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建国大业》是一次对建国的完美营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04:54

《建国大业》是一次对建国的完美营销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 转播到微博

石述思 2009年08月31日 15:23 阅读(4595) 评论(42) 分类:个人日记

  • 举报
  • 字体:大

    最近中招的是著名导演叶大鹰。

    其实,他完全没必要进入一个精心编织的商业游戏。很遗憾的是,他最近拍了一部为疑似为新中国六十周年的献礼片——《天安门》,将于9月2日全线上映。故事依托于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1949年华北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在28天之内对破败不堪的天安门进行修复,以迎接开国大典。

   本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天安门》和目前最受瞩目的另一部所谓献礼大片《建国大业》没啥瓜葛。但他还是忍不住做了比较:并称无论质量还是阵容《天安门》都将完胜:“我们是请毛主席来演毛主席,他可是全中国最大的腕儿———别说《建国大业》有170个明星,就算有700个也比不上一个毛主席!”

    他还强调了《天安门》的主角就是一帮带着满腔热血修复天安门的普通人。他不许大家叫此片为“主旋律电影”,“因为这么多年来,电影只要搭上这个名字就肯定不卖。”这句话倒有些道破天机。毕竟叶导为拍小人物的“建国大业”也花了3000多万元的投资,也有压力,现在无论拍什么都要拿票房说话——除非政府替您掏银子。

   我现在就可以宣布:叶导败局已定。因为就在最近,世界各地片商争相购买《建国大业》的海外版权,还未公映就已收回全部投资,该片还将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

   而且,质疑声越大,没准《建国大业》的导演、中影公司董事长韩三平会愈加喜上眉梢。按照商业规律,这相当于一个娱乐圈重量级名人在为他的“大业”免费宣传,结合此前的韩寒、谭飞等人精彩的评点,他真得感谢这些名人的免费推广——平时,请他们不知要破费多少银两,况且人家还不一定答应呢。跟风炒做的媒体更多如牛毛——得省多少宣传推广费呀。

    其实,从一开始,《建国大业》就是一个商业杰作,与政治、文化、历史无关。

    首先,《建国大业》选择了一个可以将商业最大化的题材——新中国六十年是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且能以爱国的名义低成本聚拢起公众人气。韩三平作为中国影视界一个老大级人物,重拾旧业担任导演是完成此次营销的关键第一步——利用长年积累的江湖地位和人脉关系,进行强势资源整合,吹响了近年来影视明星最嘹亮的集结号,先后有170个明星帐前听令,甚至有国际明星甘愿当土匪甲,也不放过这次春晚级别的亮相。这一壮举据说雷倒了好莱坞,其无法想象一部电影可以请到如此多的明星,而这些明星的加盟,有的仅为一场戏、一句台词,甚至一个镜头。 

    观众胃口随之高高调起。比如我近期看电影,经常会遇到满怀期待的观众说:一定要看《建国大业》,数明星玩。

    按照影视炒做“作品事件化、事件话题化、话题传播化、传播持续化”的内在要求,韩导通过整合核心资源,制造了一个电影大事件后,便开始暗中期待话题,比如先放出明星“零片酬”的信息,然后关于诸多明星的国籍问题非常及时地出笼,这样公众的期待之外就有了重量级的人物充当义务宣传员,实现持续传播,将公众观看的热情进一步加温。刚刚有所趋冷,叶大鹰导演又及时现身,试图通过“一个毛主席”与“170名明星”的PK来为《建国大业》再造声势。

     尽管叶大鹰的论断不无道理——“《建国大业》是靠明星把观众‘轰’进影院,然后呢?老骗观众进影院,这债早晚要还的!”但在这个一切都为商业谦卑地让路的年代,当浮躁和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存方式,我觉得 《建国大业》必成为史上最牛献礼片。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会带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本来这个行当从事的是慰籍人们心灵的产业,但当心灵被物欲占据,看看《建国大业》制造的热闹就成了文化盛事。

     不过,《建国大业》无疑为当代营销学奉献了一个经典案例,值得各级商业培训机构认真剖析并发扬广大。

     我写这个东东也属于被营销,但鉴于不是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娱乐圈名人,对韩导贡献不大,就别言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