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国人的大背头:孔子学习的一生<浅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35:58
  孔子学习的一生<浅说>

安乐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就有理想立志于学习圣贤的思想和行为。立志(立:建立,志:上士下心,意曰:要在心地上建立士大夫的观念与为人处世。)
三十而立:孔子从十五岁到三十岁阅读了大量古圣先贤的著作,特别是周公。在这十五年中,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三十岁那年,对古圣先贤的所思·所想·所行,结合实践。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喜悦与快乐,已经达到毫无疑惑的境界。
四十不惑:经过了十年认真努力的实践,孔子对物欲享受已经到了毫不迷惑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常常赞叹颜回说:一饮一瓢食,回也不改其乐。何况是用违背良知的方法去占有他人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一念私欲,这是学习圣贤所不会做的。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离开群体而独立生存,人人需要相处与沟通,那么如何相处与沟通就显得多么重要。成语曰:仁者无敌,仁字(单人旁表一个人,二表多)如果自己在与人相处与沟通时,懂得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那么自然就没有敌对。
五十知天命:又经过了十年坚韧不移的实行,孔子通达一切人·事·物的前因后果。所谓: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念头。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后果。佛经云:菩萨畏因,凡夫怕果。意曰:有智慧的人看到事情开端就已经知道事情后果,明白人害怕结果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所以他们不敢胡作胡为。而贪婪的人明知故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心存侥幸而铸下大错,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将自己往火坑里推。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又云: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机缘成熟,马上就报。
六十耳顺:又经过了十年不断的修持,即使有人对他辱骂·毁谤·轻贱·欺骗·恶口·称赞·取笑,孔子内心都不为所动,何况与人计较。
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不断的行持,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行,已经完全符合圣人的标准。即:仁·爱·和·平·信·义·忠·勇·孝·悌·廉·耻。后人也给孔子评出五德:温·良·恭·俭·让。这就是孔子快乐学习的一生,随心所欲不逾矩。如果自己想远离人生的痛苦,只有学习圣贤人的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依靠圣贤的理论方法,真心实意的学习与实践,这样自己才能真正远离人生的痛苦,这样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圣贤的大乐。      网友评论: 王振今:中华民族天字号的败类——孔子为什么至今受宠: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最大败类,根据如下:
    一、据西汉“独尊儒术”的《纬书》记载,孔子将古传的3240篇古《尚书》删毁为 120篇,古籍因此丧失了96 /100 以上!造成中国周厉王以前的历史断代,官道理论几乎损失殆尽。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周以前为一进步时期,周以后为一退步时期。”就是由“单氏取周”和孔子对前史“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而黜八索。”的“朋党”党封建造成的。
    二、《庄子·人世间》同代狂接舆批评孔子造成周朝“德之衰”!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龙指圣凤指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完了)已乎临人以德,殆乎(危险)殆乎画地而趋。迷阳(指孔子谄术)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指思想裂隙)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指唯利是图),而莫知无用之用(指科学技术)也!”
    三、《亢仓子》孔子说“孝者人道”但《庄子》说“孔子不见母”伪善不是人!
    《亢仓子》说“闵子騫问仲尼:道之与孝相去奚若?仲尼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这个闵子騫就是鲁国最早功击周景王“大人患失而惑”歪曲“无学”是“不学”的反动政客。《庄子·盗跖》:“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孔子伪善,不是人!孔子的言论也不可信!甚至连谈的著作都不敢署名,说那是“吾党小子狂简”的。
    四、《周易》说孔子信命求卦,听说当不了官就大哭“息志、停读、礼止、史削”!
    《周易》:“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易,明也。”译文:“仲尼,鲁国人,生来不知道《周易》的本义,偶然筮算了自己的命运,觉得有收获。一次旅行,请商瞿氏给自己算命。商瞿氏说:‘你有圣人的智惠而无圣人的位置。’孔子哭诉说:‘天哪!命啊!我这个贤人不出来黄河源头的周朝图谋是达不到目的!呜呼!上天的命运按排。孔子哭诉叹息以后,志气没了、不读书了、不讲礼节了,开始删削中国的历史。五十岁时研究易经,为《周易》填了十翼(翅膀),明白了自己的为人。”《庄子·盗跖》:“鲁国之巧伪人孔丘……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
