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快传变成迅雷官网:从《日本论》论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5 01:23:05

从《日本论》论日本

作者:壶公评论  QQ1924190279

国民党元老、近代认真研究日本的戴季陶说过:

“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店里去看,日本所做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每一个月杂志上所登载讲‘中国问题’的文章,有几百篇。参谋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农商务省、外务省、各团体、各公司,派来中国长住调查或是旅行视察的人员,每年有几千个。”

戴季陶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满清于中国人有许多值得记忆的教训,而对日关系的盲目性却是一个血的教训。在战略层面,李鸿章有过“海防论”,但是在实践上却受到满清朝廷的掣肘而终于暴露了北洋水师纸老虎的真面目;在战术层面上,甲午战争后败军们大呼日本人偷袭、无耻,却也说明北洋水师是多么愚昧、腐朽。

无论战与和,东亚问题,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都是当代中国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那么再听一听戴季陶先生说:

“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

事实上,当代人并不认真看待戴季陶的劝告,只是极其喜欢引用他的一句名言:

“中国强日本则为妾,中国弱日本则为贼。”

戴季陶给日本做出的定义准确吗?应该说,这段话缺乏历史沧桑感,牢骚而已。

这一句话是否戴季陶给日本做出的定义?还应该读一读1928年戴季陶发表的《日本论》,以之了解日本“将来的趋向是怎样的。”

在笔者看来,东亚四国的关系很特殊,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东夷、华夏、百越等部落和民族的融合体,现在东亚的其它三国不过是原东夷没有来得及进入中华的部分,或者是百越的迁徒者。历史上,这个趋势一直在延续,只是因为满清入主中原阻断了这一过程,也从根本上扰乱了中华文化体系内的关系。但是在中华灭亡之日,中华却在朝、日、越等国兴起,我们说中华不亡,这个中华就文化而言并不完全在中国,就实体而言就在上述诸国。

所以,笔者认为,讨论这个问题应该有广大的视野,日本侵华时受到西方国家的指责,它的回答就是中日关系特殊。在这一方面的历史被掩盖得太多,但是存在就应该正视,合理的逻辑只能产生于多元性的事实中。在这里尤其应该注意到西方“民主”--分裂文化的影响,不要把中日关系,中韩关系看成势不两立,这是愚蠢的。如果能够破除西方文化中心说,老中国的朝贡体系将逐渐转化为中华联邦。修德以待远人这是中华文化的特性,也是东亚文化圈的特性。

或论:东夷胡不归

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回归,回归,东夷胡不归。

日本首相福田是在2007年12月27日访华的,他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说:“福田到了,就是‘福’到了。”此言一出赢得一片掌声。

福田康夫把此次访华定义为“迎春之旅”,是在证明前首相安倍晋三“破冰之旅”和温家宝总理“融冰之旅”之后有了新的气象。于是媒体纷纷喻之为中日关系“新蜜月期”。

无论是“福到了”还是“新蜜月期”,都为笔者认同。尽管在直觉上总为倭寇杀人越货愤愤然,但是从自省的角度认识三百年的中国史,总以为医治这样的一个垂亡者,非平常药石可以应对的,不去腐剖恶,有一个血淋淋的过程,中国不可能更生。这实在是包括孙中山、鲁迅等等一代留学日本的志士仁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等伟人的共识。

更何妨,东亚需要和平发展,以避免19世纪的故事重演;东亚走向融合,这是社会演变的必然。无论心中如何愤愤然,难道能够重蹈故辙再燃战火?无论心中如何愤愤然,也无法抗衡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厢情愿,正如人大东亚研究中心黄大慧主任所言,“经历诸多波折的中日关系,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必须扎扎实实解决,发展前景不会一帆风顺。”历史只是提供一种时机,东亚的合作只是从中国角度理解的、向人类社会倡导共和的初阶段,与同文同种的日本人同举中华文化的旗帜是中国人面对变局应该有的理智选择。我们无法否定的是展示于我们面前的事实。

一)否定旧秩序的日本人。

日本评论员明石和康发表文章《日益复杂的"无极"世界》(1)。

文章引证一些无可否定的事实和一些战略研究者的观点:

其一、石油问题:

文章引用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世界能源预测》说,世界的能源需求到2 0 3 0年将比2005年增加55%。

文章把石油问题的发生归疚于中印的经济发展,借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分析:“20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是因为中东突然中断原油出口。而现在的油价上涨,则源于发达国家能源需求量上涨,和急于脱贫的中国、印度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并且预测:中印两国的需求将分别比2005年增加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量增加部分的45%。

