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110重播时间:四书《大学》学习心得:修德为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5 05:22:23
四书《大学》学习心得:修德为本

2009-04-18 10:32:40|  分类: 儒家文化 阅读466 评论9   字号: 订阅

 

《大学》开篇提出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总揽全局。

 

三纲既定,接着提出八种道德修养的渐进过程,即所谓的“八目”,格知诚正,修齐治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修养自身品德,就要对世上万事万物有所了解,获取各种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万物皆备于我,为我所用,方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中间环节,格知诚正是修身的基础。如果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治国平天下不仅靠自己的文韬武略,主要是自己的德性。只有自身品德修养好了,才能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才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孟子曾说过,君上无德,无以保社稷,夏桀商纣王就是明证;大臣无德无以保宗庙;庶人无德,那就保不住性命了。

 

道德修养以“诚”为主,心诚则感动神灵,神灵相助则万事可成。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谦谦君子向来不去做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行径,表里如一,几十年如一日。穷困通达,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坚持操守不变。君子慎其独,做到是真正不易的。

 

如何对待“财”与“德”的关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德本财末”是古代圣贤们的一贯思想。古人非常重德,把德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富润屋,德润身”,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不顾民之死活,与民争利的结果最终势必造成君主与臣民的睽隔,关系到人心向背。“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国虽有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却把“善”当作宝。国之重器在德不在鼎。一国之宝在于善,在于多行仁政,而不在于城高濠深地形险要,天时地利不如人和,众志可以成城。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舅犯也说过,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这些善、仁,是无价之宝,用它可以赢得民心,可以治国安邦,可以凝聚人心。人心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大学》作者十分强调道德感化力量,君子之德如风,风行天下,所到之处无不自化。“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意思是说,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尤其强调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作用,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治国安邦并不一定在于政令和官僚体制如何,老子也曾说“行不言之教”,靠自己的身体力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悖),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以利他主义的观点出发,推己及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总而言之,道德修养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很重要,只有普遍的道德水准提升了,社会风气才能有根本的好转。

 

《大学》中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古代重要的经济思想。“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凡事量入为出,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做到有计划地开支,一切节俭为重,反对铺张浪费,惜一物才有一物。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无论是损上益下,抑或损下益上,总之物尽其用。既要国库充实,也要藏富于民。财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足寒伤身,民寒伤国。仓廪实而知礼节,财用足而民知孝道。只有大力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建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