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先尊杜灿免费下载:“人之常情”还是“官之常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6:08
2011年05月31日 08:13:43  来源: 羊城晚报
日前,网帖爆料称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记者调查核实15位被曝光人员确为领导亲属,有关方面负责人承认存在“萝卜招聘”现象:一些领导在单位干了几十年,让子女进来是人之常情。(新华网5月29日)
所谓的“人之常情”有着固定的模式,大体上是,领导为某地、某单位贡献多年,有功劳也有苦劳,他的子女接班进来,或者照顾进来,是理所当然。仔细分析这种“人之常情”,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血统论”貌合神似,又与计划经济时代“顶替”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这种所谓的“人之常情”不过是“官之常情”罢了。官员自认为自己为政府工作一辈子,贡献很大,要为自己的子女谋取福利,谋取职位,是天经地义,而这种“潜规则”在领导与官员之间也已经形成“共识”。而实际上,公职并不是私人东西,而是国家公器,国家设置公职是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公职人员应当从全社会选拔优秀的、有能力的并且有意愿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民。“量身定制”和设置照顾分数,都是对政府信用的破坏,这怎么可能是“人之常情”呢?
再换一个角度讲,如今,报考公职人员,成为许多底层民众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之一。因此,招考、招聘公职人员,一定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选拔,给所有的人平等的机会。如果“量身定制”和设置照顾分数,让某些领导子女优先选拔进入,社会公平正义何在?
如今,一些领导、官员偷换话语概念,将“官之常情”的概念偷换成为“人之常情”,并公然在公众场合宣扬这种“人之常情”,不过是反映了某些官员的自以为是的无知,甚或是肆无忌惮的傲慢。他们或许还真以为搞这种“量身定制”的权力继承,在官员内部达成了共识,也能得到民众和社会的理解,民众也会同意他们的“官之常情”,倘若如此,他们“无知”得还真可以;又或许,他们也知道民众不会相信他们的“官之常情”,但他们硬是要将“官之常情”转换为“人之常情”并在社会上宣传———我说了和做了,屁民们拿我有什么办法呢?“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浩 瀚)
“世袭招聘”讲的哪门子“人之常情”?
2011年05月30日 11:05:03  来源: 新华网
王景曙
日前,网帖爆料称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记者调查核实15位被曝光人员确为领导直系亲属,有关方面负责人承认存在“萝卜招聘”现象,称:一些领导在单位干了几十年,让子女进来是人之常情。(5月29日新华网)
这些年,形形色色的“招聘弊案”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从单兵作战到批发运作,从“非市长女儿不招”到“限招正科级干部家属”,从瞒天过海到明火执仗,手法各有千秋,本质殊途同归:公权营私。
温州这起“世袭招聘”,本身并无多大特色,经历过此前“最牛烟草局长”庞大的“家族招聘”洗礼,公众对这种事应该不会感到大惊小怪。倒是本案中一句“人之常情”的说辞,听着叫人倍感新鲜。
程序形同虚设的情况下,“公开招聘”其实等同于“定向安排”。因为领导辛辛苦苦地“在单位干了几十年”,所以不惜采取违规的做法,让他的子女“进来”,貌似有几分“情感关怀”的味道,可是,对体制内那些同样干了几十年的非领导普通员工,“情感关怀”在哪里?对那些正在命运征程上苦苦奋斗的芸芸众生,“情感关怀”又在哪里?