其二、能源的政治意义:

明石和康认为:

“能源需求量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自然也会增加。因此,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加入防止全球变暖的讨论”;

“随着世界资源和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沙特等能源国的影响力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原油高价会使中东和伊斯兰世界更加不稳定。伊拉克战争马上就满5年了,而伊拉克局势距离"稳定"还太遥远。。。”;

 “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巴以和平进程大踏步前进的可能性很低。”

其三、俄罗斯的崛起:

普京今年5月与梅德韦杰夫的权力交接更接近于中国的模式。明石和康认为:“这被西方认为是反民主行为,因此,俄罗斯与欧美的关系今后还会更加紧张。”

其实俄罗斯让西方难受并不是权力交接的方式,而普京主义的延续。明石和康看到了:

“‘普京的俄罗斯’已宣布停止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还强烈反对美国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研究单方面退出《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如果俄罗斯再次配备瞄准欧洲各国的中程导弹,冷战之后经过长时间培养起来的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信赖关系将产生裂痕。而如果普京继续掌权,这种强硬的对欧美政策就还将继续。”

但是,一个巴掌是打不响的。明石和康同样看到了:
    “美国国防部本来计划将4.3万人的美国驻欧洲部队在今年底削减至2.4万,但国防部长盖茨却将此计划延期,很明显是为了防备俄罗斯的敌对动向。”

其四、新兴的政治力量:

自西方启蒙时代始,东西方越来越走到一起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延续近三百年的向东方和世界其它区域的侵略、掠夺和殖民逐渐转化为东方的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中、俄、印以及东亚和南亚的崛起。明石和康认为:

“从对抗美国的意义上看,中俄的战略利益一致。上海合作组织去年8月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中俄共同对美战略的一环。(壶公评论)

。。。去年1月中国成功进行了太空试验,同年10月又发射了首枚探月卫星,这些无一不传达出中国拒绝美国独霸太空的信息。

中国和印度崛起,让国际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东亚和南亚已成为比中东更为重要的区域。”

明石和康对人类变局的认识还是清醒的,文章声称:

由于美国地位下降,无力维持单极秩序,而同时又缺乏其他出色的领导国,世界将进入不稳定的“无极化”时代。国际权力结构将发生变化:中印崛起合亚洲影响力增加,油价上涨使中东和伊斯兰世界更加不稳定,俄罗斯态度依然强硬。由于失去了权威的调停者,“无极世界”将更加危险。

明石和康,作为日本的评论员,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存在与世界经济垄断集团利益一致的地方,也同时具有日本特色理念:即改变作为美国仆从国的地位,象个健康正常的人那样活着。

明石和康的观点之一,只能说明这个世界上先富一族的看法。

07年内原油价格翻了一番,仅仅只是证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非理性,为了预防危机状态的出现,有能力的国家都在加强石油储备――是谁造成这种恐慌,不是石油本身而是国际政治,是垄断经济的必然走向。石油问题象征和见证了混沌、动荡的世界正在进入疯狂的赌博经济形态,这是末世社会的形态特征。(壶公评论)

明石和康的观点之二,表现出现在日本的矛盾心态。

能够改变现在国际秩序的因素是多样的,因为现代国际秩序的支撑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贫穷国家或者利用劳动力的廉价,或者利用能源的力量,在国际社会取得一席之地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是明石和康对于石油问题的危机感及其延续的政治危机论是合乎情理的。这一个观点只能引导出国际社会如何和谐以应对危机的理论。当然,在理论上的证明是容易的,在实践上如何改变自由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却是困难的,美国近年来的强权行为已经为此类困难写滿注脚。

明石和康的观点表现出对于“无极世界”的恐慌,也是对人类变局的犹豫,多少也反映了日本人对美国――奴才对主子的依恋。

美国的行为确切地提醒人类,一种更合理的人类文化正在发生,而发生的过程并不只是显现于政治层面或是经济层面,重要的是在军事层面。所谓军事层面,正如楚庄王所言:“夫文止戈为武”(2)“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它在提醒中国人,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人类和平的保障,是世界变革的保证。“无极世界”是对强权的否定,无极必然走向有序。(壶公评论)

二)回归中华文化的日本人:

