球第一大铜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0%,对铜价的影响不逊于中国。其他一些铜生产大国如秘鲁、美国、印尼和澳大利亚等的铜产量也接近全球产量的30%,同样也是铜价走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仅仅因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就得出铜价由中国因素决定,未免有失偏颇。

  另外,铜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还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所以,决定其价格的并不只是供需因素,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美元、人民币等汇率的变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铜价。去年底以来,国际铜现货ETF的面世,更加增强了铜的金融属性。所谓铜现货ETF,是指金融机构购进一定数量的铜,在此基础上公开发行基金份额,投资者可以像购买基金一样参与铜交易。2004年黄金ETF面世后,曾经引发了人们的认购热潮,铜ETF的面世,同样也引发了很多国际投行的浓厚兴趣。一些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宣传借做空中国来做空铜,不排除刻意打压铜价,以便在铜ETF上以更便宜的价格吸货。去年12月,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公布,一个买家的交易席位买了该交易所的大量铜库存,持仓量占到总量的80%~90%,相当于世界所有交易所注册铜库存量的一半,价值约30亿美元。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这个神秘买家可能是著名投行摩根大通,该公司大量囤铜,是为即将推出的铜ETF提前布局。在此之前,摩根大通还曾经被指责涉嫌操纵白银市场。

  一些国际机构高调宣称做空中国,并且或明或暗地提示人们做空和中国需求相关的大宗商品,比如铜、大豆和石油等,不排除通过故意唱空为自身利益牟利的可能性。如果国际炒家能够做空大宗商品,使其价格大幅下跌,对于中国经济其实是一件好事,中国经济反而欢迎这种做空大宗商品的行为。从战略角度看,真正意义上做空中国的国际炒家,应该不是做空大宗商品,而是做多大宗商品,尤其是中国进口需求量极大的铜和大豆等,这样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从而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国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日渐稀薄,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很清晰地揭示了这一趋势。2011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实现了28%和25%的增长,看上去还是不错的业绩,但如果和去年四季度环比来看,业绩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扣除掉金融类企业,一季度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环比下降7%和10%。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毛利率下降。

  还是回到铜这一大宗商品。今年一季度,以铜为原材料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尤为明显。比如电缆类的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仅有小幅增长,甚至部分公司同比下降,而与去年四季度环比来看,净利润几乎全部大幅下滑。比如中超电缆(002471)净利润环比下降54%,中利科技(002309)净利润环比下降37%,太阳电缆(002300)净利润环比下降33%,汉缆股份(002498)净利润环比下降21%等。一些老牌的电力设备公司业绩也在一季度出现下滑,比如特高压龙头企业中国西电(601179)、特变电工(600089)和天威保变(600550),这三家龙头企业的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85%、8%和12%,主要原因也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

  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动是中国经济的微观表现,上市公司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速将越来越缓。以此看,那些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暗中抬高价格的机构,其实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做空者;而那些高调宣称要做空大宗商品的炒家,反而对中国经济构不成威胁。■

  金融关键词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以外汇计价的资产,主要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外汇资产。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一起构成了国家的国际储备资产。

  传统意义上,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国际支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频发,外汇储备对稳定本国货币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越多,维护汇市的能力也就越强。1992年的英镑和1997年的泰铢分别遭遇国际对冲基金的攻击,并且被迫大幅贬值,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英格兰银行和泰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太少,在保卫本国货币的战争中被很快耗尽,最终不得不分别放弃和德国马克与美元的挂钩,任由本币大幅度贬值。相反,1998年国际对冲基金攻击香港地区时,香港拥有将近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当时外汇储备量为世界第三,不仅能保卫港币,还有余力在股市上反击国际对冲基金,最终让国际炒家大败而归。

  中国内地外汇储备量全球第一,超过3万亿美元,对于声称要做空中国的国际炒家,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难以逾越的屏障。

  外债

  外债是指一个国家对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居民个人以及国际机构所形成的债务。

  一个国家的外债水平越高,意味着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高,这其中既包括政府部门的外债,也包括私人部门的外资。上世纪90年代泰国爆发经济危机,很重要的导火索就在于外债水平的急剧攀升。1997年,泰国的外债总额达到了109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2%,占外汇储备的比重425%,大大超过了外汇储备的支付能力。1998年的俄罗斯在各种金融危机面前,更是选择了延期偿还150亿美元的到期债务,暂停国债市场交易。俄罗斯的债务违约事件由此震惊全球,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为在俄罗斯国债上的巨大头寸而成为最大的牺牲品。最近几年欧洲多国频发的债务危机,也充分说明了一个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有多么重要。

