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公司:戴安澜怎样看待战争胜负:凡失败 都不是武器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34:31

戴安澜怎样看待战争胜负:凡失败 都不是武器问题

2011年05月26日 09: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俞菀

字号:T|T
227人参与12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戴藩篱说,父亲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做官,而知识不如人,则危险实芸。”他认为,无论战争大小,凡败战,“非器之罪,乃人之罪也,要转败为胜,非有训练之指挥官,以后才有强悍之军队”。

中国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本文摘自新华网 作者:俞菀 原题为:“精忠报国,浩气长存”——女儿眼中的戴安澜将军

新华网上海(2010年)8月14日电(记者俞菀)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中国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诞辰106周年。

戴安澜将军留下了永远值得人们追忆的身影。新华社记者在上海专访了戴安澜将军的女儿戴藩篱,她深情回忆了自己的父亲……

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原名炳阳。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感召和端甫叔祖的指引,1924年3月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后,父亲为表达自己搏击长空、力挽狂澜之志,更名为安澜,立号海鸥。所以人们会称他为‘海鸥’将军。”戴藩篱回忆说。1926年军校毕业以后,戴安澜就投身到北伐和抗日战争之中,功勋卓著。

1933年3月,戴安澜任国军17军25师145团团长,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因功获五等云麾勋章;1937年8月,台儿庄大捷后他荣获华胄奖章,并晋升为89师副师长;1938年夏天,他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立大功一次;1939年11月他又参加了昆仑关大战,获四等“宝鼎勋章”。

这些殊荣并非戴安澜的奋斗目标。在国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十余年间,他时刻想着如何收复失地、挽救国家。“父亲所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列强猖獗。岳飞、文天祥这些民族英雄,就是他最好的榜样——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戴藩篱说。

她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父亲抗战时写的日记和书信。

1937年8月3日:“爱国心的作用,是如何的伟大啊!……收复东北失地,(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六十年的国仇,才可以从此昭雪!夜深了,带着愤怒的情绪,去寻觅必要的休息。”

9月18日:“今日为‘九·一八’六周年,国难重重,悲愤已极!……我辈应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极,不悲观,来拯救国家,复兴民族。”

10月10日:“要完成大业,必须人人有做中国男儿抱负,我们战争目的,是为救亡,日本终必败亡,只在我们奋斗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中国远征军二00师长驱奔赴缅甸战区,接替英军抗击侵缅日军。同古保卫战、棠吉攻坚战的胜利,重创日寇,扬威世界。后来在奉命转移回国途中,戴安澜不幸身中两枪,于5月26日在缅甸茅邦村殉国,时年38岁。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我们觉得悲痛,父亲却觉得很光荣。”戴藩篱说。戴安澜身陷缅甸,自知回国希望渺茫时,给爱人王荷馨写过一封家书,其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浩然正气的“海鸥”将军

戴安澜将军殉国,震动了国内外。毛泽东曾在五律《海鸥将军千古》中写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

“其实,父亲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敬重与缅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戴藩篱女士说,“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廉洁,善于用兵、育兵的难得将才”。

戴藩篱说,父亲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做官,而知识不如人,则危险实芸。”他认为,无论战争大小,凡败战,“非器之罪,乃人之罪也,要转败为胜,非有训练之指挥官,以后才有强悍之军队”。

“海鸥”将军律己甚严,时常自我反省。他曾经把《论语》上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成条幅,贴在墙上作为座右铭。他的遗文《训令》《二十七年元旦日告官兵同志书》《军人的特性》《磨砺集》《用人要诀》等,阐述了他的军队教育思想。如“要树立远大的抱负,养成求学嗜好”“我们军人的责任就是保国为民”“要忠于国家忠于职务,要战必胜守必固,要廉洁自爱,自重重人”“要知人善任,树真理之风气”……

“父亲身前虽然仅为师级指挥官,但他对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有很深远的思考。”戴藩篱说,“1938年夏天,他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采访时,就说国共两党合作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基础,战后的国家建设也需要两党合作。他认为日军虽争城夺地不少,但‘己出于力战求生之下策,较之初期欲用不战而胜之上策,以及连战连胜之中策,已损失甚多’,其实已孕育了失败”。

而在战术上,戴安澜将军总结出了不少具有辩证意味的作战要诀,如“长兵要短用,短兵要长用;低兵要高用,高兵要低用”等,在实战中施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承志缅怀英雄父亲

“我真正能够看到父亲的时间很少,他总是非常忙碌。”戴藩篱说,“但有一个画面,将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1940年的春天,戴安澜因为在昆仑关战役中受了重伤,回到广西桂林疗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出门散步。”戴藩篱回忆说,“记得那时,山上开满了杜鹃花,母亲摘下一朵别在我的头上,父亲看了笑得很幸福……”

这样的幸福瞬间,在戴安澜将军的一生中屈指可数。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在写给儿子戴复东的一封家书中他教育子女:“你总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如果我是田舍郎,那么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但是你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是愿意要英雄父亲。所以,对于短时间离别,不要太看重了才好。”

戴安澜将军非常重视读书学习和教育。“父亲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工作本领,才能增强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复兴。”戴藩篱说,“后人大多只知道父亲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却不知他早年做过私塾先生,对教书育人极为看重。抗战时期,部队所到之处,无不兴师办学。”

正是为了秉承戴安澜遗志,夫人王荷馨1943年投入了全部抚恤金,在广西全州开办私立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父亲的英雄事迹,对子女们是莫大的激励。“我在1951年考入南京军事干校,1952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戴藩篱说,“那份勇气和爱国之心,就是来源于父亲。”

“父亲讲给我们最多的,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很多青少年支教山区,抗震救灾,甘当志愿者,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戴藩篱说。

相关新闻: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必胜的信心驻伊美军司令称伊拉克战争五年后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