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肯和罗宾逊:荒唐谣言背后的“真相”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42:00

荒唐谣言背后的“真相”调查

文/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0期)

    调查结果摘要:

    ★“有科学理论支撑”为本次谣言传播最大新特点

    ★“微博”、QQ等新媒体传谣“异军突起”,七成多受访者被其“传染”

    ★过半受访者肯定政府部门辟谣有力

    ★终结谣言,“国民科学素养提高”最被关注

    调查说明

    日本大灾难当中,谣言传播最荒唐的是哪些?谣言传播呈现怎样的新特点?有哪些规律可循?诸如此类问题,公众如何看待,应广大读者要求,人民论坛杂志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自3月22日始,截至3月28日,有效调查人数为7490位。具体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网络问卷,在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推出网络问卷,参与调查的网友为6230人;二为随机书面问卷,联合人民论坛调研基地、人民论坛战略合作单位等,随机采访、调查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高校师生等1260人;文中数据无特别注明的为加权数据,其中网友调查占权重70%;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30%。

    “海水已污染,食盐供应将紧张”最荒唐;口头传播谣言最多,微博传播最快

    每当大的灾难发生,谣言总是相伴而生。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日本9.0级地震发生后,谣言却在隔海相望的中国、美国等地引起轩然大波。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显示,本次大地震中公众收到的最荒唐的传言,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海水已污染,食盐供应将紧张”(选此项的受调查者占比57%)、“日本核泄漏已经威胁中国,赶快抢购‘碘盐’应对核辐射”(占比55%)、“‘超级月亮’可能引发更大地震”(占比29%)。综合来看这三个“荒唐”的谣言,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海水污染”、“核泄漏”还是“超级月亮”,都事关重大而事态模糊。因其事关重大,所以引人关注;又因事态模糊,所以令人生疑。这种半信半疑的心态夹杂着大灾难前的恐慌心理,组成了利于谣言传播的舆论场。因此,当“谣盐”兴起之时,一些恐慌行为随之出现。而这种恐慌行为会在舆论场中再度扩散,激发人们从众行为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更大规模的恐慌事态。

    在回答“您是通过哪些方式收到谣言的”,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亲朋同事口头传播”(占比52%)、“微博”(占比41%)、“QQ、MSN等网络即时通讯和网络论坛”(占比32%)。由此可见,口头传播是谣言最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微博、QQ、MSN等新媒介(总占比达73%)在传播谣言方面已经“异军突起”,成为“后起之秀”。

    在人民论坛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表示谣言是亲朋同事告知的,在网上也随处可见“老家亲戚告诉我,食盐涨价了,买不到了”之类的流言。也正因为大多数人是从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消息,对其有充分的信任,所以才会信以为真。专家指出,谣言的传播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然而建立信任是有条件的,一般借助政府、某领域权威专家等的威望,还有就是关系近的亲朋好友之间的传播。

    但是,口耳相传毕竟只能在熟人的小范围中缓慢传播,无法与微博、QQ、MSN等新媒介的传播效率相比。特别是微博传播,早已突破了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局限,而是发展成“裂变式”的广泛传播,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出现了今非昔比的强劲势头。此次,41% 的受调查者选择通过“微博”获知谣言信息,列第二位,这一结果虽然与调查样本中网友样本较高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说明微博在畅通民意渠道的同时,已成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器,这一现象值得研究与重视。

    甚至有受调查者称,微博已经由交互式交流平台沦落成谣言的集散地。虽然后来众多微博开始辟谣,显示出微博具有一定的自我纠错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谣言都能够被纠正,大量的谣言仍在微博上流传。如何确保公信力,可以说是当前规范微博发展的最大问题。

    本次谣言传播最大特点是“有科学理论支撑”

    在回答“这次谣言传播呈现哪些新特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假借有关理论支撑,讲得头头是道,貌似很科学”(占比43%)、“冒充知名媒体的报道,言之凿凿,让人真假难辨”(占比16%)、“假借或曲解专家观点,冒充权威”(占比13%)。可以说,正因为本次谣言披着科学理论的外衣,打着知名媒体的旗号,顶着权威专家的头衔,才会有如此凶猛的势头。