  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38亿美元,外债偿债率为1.63%,债务率为29.25%,负债率为9.34%,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3.19%,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假如某银行有100亿元的存款总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这意味着该银行必须将10亿元存放于中央银行,剩余90亿元可以用于放贷。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的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与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一起成为央行传统的三个货币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越高,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冻结”的资金越多,可以投放市场的资金也就越少,市场的流动性也因此得到收缩,进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在金融危机频发的背景下,银行通常是引发危机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一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可以回收流动性,还可以避免银行过度参与到房地产等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减少金融危机爆发的冲击力。

  2011年前5个月,我国央行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的历史新高。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的非银行机构和个人持有的货币总量。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分为4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和M3(M2+金融机构的存款)。其中犹以广义货币M2最为引人关注。

  M2的变化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流动性是否过剩,以及通胀和资产泡沫是否严重。通常情况下,M2增速扣除GDP和CPI增速之后,剩余值小于3为较为合理的货币投放水平,如果剩余值过大,意味着大量的货币并没有被实体经济吸收,将会带来通货膨胀。2001~2003年,我国的M2增速超出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5.4个百分点,2003~2007年超出2.8个百分点,2008~2010年超出9个百分点。由于货币超发,成为最近几年通货膨胀的源头所在,也给楼市等部分领域带来一定的资产泡沫。

  随着央行开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我国的货币投放量得到明显控制。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3和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2.1和18.4个百分点。无论是M1还是M2,增速都创下两年来的新低。 

外资唱空中国奏响五步曲 意为热钱回流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3日 07:50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徐岚) 外资投行与评级机构唱空中国的大戏似乎没完没了。高盛唱空中国经济和股市,标普下调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评级,对冲基金看空人民币升值,而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惠誉昨日表示,中国银行(3.17,0.07,2.26%)业信贷风险其实被低估,信用质量恶化或影响中国主权评级。

  惠誉唱空中国银行业

  国际评级惠誉亚太主权评级部门负责人Andrew Colquhoun昨日表示,中资银行信用质量已经恶化,中国银行业或面临危机。在他看来,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被低估,主要是受到表外资产影响失真。

  Colquhoun认为,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以外资产状况不佳,如果银行资产质量出现恶化,那么中国政府或需要实施救助,而这将影响中国的主权评级。“由于创纪录的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飙升,中国在2013年年中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惠誉这样总结中国银行业的危机。

  此前于3月份,惠誉曾警告称房地产贷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两大威胁挑战中国银行业。

  国际大鳄屡次唱空中国

  惠誉对中国银行的警告,是近来一系列海外大鳄唱空中国戏码的延续。

  首先是中国楼市。早在今年4月,穆迪就曾发布报告,将中国房地产业的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认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未来将面临艰难的营运环境。6月15日,标准普尔又将中国房地产业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降至负面,原因是“信贷收紧及严厉的调控政策,都加剧了楼市的低迷”。而摩根士丹利6月15日发布的中国房地产研报同样预计中国房价将下跌。

  接着轮到中国经济。瑞士信贷5月20日在香港发布研究报告,调低对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测至8.5%,较原先的预测降低了0.4%。同时下调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为8.8%。索罗斯近日也明确表达了“中国经济可能存在硬着陆风险”的观点。此外,世界最大的空头对冲基金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詹姆斯·查诺斯在今年5月公开表示,中国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中国经济将在一次惊人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崩溃”。

  下面又轮到中国股市。5月下旬,高盛表态称A股短期还会有5%~10%的回调。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一个月之前的5月底,外资投行还在大唱A股赞歌。5月12日,高盛认为中国股市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迎来“狂欢”。此后里昂证券、花旗银行等外资投行巨头接连发布报告,抱团唱多中国股市。回想当时的盛况,再看看如今的集体唱空,不禁让业界感叹这些国际大鳄们变脸速度之快。

  在国际上一片“唱空中国”的声浪中,人民币似乎也开始成为做空者“狙击”的最新目标。华尔街日报周一披露的一封高盛内部邮件,揭示了一些大型机构正在试图做空人民币。而彭博资讯的统计更是显示,期权交易员对人民币的看空程度已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从楼市到经济,从股市到人民币,现在又轮到了银行,这出唱空中国的戏码已经唱响了“五步曲”。

  资本大鳄的阴谋论?

