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厂废水含量:四川南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05:52
南充 2006年09月11日 来源:四川年鉴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夜色南充

   

  【基本情况】2005年,全市面积124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71万公顷,比2004年(下同)增0.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9%,完成退耕还林15.46万亩。辖9个县(市、区),年末总人口728.94万人。人口出生率8.1‰,人口自然增长率0.7‰。

  全市生产总值335.27亿元,增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15亿元,增6.0%;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2亿元,增22.0%(工业增加值87.04亿元,增26.2%);实现了“二产超一产”的历史性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115.00亿元,增1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6%、55.6%和29.8%。民营经济增加值163.97亿元,增18.4%;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5%。粮食总产量311.99万吨,增5.5%;油菜籽产量18.96万吨,增4.7%;棉花产量0.42万吨,减34.7%;水果产量52.48万吨,增6.4%;蔬菜产量278.58万吨,减1.1%;甘蔗产量4.91万吨,增6.6%;出栏肉猪689.78万头,增5.9%;肉类总产量75.32万吨,增7.6%;禽肉产量13.93万吨,增12%;禽蛋产量23.31万吨,增6.0%;牛奶产量2.6万吨,增12.7%;蚕茧产量1.3万吨,减1.5%;水产品产量8.5万吨,增12.2%。公路通车里程5612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747公里。完成货运周转量19.92亿吨公里,增32.8%;完成旅客周转量36.15亿人公里,增22.5%。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1.64亿元,增8.9%。年末固定电话总户数99.68万户,增29.4%,其中农话总数39.42万户,增28.5%。移动用户87.68万户,增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0亿元,增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02亿元,增21.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5.49亿元,增9.9%;更新改造投资12.35亿元,增26.8%;房地产开发投资20.53亿元,减27.0%。建成投产项目389个,新增固定资产49.8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9.11亿元,增23.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43亿元,增23.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0.78亿元,比年初增18.0%;各项贷款余额216.8亿元,比年初减3.1%。保费收入8.60亿元,增48.3%。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50亿元,增3.7%。农民人均纯收入2646元,增12.9%。

  全市有各类学校889所,在校学生125.74万人,专任教师5.6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5.25万人,增1.5%;普通中学556所,在校生45.15万人;小学270所,在校生60.3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4.4%。完成自然科学研究成果136项,10项科技成果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有无线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1座。有卫生机构1349个,病床位12300张,卫生技术人员17913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9.7亿元、销售收入234.6亿元、利税11.7亿元,分别增34.5%、50.9%、3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5%。石油化工、汽车汽配、食品医药、丝纺服装、建筑材料、水电能源六大板块支撑作用明显,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突破50户,增加23户。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落实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全面停征农业税及附加,为农民减负1.7亿元。大力推广DLY、PIC肉猪良繁,畜牧业实现产值92.9亿元,增7.8%。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以治水修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劳务开发再创新高,共输出劳动力155万人,实现收入84亿元,被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全市商贸网点规划编制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全面启动。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和仓储式商店等新型业态,一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实力增强。房地产支柱地位凸显,房屋交易额达37.8亿元。省政府将南充确定为川东北商贸中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全面启动,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精品线建设扎实推进,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增41.4%。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着力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21.7%。绕城高速公路西段等路桥项目进展顺利,南(充)渝(重庆)高速公路、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嘉陵江(南充段)梯级开发全面加速,5个在建航电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凤仪、沙溪航电工程开工。四川核电站选址确定南充。嘉陵江上中坝大桥、滨江大道三期、城市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配套完善,城镇化率28.3%,提高2.7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大】25个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南炼化工总厂、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8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六合集团等6户企业列入省“小巨人”计划。完成技改投入12.3亿元,增26.8%。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南充以外都是外”的理念,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新引进项目328个,到位资金42.6亿元,其中二产项目到位资金19.2亿元、三产项目到位资金20.1亿元,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南充。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抓住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的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方式,服装、纺织品、丝绸等传统产品出口份额大幅提高,实现外贸出口总值1.75亿美元,增21%,其中直接出口6212万美元,增20%。积极发展成建制国际劳务输出,外派劳务1659人次,实现收入1251万美元。

