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进:大股东减持潮:熊市刚到半山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2 18:33:23

大股东减持潮:熊市刚到半山腰?

2011年06月18日 00:02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的话/又见哀鸿遍野,A股市场再次陷入了大跌的深渊。然而,A股市场何处是底,大跌之后能否见“彩虹”?不仅普通投资者心里没底,私募基金浑水摸鱼,就连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也胆战心惊。

“当基金行业从3万多亿缩回到2万多亿元,还指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人稳定市场?呼吁所有有良知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克制一下你们扩张的冲动,从今年开始给投资人分一点真金白银!”华夏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张后奇一席话道出了市场真相: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相比,公募基金也不过是个超级散户而已;与上市公司管理层相比,机构研究者对公司的了解只是皮毛而已。

因此研究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与其观察屡屡被套和被宰割的机构投资者,不如了解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态度和行动。《中国经营报》记者试图从公司回购(代表公司管理层判断)和大股东增减持两个角度研判,A股为何仍不见底。

此时到底是不是底?

以往,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往往被认为是市场见底的一个信号,而大股东减持则被认为市场虚高的信号。

随着市场形势日益复杂,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产业资本的多重博弈下,市场信号机制开始紊乱,形势越来越不明朗。

如今,频繁见诸上市公司公告的大股东减持行为或在提醒投资者,A股仍未见底。

股东频繁减持

梳理近期公告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东减持公告,且力度很大,规模不小。

6月16日,数家公司同时发布了股东减持公告。星辉车模[14.85 0.41% 股吧](300043.SZ)公告称,公司股东陈潮钿自2011年1月20日解除限售以来共计减持公司股份158.4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001%。中瑞思创[18.90 -0.58% 股吧](300078.SZ)减持公告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俞国骅于近期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656万股,其合计持有股份由减持前的30.418%降低到26.501%。

就在此前两天,中兴通讯[26.18 0.04% 股吧](000063.SZ)大股东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单笔减持4849.5万股中兴通讯股份,套现12.55亿元。而被减持的中兴通讯刚刚通过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平台减持了537.02万股的国民技术[25.60 -3.07% 股吧](300077.SZ),占公司总股本的1.974%,获利1.88亿元。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A股公司股东今年以来净减持27.08亿股,净减持金额达363.55亿元。5月以来,上市公司股东共减持6.85亿股,减持金额达87.72亿元。这是A股上市公司股东连续三个月减持金额在90亿元左右,三四月股东减持的金额分别为93.87亿元和98.93亿元。

“这确实难以理解,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大规模减持发生在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大股东高位套现是正常的,而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股东应该出手护盘才对,没道理趁机打压。”一位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这意味着这些股东可能真的缺钱,他们需要通过套现筹集资金。

6月14日,央行宣布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这也是今年第六次上调;而另一方面则是5月CPI上涨5.5%再创34个月来新高,加息预期依旧存在。

各种官方或者草根调研显示,市场资金紧缺已经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银行无钱可贷,而很多企业则面临无米下锅的境地。

上风高科[8.43 -0.82% 股吧](000967.SZ)日前公告,公司决定出售所持有的ST国祥[9.32 2.08% 股吧](600340.SH)股票,出售价格不低于7.50元每股,半年之内出售数量不超600万股,原因为“弥补公司流动资金”。

但某些大股东的行为却告诉我们,这个解释也说不通。5月17日,嘉应制药[10.63 -2.30% 股吧](002198.SZ)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黄小彪预计半年内减持比例将达到或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且其减持原因中表明是“因个人理财需要”。该公司的第三大股东黄智勇此前也曾以“个人理财需要”的理由大幅减持嘉应制药股份809.2万股。

与此同时,中福实业[7.54 -3.21% 股吧](600595.SH)当日也表示,控股股东因理财需要,计划在6个月内通过证券系统减持公司股份。

“从我们实际接触的情况来看,大股东减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比如有些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基于退出的需要,大笔减持,以便投资于其他项目。所谓创业板高管减持以便提高生活品质的案例他也接触过不少。

据他分析,对于二级市场,这些机构了解的并不多,相对于他们的持股成本,即使目前处于低位,也仍旧有相当丰厚的盈利,所以并不会太顾及二级市场的股价和感受。

机构担忧

但是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却不能不对大股东减持保持高度的警惕。产业资本的超强话语权已经引起机构投资者相当程度的恐慌,而他们彪悍的作风,也令基金等机构无奈。

“进入全流通,就是产业资本给股市定价的时代,他们掌握的筹码是我们绝对不具备的,也不能抗衡的。”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基金的话语权在逐年减小,面对产业资本的减持,他们经常陷于被动局面。

比如一季度,国恒铁路[3.80 -1.04% 股吧](000594.SZ)就被投资机构轮番减持,2月17日,聚丰投资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出售2968万股,占国恒铁路总股本的 1.98%,共计套现1.134亿元。浙江英维特和上海聚丰分别于1月21日和2月17日减持3968万股。1月21日至25日,英维特在二级市场累计减持国恒铁路1000万股。国恒铁路大股东中融国际信托也在抛售,累计抛出8240万股。

“产业资本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长期持有,适当的减持对他们的利益并无太大的损失,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控股地位。”上述基金投资总监指出,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做些减持也很正常。

而作为火线入股的私募股权机构,他们的减持也日益频繁起来。深创投总裁李万寿曾经指出,是否减持股份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股市大势,二是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股市正处于牛市或者企业会有很大增长空间,一般不会急于减持,而对于业绩不能支撑它的长期持续发展的公司会选择立即卖掉。

“产业资本拥有消息和筹码的双重武器,完全可以把投资者玩弄于股掌之上,我们根本无法抗衡。”一位私募人士指出,为了减持营造利好消息是最常见的手法,但这一招屡试不爽。“面对减持,我们只坚持一个原则,绝不去碰未来存在减持预期的公司。”多位基金经理曾经如是对记者表示,即使公司业绩够好,也要慎重考虑,因为在市场低迷时期,大股东减持的杀伤力巨大,“既然不能接招,不如索性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