  几乎所有的国内经济专家认为,国际大鳄集体唱空中国,背后其实另有企图。

  原因一,唱空做多?索罗斯在他表达对中国经济唱空言论之前的4月份,就曾有消息称,索罗斯还带着百亿美元资产重返中国香港市场并对境内的资本市场摩拳擦掌,意欲做空中国资本市场。

  不仅仅是索罗斯,去年11月高盛报告引发A股大跌还历历在目,多年来国际投行公开唱空中国楼市,暗地里却大手笔进行房地产投资,最终都获利不菲。中国A股同样没有逃脱国际投行唱空做多、唱多做空的操纵。

  原因二,挽救美国经济?有业内人士认为,包括索罗斯和高盛在内,几乎每个唱空中国论调者的背后,都存在影子问题。

  广州万隆最新研究报告就直言,唱空中国的背后直接意图是“倒逼前期流入新兴发展国家的热钱逐步回流美国,间接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美国因QE2退出而导致的美国国债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这也可以从目前美国参与制造南海问题的行为里得到进一步验证”。

  值得反思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对金融服务业开放都相当慎重,特别是对国际投行都非常戒备。对其唱多唱空的言论,投资者很多时候都需要多打个问号。 

4倍杠杆沽空A50ETF套利:外资做空中国路径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2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很时髦”,5月起,香港对冲基金经理李文(化名)开始参与围绕卖空中国经济的豪赌。

  从沽空中资银行H股,再到沽空人民币NDF中远期汇率合约,李文并不是先知先觉者——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四大中资银行股H股卖空交易金额累计高达约911亿港元。其中,农业银行直接被沽空约14亿股。

  在“做空中国”的煽动下,部分投资银行与对冲基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加入这个“小概率、高收益”的财富豪赌。

  暗池交易沽空H股

  4月-6月中旬,多家投行与机构投资者以约4-5倍杠杆融资认购安硕新华富时A50ETF的认沽期权。简单测算,沽空收益近50%。

  尽管过去一周香港恒指涨幅接近4%,但唱空中国银行(3.86,-0.01,-0.26%,实时行情)股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

  最新版本是6月28日标准普尔和高盛先后发布报告“强调”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其中标普称“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若没有政府介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将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4000亿美元——超过2.5万亿人民币坏账”。

  “两份报告让对冲基金更担心中资银行的贷款坏账隐患依旧巨大。”李文表示,在周末举行的对冲基金内部交流会上,这种担心已被“放大”——多数参与者很认真地讨论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负责人吉姆·查诺斯(JimChanos)此前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及银行贷款坏账增加的分析,此前他的言论一直被同行视为“笑话”。

  5月起,李文已参与到沽空中资银行H股的行动,只因他所在的对冲基金投资委员会早一步相信吉姆·查诺斯的分析。

  6月中旬,李文发现他所在对冲基金沽空中资银行H股的头寸,已达到投资额25%的上限——当时也正值对冲基金与机构投资者沽空中资银行H股高峰,截至6月20日,港股沽空的当月成交金额已超过今年1月和2月,高达898亿港元。农行H股成为重灾区,受沽空力量增大拖累,当月前20天的跌幅接近15%。

  “但一切显得太简单了。”李文感叹。

  起先让他感到疑惑的,是安硕新华富时A50ETF股价大幅下滑,从4月中旬到6月中旬期间,这只QFII额度间接投资A股的ETF产品价格从年内最高14.04港元跌至年内低点12.30港元/股,跌幅高达12.4%。

  多位香港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员向记者透露,其间多家投行与机构投资者以约4-5倍杠杆融资认购安硕新华富时A50ETF的认沽期权。以此测算,他们沽空收益近50%。

  “银行股占据A50指数的最大权重,只要中资银行H股估值被沽空,A股银行股估值最先跟随降低,进而引起境内A50指数下跌。安硕新华富时A50ETF认沽期权的套利收益并不低于直接沽空中资银行H股。”其中一位证券交易员分析,“而且借道购买ETF认沽期权的成本,远远低于借入股票沽空的融资成本。”

  暗度陈仓的手法相当隐蔽。

  “认购安硕新华富时A50ETF认沽期权的交易,主要通过暗池交易(DarkPool)完成,套利痕迹很难被察觉。”他透露,暗池交易主要由投行提供匿名大宗证券交易平台,成交额

  与交易信息可自主选择时机交给交易所公开。

  记者了解到,借道暗池交易沽空安硕新华富时A50ETF套利,更多是基于规避监管风险考量。去年11月中国货币紧缩政策期间,市场也传闻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银行贷款风险上升,安硕新华富时A50ETF在11月12日与11月15日沽空额分别占当日成交量的20.96%与16.62%,已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

  5月23日,安硕富时中国25指数基金的未平仓认沽与认购期权之比降至0.808,创2009年4月来新低。这显示部分机构也通过购买认购期权,对冲沽空风险。

  人民币贬值的“小概率”豪赌

  “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违约风险或将从明年起陆续显现,这让不少对冲基金把看跌人民币汇率的时机放在明年初。”

