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报比分:耿爱德的生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46:46
【论文分类】经济史
【论文网络来源】http://www.csscipaper.com/F7
【学刊期数】2009年06期
【论文期刊来源】《民国档案》(南京)2009年3期第123~130页
【英文标题】Edward Kann and His Studies on China's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ssues
【作者简介】董昕,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110036
【内容提要】 耿爱德是在华侨居多年,对中国货币金融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外籍专家。他关于中国币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是1929年出版的《中国货币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银价的骤降骤升严重威胁着中国货币制度的稳定,耿爱德也更多地关注着当时我国的货币金融问题。他的主要关注点有二,一是纸币与现银的流通和兑换,即银纸关系,二是币制改革的原因和方向,研究世界银产、银市、银价及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耿爱德支持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其主张和看法也大体上符合史实与潮流。
【关 键 词】耿爱德/币制/金融史。
        耿爱德(1880-1962),即Eduard Kann(亦称E. Kann),又译名为阚恩,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外籍中国货币金融问题专家。他对中国当时混乱而复杂的币制有着通透的了解,支持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耿爱德的著述颇丰,并从多角度、大范围来看待中国币制改革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耿爱德的介绍及相关文章,所见甚为有限,仅有介绍其生平和著作概要的寥寥二三篇①;对他关于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和观点,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评价。笔者试对耿爱德及其对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探究外籍专家对于中国币制及币改等诸方面问题解读的角度及方法,并结合史实予以评价,以拓宽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的研究层次。
        一、耿爱德的生平
        耿爱德生于奥地利,多年侨居于中国,从业于金融界。他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对中国的货币制度有着深入的了解。耿爱德喜好收藏中国钱币,收藏的重点是中国机制币,并有相当的研究,居沪时曾任上海西侨货币研究会会长。二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故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德国人。②耿爱德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移居美国,亦在泉界被称作美籍收藏家。
        耿爱德1901年进入英国银行界服务,次年被派往在中国的分行工作。他1902年至1949年间长期在华居留,20世纪一二十年代服务于英法等国在华银行,三十年代后开始从事金银条块的买卖,定居于上海。因有着丰富的金融从业知识,耿爱德常被国民政府就特殊金融问题征询意见,还曾受聘任职于中央造币厂顾问委员会。二战期间,因其向来与中国人民较为友好,1942年时曾被日军扣留,被释后仍从事金银条块的交易,1946年后数次赴美游历,并最终决定定居于美国。1948年至1949年间,许多在华外籍人士纷纷抛售珍罕的中国钱币,以回收资金,耿爱德乘机收进许多稀世珍品,特别是金银币,成为他后来著书立说时的宝贵资料。此外,还可知耿爱德是精通国外汇兑业务的专家。中国银行1915年开始试办国外汇兑业务时,当时上海分行的副经理张嘉璈和后来成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的陈光甫等人,都曾到专家耿爱德处学习过外汇业务。③
        因长期在金融界工作并从事金银交易,耿爱德有大量机会接触到各种币材的货币,也收集了不少当时的金融及货币问题的资料。他的论著原文由英文写成,在华公开发表者多被翻译成中文,译文也多在当时的权威性刊物上发表。因其视野广博而独特,所述有关中国金融及货币方面的数据较为可信,屡为后人引用。在著述方面,耿爱德最主要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他在1926年写成出版的《中国货币论》(The Currency of China),翌年再版,1928年夏间由蔡受百译就,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1975年在纽约被翻印;另一种是他定居于美国后开始写作的《中国币图说汇考》(Illustrated Catalog of Chinese Coins)④,1954年自费印刷出版,书中图例均出自其藏品,是关于中国机制币方面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并于1966年再版。耿爱德还在当时中文的财政金融类刊物,如《银行周报》《中行月刊》《中央银行月刊》《社会经济月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为时评及杂记,部分为其研究中国金融及货币问题的文章。前者如《一九三五年白银潮流中之中国经济状态》⑤和连载于《社会经济月报》的《金融杂记》多篇⑥,后者如《中国之通货危机》⑦和连载于《中行月刊》的《最近中国发行纸币之沿革》。⑧此外,耿爱德还有部分以英文发表于各类英文版杂志的连载文章,后多结集为单行本印发,所知者有《中国对内公债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s Internal Loan Issues)、《中国造币史》(The History of Minting in China,又译名为《中国机制币史》或《中国机器造币史》)、《中国金币史》(Coinage of Gold in Chinese)、《中国流亡政府试造币》等等。⑨