  【“九件实事”全面完成】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就业、用水、交通、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共培训农民工52万人次;帮助解决了农村2.05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了5.08万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2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新增就业3.8万人,帮助2.3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就业困难对象7662人,292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5.07万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已全部纳入低保,竣工还房23万平方米,1600多户拆迁户入住新房;为42.9万名贫困学生免费发放了教科书,减免了40.7万名贫困学生学杂费,2.5万名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困难补助;10所疾病控制中心竣工,40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投入使用;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667公里;创建示范社区60个。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5个,申请专利225项,62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清洁能源行动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新建校舍30万平方米。高中教育快速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增18.5%。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职招生净增6000多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西华师大新校区二期建设加快,西南石油学院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扎实开展,猪链球菌、高致病性禽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全市没有发生大的疫情。成功承办省第一届“特奥会”。新修《南充市志》完成初稿。

  顺庆区

  【基本情况】2005年,全区面积5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万公顷,比2004年(下同)减2.7%。森林覆盖率26.9%,完成退耕还林333公顷。辖25个镇(乡)、4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人口62.89万人。人口出生率6.3‰,增0.5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38‰,增1.13个千分点。

  全区生产总值69.88亿元,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9亿元,增5.5%;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亿元,增22.1%;第三产业增加值35.37亿元,增8.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58%和37.7%。民营经济增加值24.27亿元,增15.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3.8%,提高1.3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14.22万吨,增4.2%;油菜籽产量1.23万吨,减7.1%;水果产量3.46万吨,增5.2%;出栏肉猪30万头,增5.4%。公路通车里程277公里,增4.4%;通车村数254个。邮电业务总量8.38亿元,增3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1亿元,增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3亿元,增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09亿元,增12.4%;更新改造投资2.86亿元,增17.2%;房地产投资7.41亿元,减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3亿元,增18.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亿元,增21.6%。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个,完成投资6794.1万元。烟尘控制区面积35.32平方公里;噪声控制区面积33.8平方公里。

  普通中学在校生4.25万人,增1.2%;小学在校生4.49万人,减8.0%;学龄儿童入学率98.82%,降0.1个百分点。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有卫生机构213个,病床位2828张,卫生技术人员3387人。

  【工业经济强势发展】机械汽配、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四大板块工业和轻纺、小商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人本轴承、康达汽配、顺城机械、兴城液压、滤清器厂等17户重点优势企业销售收入和入库税金稳步增长。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入库税金3000万元,分别增57.3%、48.2%。

  【农村经济成效明显】因地制宜实施以万头肉牛、万吨食用菌、百万只同仁土鸡、万头DLY生猪繁育小区和万吨复合肥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万”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建设,引导各方力量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形成了种草、养殖、加工、营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项目区农户户平增收500元,其模式代表四川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成果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绿宝菌业、天太乳业、金福源食品等龙头企业继续稳步壮大。杨家桥、棕树沟、五洞桥等文明新村立村产业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5元。

  【商贸服务业活力增强】通过大力实施市场培育和业态调整,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成商川北公司、成百南充店、好又多、盛华堂等逐步发展成集商场、超市、连锁、配送、直销等多种经营业态于一体的格局。万泰大酒店、统一优玛特、国美电器等整合原有商业资源,营销实现新突破。新建和改扩建市场3个,新增市场面积8000平方米。金福源食品成为全区第一家直接出口创汇企业,产品远销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现旅游收入1.77亿元,增35%;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中介家政、金融保险等行业收入均呈上升趋势,住房、汽车等持续成为消费热点。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马市铺客运站主体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共(兴)同(仁)路全面竣工,芦(溪)灯(台)路完成路基改造,潆(溪)新(复)路完成路基及部分路面工程,渔(溪)凤(山)路两座桥梁工程完工;新改建乡村公路80公里;新建及改建电灌站12处,恢复灌面1.2万亩;凤仪电站开工建设。川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竣工,国家粮油储备库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中小学校危房改造1.5万平方米。完成试点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1000万元,新增常住人口1.4万人。完成土地普查建档、用地规划调整及渔溪黄伞坝滩涂整治,耕地总量实现占补平衡。