  围绕看跌中国经济增速的人民币汇率沽空潮,同样出现。

  此前,包括美国德州沃思堡对冲基金(Corriente Advisors LLC)经理哈特(Mark Hart)等对冲基金均宣称已沽空人民币,方法是向投行或在人民币NDF市场直接买进“按某种价格卖出人民币、买进等额美元”的期权合约。

  “多数人民币沽空期权主要集中在半年期以上的合约,投资杠杆倍数10倍以上。”一家欧洲银行香港分行外汇交易员透露,“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违约风险或将从明年起陆续显现,这让不少对冲基金把看跌人民币汇率的时机放在明年初。”

  4倍杠杆沽空A50ETF套利: 外资“做空中国”路径调查

  李文透露,人民币NDF市场中被沽空最多的品种,是一年期人民币远期汇率合约。早在6月初,他所在的对冲基金将约5%投资于亚洲的资金用于沽空它,“此前欧美对冲基金看涨人民币,大举买涨一年期等中远期汇率合约,导致其与即期汇率基点最大差距在200-300个基点,如今正好借助基差缩小进行反向沽空套利。”

  截至7月4日收盘,相比境内市场美元/人民币汇率即期与一年期掉期汇率差距近780个基点,香港市场即期汇率与一年期NDF点差却缩至约440个基点。

  这种沽空套利胜算有多高,仍是未知数。截至7月4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6.4661,创2005年7月汇改以来新低。

  “大家都知道豪赌人民币贬值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事先都做好了风险控制。”上述外汇交易员透露,对冲基金沽空人民币的主要手段是买进认沽期权,如果人民币兑美元依旧升值,他们会选择不履行合约,只付出一笔等值期权额度1%-1.5%的期权费,但若人民币兑美元开始贬值,他们的获利至少在10%-15%以上。

  “做空人民币的融资成本并不高,据我了解,多数看跌中国经济的对冲基金都愿拿出1%-3%资产通过期权押注人民币贬值。”李文表示。 

做空中概股浪潮逼近香港 港证监会严阵以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6日 05:45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徐欢

  近期,种种迹象显示,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浪潮已逼近香港,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香港或成为做空者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做空力量转至香港

  相关数据显示,做空力量目前正逐渐在香港集结。研究公司Data Explorers指出,港股的沽空股数占流通股数比率正在上升,而美国上市中资企业的这一比率则从近期高位开始滑落。香港证监会的公开资料则显示,6月27日至6月30日的平均每日卖空交易总成交额为53亿港元,占市场总成交额8%,是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卖空记录高点,而今年上半年的卖空交易额占比为6.4%,去年下半年该比例则不到6%。

  有迹象显示,对冲基金赴港步伐也正在加快。根据香港证监会公开资料,6月份香港至少新增3家对冲基金获发营业牌照,包括或将成为香港第二大对冲基金的PCA投资公司,集资规模为7.5亿美元(折合约58.5亿港元),专注投资亚洲的美国对冲基金铭基环球投资以及Ginger Capital。

  澳大利亚对冲基金Bronte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约翰·汉普顿表示,在美国做空的难度加大促使做空主战场从美国转移到香港。此外,他认为,新加坡以及香港都是可以挖出不少中国企业假账问题的地方。

  港证监会密切关注

  香港做空潮的引爆点从雨润食品(22.2,1.25,5.97%,实时行情)开始,自传言浑水公司将发表不利于雨润食品的研究报告以来,雨润食品股价4日内重挫了30%。此外,其他股票如保利协鑫能源(4.36,-0.04,-0.91%,实时行情)、玖龙纸业(7.19,-0.12,-1.64%,实时行情)以及超大现代(3.22,0.02,0.63%,实时行情)等,均因遭遇大笔抛售而连续暴跌。

  面对日益猖獗的做空潮,为提高对沽空的监管效力及其透明度,香港证监会近日建议引入淡仓申报制度。在新的申报制度下,假如淡仓量达到上市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02%,或淡仓的市值达到3000万元(以较低者为准),淡仓持有人须每周通过指定的电子申报渠道向证监会作出申报。

  与此同时,优质公司若惨遭洗仓,香港证监会也不会坐视不理。有消息称,雨润食品在上周遭遇对冲基金大量卖空之后,已将相关情况向香港证监会反映,香港证监会很可能就此展开立案调查。而雨润自身也展开了针对做空机构的反击。做空风暴过后,雨润食品获投行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以及基金Capital Reaseach大幅增持,共涉资超过15亿港元,而雨润食品股价也在其后两天连续反弹超过10%。  