        就著述之丰而论,当时的外籍学者恐无出其右者。在早期的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收藏领域里,谈得上丰富的人很多,但能出书论述的就很少了,而其中资料详尽完整者,则以耿爱德所著的《中国币图说汇考》为佼佼者。此外,耿爱德的英文著述在我国泉界中较有影响的是《中国造币史》⑩,主要内容为对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各省造币厂的历史及所铸造机制币的介绍。当时的中国政局比较混乱,地方政权各行其是,各地的造币厂也多听命于地方政权,大都既不严格执行中央的造币计划,也不向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按期如实报告其生产情况,故统计资料极为缺乏。耿爱德以其个人收集的资料写成此文,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除著述外,耿爱德还收藏有大量的中国货币,种类繁多,以机制币为主,有些极为罕见,是著录中的精品。虽然他自认为其藏品在同好的西方人士中不如邬德华(11)(Alphonse Marie Tracey Woodward,又译名为伍德华特)丰富,就其藏品中被出售者来看,也相当可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中现藏有中国银锭332件,其中的190件为其旧藏,是该馆于1978年购得的。(12)
        二、耿爱德的著述
        在中国货币史的研究方面,耿爱德的著述中最有价值、影响最为广泛的是他在上世纪20年代写成的《中国货币论》一书。该书虽名为《中国货币论》,但研究的对象实为金属币,兼论及币材、国外汇兑及造币厂等,并未涉猎于纸币。耿爱德在书序中称,“民国肇造以来,币制屡有重大改革。”为弥补“关于中国币制之著作过少”的缺憾,加以总结自己在华各大商埠经营银行业务二十余年的经验,著成此书,主要目的“在适应银行界及商人之需要,间接亦足供历史家、统计家以及一般注意中国经济情形者之参考”。《银行周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蔡受百在原书初稿写成二年后将之翻译成中文,因译稿期间又得耿爱德惠示新稿若干,其译稿较原书第二版“更为新颖丰富”。在原书译成后,蔡受百亦写序言一篇。他认为“挽近吾国研究货币及汇兑之书,不可谓不多,顾类皆陈陈相因,颇少博大精深之作。”而耿爱德所著之书的资料来源于历年搜求所得,“取精用宏”,“吾读之认为惬心之作”,不可不读。(13)
英文版的《中国货币论》于1926年在华出版,随即销售一空,次年再版。《银行周报》曾对该书的内容做了介绍,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报社多次接到读者来函,请将原书转译刊出。经报社与耿爱德商定,将原书择要译出,“以飨读者”,由蔡受百负责翻译。蔡受百在译书过程中,得到他的老师沈籁清、徐寄庼、《银行周报》总编戴蔼庐及社中同仁等的指点。沈、徐、戴等人都是当时上海金融界中的知名人士,了解国内币制诸情,对其译书当有不少点拨之处。《银行周报》先后刊出《中国银币流通史》《世界银市略史》《中国辅币流通史略》《中国用金状况》《中国铸发铜元之经过》《论上海之外汇交易》《中印间之大条银市》《上海之大条银市》(14)等多篇译文,均为原书中的精要。中译本随后出版。        《中国货币论》一书是耿爱德研究中国金属币多年的所得,出版之后,耿爱德并未踯躅不前,进而探究中国纸币使用的来龙去脉,撰写了《中国之钱票》和《最近中国纸币发行之沿革(一九○一年至一九三七年七月止)》。他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使用纸币的历史,但也存在着滥发的问题,“而纸币之地位,因以日趋衰微。降至明末,纸币已不复再能流通国内矣。”(15)中央政府对于国内的纸币发行状况缺乏统计,而对于以铜币为单位的钱票更是缺乏调查,发行机构“为数当达百万”。钱票发行较多的地方“在北部为吉黑及直晋豫各省,在中部为湘鄂各省,南部舍闽省外,发行较少,”并按地域介绍了各地钱票的发行和使用简况。(16)1901年至1937年间我国的纸币发行情况,可以分为“过渡”与“革新”两大时期,革新期的重大举措即为废两改元与实行法币政策。因“在此特殊时期内,改革之点实多,著者适于此时,侨居中国诸商业中心城市,从事于银行及金融等各项研究工作,故颇从能亲历当地发生之事件为幸,而择其重要者,加以记录。”全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特许发行之国家银行、各地纸币流通状况和纸币发行条例。(17)
