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天神雷三大神雷:汉代的谶纬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53:50
汉代的谶纬学

2008-05-14 15:17:15|  分类: 道教·神秘文化 阅读451 评论0   字号: 订阅

 

 

谶纬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纬”是谶言纬书的合称,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以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盛行于西汉后期,东汉末期渐衰。

 

一、所谓“”,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 “谶”一般用诡秘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

 

谶起源于西周或周以前,《左传》中有关于谶语的记载,现在留存最早的有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纬书的出现则比较为晚些,通常认为是在西汉时期,后来谶、纬合流,称为谶纬。也有学者认为,以《史记·赵世家》所载秦穆公时的“秦谶”为最早,一说此事出于后人依托,不足据,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在秦朝,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利用谶语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

 

二、 “”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是方士假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解释经义的著作。“纬”是纬书,现多认为是汉代的儒生,以古传经书,亦必当有纬书,故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东汉时流传的“七纬” 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以方术、预言等附会儒家经典,总称为《七经纬》。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图》和《洛书》三十篇(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还有《七经纬》三十六篇。此外,另有《尚书中候》、《含神务》、《孝经勾命诀》、《援神契》、《杂谶》等书。

 

三、汉代的“谶纬之学”。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汉末,郗萌又集图纬谶杂占五十篇,为《春秋灾异》。这些书总的思想属于阴阳五行体系,其中虽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但绝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王莽、汉光武帝都利用图谶称帝,取得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

 

例如王莽称帝就利用谶语制造舆论,制作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汉光武帝也利用《赤伏符》即位。之后,在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之合法化。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

 

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见白虎观会议),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

 

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谶纬在当时具有高度的神圣性,朝廷各种重大问题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兴起,对儒家传统经学有了全新的解释,于是宣扬宿命论的谶纬之书渐遭毁禁;至唐欧阳修〈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后,谶纬学说更是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