“人之常情”纵有千百种,最大的一种必定是社会公平公正。只对少数人的私利选择性适用“人之常情”,是对公平公正层面上情与法的双重克扣。按照温州公路管理处的这般逻辑,前不久青海省海西州对干部予以“临退升官”的做法,岂不是也属于“人之常情”了?逢年过节,给官员递上一只饱满的红包,披的不也基本是“人之常情”的外衣?再说那位“最牛烟草局长”,把自己的22名亲属调入本系统工作,又何尝不是出于“人之常情”,他至少是个特重人间亲情的“最牛局长”。
“世袭招聘”在制度方面没有任何退路,“人之常情”的说法,或许只是这位负责人情急之下的脱口托辞,恰恰为特权泛化的“官场之常态”提供了一句生动隐语。在这种“情不自禁”的“人之常情”支配下,无论是“让领导先飞”,还是“因公喝酒醉驾”的官员被降格为“酒驾”,似乎都“情有可原”,一切尽在常理之中。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大凡“萝卜招聘”,尽管都不乏显著的拙劣痕迹,为何却总能够“闯关”成功?譬如,温州公管处为一位领导女儿“度身定做”的招聘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女性、1982年5月1日后出生、有驾照。以如此近乎“一丝不挂”的“公招”条款,竟然顺利通过当地交通局的“审核”,并最后通过了当地人事局的“审批”,这恐怕绝不是集体粗心大意的结果!
人之常情”绝不是腐败的通行证
2011年05月30日 10:49:17  来源: 扬子晚报
网帖爆料称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记者调查核实15位被曝光人员确为领导亲属,有关方面负责人:一些领导在单位干了几十年,让子女进来是人之常情(5月29日新华社)。
官员也是人,也有人之常情,讲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领导干部也是炎黄子孙啊!如此,才有“有关方面负责人毫无掩饰的肺腑之言”。试想,老子照顾儿子,能不通融?七姑八姨三舅子,都是亲戚,你抹得开脸?还有秘书和司机,终日操劳鞠躬尽瘁,总得照顾吧?
但稍作思考,如果换成是普通百姓,那位官员口中的“人之常情”会适用吗?可见,“人之常情”关键词不在“常情”,而在“人”的身份和地位,是公共权力用于非公共利益的产物,根本没普通老百姓什么事,不仅没老百姓的好处,而且是对老百姓权益的一种无视和侵占。
官员也是人,也该讲人之常情。但讲什么情、怎么讲情?人情的表达都要合法合规合纪,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纪、情不可越德。毕竟官员不同于普通人,官员一旦把普通意义上的人之常情带进公共权力的行使与运作中,即所谓的官之常情,就容易带来权力施政的偏差甚至不正当,会给官员自身和民众带来不良后果。
事实上,从不断爆出的落马官员的人生轨迹看,正是他们在人之常情与官之常情的转化和模糊中,没有时时刻刻保持对“人之常情”与“官之常情”不同的敏感,导致官员们欲壑难平,漠视人民的权益,走向贪腐的深渊,也注定了他们为亲情所害、为私情所害、为人情所害的结局,这显然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当职权腐败昭然若揭的时候,将之辩解为“人之常情”,不仅是在混淆视听,更是对法律的肆意调戏。所谓的官员“人之常情”不是天大的笑话就是天大的谎言,扯起“人之常情”的亲情大旗,无非是出于对既有利益的维护和对自身责任的沉降,博取公众的同情甚至认可,这才是官员人之常情论背后的猫腻。
在一种全新的官场伦理尚未真正成熟的关口,我们更应该关注和杜绝“人之常情”在官场的泛用和滥用,更应该明确和强调“官之常情”在责任上的不可混淆和颠倒,而这一切便来源于官员掌控公共资源的分配。换言之,人之常情不是官员腐败的通行证,应该严肃追责。(羽人三)
拔“萝卜招聘” 不能只拔掉萝卜
日前,网络上一则名为《曝60来位温州市交通系统干部家属被“内部招聘”,打造温州“世袭局”》的帖子引发网民关注。帖子爆料,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引发了大量网民的议论。(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9版)
又见“萝卜招聘”!不同以往的“萝卜招聘”,这次事件更让人悲愤,正如网友感叹,“时间如此之久,人数如此之多,胆子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震惊”。
此外,这起“萝卜招聘”还暴露出了一个潜规则——“人之常情”论。有关方面负责人称这确实是“萝卜招聘”,但如此表示:一些领导在单位干了几十年,让子女进来是人之常情。不设这些条件不一定能考上,设了自然把很多优秀大学生排除了。这是人之常情还是官之常情?拿人之常情说事,无非是标榜“萝卜招聘”的必要性,是淡化“萝卜招聘”的非正义性,是将潜规则公开化。
“人之常情”论的荒谬不值一驳,如果承认人之常情,那么没有权力资源的学生,更渴望改变命运,按人之常情,是不是更应该先录取他们?如果“萝卜招聘”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话,那么官员腐败,是不是也是人之常情?说白了,有关负责人的人之常情,是为“萝卜招聘”开脱,是为违规招聘涂抹上漂亮的油彩,希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之常情不如法不容情,即便确有人情,也不能颠覆法理。因此,面对此起彼伏的“萝卜招聘”,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何“萝卜招聘”难以遏抑,总是这边还没退场,那边就冒了出来,为何“人之常情”具有如此之大的顽固性和普遍性?