银行H股暴跌真相:唱空做多为外资机构赚钱手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8日 22:4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外资投行与评级机构“抱团”唱空中国的大戏一曲接着一曲。

  高盛唱空中国经济和股市,标普下调了中国房地产业的评级,对冲基金看空人民币升值,而惠誉则表示,中国银行(3.73,0.01,0.27%,实时行情)业信贷风险其实被低估,信用质量恶化或影响中国主权评级。

  伴随着这些“唱空曲”,四大国有银行前5个月在香港遭遇“被卖空”压力。据香港联交所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5月份,四大中资银行H股卖空交易金额累计高达约911亿港元。

  以7月6日为例,淡马锡迅速完成配售建行、中行H股计划。据《华夏时报》记者粗略统计,此次减持中行、建行,淡马锡净赚接近200亿元人民币。截至当日收盘,中资银行H股全线飘绿,工行跌幅最低但仍达2.53%,而农行则暴跌4.78%。A股市场也受此牵连,银行板块跌幅达1.14%。

  淡马锡净赚近两百亿

  6日,在港股开盘前,淡马锡配售建行和中行H股的计划便已实施完毕,减持行动相当神速。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当日,建行H股开盘前有17宗逾2000万港元的大单成交,中行H股开盘前更是出现逾50宗逾2000万港元大单成交。此时便有分析人士怀疑淡马锡的配售计划已经实施完毕。果然,晚间淡马锡已配售的消息便得到验证。

  根据联交所数据显示,淡马锡以3.63港元∕股配售51.88亿股中行H股股份,套现最多190.4亿元;同时,其以6.26港元∕股配售15.02亿股建行股份,涉资最多95.38亿港元,如此一来,两者合共套现约285亿港元。

  淡马锡的“一进一出”,赚得盆钵满溢。与瑞士银行和美国银行等一样,在中资银行上市之初,淡马锡就已成为其战略投资者。

  根据当时招股文件,2006年5月中行上市前,淡马锡全资拥有的亚洲金融(3.36,0.00,0.00%,实时行情)以约118.57亿元(15.24亿美元)认购中行104.71亿股股份。若按其最初入股中行的价计算,此次配股淡马锡净赚130亿元。同样,建行于2005年10月上市,亚洲金融以2.35元入股,粗略计算获利逾60亿元。至此,据《华夏时报》记者粗略统计,此次减持中行、建行,淡马锡净赚接近200亿元。

  “淡马锡卖出时间点很精明,从侧面反映其不看好中国银行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话表示。事实上,不仅淡马锡减持两大国有银行,6月以来,中资银行股被减持的压力巨大。

  据联交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5月份,四大中资银行股H股卖空交易金额累计高达约911亿港元。其中,农行股份遭卖空数量最多达14亿股。

  从农行大股东提交的披露权益通知一览表可以看到,其大股东之一资本研究与管理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两度减持农行,持股比例由13.08%降至11.75%,累计抛售农行H股股份1.4亿股,套现5.7亿港元。

  而资本研究及管理公司隶属于美国资本集团公司,巧合的是,它还是工行的大股东之一。今年5月,该公司亦减持工行H股股份4335万股,将持股比例降至5.99%,此次减持套现2.7亿港元。

  “火上浇油”的还有外资机构,从二季度以来频出报告唱空中国银行业。

  7月5日穆迪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审计署关于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敞口数据可能低估了3.5万亿元人民币,并进一步警告称可能对中国的银行系统构成威胁,由此引起轩然大波。6日中资银行H股全线飘绿,以四大行为例,中行大跌3.63%,建行下跌3.24%,农行暴跌4.78%,工行跌幅也达2.53%。同时A股银行板块跌幅也达1.14%。

  而在穆迪的报告中显示,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至12%之间。

  银行股成打压出口

  无独有偶,另两大评级机构的看法也不乐观。

  惠誉今年4月曾以中国政府可能最终将要救助银行为由,将中国AA长期本币债信评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而标准普尔6月则表示,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若没有政府介入,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将增加6个百分点,新增超过2.5万亿人民币坏账。

  与评级机构“一唱一和”的还有外资投行。

  6月高盛报告指出:今年和明年中国分别有2.6万亿和1.8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到期,由于流动性收紧,目前房地产政策下土地销售收入也减少,不良贷款的最薄弱环节可能在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出现。

  法兴银行的一篇报告则表示,按照路透社描述的救助规模,中国清理3万亿地方债相当于美国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规模的1.5倍,“这暗示中国遭遇的危机可能是2008年时美国的1.5倍。”

