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妍金孝渊关系好嘛:当有求必应成为理所当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9:37:11

当有求必应成为理所当然

标签: 需求  母子  责任  婴儿  母爱  分类: 社会现象话教育 2011-04-27 21:35

    据悉,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事后,汪某被警方刑拘,顾某8日才从特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对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还说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这种话,我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捅了她”……

    另据了解,母亲几年间,母亲每年汇给儿子的学费及生活费都从她每个月仅的7000元工资里出,因为不够,还不住地向别人借钱。

    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位不惜一切代价供养儿子,以及到后来因为严重透支,而几乎无力提供学费的母亲。是的,起码给许多人都留下了这种印象,但其中便生出几个问题:第一,她为什么如此付出;第二,他们母子之间究竟出了怎样的问题?第三,孩子的父亲此时在哪里?

    ·相依为命

    由于媒体提供的信息有限,所以我们在此不好妄断其意,然而,我们不妨通过一些社会现象来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但我们不妨从其它个案中找一找上述问题的影子——

    有一个男孩子从小既与母亲相依为命,又被母亲娇生惯养,他的父亲因长年出差在外而很少与他们接触,而且父母关系不良,几乎是貌合神离,所以父亲对儿子来说,也是形同虚设。因此,母亲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对儿子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应,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和全部寄托。

    ·叛逆

    母亲对他的要求不可谓不严,她虽然疼爱儿子,却从未对他放松过要求,有时因为不听话,还对儿子实施体罚——儿子在母亲的陪伴、呵护和打骂中一天天长大,到了高中,他非常叛逆,厌学不说,还交了女朋友,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母亲说他,他就发作,还时不时地反过来喝斥母亲,就这样,他们争执不断,感情越来越疏远,母亲因此十分伤心,心想,我全心全意地爱他,呵护他,他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情绪化和挫败感

    和许多家长一样,这位母亲也会把全部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认为他不懂事,不上进,没出息,这个男孩子也十分配合母亲的结论:不仅情绪化,还爱走极端,后来交了女朋友,他的脾气越发急躁,无论是谁和他接触,基本上是一点就着,于是他少有朋友,结婚后,也不去创业,更谈不上去体贴妻子和照顾母亲,相反,如果亲人与他的意见相佐,他轻则摔门就走,重则大发雷霆。

    他的自卑感很重,总闷闷不乐,烟酒夹身,脾气暴躁,妻子说,他就是个不误正业、无责任感的男人,母亲一提起他,更是摇头叹气。是的,他的活得非常失败。

    ·量变的积累

    辩证法说: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上述这个自卑的男人也不例外,他今天的质变也是从那第一次量变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婴儿眼里,母亲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能够提供给他/她一切需求的工具,因此,母亲只不过是他/她(需求)的延伸。再进一步说,就是每一个婴儿都会将母亲物化或神化,因此,支配母亲并引起母亲的关注,是婴儿的本能,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运用的是啼哭等手段。

    ·当有求必应成为理所当然

    当这种支配成为习惯并未得到及时调整时,孩子就会生出“理所当然”的心,认为母亲为自己提供一切并没什么不对劲儿,如果不提供,倒会感觉反常。所以在娇生惯养,特别是母爱或隔代亲特别重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许多都会因未得到需求而呈现出暴躁或歇斯底里等特质。在他们的思维里,母亲仍然是无所不能的神,长年的母子关系也让他未曾脱离子宫而独立生存,因此,孩子十分享受且适应这种衣来伸手的状态,就像一条狗如果从小总被主人抱上饭桌上吃饭,长大后一旦不许它上桌,它就会非常暴躁。

    ·养不教,父之过

    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有一个从缺席了,对,就是这个家庭的父亲,另一个重要成员。事实上,父亲在母子之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不仅调和着母子那相依为命的关系,还承担着母子之间的翻译——他理解并接纳母亲的情绪化,以爱相融,并把他及母爱,以孩子,特别是儿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换言之,如果母亲伤心,他会一面哄她,一面告诉儿子:“妈妈没事,爸爸会照顾妈妈,你做你的去。”如此,儿子便不会卷入父母关系中,不必为父母关系负责。同时,儿子还会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个男人对女人的做法,将来一旦成家,他也会如是对待妻子。