    五、《庄子·天运》孔子带领党徒围攻老子“规”劝其反“无”:“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张口而不能嗋(音协·合),予又何规老聃哉?” 老子接着怒斥孔子之徒“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来政策钦定的“令德”,因为这一年《左传》记载:鲁大夫闵子马公开攻击周朝不学周礼,歪曲老子改革周礼的“无学”理论是“不学”。老子文也是郑国子产“铸刑鼎”后于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为天下“铸无射”钟(《国语》“伶州鸠对曰:……无射,所以宣市哲人之《令德》。”)的律文,因为这一年《国语》中记载单穆公反对景王“铸无射”钟,他攻击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过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也因为钟上的律文无先后之分,造成了帛书抄本“德经”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经”在先的差别。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才称老子文是“老子贵虚静而重变法”,说单穆公政变是“亲下以谋上”,说老子文是《周书》,因此《周书》“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文子》老子曰“河出图(义图),洛出书(义书)。”留传下了春秋末期各国对周《义经》《令德》《周书》《洛书》或《老子》的不同抄本。                              
    中国两千五百年的“患抑固窭”告诉现代人,当年周景王“铸无射”——“宣布哲人之令德”无可非议,是历史的必然!孔子谄上谄下的谄术,先谄住鲁国的孟僖子、季武子得以“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谄住老子,接着又谄住单穆公“毁道德以为仁义”结“朋党”政变而“单氏取周”。“单氏取周”万恶不赦,倾竹难书!
    中华民族最大的败类——孔子为什么至今受宠?原因是孔子谄上谄下的谄术。《韩非子·外储33》:“仲尼曰:与其使民谄下也,宁使民谄上!”谄,是智巧,不是精神文明的“事实求是”!明确说:中国的上下传统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出来的,不是孔子“亲下以谋上”或“亲上以谋下”谄出来的!据汉《纬书》记载,孔子在“单氏取周”“修春秋”时将中国古文献3240篇烧掉2689篇,剩下的不足 4/100!“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诗》3000篇存 311篇,则2689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造成中国周厉王以前的历史断代!所造成的人财物时流失拖住了中国发展的后腿,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传统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失!谄下和谄上的“好祸”搅乱了中国传统上下关系,代代都屠杀1/10到1/2中国人。两千多年落后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精神建设中不立意在道义建设,不清算孔子谄术,而奢望在多数或少数人争利的意愿上求解,那是“天方夜谭”!不论官道或民道,“谄”总是一剂有毒的强腐药,面对它再高的少数人权势、再低的多数人渴望也往往要迷惑,在“怪圈”面前的“多数人”或“少数人”说教仅仅是一场“谄”戏而已。有充足理由总结,孔子“玩人丧德”,正是以“谄”杀人两千五百二十多年!而那些吹捧美化孔子的人,也正是引诱中国人民自杀的追命鬼!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应当从对中国的上下传统“亲下以谋上”和“亲上以谋下”的圈套中觉悟出来,向孔子讨血债,找回自己失落的精神和文明!找回中国人自己的一片蓝天!民道革命胜利后必须进行官道革命,官道革命是真假革命的试金石!同道度力,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同义度导,同导度成,同成度道!立人不如立事,立事不如立党,立党不如立法,立法不如立义,中国《义经》救世界!在孔子谄下与谄上的谄术面前,多数或少数人的意愿也会成为一场谄戏!现代最需要谄术的是现代中国的特权阶级党封建和黑社会,它们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三大顽症。一定意义上说,黑社会是特权阶级党封建的权益反弹,相互勾结残害民众!它们同是今天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新“三坐大山”。   安乐人: 没有和睦的家庭,焉有幸福可言? 安乐人:人无完人,所以自己才要学习心灵安详之道。《圣经》说:信我者得永生。意曰:相信神所说理论方法,真心实意的实践,才能体会永生,往生天堂。一切的宗教,包括孔孟之道,理论方法不一样,目的却是一样。引人向善,自我心灵的解脱  王振今:中国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孔子的所有言论都没有科学技术,抬出他是与改革开放唱对台戏! 安乐人:人活在世上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才能算是幸福美满的人生,人生除了金钱以外还需要其它诸多条件构成,例如:身体健康少病,夫妻相敬相爱,子女懂事孝顺,父母安康长寿,兄妹互相帮助,亲戚相见如宾,朋友仁义有信,邻里相助如亲,心无烦劳忧虑,身心自由自在,夜梦安详无恶,常怀感恩之心······由此可知精神和物质一样重要! 合情。合理。合法是道义也! 常怀感恩之心于人恩泽是礼也! 游客:处事依止理智而不感情用事者是智也!  安乐人:人与人相处,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心灵沟通的感受。快乐或痛苦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王振今:

中国人臭不要脸的人很多,主贴安乐人就是其中一个!