  这一连串的唱空报告,让银行股苦不堪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紧缩信贷的问题,现在已经变成华尔街刻意打压中资银行股的借口,而银行股可能演变成他们做空的一个出口。”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H股跟A股有紧密连带作用,做空H股势必对A股市场造成影响。”

  事实如此。截至6日收盘,A股市场中,民生银行跌幅达1.88%,农行、建行、浦发、中行、光大等跌幅也均在1%以上。而当日银行板块当之无愧成为“资金净流出最多的板块”,共计13.9亿元资金出逃。

  事实上,“这并不是国际机构首次利用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股打压中国股市。”国金证券分析师陈建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2007年、2008年、2009年曾经连续发生过。尤其是2007年底,当美国“垃圾债”即将失去流动性的时候,他们大力度打压中资银行股,其目的无非是:将资本赶向美国抵押资产证券,好为自己解套。“不容否认,国际投行们每次唱多或者唱空,都赚得盆满钵满。”

  一直以来,“唱空做多”是外资机构赚钱的手段。

  4月,索罗斯表达对中国经济唱空言论还历历在目。彼时消息称,索罗斯还带着百亿美元资产重返中国香港市场并对境内的资本市场摩拳擦掌,意欲做空中国资本(4.96,0.01,0.20%,实时行情)市场。

  不仅仅是索罗斯,2010年11月高盛报告引发A股大跌还历历在目;今年以来国际投行频频唱空中国楼市,但另一边却乘虚而入加速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外商投资中国房地产金额达266亿元,同比增长57.3%。

  但客观来说,“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长期以来负担着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资金的任务。但这些低效率的投资、房地产泡沫,以及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支持,都会使银行贷款在未来有质量恶化的可能。”陈建刚表示。

  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是当下包括监管层、专家以及国内分析师思考的重点。

  某国有银行长期从事海外投资业务的工作人员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可行的办法是,卖出美国国债,用美元大批收购中资银行股在美国、伦敦和香港发行的股票。如此一来,第一,可以警戒华尔街;第二,提升中国市场对银行股的信心;第三,中资银行股的收益远高于美国国债。

  同时监管层也给予反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此前公开表示,希望主要评级机构基于客观标准对我国金融机构作出公正的评价,而类似的评级调整不会影响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步伐。 

外媒投行投资大鳄轮番上阵 做空中国四箭齐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5日 01: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元

  做空中国的声音正此起彼伏。

  7月10日,一种全新完整规格的人民币期货合约,以及针对零售和自营交易员的微型合约将在芝加哥交易所的全球电子交易系统(Globex)开始交易。这为做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了做空利器。

  7月11日,穆迪用一个“红旗”测试系统,对61家中资非金融企业全面审查,并点名西部水泥等6只“高危”民企股份。紧接着,这些个股大幅下挫。这也是一年多来,做空中国的新一轮高潮。

  不过,事情最近有了新进展。

  “很多看空中国的机构现在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看法。”野村证券分析师孙驰说,这来自于二季度经济数据的披露。

  7月13日,二季度GDP增速从一季度的同比9.7%放缓至9.5%,但仍高于预期。

  短期看,投资者们对中国的信心增强了。7月14日,盘整多时的美元兑人民币进一步贬值,达到了6.464,跌幅0.14%,再次创下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新低。

  做空中国力量逐步汇聚

  做空中国从言论开始,最早始于2010年。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全球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2010年这种政策开始退出。各国经济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而做空者就是希望在退潮中发现裸泳者。

  中国,成为他们搜索到的一个目标。

  2010年年初,美国《新闻周刊》将中国经济崩盘列为“2010年十大世界预测”第二位。

  该文称:“北京方面依旧继续提升产能已经过剩的钢铁、水泥和化学制品的产能,以便支持其巨大的政府公共建设和制造业项目。绿色技术成为了最新的时尚,但是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最近的报告,警告中国生产的风力数量远高于任何人愿意购买的数量。结果是中国股票和不动产的泡沫将破灭,导致全球性不稳定的通货紧缩的发作。如果这个危机与一个银行业的危机、贸易战或者是中国成长减速同时发生,全世界都能听到这个泡沫爆破的声音。”

  而同在这一年,历史上有过做空成功经验的大师纷纷登场,唱衰中国。

  华尔街空头大师查诺斯断言,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比迪拜严重1000倍,资产高估与信用供应过剩是主要原因,中国过多的货币造就了房地产泡沫。查诺斯宣扬,近期他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也裹挟万亿热钱重返香港,对中国虎视眈眈。

  此外,麦嘉华、格兰瑟姆等几位华尔街赫赫有名的资本大佬,不约而同“看空中国”。

  海外媒体也加入了这次看空中国的行动。比如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3月16日刊文《中国莫重蹈日本覆辙》对中国经济的高房价、通胀表示担忧。