原因再简单不过。一方面与一些官员的世袭心理有关。权力不能世袭,在政治文明深入人心、民众权利意识日益蓬勃的今天,公众不能容忍权力自我复制和权力的代际传承,但是一些官员偏偏陶醉于权力的快感,他们知道权力的滋味,总要通过各种手段将孩子扶上马、送一程,由于这些官员久在官场,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通过各种手段为孩子铺就一片锦绣前程,便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冲动。何况一些“萝卜招聘”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想“萝卜招聘”再容易不过。
另外一方面则与违法成本过低有关。“萝卜招聘”了,不被媒体曝光便相安无事,媒体曝光了最多拔掉萝卜而已。温州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属于徇私舞弊、违纪进来的,按照党纪政纪规定,该解聘的解聘,该辞退的辞退,该问责的问责,该处分的处分,绝不心慈手软。这种表态很有必要,但是放眼不少“萝卜招聘”,我们看到,相应的问责太软,与罚酒三杯无异,有时甚至不处罚。比如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曾出现“一个人的公考”,但相关当事人并未受到应有的惩处。
有网友称,对“萝卜招聘”,应该大棒伺候。大棒是党纪国法,大棒伺候就应该是不仅要拔掉萝卜,还要清除萝卜带出的污泥,即,首先叫停“萝卜招聘”,切断萝卜违规进入事业单位的空间,同时,对幕后者、当事人以及相应的操作者都应该依法问责。(王石川)
“萝卜招聘”源于缺少外部监督
近日,网民“追风的汉子2012”在多家网络论坛发表《揭露广西华侨学校的假招聘》一帖。帖子称,广西华侨学校2011年3月24日招录的68名人员全部为本校的内聘教师,是“为68个萝卜挖了68个坑”。
对于这次“萝卜招聘”,广西华侨学校校长助理解释说,“68人全是广西华侨学校内部的老师”并不准确(记者调查发现有5名“外人”),而且,学校组织这场考试的出发点是为本校教师解决编制问题。因为自1984年以来学校一直没有增加编制,学校因发展需要已长期聘用编外临时工作人员160多人,一直在努力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以留住人才。直到去年编制增加后,学校才有了为已在校工作数年的教师们解决编制问题的机会。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利用公开招聘程序,解决内聘临时工的编制问题——那几个“外人”,只不过是“点缀”。学校可能认为,这种做法,既走了合法的程序,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可谓一举两得。然而,这样的“两全齐美”,对于“不明真相”的其他应聘者来说,显然就变成了“陪太子读书”。
这是以公开招聘之名行内部招聘之实。当然,学校对此也有苦衷,比如,必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把更多的名额给那些没有编制的人,这不是制造严重的校内矛盾吗?客观上说,学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非不可理解,然而,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公开招聘结合在一起,就是错误。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方式。既重视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又面向未来的方法,应该是将内部临时员工的转正与对外公开招聘分开,分别公开进行。但是,对于这种做法,也有不同看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内部临时员工和外部人员一视同仁才能公平。近年来,在不少地区就采取这种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这其实对内部员工不公平,对外部人员也不公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还在于学校的管理是自上而下。教师和社会公众没有渠道参与对招聘方式的决策,也难以监督招聘过程。具体到华侨学校的招聘,如果学校内有教师委员会、社区有教育委员会,完全可就新编制的招聘,讨论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多少编制给原有临时员工,多少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于决策公开、透明,也就可以应对社会对方案的质疑。而当方案决定后,原有临时员工的转正按相关标准执行,外部招聘员工也执行对应的方案,招聘不公的质疑,还会出现吗?(熊丙奇)
管理体制不顺 招聘后门洞开
尽管之前已经有媒体报道,但中组部、人社部点名曝光5起事业单位违规招聘案例,仍引来极大关注。因招聘问题被媒体批评过的事业单位,远不止这5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事业单位屡屡打开“招聘门”?