中国人臭不要脸的人很多,主贴安乐人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吹捧孔子的前提条件是产生孔子的社会条件,一介平民孔子能当上周朝末期的“圣人”并且崇拜者不断,是不是说明周朝末期比现在还“民主自由”啊?!【安乐人】等不要脸的东西们:说!!!!!  安乐人: 学到深时意气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道无为) 富在知足。贵在行德! (乌鸦反哺)在提醒我们连小小的动物都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何况是人。假使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懂的尊重和赡养,你觉得此人可交往吗?其实每个人都会老,都会病,都希望老有所养,病有所顾。当父母老·弱(身体虚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时,是否应该义无反顾的照顾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这就是上行下效,这就是孝。 大道废,有仁义;轻仁义,自招祸!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此乃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平衡点,是一个自然法则。何故常也?永恒不变之真理也!  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象上是有区别,老子讲出世间法,大道无为而为。《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意曰:能够悟入法界一体中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人与人相处有一个自然法则,就是仁义之道!孔子讲仁义之道,(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此乃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平衡点,是一个自然法则。何故常也?永恒不变之真理也!至于两个圣人有没有区别,在此就不做评价,因为自己究竟不能透晓他人的心性,所以(观察他人的过失)终会成为自己堕落的亲因.!研读和宣讲各种法要的目的,原是为了修行的缘故,如果自己不实际修持,(那么学法和说法)都成为无意义了。 佛经云: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意曰:晓示一切苦乐之报皆由自己的善恶行为而定。因此是否应该弃恶从善,自己要好好的去思维决定!  

张千寻:

君子

 安乐人:善良的人有时被当成是软弱的人,常常受到他人的欺负、愿意吃亏的人有时受到嘲笑、忍让的人被认为懦弱,但是时间一久,人们不难发现,善良的人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帮助,也能博得大多数人的尊重。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意曰:晓示一切苦乐之报皆由自己的善恶行为而定。因此是否应该弃恶从善,自己要好好的去思维决定!在自己的周围,有好样子(善),有坏样子(恶),为了减少自己在生活中的烦恼和障碍,自己应明智选择善而从之!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离开群体而独立生存,人人需要相处与沟通,那么如何相处与沟通就显得多么重要!  依义不依语!意曰:读书贵在理解文章意思,进而能够学习圣贤人的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依靠圣贤的理论方法,真心实意的学习与实践,这样自己才能真正远离人生的痛苦,这样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圣贤的大乐!而不要执著文中语法表示,否则就叫做读死书,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帮助! 闲谈不论人非!俗话说的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最后受伤是自己,切记戒之!  

史痴001:

不愧安乐人

虽对阁下的主贴并不苟同。但对阁下的品行万分钦佩。特别是“最后受伤是自己”说的太对了!谢谢您的哲理名言。

太小:学学“学而实习之”的精典解释:1、学;2、学习;3、学而时;4、学而时习;5、学而时习之;6、学到老,活到老。
各位看客:弄懂了此解再评说啊!!!!!! 安乐人:温故而知新!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醒自己,当自己的意志力胜过习惯方能改变命运!佛门有个公案:                    白居易与鸟巢禅师

白居易出守杭州,谒鸟巢禅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曰:“三岁孩儿也解那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居易作礼而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阿弥陀佛  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意曰: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他人排忧解难时自己是否站在理智客观的角度上详细分析之呢?跟朋友交往时自己是否做到言而有信,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道德规范自己是否时刻行之呢?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曰: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不可以不弘扬学习圣贤的为人处世之道,需要坚定地信念和毅力,此任务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而要实现社会大同的道路却是遥远。就说仁,仁慈博爱自己要完全做到,需要克服自己的种种私心杂念不也一样困难重重吗?效仿圣贤要用一生的努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真正成就自己的意境,不也一样遥远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曰:子贡问孔先生,老师有没有一言结合我自身的情况可以终生行之吗?孔先生回答说:其中发怒最为重要!面对他人的过错,不要面带愤怒的责备他人,因为这样做法最伤人的心。俗话说的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