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会最感人的主持词:南通张氏,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11:12



 

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家族对一个城市能像张謇对南通那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南通的每一个地方似乎都留有张謇的影子。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说:“南通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实践意义之强,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科举道路走得艰苦
张家祖籍江苏常熟。元末时,为躲避战乱,迁居长江以北,世代务农。清朝乾隆年间,张謇的高祖张元臣带着儿子张文奎等,迁到南通金沙镇东郊的瞿家园。张家到张文奎这一辈,已是小有家产。嘉庆初年,张文奎去世,两个年长的儿子都已离家,只剩下三子张朝彦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谁想到,张朝彦16岁时,母亲又暴病身亡。张朝彦被骗入赌场,输光了家产,流落到金沙镇。最后,他到做瓷器生意的吴圣揆家做了上门女婿。张朝彦,就是张謇的祖父。
种地之余,张朝彦也随吴家做些瓷器买卖,家境渐渐富裕起来。到张朝彦儿子、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已置田20余亩,经营了个小小的瓷货店。张彭年先后娶葛氏、金氏。葛氏生长子张誉、五子张警,金氏生二子张謩(音“磨”)、三子张詧(音同“茶”)、四子张謇。张謇生于1853年,在几个孩子中,数他最为聪明。因祖父是上门女婿,按照习俗,张謇随祖母姓吴,学名吴起元,直到26岁才改名张謇。
张謇天资聪慧。一天,先生正在教张謇等人读书,见门外有一人骑白马而过,先生即兴出了个对子:“人骑白马门前去”。三哥张詧抢着说:“儿牵青牛堤上行”。张謇略一沉吟,道:“我踏金鳌海上来”。张彭年听说后大喜,认为这是预示儿子金榜题名的吉兆。
同治七年(1868年),15岁的张謇考中秀才。只是没想到,张謇此后的科举之路,却是格外漫长。按清朝制度,祖上三代没有参加科考的人,没有报考资格。要想参加考试,只能另想办法。
看到张謇才高志远,先生就向张家介绍了如皋人张駉(音同“窘”),付给其一定报酬,让张謇冒充他的孙子,改名参加了科考。谁知张駉贪得无厌,不停地敲诈张家。张謇为此事吃了不少苦头。
同治十年(1871年)4月初的一天夜里,风大雨密,黑云如墨。张謇听说衙门要来拘捕他,茫茫夜色中冒雨出走。灯笼被风吹息了,他也不敢点,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摸爬行走,鞋子掉了好几次,狼狈至极。20多年后,他仍对那段担惊受怕又心怀愤恨的情景记忆犹新,说自己当时恨不得拿利刃把仇人的头割下来。
因为此事,张家被纠缠数年,家道衰落。所幸张謇的才学获得当地官员的赏识,秀才身份最终得到认定,还成了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幕僚。但考中秀才之后的26年里,张謇在考场上还是连连失利,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才考中举人。那时,光绪皇帝的老师、翰林翁同龢很赏识张謇,认定他有状元才学,但阴差阳错,张謇还是三次会试落第。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终于高中榜首,一举成为新科状元。那时候,他已41岁。
状元郎的发展“眼光”
新科状元张謇当了翰林,志向远大。当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充满爱国热情,积极推动清政府对日宣战。然而,清军节节败退,张謇愤怒到极点,单独上了一道言辞激烈的奏折,指责主和派李鸿章的种种失误,“像李鸿章这样一个被天下人唾骂的人,根本不能胜任北洋大臣”。
张謇和袁世凯也早有交往,当年两人同为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幕僚,张謇对袁世凯照顾有加,还为他谋得了军中的一个正式职务。但不久,袁世凯就背弃了主战的吴长庆,投靠主和的李鸿章,让张謇气愤不已。张謇亲自执笔,联名数人给袁世凯写了一封长达8000余字的谴责信,不久便和袁断交。但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失望不已的张謇这时又接到父亲病故的噩耗,这位晚清状元深感壮志难酬,于是选择了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湖广总督张之洞授意下,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虽然有状元头衔,但张謇创业也十分艰难。有一次,张謇到上海招商,一无所获,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着落,无奈间在马路上卖字3天。他在笔记中写道,那些市侩油滑的官吏对他阴阳怪气、冷嘲热讽,而他听着诽谤之词不敢辩驳,饱受屈辱。后来,他专门请人画了“厂儆图”四幅,详细描绘创业的艰辛,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十五,他都把这几幅图悬挂在纱厂大厅里,让后人们牢记困苦,不忘奋斗。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眼界,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为了扩大纱厂的原料基地,他创办了盐垦公司;为了解决棉花纱布的运输和仓储,他创办轮船公司;为了保证纱厂纺织机的制造和维修,他创办钢铁冶炼厂;为了充分利用棉花的副产品棉籽,他创办了榨油厂;为解决资金问题,他还开办了银行。他的经营范围扩展到教育、慈善、公益、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一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已经包括了40多家企业,成为20世纪初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让弹丸小镇进了世界地图