除撰述币制诸情外,耿爱德的著作中还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翔实的国内外统计资料。因他是外籍专家,在看待当时中国的金融及货币问题时,有着独到的眼光,不仅能撰文叙述中国近代货币演进的来龙去脉,还能结合世界局势,如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国的银产量、国际金银比价及流动趋势等,评价中国的货币制度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的币制实情和所存在的问题。如《中国货币论》中就收录了大量的此类统计资料,在国际币材方面的资料有1910年至1927年间美国现金之输出情况、1909年以后各国之银产额、自1843年发现美洲新大陆迄最近世界银产数额、欧洲各主要银行于近年所存金银数额、1888年至1926年金货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海关报告)等等(18);在国内货币与币材流通方面的资料有上海宝银运达汉口后合汉口洋例银数表、上海输入条银数(1919年-1927年)、中国现银进出口之统计(1888年-1926年)、中国近代造币厂情况简表等等。(19)在《最近中国纸币发行之沿革(一九○一年至一九三七年七月止)》文中,辑录的资料以第一部分中的1921年至1936年各重要银行纸币流通额统计表和第二部分中的中国边远诸省纸币流通状况最为珍贵。在后者中,耿爱德记录了冀东区域的纸币流通状况和红色政权发行的纸币简况,这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内是较为罕见的。(20)
        除货币史方面的著述外,更多的,耿爱德关注的是现实问题。他关于中国货币金融问题论著发表的黄金期是1926年至1938年这十三年间。在此时段内,亦是我国近代币制发生变革最为集中的时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耿爱德除著书立说外,关注两大问题,一为纸币与现银的流通和兑换,即银纸关系;一为币制改革,多有记者访谈及时评见诸报刊,其主张和建议也成为代表外商与外商银行意见的一家之谈。 附:        耿爱德, 1880年6月21日生于奥地利。1901年离开维也纳进入英国银行业服务,次年派往中国的分行,这位来自奥国的年轻人对中国及中国事物十分喜爱,而中国人也与他相处愉快,而中国就成为耿氏居留长达四十七年的家园。
        俄亚银行(Russo-Asiatic Bank前身即华俄道胜银行)是耿氏接下來的雇主,工作地点在日本。随后任该行在满州长春分行经理。在这段时期耿氏尽其所能每年回维也纳,因此结识后來成为其妻的玛格莉特,俩人在1913年结婚,婚后即返回中国。於任职俄亚银行期间曾在海参崴、杭州、烟台等分行工作。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於耿氏的奥国籍身份,使他变成为敌国工作,处境十分艰难,在长春时生命还受派驻该地之哥萨克骑兵威迫。於是在1915?1917迁居北京,并於1917?1919间任职於中法实业银行(Banque Industrielle de Chile) 。二十年代间则受聘於中华懋业银行(Chinese-American Bank of Commerce) 。三十年代后就自行创业,专注金银条块买卖仲介,直到1949年5月共军进入上海市区前夕为止。
        由於有丰富的金融相关经验,在上海从事金银条块买卖时,常被国民政府征询意见,并任中央造币厂顾问委员会职务。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耿氏的奥国已被纳粹德国併吞,理论上为日本结盟国人民,应受礼遇才对,但因其向来与中国人友好,为此在1942年遭日军扣留於黄浦江边的一间房屋内,当时同被拘禁的西方人有百名之多。后来在一位日本官员交涉下方得以释放,这名官员不久即因对华人过於友善而被调职。耿氏获释后的大战期间,仍继续从事金银条块交易。但战后決定略作休养,於1946年起连续三年赴美国游历,1948年至美国时其妻即留住该地,同年四月还拜访费城造币厂。
        由於随后之国共内战转剧,形势对国民政府不利,而当时共产党对资本家所持态度众所周知,故耿妻接二连三以信函催促耿氏离开中国,几经犹豫和迟疑后终於接受其议赴美。
        耿氏滞留期间,仍企图将其所有收藏带离上海,因此在共军入城前的最后关头方匆促啟程,但还是放弃许多藏品,如蒋仲川卖于耿氏其当年编著《中国金银镍币图说》时所用之全套印刷版即未携走。移居美国后曾在洛杉机市郊之罗亚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授课三个学期,至过逝之时均住在好来塢,此段生平描述乃根据其妻回忆所录。耿爱德是在1962年7月30日与祖先共聚,得年八十有二。”
        耿氏定居美国后,开始写《中国币图说汇考》,自掏腰包于1954年印刷出版。书中图例均为其藏品。由于他长期从事金银业,对中国货币有相当造诣,故该书迄今仍为一本重要的中国银元参考书。此书因需求甚殷,乃於1966年再版。耿氏也收集纸币,原打算出一本有关中国纸币的书,后将内容刊于香港的经济杂志上。他另收中国邮票,并在中国集邮刊物上发表数篇文章。耿氏为早期研究中国经济、财政的学者,他所统计的中国金融财政货币数据,皆有所据,屡为后人引用。

        除了机制金银币外,耿爱德对纸币、银锭与金融货币相关史料均极有研究,身前所藏数量至大,在与西方人仕中的同好比较私人收藏而言,耿氏虽自认不如邬德华(Tracey Woodward) ,但今后恐怕也无人能出其右,耿氏藏品藏品在1971年起分三批分三部分出售。第一部分计1200品,其中大多是极珍贵的钱币;第二部分计535品,大部分是新疆钱;第三部分是耿氏的大部分集藏,是其曾著录过的精华,如吉林和新疆的金银币。英国大英博物馆现藏有中国银锭332件,其中有190件银元宝系其旧藏,於1978年时为该馆购得。邮票集藏在1963年售出。

        论出生是奥地利人,论喜好是中国人,论国籍是美国人;耿氏多采多姿的一生,不仅丰富集藏者的知识,也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史料,耿爱德追根究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耿爱德著作以书本方式印行的有:

(1)《中国币图说汇考》(Illustrated Catalog of Chinese Coins ) ,右为1954年版(牛皮纸灰皮,现在买到的常无封皮),中为1966年版(白纸红皮) ,25开硬装,內文476页以银币为主,金镍币为副无铜币,图版224页。
(2)《中国货币论》(The Currency of China)左黑色书皮者,以文字为主论述中国货币图版僅数页,1926年上海初版,1927年修正后再版。
其他著作刊于各杂志上,全部以英文书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