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4小羊驼视频:试论海派收藏文化的历史特征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23:59
 

吴少华

    海派收藏文化,是当今中国民间收藏舞台上的一面灿烂旗帜;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内涵;更是解读海派文化的一个窗口。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的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对海派收藏文化表现出热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就海派收藏文化的历史特征,对海派收藏进行探索性阐述,为海派收藏文化的研究抛砖引玉,乞望方家指正。

一、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

    海派收藏,究竟是在一个怎么样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中发端并形成的,它又如何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形成一种海派属性的文化,值得我们来探讨。
    1843年的冬天,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上海打开了对外开埠的大门,1845年以后,英、法、美三国次第在上海老城厢北面建立了租界,从此上海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此邦自互币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这就是当时的上海历史环境,一个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点的商埠,改写了绵延数千年的固守自闭的城市发展模式。在这样大潮汹涌的历史环境下,它使上海的本土文化迅速发生了骤变,一方面是欧美的洋文化抢滩上海,另一方面,国内其它区域文化也浩浩荡荡地进驻上海,近的有吴越文化、徽文化,中的有齐鲁文化、闽文化,远的有粤文化、楚湘文化、京津文化。这些不同背景的文化,在开埠后的上海,很快地融化成一体,演绎出一种新颖的文化,显示出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便是海派文化的渊源。
  清同、光时期,有一位因避太平天国战火而旅居沪上的杭州人葛元煦,他在上海生活了十五年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一个文人墨客的感触写下了一部叫《沪游杂记》的著作。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写真集,应该说是当时上海滩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研究上海历史的一本著作,本文前面引用的那段记述,就是出自这本书中。在《沪游杂记》中,有着颇多的关于古玩、书画、工艺品、收藏品的记载,可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例如在第二卷中,编列了“书画家”、“笺扇”、“照相”、“油画”、“拍卖”、“百虫挂屏”、“玻璃器皿”、“古玩”、“藤器”、“雕翎扇”等条目,其中既有传统的“书画家”、“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