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安徽卫视:基于国外共产主义政党变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13:28

基于国外共产主义政党变化发展的思考

冯颜利 姚元军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3期)

    政党的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是政党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对政党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起着根本性的规定作用,是指导政党前进、发展的灯塔,政党改革一旦偏离了指导思想、动摇了政党的理想信念,政党会发生根本性的蜕化和质变

    编者的话

    政党演进的可能性不在于其超然的生物天资和地理环境,而在于他对极端困难处境挑战的反应。一个政党善于从自身或者其他政党蜕化与衰败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就可以有效避免危机与失败,并使得现代社会的政党政治拥有进步的动力。这也正是我们探寻政党蜕化变质规律的原因所在。

    政党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随着产生政党的经济基础的消失,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可抵抗的。因此,在现实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一些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之后又如流星般滑落、消失。但是,苏东剧变以及国外共产党的蜕化、变质却并不是政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瓦解和消亡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苏联、东欧共产党党内出了问题。以苏联、东欧等国外共产主义政党的变化、发展为例,结合我国党建实践,着力探索国外共产主义政党蜕化、变质的共性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把握好执政规律,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政党脱离人民群众,就会削弱其阶级基础,丧失合法性

    任何政党,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还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人们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都是以特定的被代表者作为阶级和群众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成熟的政党。从其产生到成熟、再到部分成为执政党,始终是以无产阶级作为其阶级基础,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的政党。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列宁及其事业接班人的领导下,俄国人民艰苦奋斗,使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启了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航程。但是,苏联、罗马尼亚以及波兰等国家的共产党在其执政地位形成之后,官僚主义作风十足。苏联共产党特权盛行,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严重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导致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党和人民之间距离越拉越远,大大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和支持度,逐渐使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丧失殆尽,为国内反对派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提供了空间和基础。最后,终因脱离人民群众而使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顷刻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实践证明,任何政党,必须牢牢依靠其代表的阶级或阶层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长期执政、永久执政,不为人们所抛弃。共产主义政党必须紧紧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党执政的合法性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永久巩固,党才能担当起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重任。

    作风建设不力,党员干部腐败,易使政党蜕化变质

    作风建设是任何政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并需要加以解决的永恒课题。共产主义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政党作风。共产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事业培养了一支本领过硬、素质较高、行为规范的党员干部队伍。苏联、罗马尼亚以及波兰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取得了政权之后,长期忽视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大大降低。共产党领导人搞个人崇拜、独裁专断,党员干部行贿受贿、特权腐败,党员身份成了获取私人利益和政治前途的敲门砖。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特权腐败使党的肌体遭到严重侵蚀,导致党的先锋队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几近消失。罗马尼亚领导人大搞家族政治,任人唯亲,致使全国上下裙带关系、家族腐败盛行。波兰的政治腐败以及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极力提拔重用亲信,排除异己,当时在苏联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权阶层。这些特权阶层的存在、家族政治的盛行以及党员干部队伍的腐败使党员严重蜕化变质,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大打折扣,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遭到严重败坏。而同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古巴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决有力地惩处腐败现象,有效地遏制了共产党员干部队伍的蜕化、变质。在古巴,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严厉杜绝个人特权、党员腐败现象,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为此古巴还专门制定颁布了《国家干部道德法规》来对国家干部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在美国实行严厉的封锁包围的环境下,古巴共产党还能够带领古巴人民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其关键就在于古巴共产党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依然得到保持,党的先锋模范的战斗力和强烈无比的号召力依然存在,党的队伍没有受到党员腐败的严重侵蚀,党的肌体依然健康、充满活力。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也经常因为政党贪污腐败而下台或者遭到解散。

    因此,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实践和经验表明,政党和党员腐败是侵蚀党的肌体,导致党蜕化变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决彻底地与腐败作斗争,党的活力才能得到保证,党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政党理想信念动摇甚至放弃指导思想,迷失方向易导致蜕化变质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旗帜,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政党存在的必要性与长久性。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即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其共同美好理想信念,它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是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先进性的政党。正是共产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的先进性激励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得到发展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第二大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体,强有力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唯美欧资本主义国家马首是瞻的世界局势。但是,社会主义事业又因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放弃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顷刻垮台、变质,致使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陷入低谷。1990年,波兰统一工人党放弃共产主义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走上了政治多元化、工会多元化的民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政党完全蜕化变质。罗马尼亚政变之后,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继而实行了议会民主和多党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公然提出了“新思维”的改革计划,搞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放弃和背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大举进攻敞开了大门,最终使苏共沦为“非法”组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这些国家共产党纷纷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弦易辙,大多数走向了以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民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政党的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是政党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对政党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起着根本性的规定作用,是指导政党前进、发展的灯塔,政党改革一旦偏离了指导思想、动摇了政党的理想信念,政党会发生根本性的蜕化和质变。共产党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勇往直前。

    政党缺乏理论创新,导致思想僵化、停滞不前、蜕化变质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是政党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是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得到彰显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对人类文明的批判性继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在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上的“一国胜利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实践发展需要而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但是,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东欧等共产党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思想僵化、停滞不前,这是导致苏东政党先进性丧失,走向蜕化变质深渊的原因之一。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教条主义和保守思想更为严重,理论创新严重不足。罗马尼亚共产党思想保守,抵制改革。罗共领导人思想僵化,认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拒绝对罗马尼亚进行改革。波兰一度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与自我完善,但由于波兰党和政府刻板的官僚体制,导致行为保守、思想僵化,致使改革的政策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

    先进的政党需要先进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以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任何停滞不前的理论都必将会被时代遗弃,任何思想僵化的行为必将会遭到失败。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方法的基础之上,任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都是违背党的性质的表现,任何逆历史潮流、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会使群众丧失对政党的支持和希望。

    政党组织建设不力,权力监管不足,导致政党蜕化变质

    政党组织建设是关于政党内部以及政党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系、制度、方法和形式的总称。政党组织建设对政党的良性运行、行为规范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建立规范、健全、高效、科学的政党组织是每个政党所要追求的目标。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都建立起了一党或者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组织制度。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走上了一党发展的道路,而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波兰、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党组织制度。苏联、东欧的政党组织建设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得以较顺利进行,但是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这种缺乏监督的政党组织制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苏联等国家,党的权力过度集中,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个人崇拜、专断独行,造成国家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作风盛行;权力缺乏监督,导致权力滥用,党员干部腐败现象严重。在波兰、保加利亚等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国家中,由于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错误,不能正确处理好共产党与合作党之间的关系,导致共产党领导的下多党合作制度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些国家对待非执政党的政策“忽左忽右”,要么严厉控制和打压,限制其发展,如捷克斯洛伐克的“二月事件”,要么监控不力,放任自流。

    无论是坚持共产党一党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良好、健全的政党组织是一个政党得以长期执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共产主义政党,坚持健全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充分重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功能,建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是不断提高党执政科学化水平,增强党的活力和生命力,提高党防腐拒变能力的必然选择。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部主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责编/杨昀贇  美编/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