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瑛指挥家个人简历:反腐网会否昙花一现:今天你行贿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31:00

[导读]《新京报》6月8日报道印度网站“我行贿了”蹿红,短短数日间国内冒出多家“山寨网站”,如“我行贿了”、“我行贿啦”、“我贿赂了”等,还有一家叫“他受贿了”。中国反腐网站会否昙花一现?

“我行贿了”,印度两名“海归”建立的网站,方便民众将生活中被索贿的故事揭露出来,印度交通部长成为该网站粉丝,并根据网站上揭露的腐败问题处罚了20余名手下。

“我行贿了”被报道没几天,国内已出现三个效仿克隆版本,分别是“我行贿了”“我行贿啦”和“我贿赂了”,占据了不少版面和眼球。解决不了大腐败,不意味着可以漠视身边的小腐败,诸如读驾校要请教练吃饭,家长要给教师送礼,做手术要给医生红包,印度人觉得不高兴,其实中国人也不高兴。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印度的成功经验能否成功借鉴到中国来,中文版“我行贿了”会不会沦为单纯牟利的工具,或是以造谣诽谤,传播不实信息的罪名被官方关闭,固然令人担忧。但中文版“我行贿了”背后折射出的,普通公众对于反腐的殷殷期望,民间反腐的信念与身体力行,更应被珍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文版“我行贿了”究竟走向何方,能否得到来自官方反腐部门的接纳与对接,同样是对国内反腐决心与诚意的考验。

 

反腐网站的起源

早在2007年,美国就有一个公司团体开通一家网站,以搜集全球官员索贿信息,帮助公司在拓展国外业务时反腐败。

这个非营利团体名为“国际追踪”,总部设在美国,由多家跨国公司组成,获得全球连锁零售巨头沃尔玛百货公司及世界银行等多家企业或组织支持。

“国际追踪”曾召开新闻发会说,它在网站Jbribeline.orgK上用14种语言设立在线调查问卷,个人或组织登录后在线填写不超过10个多项选择题,就能报告官员索贿信息,而报告者与被报者姓名均不需出现。

据悉,设立这个网站的目的不在于调查行贿或受贿人姓名,也无意采取相关法律行为,而意在收集全世界索取贿赂的官方或准官方实体的信息,搜集各国官员索贿情况,最终将相关信息按国别汇编为官员索贿公开记录。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公司行贿,这些记录将帮助公司规避相关风险,并采取相应反腐措施。

“国际追踪”执行董事米歇尔·加文承认,由于其网站搜集的数据为网民自愿上报,因此不能代表各国官员确切索贿情况,恶意虚假上报更可能破坏网站创立本意。

尽管如此,世界银行官员苏珊娜·里奇·福尔瑟姆说,“我相信这家网站会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遏制腐败的绝佳武器”,网站所搜集的信息将促使相关国家加大反腐力度。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反腐网站为何在印度蹿红

印度两位“海龟”人士因为不堪忍受国内腐败横行的局面,创办了一家名为“我行贿了”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登录,并写下自己行贿的过程和原因。到目前为止,网站迅速蹿红,已经记录了1万多个腐败案例,涉及印度全国19个部门,347个城市。回帖和留言有10多万条。

网站曝光的案例五花八门,有人抱怨说通过了驾校考试,但要行贿考官才能获取驾照;有人抱怨连领结婚证也要送上贿金;有人抱怨明明公立医院是免费医疗,但必须为医生准备红包……

这些抱怨只不过是小老百姓面对当权者刁难时的无奈之举,我们或多或少也会对其中的一些案例有同样感受。正如这个网站的创始人之一说的:“我们也曾行过贿,否则根本不能办成任何事。”

法新社2005年报道过一份调查报告,印度行贿者每年仅向11个公共服务机构行贿的金额就达46亿美元(2005年印度GDP为7400亿美元)。但这并没有使民众习惯非行贿不成事的生活,所以他们在网站上现身说法,将自己无奈的行贿和官员的罪行告知天下。同时也在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普通人可以从腐败的受害者变为腐败问题的解决者。

 