  【重视、缓解百姓疾苦】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3413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295人,解决558户“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8996名失地农民纳入低保。救助农村受灾户和困难家庭4.5万人;城乡医疗救助752人;“圆梦工程”救助城市低保和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上大学177人;市区2613名机关干部与贫困家庭结成“1+1”帮扶对子。完成新建桂花坪山体滑坡整治,同仁四方寨村、新复沟里坝村共73户地质灾害户实现就近移民;动工新建征地拆迁还房40万平方米,120多户拆迁户回迁入住;历经5年拆而未建的市曲剧团还房工程开工建设。培训农民工4.35万人次,1.28万人获得证书,输出劳动力近1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亿元。启动9个扶贫新村建设,完成人饮工程98处,新建和改扩建集中供水站10处,实施红层找水打井9370口,共解决近5万人饮用水困难。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9800名。

  高坪区

  【基本情况】2005年,全区面积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678公顷,比2004年(下同)增13.9%。森林覆盖率35.1%。辖3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363个村。年末总人口58.3万人。人口出生率6.8‰,增0.3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7‰,增0.2个千分点。

  全区生产总值27.60亿元,增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增7.8%;第二产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14.2%;第三产业增加值8.46亿元,增12.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36万元,实现一般预算支出34977万元。城乡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1.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63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892元,增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4元,增7.7%。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医药化工、建材铸造、食品饲料、丝纺服装等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区属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增61.8%;入库税金2138万元,增90.3%;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增62.3%。重点企业支撑明显增强,飞龙化工、富达竹业、希望饲料等3户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占区属企业的16.1%。科技和技改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技改收入1.2亿元,增42.1%。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5.57万亩,粮食产量18.73万吨。完成柑橘高换70万株;新栽优质水果2000余亩;栽播蔬菜31.6万亩;新栽笋用竹2000亩、材用竹3000亩;完成高桑改良332万株。建4个蚕业合作社、2个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个省级畜禽交易市场、7个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年出栏生猪46.1万头、鸡657万只、鸭525万只、兔41.5万只、羊24.2万只;水产品达到7600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火车头”。劳务开发力度加大,劳务输出14.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98亿元。回引创业330人,回引资金0.67亿元。

  【商贸、旅游业持续发展】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正在兴起,住房、餐饮、通讯等消费热点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3亿元,增14.5%。凌云山景区开发有序推进,以青林村为示范的农民新村观光旅游产业带全面启动,首届青林村橙花节、橙果节成功举办。全年投入旅游开发资金1928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

  【基础建设顺利实施】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48亿元,降21.4%。华能青居电站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船闸工程正式启动;小龙门电航工程第1台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完毕;南渝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达成铁路复线扩能改造的小龙段大桥、九节龙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已开工建设;500千伏变电站的华南线竣工通电。投资7600万元完成江东大道小龙段建设;投资1060万元改造走谭路、青林环村路、东黄路二家段、马盘路和凌云山景区公路;投资500万元启动胜鄢公路鄢家段、东黄公路黄溪段、东天公路天峰段等乡道公路建设;投资300万元整修了老君、长乐场镇过境路和长隆路;投资100万元建成公路桥3座,整治危桥2座;投资750万元新建村道公路55.3公里。全区公路总程达1570公里。全年新建渠道12公里,渠道防渗13公里。新建坪塘6口,维修山坪塘112口。新建蓄水池135口,新建石河堰7座,维修病害水库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维修改造电力提灌站8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及续建项目79个,到位资金5.05亿元。优翼饮料、鑫源通讯、宏瑞印务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全正塑胶、健民制氧、时代建材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世银实业、鼎兴宏力、盐业配送、左德利电子等项目正式签约投资。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持续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新增城镇就业2459人,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21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231人。城市低保全面覆盖,农村低保正式启动,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安居帮扶工程”纵深推进,解决了269户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困难。

  嘉陵区

  【基本情况】2005年,全区面积11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784公顷,比2004年(下同)减0.2%。森林覆盖率23.0%,增0.2个百分点。辖48个镇(乡)、552个村,年末总人口67.51万人。人口出生率10.5‰,减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6‰,减1.4个千分点。