    谣言不可怕,就怕谣言有“文化”。本次灾难有关谣言中,夹杂着许多老百姓之前闻所未闻的科学术语,如辐射方面的微西弗、β射线,核电站方面的安全壳、燃料棒,化学方面的碘元素、碘化钾等等,这些词语夹杂在谣言当中,再加上貌似科学的解释,让人不由信以为真。此外,还有一些谣言,如“韩国地震救援队警犬丢失”,前面赫赫然注明“据NHK(日本广播公司)最新报道”,有的版本甚至还夹杂着日文,并配上以假乱真的图片,迷惑了很大一批“不明真相”的网民。另外,一些人把自己的荒唐言论硬加到知名专家头上,或者断章取义,曲解某个专家的观点,也虏获了一些“信众”。

    从本次灾难有关谣言传播可以看出,谣言一旦插上“科学”、“理论”的翅膀,也就有了获取信任的“画皮”,可信度和传播力会极大增强。但是,一旦经过严格的分析和考证,这些貌似“科学”的谣言就会不攻自破。正因为此,当社会各方以真正的科学反击的时候,“伪科学”谣言才会迅速落败,事态才会在短时间内平息。

    灾难中“宁可信其有”的社会心态最为助长谣言传播

    您认为哪些原因助长了各类谣言的传播?34%的受访者选择“大灾当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社会心态”,24%选择“部分人没有基本科学素养,缺乏自我判别能力”,22%选择“一些人为了个体利益故意制造、散播谣言”。由此可见,大灾中的恐慌心理是谣言传播最大的催化剂,而民众科学素养的缺乏、个别人制谣传谣因素也不容小觑。

    在危急时刻,恐慌的心态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负面信息,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有专家表示,从社会心理学上分析,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的非理智的从众行为。其实无论面对什么灾难、谣言,冷静都是最好的状态。不理性的盲目行为,只会造成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此外,在本次谣言风潮稍作平息之后,很多人从股市、资本市场等的波动探究“游资”在谣言风行背后所扮演的角色。虽然目前暂无充足证据显示“游资”是“幕后推手”,但是,利用谣言会不会成为游资炒作的一种模式,成为发“谣言财”的一种方式,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过半受访者肯定政府辟谣行动

    此次应对谣言的过程中,5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对迅速、有力,发布权威信息,化解抢盐风潮”最值得肯定,排在二、三位的分别为“媒体报道及时、客观”(占比19%)和“不少公众理性应对、自发辟谣”(占比15%)。可见,公众充分肯定了政府在应对谣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而传统媒体、网友等在澄清谣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在本次谣言传播的同时,政府辟谣行动也几乎是同步进行时。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中盐总公司、各级地方政府等行政机构和管理部门纷纷第一时间出面辟谣,及时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援引客观科学的依据指出“盐荒”谣言虚假,对公众进行解疑释惑。有关部门纷纷出来用事实澄清,也表明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极短时间内,谣言风波迅速得到平息。之所以取得如此良好的“战绩”,是因为我们历经数次谣言风波的考验,政府的应急机制正在走向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府面对谣言的过程中,广泛运用微博等新媒介,充分发挥联动作用,联合媒体、专家、网友等开展了一场堪称全方位立体化的辟谣大战。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除了在官网上辟谣,向各大媒体发布官方消息,还迅速在门户网站注册微博,连续发布辟谣微博,抢占“裂变式传播领域”的制高点。

    终结谣言传播,“国民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终结谣言传播,您认为当前最应该在哪方面努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提高当前一些国民的科学素养,使其不信谣、不传谣”(占比25%)、“建立政府及时辟谣机制,防止谣言扩散”(占比23%)、“使用新媒体技术,及时公开信息”(占比19%)。

    可以说本轮谣言传播给我们上了一堂“科学普及课”,也提醒我们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意义。诸多受调查者将“国民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作为第一选项,不仅说明了此次有关部门辟谣的举措有力,也说明了当前社会心理更加理性,许多个体不是一味抱怨、指责,自我纠错能力大大提高。 

    “回头审视各类谣言,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47%受访者感到“哭笑不得,反思轻信谣言的行为”,排在二、三位的分别为“真相大白了,真正在思想上解除了紧张”(占比18%)、“虽然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但还是宁可信其有,防患于未然”(占比17%)。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已经认识到了谣言来袭的荒唐举动,并进行了反思。很多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会被谣言蒙蔽,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科学知识欠缺,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会多想想、多问问,多补补科学知识。