  投行是做空中国的另一种力量。

  在2010年4月,《经济学人》披露高盛的一份关于如何对冲经济下滑的报告,尝试着曲线远程做空中国。

  高盛在报告中分析如何通过战略布局,能够从中国经济的下行中获得杠杆收益。

  同在2010年4月份,摩根士丹利也发布了一份内容相近的报告,上面注有“高度机密”的字样。报告主题是: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下行风险,如何从中获利。

  到了2010年年底,做空中国已经不再是嘴上的嚷嚷,而是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2010年年尾,在新华富时A50ETF留下了做空者的痕迹。2010年11月10日,港股全日沽空69.29亿元,占大市成交6.34%,涉及股份343只。其中A50成为当日的沽空之王,最多成交额达6.43亿元,占沽空额9.29%,占该股当日成交量的28.88%。当日A50ETF报收14.32元,较前日下跌2.05%。11月12日,A50再度成为沽空额最大的标的,当日沽空额最多达9.18亿元,占总体港股沽空额的10.77%。这种大幅做空A50的操作已经持续到当年的11月16日。

  2011年,做空中国范围扩大。在个股上,美国、香港的上市的中国公司轮番遭到沽空。浑水(Muddy Waters Research)和香橼(Citron Research)两家并不起眼的小公司因为屡屡发现中国企业的不完善而发布空方报告以此获利。

  而大的投行则选择了人民币。比如6月20日,高盛向客户建议退出人民币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的看涨交易。

  7月10日,芝加哥交易所更开始提供全新完整规格的人民币期货合约,以及针对零售和自营交易员的微型合约交易。

  7月11日,穆迪开始对中国企业发炮。

  同在7月11日,汤森路透的报告指出了短期内的投资者各种避险操作:包括做空银行H股、买入主权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人民币看跌期权等。

  做空中国形成了新一轮高潮。

  疑云散去?

  归根结底,各种做空中国的力量背后的信念都是中国经济的硬着陆。只不过实现方式不同,做空方式也不同。

  然而,二季度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数据给做空中国的投资者泼去冷水。短期来看,7月13日开始,A50ETF连续两天上涨,人民币兑美元重拾升值。

  7月13日,高盛不但维持农行“买入”评级,还调高了中银国际的评级至“买入”。同一天,瑞银更是调高了碧桂园、中国海外、紫金等多家中国企业的目标价。

  摩根士丹利亚洲及新兴市场股票策略部主管郭强盛于7月13日记者会表示,现时内地A股估值处于低水平,市盈率达约10倍,预计年内仍有20%至25%上升空间。

  与此同时,这两天,做空中国的声音突然失声。穆迪也将矛头转向了美元。

  在野村证券孙驰看来,出现这种这种转变并不奇怪。她认为,做空中国的力量之所以会形成,是因为对中国经济的不理解。

  “之前,我们的海外投资客户经常会惊讶中国公布的数据。”孙驰说,比如审计署公布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为4.97万亿,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是9.09万亿元,这在海外投资者看来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又如,银行间的高息拆借利率,在低利率水平的欧美国家也是较为恐怖的事情。另有我们的PMI指数滑落、民间贷款利率上升、媒体报道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面临破产等。这些信息在习惯了分析欧美国家数据的投资者那里都是难以接受的。

  加上超过温和水平的通胀,和高企的房价等因素,海外投资者判断,中国经济将快速下滑,从而出现硬着陆。

  但由于中国经济特殊的增长结构以及政府的强大作用,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出炉后,投资者突然又开始反手看多。 
  • 废掉穆迪唱空中国的武功
  • 外资布局中国楼市上演障眼法 明里唱空暗地做多
  • 外资唱空中国奏响五步曲 大鳄阴谋曝光
  • 外资唱空中国奏响五步曲 意为热钱回流美国
  • 唱空做多 外资大行低位狂扫中资H股
  • 银行H股暴跌真相:唱空做多为外资机构赚钱手段
  •  

    空军袭击港股 机构8个月内减持达7890亿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3日 00:16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不仅让A股市场“一夜重回解放前”,还让港股经历了令人恐慌的下跌。在人们纷纷指责美国是罪魁祸首的同时,各大机构和实际控制人正在悄无声息地抛售着港股。

