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兵皇:社会心理学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08:09

社会心理学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摘要:如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同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未成年人犯罪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来自社会的教育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因素。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尤其重要。本文就是从社会角度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以便于从外部环境入手,采取正确的策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社会化 家庭 学校 社会文化 传媒

 

    未成年人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所以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国家的大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研究以及教育是我国发展路途上的重要一步。

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有很多,但导致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有两点:1、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2、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社会环境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就来说明一下社会环境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的作用。

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得到自我实现。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规范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社会化的主体是社会中未成年人的个体,严格的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社会化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成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经历,它具有强制性、个体能动性和终身持续性的特征。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其犯罪原因,就要把人放到社会中去寻根究底。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儿童时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等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以及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其一生。

首先,家庭因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家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温室”,对孩子有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的态度和家庭气氛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根据父母对孩子控制程度的深浅分为四种态度:残忍、无视、放任、溺爱。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把父母分为三种类型: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另一方面,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教育也有重大影响,专制家庭教育的孩子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贴人,而且情绪容易不稳定,放纵,没有上进心,对惩罚漠不关心。民主家庭在惩罚的严厉程度、兄弟姐妹的亲密程度、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上与专制家庭有着明显的不同,所教育出的孩子更能控制住自己,也很有人缘。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良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溺爱、娇惯、弱化教育;简单粗暴,专制教育;家长不轨,负面教育;父母离异,疏于教育等方面。就目前我国来看,父母出外打工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儿童,也使得家长疏于教育,这也是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率提高的原因。因而把好家庭教育关,是预防未成年人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每个家庭父母均应承担起培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应力求做到几下几点:1、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榜样;2、注重品质培养,切忌溺爱娇惯;3、重视思想沟通,注意批评方法;4、坚持发家致富与教育孩子两不误,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率先垂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的社会教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教化作用表现在教师的作用和同辈集体的影响两个方面。教师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对教师甚至有着盲目的崇拜,得到教师的肯定会成为很多孩子的奋斗目标,所以说,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甚至作风,教师的忽视可能会导致学生性格扭曲,善妒。因此,教师要承担起教化学生的责任,不仅要关注其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心理的状况。另一方面,群体的风气、纪律要求会让未成年人明白自己在群体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群体的舆论评价会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角色和地位。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人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学校教育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伤害,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法制素质与能力。要切实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针对未成年人法制意识,尽量减少流失生,缩小与不良社会现象接触的空间。

再次,社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成为未成年人接受知识的另一个途径,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未成年人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这样,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文化垃圾对未成年人的侵蚀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因此,打击文化垃圾以及防止“西化”就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政府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净化文化市场,强化对文化产品、娱乐场所的监管。对一些文化垃圾,政府、文化出版社、工商等部门应采取坚决措施,查禁制贩、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对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娱乐场所,应设立“未成年人不宜”的明显标牌、严禁未成年人入内。对违反管理规定的业主,要追究其相应责任,限期整顿或予以取缔。为未成年人扫清文化垃圾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坚决杜绝未成年人接触可能会导致他们犯罪的文化。

最后,大众传媒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随着传媒的发展,电视、广播、书籍、报纸、网络等成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另一渠道,尤其是网络。大众传媒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虽然说,大众传媒是未成年人接受知识的便捷途径,但是西方文化渗透、广告虚假不实、历史随意解读、封建迷信抬头、挖掘明星隐私、爆料奢靡生活等等这些大众低俗文化都在毒害着未成年人的思想,使其变得庸俗肤浅,甚至荒废学业,严重还会使其人生观出现功利主义倾向、审美观出现模糊单一倾向,导致未成年人人格发展产生游离化倾向、行为能力出现异常化倾向,导致未成年人的不良反应甚至走向犯罪。未成年人要防止大众传媒的低俗文化的毒害,家长、学校、政府都有这个义务监督未成年人,让他们远离这些有害的文化,转而接收健康的文化。

当然,外部原因对未成年人犯罪是起不了决定作用的,内部原因对其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杜绝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自己要学会取舍,懂得利用健康的文化来充实自己,远离那些可能会导致犯罪的因素。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一项长治久安的系统工程。全社会的人都要帮助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冷静处事,努力去克制躁动的情绪并加以排解,监督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任其泛滥,将道德、法律、堤坝毁于一旦 ,给亲人和他人留下永远的伤痛,让世人为之扼腕叹息。家庭、老师、长辈、书籍、电影电视如何在孩子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帮助他们摆脱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苦闷与情感困惑,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去研究,去落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和爱护好未成年一代,让每一个孩子都远离犯罪,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让我们从身边的孩子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