  全区生产总值27.08亿元,增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53亿元,增20.9%;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增12.0%。粮食总产量33.31万吨,增5.7%;油料产量3.2万吨,增2.6%;出栏生猪76.01万头,增10.6%。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41.06亿元,增43.6%;实现利润1.07亿元,增84.3%。公路通车里程546公里,增3.4%;通车村数433个,增2.4%。邮电业务总量8898万元,增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亿元,增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4亿元,增48.1%,其中国有单位:基本建设投资2.42亿元,减21.4%;更新改造投资0.32亿元,减69.5%。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1.22亿元,增3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29亿元,增48.40%;财政支出3.55亿元,增22.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31亿元,增19.0%。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379元,增11.6%。保险承保总额30521万元,增6.5%;保费收入784万元,增20.2%;处理各种赔案支付297万元,减25.40%。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率为93.2%、51.8%、87.3%,分别增长0.9、0.3、0.9个百分点。

  中学在校生3.03万人,增20.7%;小学在校生5.93万人,增9.2%;学龄儿童入学率96.8%,减0.3个百分点。有文化馆(站)7个,病床位451张,卫生技术人员271人。

  【工业经济顺利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以南充东风为龙头的汽车汽配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产业集群,延伸了产业链条。石油化工产业进一步扩张,上海领业等优势企业参股光亚科技,天地集团携手春飞日化开发纳米晶硅。丝纺行业市场进一步回升,依格尔出口创汇突破1000万美元,国内市场拓展稳步推进,嘉翔、嘉兴等丝绸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食品、建材行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一批亏损企业效益逐步回升。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按照“抓亮点、育龙头、建基地、兴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凤垭山二次开发顺利推进,建成“农家乐”和“再就业”两个小区。凤木路沿线建成万亩优质特色水果示范基地,大树桂花畜牧养殖园初具规模,“大凤垭”产业格局基本形成。12月,凤垭山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龙头企业,新引进两户龙头企业,培育3户流通服务企业。规模发展玉米、水稻、花生、大豆、高粱优质粮油基地,着力壮大薯业、畜牧、蔬菜、水果四大主导产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全年共培训农民2.8万人,输出民工17.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6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光彩大市场一期商铺全面竣工,南充博美正式开业,成都荷花池市场南充分场已形成以建材为主的批发市场,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落户嘉陵。嘉陵江大酒店建成营业,耀目路、都尉路、嘉兴路等特色餐饮人气旺盛。凤垭山“梨花节”、木老“桃花节”、首届房交会和迎春购物月活动,进一步激活了商机人气。

  【改革开放取得实效】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整合9个区级部门,对11个单位的职能进行调整归并,撤销片区工委;对全区事业单位干部全部实行聘用合同化管理,开展区级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个别岗位跨部门交流。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区蚕种场、农科所、标件厂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完善优惠政策,落实考核奖惩,创新招商方式,开展“铁拳砸特权”等活动,提高了招商引资实效。全年引进项目89个,到位资金13.2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2亿元,争取各类帮扶资金495万元,实现外贸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基础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金三角广场,改造火花路排水系统及人行道,完成春江路西段、明高路南段、茶盘路延长段等城区道路建设,滨江大道全线竣工。二是城南工业集中区建设顺利推进。启动Φ720天然气管线和维康高压线搬迁,打通火车西站大道A段,硬化B、C段,园区配套功能明显增强。三是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启动了国道212线嘉陵段改造工程,完成凤文路改造和凤木路建设,修建通乡公路7.3公里、村道182公里,建成吉安、世阳两个乡镇汽车客运站;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完成37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新建共缆传输光缆129.5公里。四是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改造中低产田土8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平方公里;大力实施饮水工程,解决了近3.5万人饮水难问题;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建成16个文明新村。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区D级危房基本消除,城区三所迁建学校按期交付使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发放资金1228万元,惠及5万多名学生。区疾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团参加市第二届运动会,取得第四名。组织开展“三下乡”和广场文艺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失地农民还房建设,建成还房8万平方米,新启动还房20.6万平方米。全年发放特困家庭医疗救助金38万元,将符合条件的7965名失地农民纳入低保范围,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对131名退役军人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城镇新增就业30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