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6年就已执行,但其中有着相当多的“模糊地带”:虽然明确了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但也规定招聘计划可以自己定、考试也可自行组织。缺少统一的部署和管理,无疑让招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让权力得以趁虚而入。
在某种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招聘,有着“管也不是,放也不是”的两难处境。而这一规定,也正是其写照。
当前,中国有126万多个事业单位,从业人员3000多万。把招聘统管起来,将是巨大工程。更何况,事业单位中,70%以上为技术人员,专业性质较强,岗位要求千差万别,要按公务员考录的方式来进行,不太现实。
事业单位本身的情况也很复杂。仅从收入来源上看,就有“参公(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等四类。如果按服务领域、治理结构等方式分,种类就更多。这也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招聘,难以做到“一刀切”。
然而,放手更是不行。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界定,事业单位是“社会服务组织”。在公众眼里,它是政府职能在社会层面的延伸。招聘乱相,影响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说,更会使公共服务水平下降,甚至损及公权威信。
当前大学生就业上的困局、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的热潮,也将事业单位的招聘放在了聚光灯下。如果任由各种“萝卜招聘”的情况存在,不免会让人感受上升渠道的板滞,激起社会不公的联想,形成社会结构的裂痕。
说到底,事业单位招聘中出现种种问题,仍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招聘制度背后,勾连的是工资、编制、投入、社保等制度。事业单位本身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招聘乱相也是“在路上”的一部分。
作为一项庞大改革的组成部分,招聘制度要单兵突进,不切实际。然而,停步和倒退也绝不可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事业单位走向,做了“分类改革”的顶层设计。或许,在这个大屋顶之下,进行事业单位招聘上的“分类管理”,也未尝不是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为更大层面上改革探出的一步。
事业单位招聘中出现种种问题,仍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事业单位本身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招聘乱相也是“在路上”的一部分。(张铁)
清理违规招聘不能依赖媒体曝光

违规招聘丑闻层出不穷,日前,中组部、人社部公布“关于个别地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的通报”,曝光了五大事业单位“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违规招聘案例。两部门出台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抓紧对事业单位进人行为进行全面彻底自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处理,自查情况报告于6月底前分别报送两部委。(4月7日《京华时报》)
两部委公布的这几个案例,公众都非常熟悉。有海南三亚局长考前漏题让女儿考试得高分、湖南武冈卫生局调领导亲属进系统内、江苏南京某部门招聘只允许职工家属报考、福建屏南财政局的萝卜招聘、江西乐安某部门以陪吃陪唱面试等等——这5个案例发生在不同地方,违规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媒体通过在某种偶然情况下发现问题,然后曝光成为丑闻。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网友曝光”,没有媒体的跟进和舆论的监督,这些违规招聘可能至今仍未曝出。实际上,不仅仅是这几个案例,公众能看到的违规招聘丑闻,很多是由网友发觉和媒体曝光的。
对公务员招聘的监督过度依赖媒体,而缺乏制度化的监管和纠错,让公众充满焦虑:舆论的监督视野比较狭窄,媒体的关注力量又有限,充满了偶然性和随机性,如果违规招聘都需要依赖媒体揭露,那这种监管只能停留于偶然发现的个案上,而无法复制到每个招聘中。
政府部门招聘公务员,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关涉基本的社会公平,应以制度保障招聘的基本公平。这个制度包括两个层面,首先是公平的规定,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成为公务员,而不是内部人的特权;其次,有规定还不行,最关键的是对规定不折不扣的执行,监督这些部门以使公平的规定得到落实,敏锐地捕获到违反规定的行为并追究其责任,而不是徒具观赏——制度化的监管,必须依赖这种“违规即能发现”、“发现就追究责任”的驱动机制,而不是依赖于媒体和舆论的外在驱动。
像湖南武冈的调领导亲属进系统,还有福建屏南的萝卜招聘之类,做得并不高明,可这么一目了然的招聘腐败,监管者就是没有发现,如果不是媒体报道,会不会以“公开、公平、公正招聘”的名义蒙混过去?
