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之儿女情长:“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升华阶段(2007年1月至6月)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10:04
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升华阶段(2007年1月至6月)工作总结
林桂平 发表于 2007-6-26 1:19:00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6年度立项课题
“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升华阶段
(2007年1月至6月)工作总结
滁州二中“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组
组长:钮昕华、林桂平
成员:李志允、徐如平、晋元力、曹志文、方会琴、赵本荣 孙曙光、牛畅、冒德山、王德芹、崔志慧、潘海、张鸣等
执笔人:林桂平
(2007年6月)
根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省级课题管理办法》的精神和省级课题“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实施情况,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专家同仁意见的基础上,2007年3月,我们制定了《“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升华阶段(2007年1月至6月)实施方案》。在本方案的指导下,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本阶段的相关研究工作,现将本学期以来课题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
根据《“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理论升华阶段(2007年1月至6月)实施方案》,结合我校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我们已经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开展对本课题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本课题的最后结题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为此,在计划制定以后,我们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子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由于研究任务重,涉及理论研究要求高,现有人手不够,我们采取了“兵团作战”和“协作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课题组负责人林桂平老师和方会琴、王德芹、崔志慧等也参与到其中,协作进行研究,到本学期结束,本子课题的有关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由于我们现有的理论水平和新课改实施的状况,特别是在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的问题上做得不够,本子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还有待深入。
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相关中国已经开始,牛畅老师对“反思目前高考制度评价弊端”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已经写成了研究论文。但是由于我省新课改高考历史考试方案尚未出台,导致“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制度与现行高考制度在评价目标、评价体系方面的不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学科高考方案、命题思路以及备考复习思路”等问题的研究尚未正式进行,目前只是停留在准备阶段。另外,在运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备考2007和2008年高考问题上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课题组负责人林桂平老师应《少年智力开发报》负责人的邀请,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考要求对高中历史教材重新整合,并广泛征求了国内专家同仁的意见,设计了全新的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方案,来指导2007届和2008届高三历史学科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高考历史》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用20期和26期、每期两个版面的篇幅连载。由于课题组成员精力有限,上述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系列文章的绝大部分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30多位实力派名师加盟撰写。此外,我们还将《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用新课改的理念解读《考试大纲》的考查能力要求和命题范围要求,对高考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方法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类教研活动。
本学期,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学校教科室的统一安排,我们先后组织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2007年滁州市及省内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课件或教学案例评比、优质课评比等教研活动;鼓励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与本课题研究内容有关的论文,达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展示我们研究成果的目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课题组成员在省市课堂教学评比、论文评比等方面表现出色,主要有:
(1)在2007年全市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课题组成员林桂平、晋元力、方会琴、王德芹、崔志慧五位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改革评价模式  适应历史新课改》、《试论新课程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兴趣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文章参加比赛。
(2)5月9日至10日,课题组负责人林桂平老师参加了滁州市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获市一等奖,并代表滁州市参加了5月14日至15在蚌埠市固镇一中举行的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获省二等奖。
(3)在本阶段,林桂平老师结合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撰写的《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科学备考》、《“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课堂实录》、《现状与对策:从调查问卷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分别发表于国家级专业期刊《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5期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在2006年度全省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被评审为一等奖。
3.积极与国内专家同仁之间进行学术交流。
为了提升研究水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想方设法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向他们学习,征求他们的意见。2007年2月15日,课题组负责人林桂平老师与马鞍山二中教导处副主任、我省历史教学名师李代贵老师就“新课改下的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材料见《理论升华阶段成果汇编》中“交流材料”的有关内容)3月13日,林桂平老师应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cersp.com/)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何成刚先生的邀请,参加了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齐健四位国内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在中国历史课程网 “历史论坛”上就“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的在线交流,通过向专家提问等方式,就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相关研讨内容已经刊发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今年5月中旬,全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在蚌埠市固镇一中举行。比赛休息期间,林桂平老师就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与本次比赛第一名获得者、淮北实验高级中学的赵剑峰老师进行了切磋与探讨。
此外,课题组负责人林桂平老师还应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cersp.com/)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何成刚先生的邀请,于2007年2月16日在中国历史课程网上正式建立了个人博客交流空间,自从开博以来,内容不断丰富,点击人数不断增加,在同行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的个人博客已经成为我们课题组沟通学界专家、同仁、学生等的重要渠道,有力地推动了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安徽林桂平”的博客:/userlog/2746/index.shtml)
4.收集了不少研究资料。
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5.组织了校内公开教学。
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是我们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反思和研究。4月6日,林桂平老师开始了《罗斯福新政》的校内公开教学活动。4月18日和20日,牛畅老师和晋元力老师分别开设了《大众传媒的变迁》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公开课。在公开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对实验研究阶段制定的《“构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了充实和修改,进一步完善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存在的不足与将采取的对策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以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 课题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受种种条件的限制,这里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教师个人能力方面的,也有政策环境方面的,导致完善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任务完成得不甚理想,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大大加强。
2.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的研究严重滞后。
直接诱因是我省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我们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传统高考弊端的反思基础之上,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研究工作无法着手进行。这一切工作只有等到新课改高考方案出台以后才能进行。(据悉,我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可能在今年年底出台)
3.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考察的计划尚未实施。另外到样本校开展教学教研交流活动开展得太少。
4.研究资料收集的力度还不够。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收集到的可供研究参考的资料还不多,直接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进度。今后还要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告一段落,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最后结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坚信,在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只要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我们申报的这一省级课题一定能够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最终顺利结题并产生若干具有前瞻性、在省内外一定影响力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总结性研究成果,为推动我校的课题研究、为我省正在实施的新一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