    专家指出,当谣言事态平息后,一般人的心理表现是为自己的“不理性”行为寻找借口,从而人们可以因此不再反思非理性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当新的社会危机产生时,流言的非理性传播又会卷土重来。而通过人民论坛此次有关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公众的社会心理已经日趋成熟,而新媒体又为公众打开了一个公民相互教育、进行自我反思的公共平台,事实上是促成公民社会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然而,公众的反思并不能成为谣言传播最根本的“终结者”,反思背后深层原因,还是社会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可以看到,本次应对谣言行动中,很多民间力量在自发进行科普宣传,如“科学松鼠会”、“谣言粉碎机”等,成为本次“破谣大战”中的亮点,“自救”的背后还凸显政府相关工作的“缺位”。每一次谣言风波,都是对政府辟谣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辟谣机制的推动。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为防止谣言乘虚而入、扰乱社会秩序,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及时辟谣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杜凤娇)

    网友声音

    不知道谣言,只知道跟风抢盐

    木瓜:我妈连谣言的内容都不知道,也根本不关心什么核辐射,只知道盐要涨价,大家都在抢着囤积,她也得去抢。看来即使在太平盛世,人心的稳定也是个问题。

    抢盐者未必恐慌,而是“凑热闹”

    陈方:老家小县城的妹妹打电话问我:“你们买盐了没有啊,县城里的人也开始抢盐了。”这些“问候”中,丝毫感觉不到对方的恐慌,也感觉不到彼此的担忧,能让人感觉到的反而是,我们正在嘻嘻哈哈地参与一场抢盐的闹剧。那些参与抢盐的民众未必恐慌,而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

    关键在以什么方式应对

    都市凡尘:现在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关键问题是在于谣言的制造者发布信息后,我们的舆论监督部门、网警、网络管理员等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

    指责百姓素质没道理

    公民子庸:遇到这样的事,总是有人指责老百姓的素质,我觉得这思路是不对的。这样一来,遇到牛奶出问题要让老百姓去研究三聚氰胺、遇到火锅有问题还要学会判断地沟油……弄得每个人都跟上帝一样聪明。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不需要那么聪明,如果我真的什么都懂,还需要专家、政府干什么? 

    缺乏安全感才会宁可信其有

    谭宇墨凡:我不想指责群众的科学素质,我觉得面对谣言,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中国在抢食盐,其实美国在抢碘片,韩国在抢购海带。人们缺乏安全感,所以才会宁可信其有。因而,用“愚蠢”、“没素质”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抢盐的人群,是有失偏颇的。

    应该有一套快速反应机制

    莫田:我们对于谣言的散布,还没有一套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每次等我们发现谣言并开始辟谣时,谣言早已“深入人心”了。人们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如果我们能在发现谣言的苗头时就能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那谣言还能兴风作乱吗?

    好的思想波,会感染更多好的现象

    杜卫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好的心情会发出好的思想波,好的思想波,会感染更多好的现象。只有通过各种善的、平衡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才能增强民众的抗谣能力。

    “伪科学”谣言始末(资料链接)

    “超级月亮”引发灾难: “超级月亮”(supermoon)的提法最初是由美国占星师理查·诺勒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明”的。之所以有“超级”一说,可能是缘于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确实比平时大一些。传言称由于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增大,“超级月亮”会引发严重的地震、火山或者其他自然灾害。

    辟谣:“超级月亮”的说法并不科学。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呈椭圆状,因此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4万公里,最近36万公里左右,最远40万公里左右。距离不一样,公众眼中的月亮也就有了大小之分。3月19日晚月亮也只是比平常看上去大了一些,并无特别之处。

    地球磁极倒转:地心岩浆会喷出来,火山地震海啸打包出场。

    辟谣:众所周知,磁针无论在地球何处,其两端总是分别指向南北方向,说明地球是一块巨大的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不变,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即地磁的北极变化成地磁的南极,而地磁的南极变成了地磁的北极,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当然,你我都没有经历过这种“倒转”。事实上,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未出现过地球磁极倒转。但在此之前,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上,确实多次发生过磁极倒转事件。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四个磁场极性不同的时期。

    (根据人民网、新华网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