南通成就了张謇的梦想,张謇则成为南通的骄傲。在张謇的主持下,南通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城市系统。在20世纪初的整个中国,在举国动荡中,这个县城仿佛是一个黄金城市。
张謇将工业区选在南通西郊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南郊狼山则是他的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之间有道路相通,构成“一城三镇”的格局。唐闸离南通城6公里。张謇建厂时,那里很荒凉。到1920年,唐闸人口接近5万,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当年有人看到过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许多中国的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闸”,弹丸小镇已然进入世界视野。
张謇对城市建设不遗余力。早在1905年,他就在南通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园林式的博物苑。1912年至1917年,他又在濠河西南建设了东、西、南、北、中5座公园和唐闸公园。到晚年,他更为城南狼山风景区的建设费尽心思。今天人们去南通,从城区的濠河到郊外的狼山,随处可见张謇留下的建筑。
张謇和家人一生致力于南通的教育文化建设,创办了130多所学校,遍请名师,国学大师王国维、戏剧大家欧阳予倩等都曾应邀执教。他三请梅兰芳到南通演出,1920年又请美国哲学家杜威到唐闸演讲。直到现在,很多南通人就读的学校,都是张謇最早创办的,他们休闲娱乐的公园,也是张謇规划和初建的。
张謇把南通当成一个试验田,将自己的救国理想倾注其上。孙中山在和张謇之子张孝若见面时,曾诚心诚意地称赞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
“中国的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曾如此评价。但说起来,张謇在南通的事业,相当部分都是在三哥张詧的悉心打理下才得以实现的。
张詧精于算计,曾随张謇同在吴长庆军中,负责管理财务,还当过多年的知县。1904年,在张謇的劝说下,张詧回南通协助弟弟办实业。张謇主外,操控全局;而张詧主内,沉稳干练。两兄弟情深意笃,配合得相得益彰。张謇担任民国农商总长期间,南通的事业更由张詧全盘负责。张謇说,他的事业要归功于“一兄一友两弟子”,其中“一兄”就是三哥张詧。
但张氏家族的企业规模庞大,每天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纱厂虽盈利,张氏兄弟却入不敷出。1922年,中国棉纺业遭遇行业危机,加上连年战乱,张家事业摇摇欲坠。在张謇去世前一年,大生纱厂的债务超过了900万两白银。张謇满怀辛酸地写道:“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1926年,74岁的张謇溘然长逝,大生企业随之陷入困境。不久后,北伐军攻下了南通。张詧被人举报成“土豪劣绅”,逃居他乡。南通这个在中国近代风光一时的现代化城市,随着张氏兄弟的离去,黯然失色。
若干年后,学者胡适评价说:“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张氏后人英烈辈出
张氏后人继承了父辈的爱国热忱,英烈辈出。
张孝若是张謇的儿子,性格温和,才学出众。张謇病故后,张孝若闭门谢客,主持南通各项事业,处理父亲遗留下来的资金问题,不惜倾其积蓄以补平衡。他还做过南通大学校长,是胡适的好友。1935年,他不幸被仆人暗害。生性平和的他,墓碑上竟连名字都没有刻。
张孝若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三女张粲武早夭,小女儿张聪武则是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1938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满腔热血的张聪武不愿躲在租界,去敌后参加了抗日宣传队。不久家里人就得到消息,他们的小妹遭遇敌军包围,不幸牺牲,她的骨灰被安葬在南通烈士陵园。
张謇用实业营造梦想,张氏英烈们用生命谱写梦想,而更多的张氏后人们则用奋斗充实梦想。 
1949年初,张孝若长子张融武携家人去了香港。他被香港大学聘为国语教授。1984年,他在香港病逝,家人将其带走的两幅珍贵绣品送回内地。
张孝若次子张绪武从南通纺织学院毕业后,去了黑龙江省工作。他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时刻关心南通的建设与教育。从1999年开始,他在故乡设立了“张謇教育基金”,用来奖励优秀师生。
张孝若长女张非武移民美国,经营电器产品,总店设在纽约。1981年,在阔别了33年后,她在香港约其弟、妹见面。1987年两岸通航后,她曾携子女回故乡探视。
张孝若次女张柔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回到南通,主动交出田契、资产等,支持当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她将家传的字画和文物分别捐赠给南通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
如今,张家后人们默默耕耘于海内外,但无论身在何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南通,继续书写着祖辈留下的骄傲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