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职业 枪 龙骑:经济放缓令人欣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9:32
    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下半年甚至可能会巨幅放缓。这对中国经济整体来说令人欣慰。

  过去的快速增长依赖的是不可持续的泡沫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经济衰落就会带来越多的痛楚。中国的选择要么是现在吃药,要么是日后动手术。

  经济放缓并不意味着货币紧缩政策就足够了。中国的利率在过去五年相对于平均通胀率实在是太低了。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扭转,即使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也会继续上升。中国应当尽快将存款利率提高三个百分点,才能防止通胀预期恶化。

  经济放缓不会变成硬着陆。出口、消费和基础设施将会继续增长。因为美元疲软,中国有击破房地产泡沫而不引起衰退的优势。

  如果中国以保护增长的名义再次手软,那么房地产泡沫必将重振。这将增加未来调整的幅度。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很可能会是因为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而非中国的选择。硬着陆将不可避免。

现在是调整的好时机

  当前经济是从一个非常高的基数上开始放缓。20世纪90年代,电力消费平均低于8%。如果经济效率能够提高,甚至8%都可以带来10%的GDP增长率。在过去的八年间,电力消费以13%的速度增长。从当前水平上的进一步放缓不应当被视为是令人担忧的。

  在第三季度,经济放缓可能要加速,因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放弃了中央政府将会再次放宽政策的希望,接受了较低的流动性水平,并相应地削减开支。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电力消耗增长率可能会低于10%,甚至是8%。

  尽管地方政府将会有所收敛,支出还是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慢很多。这对提高效率将十分有益。显然,形象工程在地方政府支出中占了很大比例。如果流动性限制迫使他们取消这些项目,将有助于提升效率。

  虽然出口在数量上不会像以前那么增长,但是价格提升将是一个好消息。这将有助于工资的增长,从而刺激消费。中国在这方面是幸运的。还没有国家在制造业上能与中国抗衡。因此,这可以帮助将成本增长通过价格增长转移给全球消费者。这给了中国时间来处理通胀问题。如果由于价格上涨造成出口下降,中国就必须被迫迅速压低通胀,这很可能将造成经济的硬着陆。

  通胀伤害了消费。但是消费仍在以不错的速度增长。新一代消费者似乎有着较高的消费偏好。只要工资继续增长,就有望高于通胀,消费部门也将会持续增长。

  虽然房地产业状况不佳,地方政府支出增长缓慢,消费、基础设施和出口仍将继续保持增长。现在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紧缩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大好时机。硬着陆的风险相对较低。尽管明年的增长率可能会低得令人担忧,但从未来的标准来看,这是件好事。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调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调整优于以后再调整,因为中国现在可以在不用担心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

  不论是因为通胀还是经济复苏,美联储将把利率提高到5%以上。具体时间还不确定,可能会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当这一切发生时,美元可能会反弹。中国境内的大量热钱将会撤离。房地产崩盘将会随之而来。对中国来说,这样的突然调整将会是一件极为糟糕的事情。选择现在调整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15年前,东南亚没有进行调整,因为疲软的美元不断注入流动性,从而维持了房地产泡沫。当美元形势扭转,整个地区也就土崩瓦解了。经济危机很快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整个地区仍在这种遗留影响中苦苦挣扎。中国应该从邻居身上吸取教训。       

放缓并不意味着紧缩结束

  有关紧缩政策最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中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增长放缓,很多问题就将暴露。这种论调彻底错了。这些问题源于投机。货币政策紧缩之后,问题背后的利益关系也将暴露。但是,如果不调整,问题只会越来越大。投机者永远不会浪费大好时光。如果中国听从了这种观点,那无异于把自己逼上绝境。

  另一种说法是紧缩政策将会伤害中小企业。他们无法获得发展所需的融资。在信贷下行周期,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银行出于安全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大公司。但是,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问题与投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正在进行的资本项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限制投资,只用营业利润进行再投资来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这不是许多中小企业现在所处的情况。相反,他们正身陷某种投机活动,需要新的资金来继续游戏。

  当放缓变得更加明显,很多人会认为紧缩政策即使不是180度转弯,也至少应该结束了。这种观点错了。

  经济正在摆脱不平衡状态。流动性紧缩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行业引发了重大调整。中国的通胀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这两个部门的过度开支。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部门的过度支出,中国的通胀将会比以前更高,因为劳动力和能源市场平衡已经转向有利于通胀。

  然而,过去还没有过去。中国的M2在过去四年翻了一番。其通胀力量还没有在经济中全面显现出来。当前16%的M2目标远高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因此仍在增加通胀的压力。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工资两位数增长的十年。这对经济再平衡是件好事。但是其通胀影响不容低估。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导致不稳定。

  能源市场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由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增长放缓,中国的主要能源——煤炭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很可能5%的通胀率将会是一个长期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存款利率应尽快提高到5%以上。否则,通胀预期不会稳定下来。稳定通胀预期应当被视做一场长期的战斗,应当同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分开。

     

“缓慢”增长是必要的

  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尚未充分利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试图维持过去的快速增长在未来十年将是十分危险的。

  30年前,当中国向外国资本和贸易打开大门时,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充分利用的经济。国有企业的劳动力工作量很小。自然资源,主要是能源部门,尚未开发。中国实质上低估了这些要素的价格以增加在国际市场份额。装满水杯的过程正是快速增长的原因。