      一时间,“空军”驶入香港,动机耐人寻味。

      异动

      8月16日,香港恒生指数(19875.53,388.66,1.99%)全日收报20212.08点,跌48.02点,跌幅0.24%。其中,中国人寿(22.95,0.95,4.32%,实时行情)(2628.HK)报收23.1港元/股,跌幅为1.91%;中国铝业(5.17,0.27,5.51%,实时行情)(2600.HK)报收5.51港元/股,跌幅为1.78。蓝筹股下跌家数增加到23只,利丰(13.24,0.42,3.28%,实时行情)(0494.HK)跌4.78%,领跌蓝筹。

      此前的8月9日,受美国债务危机影响,香港恒生指数开盘重挫6.25%,跌破20000点大关,至收盘跌1232点,跌幅为6.01%,收报19259点。同日,中国人寿收盘下跌1.5%,至21.6港元/股。

      有评论认为,这些本该平淡的股价涨跌现象,却成为一轮港股遭遇阻击的开始。此后的几个交易日,航运、资源电信等各类股票开始经历持续下挫,随即,金融股防线也被攻破。

      据万得资讯显示,从8月至今,香港恒生指数已下挫14%。

      截至8月16日,在港股中,比亚迪(16.18,-2.70,-14.30%,实时行情)股份(1211.HK)价格为21.7港元/股,年初至今跌幅为46.88%。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股份在其A股被爆炒后,已较7月5日的最高价29.075港元/股快速跌去逾两成。

      近日,比亚迪又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5%至95%,预计净利润在1.21亿元至3.63亿元之间,而去年上半年其盈利24.21亿元。据比亚迪A股上市时披露的一季度显示,今年一季度净利润2.67亿元,这意味着比亚迪二季度的情况可能更艰难。

      其他权重股今年以来也遭遇强大抛压,招商局国际(23.15,0.55,2.43%,实时行情)(0144.HK)年初至今下跌重挫18.08%;中国南车(4.62,0.09,1.99%,实时行情)(1766.HK)年初至今跌幅达53.13%;紫金矿业(3.75,0.08,2.18%,实时行情)(2899.HK)年初至今跌幅达45.35%;深圳高速公路股(0548.HK)年初至今跌幅达17.79%;中联重科(1157.HK)年初至今跌幅达21.07%。

      受牵连的不仅仅是这些权重股,就连一向抗跌的银行股已被如潮的抛盘轻易“攻破”。

      工商银行(4.95,0.16,3.34%,实时行情)(1398.HK)、中国银行(3.08,0.04,1.32%,实时行情)(3988.HK)、招商银行(15.84,0.46,2.99%,实时行情)(3968.HK)年初至今的跌幅分别为10.71%、23.17%、16.31%。

      抛售

      “事实上,不仅仅是从8月,从年初开始,港股就始终不稳定。”中信证券分析师卢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因之一就是遭遇到了机构的大规模减持,而全球经济的疲软正好掩盖了这一事实。

      有评论认为,在遭遇美债危机和国内持续上涨的通胀压力下,港股的波动实属正常,在股价走低下,境外机构纷纷减持手中的港股才显得耐人寻味。

      辉立资产管理基金经理陈煜强的一句话能简单概括一段时间以来港股的 “悲惨境遇”,“港股正在遭遇轮动抛盘,大致顺序为航运股、资源股、电信股,现在轮到了银行股。”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依然大幅回落的港股遭遇如此猛烈的冲击,并呈现板块轮动下跌的格局?《中国经济周刊》发现,每逢某个板块放量下挫之后,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大单减持的名单之上。

      据万得资讯数据显示,年初至8月10日,机构和实际控制人减持港股的数量达到7890亿股,其中JP摩根、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机构成为“减持王”。

      2月10日至7月6日,摩根大通减持江西铜业(20.4,0.84,4.29%,实时行情)(0358.HK)的股份达到2400万股。年初至8月10日,摩根士丹利抛售比亚迪的股票达到3000万股。

      7月27日,摩根士丹利宣布抛售中联重科33万股。而在此之前的19日,瑞银集团已宣布减持中联重科686万股。

      8月8日,摩根士丹利宣布减持中兴通讯(18.02,0.32,1.81%,实时行情)(0763.HK)56万股。此前的7月20日,摩根大通减持中兴通讯215万股。2月1日和7月7日,摩根大通分别两次减持中信银行(4.15,0.10,2.47%,实时行情)(0998.HK)2095万股和2306万股。

      2月10日至7月6日,摩根大通减持江西铜业股份达到2400万股。而从年初至今,比亚迪遭到机构减持股的数量达到1亿股。

      卢刚认为,虽然每家外资投行减仓的时机都不同,但大多数都能 “幸运”避免更大的跌幅。事实上,在一个外资机构定价的市场,他们的大肆抛售行为,无疑成为近期暴跌的助推器,甚至可能是这场价值重估风暴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