有人会说,媒体监督难道不也是一种监督吗?确实是监督,可这种监督只能作为制度的补充,因为媒体的关注视野是有限的,只能关注个案。 (文/曹林 图/唐春成)
中组部曝光事业单位违规进人寓意深远
近期,我国个别地方出现了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频发。日前,中组部、人社部公布“关于个别地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和违规进人事件的通报”,曝光了五大事业单位违规招聘案例。
多年来,我们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在确保招聘工作顺利推进的同时,也有效预防了违规招聘和进人的恶劣行为,很好地维护了招聘纪律的严肃性,树立了很好的社会形象。但是,仍有个别地方个别干部,迎风而上,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暗箱操作,以达到违规招聘、让某些官二代或别有用心的人进来、上去的目的。现实中,有考前漏题的,有违规进人的,有内部招聘的,有因人画像的,有擅改规则的,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极尽违规之能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损害了公开招聘的公信力,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主要原因在于,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
此次中组部公布的几期违规行为就很有典型性,说明了在个别地方违规违纪行为正以常人看不到、想不到的方式在悄然进行中。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的暗箱操作都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认真履行职责、真心为民做事的干部,群众都会由衷的称赞、全心的拥护。不认真工作、糊弄老百姓的干部,群众也能看的一清二楚,就会在背后戳你的脊梁骨、让你无地自容,就敢于揭你的短、让你身败名裂。工作制度是严肃的,纪律是严明的,对任何人都一样。只要你违反了规定,就必然会受到纪律的严惩。在违反规定纪律谋求个人私利的同时,也会失去个人的公信力和作为一名党员的资格。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在制度的藩篱下,在群众的监督下,任何想违反纪律、谋求私利的行为都是徒然,都将得到严厉的惩罚。于是,希望瞒天过海的局长之女纵使考了99分,也一样落得个赔个夫人又折兵的可悲下场;希望私私窝窝内部招聘,让家属们悄然上岗的官员们,也一样让希望化为泡沫。
也许,现实中还有一些想在招聘上谋求个人私利、大开方便之门的黑暗之手,正在蠢蠢欲动,或与还有一些正在做着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罪恶勾当。中组部此次公布了对几起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旨在让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睁大眼睛,让违规违纪的人无处藏身;同时也是对违规违纪行为的严正警告:有违规违纪想法的,抓紧悬崖勒马、自我反省;正在违规违纪的,立即停止、真心悔改;原来违过纪的,要主动交代、尽量减少损失。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事业单位的招聘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期望值大,来不得半点马虎、出不得半点差错。公平公开公正,既是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也是群众内心的真实期盼。如若在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中,都能以此次中组部公布的5起典型案例为戒,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做事,必将得到群众的认可、赢得社会的赞誉。(高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