  现在杯子已经装满了。在很多领域,中国是在向未来借资源来补贴今天的生产。比如,环境将需要花费甚至超过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巨额资金来进行保护。不保护环境就是为了GDP牺牲人民的健康。但是,巨大的健康危机可能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政治力量可能就需要将重点从发展转移到安全上。最好是现在就能开始这一进程,而不是有一天突然面对。

  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面对蓝领工人短缺、大学毕业生过剩的问题。推动增长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反而只会增加对蓝领工人的需求,这是增长的本质造成的。只有脱离建设,转向服务的经济再平衡,才能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未来增长将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取决于资本深化。中国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大约为4%至5%。维持这一速度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简单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由于各种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效率仍然较为低下。改革可以提高效率。把这两点结合起来,4%至5%的速度仍然是可能的。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规模庞大,但是已经快接近尾声了。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短时间内就将完成。就像日本,未来的增长可能效率会很低。中国的资本深化主要发生在基础设施部门以及近来的重工业部门。下一个十年的机会将远远少于上一个十年。

  因此,到2020年,中国的增长率可能会从现在的10%降低到5%。如果质量较高,5%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率。

  尽管过去的八年间,中国名义GDP翻了一番,但是人们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感觉。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快速增长了。就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转移到生活质量上。如果体系设置合理,5%的增长率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活质量。

  最后,经济放缓仍然可以使中国在2020到2022年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通胀率为5%,2020年中国的名义GDP仍将是现在的三倍,达到18万亿美元,基本相当于美国的GDP总量。如果中国不发生经济硬着陆和货币贬值,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因此,中国在对发展和稳定进行权衡时可以更加保守。可持续比速度更重要。

      (谢国忠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_杂志频道_财新网) **************** 中国紧缩政策将持续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 刘利刚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进入年中,中国经济再度进入“慢速增长区”。工业增加值减速、工业库存上升、发达经济体面临下行风险,都引发了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已经“超调”的担忧,并有很多市场人士建议央行减缓目前的紧缩步伐。

         笔者认为,尽管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通胀以及通胀预期继续恶化,表明需求仍然较为旺盛,也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轨道中。在经济上升以及价格水平上涨的双重上升周期中,央行仍应保持货币紧缩政策倾向。

        目前存在的经济下行因素主要来自于对于工业增加值减速的担忧,在采购者经理指数(PMI)出现持续疲软后,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存在“减速”的风险,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似乎也出现了一定的减速迹象,4月的工业增加值与上月相比,下滑幅度较大,超过了1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工业的减速也引发了政策是否过紧的争论。事实上,单方面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解释经济的全局。工业数据之外,出口数据和投资数据却在4月份出现了明显的上行,这事实上与工业数据疲软出现了“背离”的现象。我们知道,计算GDP有两种主流方法,一种是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其中重要的数据之一,另一种是消费法,出口以及投资则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以生产法来计算,似乎不如消费法计算得出的GDP增长强劲。那么,我们应该去相信哪一组数据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生产法和消费法之间的差额,事实上是存货的调整,原理很简单,一个经济体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物品,但消费者不一定能够完全消费,这就造成了存货的积压,在另一种情形下,当期生产的产品不足以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存活的减少。在不断的“去库存”和“补库存”的过程中,经济体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周期。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也应如此,生产虽然有所减速,但消费却很旺盛,理应出现存货下降的情况。

        观察企业的库存,却出现了上升迹象,似乎不能证明我们上述的判断。事实上,存货增加也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放缓的重要证据,因为库存上升,生产商的生产热情也将被压制。然而,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却应该理性和客观看待,从目前的库存水平来看,中国企业持有的库存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但却没有超过正常的水准。从很大程度上说,目前的库存上升是一种“后危机”时期的存货水平正常化的过程。在库存逐步回归常态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生产也出现了一定的放缓,这是因为企业大规模地“补库存”周期也已经基本结束。因此,存货增加是一种正面的现象,而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放缓的信号。

         同时需要考虑的,是从4月份开始蔓延全国的“电荒”,用电量占据主导的重工业在其中受到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也导致了工业增速的放缓。能源瓶颈在这个当口与存货调整共振,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对经济基本面的解读。但“电荒”的出现,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需求依然强劲,如果电力供应正常,相信工业增速仍应该在14%左右的常规区间。

        对于工业数据相关数据的总体研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下行风险。而外部经济的下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过度解读。近期,美国数据出现了一定的放缓趋势,这引发了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但从发达经济体的整体表现来看,欧洲经济在德国和法国的推动下,尽管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但整体表现较为稳健,日本也将开始大规模灾后重建,而美国尽管各项数据表现不佳,但下滑仍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私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下滑趋势,总体来看,美欧仍将在2011年保持3.1-3.3% 和 2-2.5%左右的经济增速,而日本经济也将在今年增长1%左右。发达经济体仍然保持较为正常的经济增长,因此,市场对“二次探底”显得有些过虑了。

         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来说,如果经济不存在明显的减速风险,那么政策的重心仍然应该放在通胀上,从未来几个月的通胀预测来看,由于基数效应以及食品涨价等因素,中国的通胀率将很可能超过6%,这也将导致通胀预期的进一步恶化。治理通胀仍然是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挑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的紧缩政策不会也不应该转变。(来源: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