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美人鱼和唱的歌曲:罗忠祥应用中医变法治验三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3:30:52

罗忠祥应用中医变法治验三则

首席医学网      2010年12月29日 16:45:21 Wednesday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 药物治疗高峰论坛
  • 期刊社的网站运营专家
  •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 第二届工业酶大会
  • 中国神经眼科论坛
  •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 国际神经病学会议
  • 北京安贞脑血管病论坛
  • 神经超声研究学
  • 首都急诊医学高峰论坛
  • 第一届内分泌与代谢会
  • 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

作者:罗向群 林 丽 防城港 杨 鹏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 538021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加入收藏夹

 

【关键词】  白塞氏病 真寒假热 高热 罗忠祥

  中医治法有常法,亦有变法,应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得拘泥于一方一法。临证变法比常法难以掌握,要做到知常达变,首先应熟悉通用、常用之法,进而掌握不定之变法。罗忠祥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50年,采用变法治疗疑难杂症,每获良效。

  1 温阳化湿法治白塞氏病

  患者,女,42岁,于1999年10月8日初诊。患者口舌及外阴交替出现糜烂溃疡1年余,局部疼痛伴灼热感。反复发作,上病下愈,下病上愈,痛苦异常。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白塞氏病。西医予以维生素B2、西咪替丁等治疗,中医投以滋阴降火、苦寒降火等中药皆无效。症见:形瘦,面色萎黄,唇淡,口腔两颊、舌面有多处散点状溃疡,状如卵圆形,上面附有白色薄膜,拭之有血,精神倦怠,四肢发凉,纳差,时有干呕,双目干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而滑。证属脾虚湿盛,寒湿毒浊,中阳不振;治宜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化湿解毒;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组方:黄芪120g,桂枝10g,白芍30g,干姜10g,甘草3g,大枣3枚,饴糖60g(洋兑),苍术15g,佩兰10g,白及、法半夏各15g,蜈蚣2条。1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外用药:威灵仙20g,青黛10g。浸泡淘米水洗口腔。服5剂后,精神好转,疼痛减轻,恶心止。继进5剂,溃疡面缩小,双眼湿润,药切病机,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改以六君子汤以善其后。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以清热化湿解毒,滋阴降火之法治疗为常法。本例患者素体脾虚,脾失健运,蚀于上为惑,蚀于下为狐。采用反治法,投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化湿解毒之法,拟黄芪建中汤加味。方中饴糖配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饴糖配桂枝辛甘振阳,温中祛寒;法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黄芪、大枣益气补脾;苍术、佩兰芳香化浊,淡渗利湿;白及消肿生肌,收敛口腔溃疡;蜈蚣搜剔经络,祛其瘀毒;威灵仙、青黛浸泡淘米水漱口,有祛湿通络,除湿敛疮,醒脾益胃之效。诸药合用,两者相得益彰,疗效确切。

  2 热因热用治真寒假热

  患者,女,36岁,于2001年7月12日初诊。因头部撕裂伤在门诊予以清创缝合后收入院。经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7天后拆线,伤口愈合良好,但于拆线后第3天出现发热恶寒,口渴,喜唾涎沫,体温38℃~38.5℃;血常规:WBC 8.7×109/L,N 0.75,L 0.25;尿常规(-)。曾以白虎汤加花粉治疗,清热生津,不但无效,反而口渴更甚。诊见:形瘦,肢体倦怠,口渴喜热饮,并时时口吐唾沫,不吐则口满,喜着厚衣,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沉迟;辨证为真寒假热,浮阳外越;治宜热因热用,温中振阳,以附桂理中汤加味治之。组方:肉桂15g,制附片20g,党参30g,白术15g,干姜10g,甘草8g,黄柏5g,法半夏、茯苓各15g。1天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后,口渴减轻,唾沫减少,体温降至37.8℃。药中病机,效不更方,续服3剂,体温正常,口少渴,唾沫亦止,再服5剂告愈。

  按:本例患者素体阳虚,脾胃虚弱,受伤后前医给服中西医等寒凉药物,以致脾胃更受其损,脾失健运,胃失纳降,阴阳失调,阳气困伏,阴寒内生,以致阴盛格阳,浮阳外越,出现发热畏寒而着厚衣,小便清长。脾阳不振,既不能游溢精气,形成水饮停蓄于胃,上逆而吐沫,亦不能升布精液以濡润口舌而见大渴之症。辨证时抓住其口渴,小便清长,发热而着厚衣等特征,辨证为真寒假热证,采用热因热用之法,温中振阳,投以附桂理中汤。方中制附子、肉桂大辛大热逐阴寒,壮阳气;干姜温胃阳,安中止呕。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温中,并缓和肉桂、附子、干姜辛热之性,黄柏苦寒敛阴为反佐。药证相符,效如桴鼓。

  3 甘温除热法退高热

  患者,男,1岁半,于2003年12月初诊。其外婆代诉,患儿因发热、流涕、咳嗽1天伴烦躁口渴,哭啼不休等症状而在当地卫生室诊治(用药不详),治疗后流涕、咳嗽好转,但发热不退,体温38.5℃~39℃,转至某院儿科住院治疗,经抗炎及输液治疗10天,病情无好转。住院期间,经有关检查排除流脑、流感、伤寒等疾病,因经济困难出院转中医治疗。症见:体温39℃,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口唇干燥,口渴但不喜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数。证属气阴两伤,脾虚不运,兼有湿热;治以健脾益气养阴,甘温除热,佐以淡渗利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组方:黄芪15g,党参10g,白术8g ,防风10g,升麻8g,柴胡10g,陈皮8g,甘草5g,大枣2枚,佩兰8g,薏苡仁10g。1天1剂,水煎分3次服。1剂后,体温降至37.8℃,精神好转,纳可,效不更方,继服2剂,热退,诸症皆除。

  按: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本例患儿因久病气阴两虚、脾虚不运,不能敛阳,阳气虚浮于外而高热不退,常规治之无效,而采用变法治疗,甘温之品推动阳气,以生阴津,甘温除热,仅服1剂即收立竿见影之效,3剂而告痊愈。治病求本,辨证准确,施方设法才能得当。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大枣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化痰;柴胡、升麻升脾胃之气;防风疏风清热;佩兰、薏苡仁淡渗利湿,使脾胃健,清阳升,浊阴降,湿气除,而热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