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卢木多 奥迪那:京居悟与怀:文化部大院儿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12:59

文化部大院儿

门墩儿

大院儿古木

  我在一岁时搬到东四四条85号,据说那是吴佩孚的财政总管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改做文化部宿舍。大院门口有两个鼓形的石墩,儿时,我们常常坐在石墩上等候父母的归来。两扇木制的大门,厚重古朴,斑驳的油漆显示着岁月的沧桑,门上用篆书深深地刻着两行八个大字,直到以后离开时也没弄清写的是什么。沿着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一进大门是一个长长的过道,分别列着两排座椅,足足能坐上20多人,院里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猜谜语、讲故事。最有意思的是大家经常在这里扯着脖子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红珊瑚”,引来胡同里的人驻足观看,而尽情抒发后的那份惬意至今让我深深怀念。

  走过大门道,是一座标准的垂花门,木雕考究近似浮雕。全院共有大小十个院落,有游廊将其连接起来。与传统的几进院落不同,十个院落分布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遇有雨天,不论去哪个院落,只要沿着游廊前行,全身可不沾一滴雨水。“文革”中游廊被居民一段段堵起来,变为各家各户的小厨房,这个功能从此消失了。

  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捉迷藏了。我们在大院中奔跑、躲藏,时刻观察对方的动静。充分利用大院的建筑特点,来起到掩护自己,麻痹“敌人”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懂得欣赏大院的文化内涵。记得每逢夏夜,万籁俱静之时,我总喜欢独自站在院中央。朦胧的月色下,高大的屋宇,变成了黑色的剪影。微风吹过,树影婆娑,置身其间,遥想当年古人信步庭院,对月吟诵,自是别有一番情趣。不知不觉间,我渐渐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离开大院已经20多年了,儿时的伙伴已各奔东西。大院儿也几经沧桑,见证着我们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