《地球危机,将导致东方文明复兴》(3)是外交评论家井上茂信的文章。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决心脱亚入欧,其中的得失昭然于史,但是其对人类先进文化的学习态度很值得赞许,其适者生存的观念很值得倡导。井上茂信的文章很值得关注,因为他的主张简言之是脱欧入亚,二百年一轮回,不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规律使然,更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所谓东亚文化,即中华文化。要将东亚文化正名为中华文化,必须做到两件事情:

其一,必须坚决地和滿清文化相割裂。从历史上看,无论日韩,对于滿清文化都是深恶痛绝的,现代的辫子戏可以强加于中国人民――证明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缺陷,但是要想强加给日韩是不可能的,中国人没有理由向人类贩卖无耻;

其二,要承认明治维新的意义,它体现了近代中华文化圏的特质。明治维新出现在大陆中华文化几近灭亡的时代――事实上,无论是明末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钱谦益等,还是民国的思想家,如胡适、钱玄同等,都承认中华文化已经灭亡,这也就是近代持续不断的中国西化论的社会文化根源。(壶公评论)

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圏中的一个游子,它逃过了滿清文化的浩劫,得以在东亚率先进入世界的文明圏,当它回归中华文化圏,当然助益于东方文明的复兴。

井上茂信是从环境学的角度进入文明的讨论的,他认为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构成20世纪重要特征的工业化社会正由环境恶化和资源不足面陷入停滞。他写到:“我们现在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人类将无法继续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存。”对于一个生活于发达国家的过来人,对于环境的的思考较之我们更为深切。

进而,井上茂信写到:“在欧美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文明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改造和支配自然。”他认识到,建立在物质至上主义和科学万能论基础之上的西方文明,其缺陷日益暴露。井上茂信的认识反映了一个文明的兴衰,事实上说明的是人类自身在发展的某一阶段的历程。

因此,井上茂信认为,追求天人合一的东方文明,将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人类的思想基础。他写到:“传统的东方文明中关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理念开始重新受到重视。从这一点出发便产生了世界文明是由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周期性交替的文明周期说。”应该承认,井上茂信是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之一,而他的周期说很有点古代中国王霸政治的味道,是借用了现代西方政治中两党轮替的模式,让人间品尝“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

所以井上茂信得出结论:“以环境问题为核心的地球危机正是诞生新文明过程中的阵痛。”人类目前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替期。井上茂信的看法是一个逐渐被认同的观点,例如西方的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上世纪下半叶就清楚地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在井上茂信的评论中,笔者第一次领教“文明法则史”创立者村山节的理论:地球文明可大致分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并以800年为周期循环往复。

村山节的周期是这样设置的,摘要以录:
      1、耶稣诞生即公元元年前的400年间,是希腊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后400年间则是罗马文明的全盛时期。另一方面,东方却处在未开化的黑暗蒙昧时代。
     2、从公元400年到1200年的800年间,东方文明进入全盛时代。中国经历了唐、北宋和南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在日本,也出现了紫式部撰写的巨著《源氏物语》。而西方社会却出现分裂,希腊和罗马文明随着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解体而宣告结束。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3、从公元1200年到2000年的800年间是西方文明复兴、东方文明没落的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飞速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同时,西方文明开始席卷整个世界,并因此激起了中东阿拉伯文明的强烈反抗。
     4、从公元2000年到2800年,将是一个完善西方文明和补充西方文明缺陷的时期。向来重视精神价值和伦理价值的传统东方文明将重新焕发活力。一个扬弃了东西方文明的高度文明时代即将到来。(壶公评论)

为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为清晣一些,思想者们常常把历史分化为几个阶段,例如摩尼就告诉他的信徒,人世以二宗三纪存在,二宗指明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后际,是明暗分合的演变。孔子则有大同、小康和乱世之说,不过主要的是对社会政治的评价,并不是预测。康有为也曾经企图为社会的发展定一个框架,不过笔者读后竟然连书名都忘了,因为一个连滿清都看不明白的思想者,对未来的预测没有太多的意义。

至于村山节的理论,如果他是以日本的文明为东方文明,也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可惜他对真正的东方文明的中华文明史却讲不清了,因为周、秦、汉、唐虽然有兴衰,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内的兴盛并不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可以逾越的。

不过笔者欣赏村山节的交替论,因为这一理论影响了现代日本人如井上茂信等开始了回归中华文化的思维。笔者比较赞同汤因比晚年关于中华文化的评价,毕竟一种理论的发生因为有了深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而更有生命力,思想者不是预言家,更不是弄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