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政府网领导之窗:【麻辣社会】账本故事:11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经济史”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9:25:42
2011年01月11日【麻辣社会】账本故事:11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经济史”4 

退休工资涨了不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刁锡永 62岁,四联集团退休工人,现居重庆,电子记账方式2年。

 

  “香肠肉32.5斤433元,莴笋2元,儿菜3元,萝卜3元。”这是重庆退休工人刁锡永在2010年12月29日记录下的全家当天的开支内容。

 

  今年62岁的刁锡永,和老伴、女儿、女婿一家4口住在120平方米的商品房中,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两年来,全家每天的花销,小到一元钱的小白菜、豆腐,大到1200元的一件衣服,刁锡永都不厌其烦地坐到电脑前,一点一滴地坚持记录下来。

 

  刁锡永说,记账过日子历来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之前,自己用纸笔断断续续也记过账,不过记得不全,没保留下来。如今,科技发达了,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记账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网络上拥有电子账本,成了名副其实的“账客”一族。

 

  物价上涨,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总比赚钱快”。在没有开源或者开源不足的前提下,节流就是最好的理财办法。“这两年中,2010年末的12月开支最高,有7153元,因为要过年了嘛,东西比平时买得多一些,除了日常用品和食品,还买了衣服和鞋子;而且食品买的样数也比以前多,再加上这段时间物价上涨比较快,开支自然就高了许多。”刁锡永说,相比较以前,现在的月支出翻了一倍。“以前断断续续用纸笔记账的时候,每月平均支出不到1500元,现在每月几乎达到了3000元。”

 

  在老人的电子记账单上,2008年8月13日至2009年12月31日,1年零4个月,生活开支共计34750元,月平均约2106元。这个费用还没加上女儿、女婿单独给他买生活用品、食物等的花费;2010年全年生活开支共计35841 元,月均2986元,比2009年每月多支出880元。就拿老人喝了十几年的牛奶来说,2005年是1.2元一袋,现在2元一袋,月支出明显爬坡。

 

  刁锡永说,每月近3000元的花费,包括全家4口人的生活用品开销,以及他们老两口的交通费、一些服装开支等。

 

  刁锡永退休前是重庆某企业的一名生产工人,2003年因企业改制而提前退休,当时每个月退休金只有400元多一点。退休后这些年,退休金一直在涨,现在有2000多元。“以前是企业给生活费。现在退休金直接从社保部门领,感觉增加了不少,生活也轻松一些。”

 

  刁锡永的老伴退休前跟他在一个工厂上班,现在每月退休金1400元,两个人加起来,有4000元左右。“我们要求不高,对目前的退休金还比较满意,这些钱在重庆生活还过得去;但是,如果大家坐在一起议论,就觉得跟退休的公务员和教师相比,相差就比较大,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刁锡永说,当地退休的公务员和教师每月退休金基本都在3000~4000元,他们一个人的退休金和自己老两口的加起来一样多,而且福利待遇也比自己好。“好在国家考虑了每年给退休工人涨工资,我们还是有很大盼头的。”

 

  2005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6年6次提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的总体待遇翻了一番。最新的动向是,他们的基本养老金将从2011年1月1日起进行第7次上调。2010年年底政府给予退休职工的这一份特殊礼物,让刁锡永感觉心里温暖了许多。“退休前,企业效益不大好,当时不得不提前退休。现在感觉幸福指数高了许多。新的一年,希望物价不要涨得太快。年龄大了,不大适应涨得太猛的物价,希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能够稳定下来。”

 

 

我的支出七成是教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夏一仁

 

  汤先生  45岁,重庆某企业职工。记账18年。

 

  2010年在“蒜你狠”率军之下,“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轮番上阵,居民消费品,可谓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重庆汤先生近20年的生活账本中的一串串数字,追着CPI 跑,折射出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是意味深长。

 

  1993年开始,汤先生开始每天在日记里给家里的收入、支出记账,他告诉记者,这源自父母的记账传统,普通小户人家,要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米价格,我们南方人是吃米饭的,大米从十几年前1毛4分钱涨到现在1块7毛2分一斤,真是坐过山车呀。”汤先生说。

 

  2010年初,汤先生买的散装大米价格多数是每斤1.4元,后来逐渐涨到1.6元/斤,现在贵的到了2.50元/斤左右。有些品牌一袋10公斤装的大米比年初的时候涨了十几元。像10公斤装的东北五常大米,在重庆各大超市售价在53元,而前年只要43元/袋。

 

  物价不断飞涨,迫使汤先生不得不做一个有心人,每天更加仔细地把各项开支全部记录下来,以便更有计划地过日子。

 

  到年底了,又是重庆家家户户灌香肠的时候了。汤先生在菜市场转了一圈后发现,现在灌一斤香肠要30多块,要是灌一个十斤多的要300多块。“菜市场里的小排都要十五六块,太贵了,想想以前一斤猪肉才7毛钱,真是太便宜了。”四下打听后,他直接跑到郊区去买了4元/斤的新鲜猪肉,一部分腌了腊肉,一部分灌了香肠。

 

  近20年来,唯一让汤先生感到价格变化不大的是报纸。“以前一份都市报是2毛钱一份,现在一份报纸价格最贵的也就1元多,尤其西南是报业发达的地方,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1元钱可以买3份报纸!”汤先生说。

 

  尤其最近两年的账本,清楚记录着:原来的豆油3.2元一斤,现在要5.3元一斤;原来的鸡蛋1.9元一斤,现在要5元一斤。物价涨幅最大的时候就是2008年的冬天和2010年的9月份,“但是国家宏观调控以后就都降下来了,我们也在记账中学会过日子,比如每隔一天就会坐车到蔬菜批发市场一次,能省下来十几块钱。买水果也常年在果品批发市场。”汤先生说。

 

  精打细算的汤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小到几毛钱几块钱的针头线脑,大到数万元的建房造屋,他都一一记入账本。汤先生1986年刚参加工作时的工资是31元/月,现在的工资已经十几倍增长,他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到现在自己攒钱盖起来的二层乡间楼房。

 

  “当然我也有不省的,就是教育投资,孩子的教育费用曾经一度占全家总收入的70%,我们是农转非,为了支付学费,曾经有几年没有添置新衣,但这是值得的。孩子都上了大学,我平时,也鼓励孩子们记账,合理利用生活费,这是我从我的父母那儿继承下来的传家宝,希望孩子们也能传承。”汤先生由衷地说。

 

  望着那持续几十年的家庭记账本,它不仅是展示我们生活变化的最好道具,还是一个普通家庭在脱离了当初的物质焦虑之后生活的活化石和美好愿景品质,这不是账本中的数字可以一一记录的。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有个学生叫小郭

  大学花了六万多

  毕业了 找工作

  每月工资一千多

  没有房 别提车

  结婚更是没着落

  CPI跑不过

  这样的 还挺多

  生不起 一万几

  生得起 养不起

  养得起 学不起

  学得起 娶不起……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

  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网络原创视频歌曲《中国价》,改编自S.H.E的《中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