    ·因为力不从心而推卸责任

    但还是让我们无奈地回到上述故事中,当有求必应成为那个男孩儿的常态,那么一旦脱离母亲的怀抱,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且痛苦的事,所以,改变环境对这种人来说意味着戒除长久以来的生活惯性,这令他们焦虑且愤怒,特别是一些心理年龄偏低的人,依赖感会使他们很自然地将一切责任推卸到亲人身上,因为,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根本无力承担自立责任。这就如同上述那个情绪化和走极端的男人:一有事,一定是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但说起来,这种结果,或称为质变究竟是谁之过?

    ·情感上依赖儿子

    佛教有一项理论:世上没有一个独存体,凡事皆有联系,也就是因缘。所以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所有人都有责任,就像一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分工一样。

    当初,由于父母隔离,女人便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于儿子身上,儿子成为她的精神寄托。然而,她的情感需求应该由先生提供,先生不给,便用儿子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陪伴和疼爱,其实,她是在情感上依赖儿子。

    儿子还小,但幼小的他已经承载了陪伴母亲(成年女性)的责任,这已经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加之娇生惯养的习惯,男孩子便将二者打包收下,并从母子经验中得出结论:依赖女性,推卸责任。

    ·小大人,冒牌货

    因为他实在负担不起那么大的精神伴侣的责任,如果他承担了,就是小大人。小大人就不是大人,是个“冒牌货”,一个“冒牌货”,一旦到了社会上(长大成人),又怎么可能与那些“正品”相比呢?

    所以长大后,他十分自卑,且依赖感让他仍然将“自己是个冒牌货”的力不从心全部推卸给当初给予他这一切的人——母亲身上。这并非怨恨,事实上,他连爱都不会,哪里会来的恨?就像那只从小习惯了上桌吃饭的小狗一样,长大后谁不许它上来,它就会乱咬乱叫,那只是一种本能,如同一个婴儿在饿的时候不顾一切地啼哭一样,那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的,他没有什么理性,只是一味地呈现自己的需求,在他眼里,母亲仍然是工具,应该是那个有求必应的神。

    当这种习惯于饭来张口的人得不到需求时,心理落差极大,在外的挫败感,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及一切在成年后没有得到的东西,都应该由母亲继续负责,如果她不负责,就不是我认为的那个妈,那个神。

    ·自卑的男人最要面子

   男性的自尊心表现为能力和体力,这项本能从一个小学生身上就看得出来。有一个二年级的男生总因为爱骂人和打人,被别的小同学孤立,大家都躲着他,可越是这样,他就越砍石头,越骂人。其实,正是因为他打不过别人,学习成绩不佳,才以此转移别人的视线,从而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他在用行为告诉别人:“你们都不敢做的事,不敢说的话,只有我敢,所以我才是最强的。”

    ·走极端易导致出格行为

    这就是被尊重,被关注的需要。可当这个男生长大后,这种需要并不会因为年龄而有所变化,然而,由于种种过分的举动和言行,他仍然得不到尊重,甚至被大家边缘化,加之上述各种因素,那么,他就有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来。

    因此,让一个人产生质变的原因很复杂,但它的根源仍然是内因,对一个人来说,内因就是性格,而性格,绝大部分由家庭关系缔造。

    ·总结

    还是那句话: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当一个男生缺乏父爱,就极易成为“养不教,父之过”的产物当一个男生过分依赖母亲时,就容易形成情绪化和极端化当一个男生成为母亲的情感寄托时,就容易因力不从心而形成自卑心理当一个男生在物质丰富但情感匮乏的环境里长大,就会因“一切理所当然”而生不出感恩的心(良知)。

    我们不好对4月1日在上海发生的那一幕伤母事件对号入座,只是通过这件事提醒一切与之相似的可能性,要知道,培养一个孩子并不容易,一味地重视学历而忽视能力,重视智商而忽视情商,其后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