普通人无奈行贿是制度的漏洞造成的。一个现代的政府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初衷都应该是为民众提供优良的、完整的社会服务。如果民众在这个制度下要不停行贿才能达成愿望,那就说明这个制度是有漏洞的。但漏洞在哪里?漏洞有多大?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恐怕很难全面统计出来。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将各地、各个行业、甚至各个环节上的漏洞集中展现出来,这就是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对制度的监督中来,给予他们开放的平台来揭露问题。而现代科技的产物——网站,则为印度人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这也是网站创始人的目的:“在我们国家,腐败的风险太小,回报又太高。应该改变游戏规则,将腐败风险放大,回报变小,让公众知情就是增大腐败风险。”

科技可以帮助社会实现或者加强自净的功能,但首先要允许科技发挥作用,然后才能有真正的效果。制度的漏洞被一一暴露出来之后,制度的制定者和维护者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查缺补漏,通过严惩受贿者的方式来弥补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对民众造成的损失;当然他们也能够勒令删除举报内容,或蛮横地找个借口查封网站。

我想,印度的民众一定高兴地看到印度官方选择了前一种方式。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交通部长根据该网站提供的证据,查处了20名下属官员。这说明印度的社会管理者还是承认最起码的社会共识:民众有监督政府并提出质疑的权利,民众有发表言论的自由,而执政者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肆意剥夺民众的这些权利。因此,“我行贿了”这个网站才有了生存的空间并迅速蹿红。

其实,当有声音质疑政府弊端、制度漏洞的时候,聪明的社会管理者要做的是改正暴露的问题。一味地压制或许能一时消灭“不稳定”,但质疑本身并没有消失,它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或者默默地存在于民众的心里,等待下一个时机。

转播到腾讯微博

 

“我行贿了”在中国可行吗

《新京报》6月8日报道印度网站“我行贿了”蹿红,短短数日间国内冒出多家“山寨网站”,如“我行贿了”、“我行贿啦”、“我贿赂了”等,还有一家叫“他受贿了”。

许多人关注这种网站前景如何并作出多种预言,其中“预测不良”的说法给人印象较深。对此看好或看坏,都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理解。网民的主流意见是希望政府鼓励、支持它们。我们的一些机构或官员,口头上鼓励民众反腐,实际上对民间自发的反腐信息极为敏感。

官方鼓励官员说出“我受贿了”,并设立有退贿账号,但现实中,官员不遭遇查处压力而仅凭“良心发现”的坦白几乎很少出现。在网络上揭发“他受贿了”的人有不少,要是同时交代“我行贿了”或“我也受贿了”,那一般是有着非比寻常的决心。

掌握大额贿赂、严重腐败的真实信息,通常情况下非“深喉”而不能为。此类信息即便不发布于网上,仅内部系统传递就有相当强的威力。网络反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意义不大。而涉及高级别官员的“负面信息”,控制得很严,所以说,现在的网络反腐,说理有大功,但反不了大腐败。

这是“经验说法”。我主持社会、时政论坛多年,过眼反腐、揭黑、控诉信息无数,深知反腐信息上达与传播,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我行贿了”、“他受贿了”、“他们做坏事了”,这类信息在多种网站都可以发布,问题只是有没有人理睬、有没有权力方面的关注。

类似“我行贿了”的办站思路和做法,在中国早已有之,只是网站、板块名字不同。中国官方设立的有多家反腐网站,没见到爆出什么猛料、起过什么作用。民间“专业反腐维权”的网站有一群,平时无声无息还好,若因一事而一时蹿红,对网站来说却并非吉兆。

在我们这里,确实有些“打反腐牌、吃讹诈饭”的人。收集甚至自创、自发“反腐信息”,然后等着做“危机公关”的出面,凭“有条件删帖”进账。把什么需求和名义都当商机看待、当商机把握。前不久,“55家从事非法网络公关活动的网站近日被依法关闭”。看一下名单,被关网站名字多带着“反腐”、“揭露”、“维权”、“投诉”、“防骗”等字眼。

“我行贿了”在中国,坚持要做的话,有三种思路可以借鉴:第一,官方直接办一个,自行管理;第二,“民办官助”,日常由民间人士管理,接受官方指导;第三,若民间办网无法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与支持,那么网站就宣布只接受“小腐败”信息,只揭露“社会腐败”和小额贿赂,如教师收礼、医生收红包、给科长烟酒之类,即可以发布、存留那些不值得严肃查处的、仅为“不愉快事件”的信息。

我说的第三种思路并非馊主意,它才是完全印度版的“我行贿了”。因为,印度的腐败由最基层的大量小额钱款往来构成,这就是“我行贿了”可以在印度获得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