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果功效:“依教奉行”续编(妙祥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10:26

  • “依教奉行”续编

     

    (一)依教奉行知见断

    (二)依教奉行降我慢

    (三)依教奉行真智慧

    (四)依教奉行转万物

    (五)依教奉行真教诲

    (六)依教奉行真持戒

    (七)依教奉行真毗尼

    (八)依教奉行心通达

    (九)依教奉行去我执

    (十)依教奉行无价宝

    (十一)依教奉行正知见

    (十二)依教奉行无分别

    (十三)依教奉行修心性

    (十四)依教奉行无上法

    (十五)依教奉行恭敬心

    (十六)依教奉行是真行

    (一)依教奉行知见断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九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九年三月初八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约六十人

    出家人的标准是很多的。有几种出家人:有的是身心俱出家;有的是身出家,心不出家;有的是身心俱不出家。所以说,我们要做一个身心俱出家的出家人。“身心俱出家”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无我,没有“我”,没有“我”才叫身心俱出家。刚才我讲了,师父批评一句,他马上就顶撞,那就是“我”,所以这就不行了,这就不够出家人的资格。不管是谁说,我们都应该依教奉行,特别是师父说、执事人说,更得依教奉行,我们首先要落在依教奉行上。

    有的人说:“他说的错了,那我们依教奉行吗?”也要依教奉行。错,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呢?就是说,你先有个依教奉行的心,你的心才能平静下来,才能正确地观察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原因。往往我们头一念是很平静的,第二念就随着我们的嗔恨和我们习性就发作了。如果我们有一个依教奉行的心,第一念能保持住,第二念也能保持住——能保持和第一念一样的清净,那样我们就会正确地处理一切问题。可能我们刚开始认为是一种错误,但是我们通过依教奉行以后,我们就会观察这个事物的可能性,它的正确性就会找出来了。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曾经路过一个地方,这地方有一条死狗,大家走到这块,都是把鼻子、嘴捂住了,甚至说:“太臭了,太脏了!”一条死狗嘛!但佛走到这块,佛就称赞一句:“你看狗的牙齿多好,多白!”因为我们对外境处处起心动念,马上就是以自己的知见来评断一个问题,而佛就没有个人的知见,所以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且看到事物的好处的地方。

    依教奉行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出家人的标准:首先要依教奉行。你不能依教奉行,你根本就入不了法,而且我们处处会产生很多的邪知邪见,所以依教奉行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

    知见立知,就是我们看到一切事物马上就知道。也就是说,通过我们思惟,通过我们起心动念,马上就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无明。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知见,那会是什么样呢?我们的一切都处在一种大光明之中,不用分别,不用起心动念,一切自在。就像世间的一种自动化似的,就像观世音菩萨讲的三十二应,就会存在这种功德了。

    所以说,“知见立知”在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讲“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我们的“知见立知”,依教奉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我们的知见。因为我们都以自己的知见为标准,虽然有戒条等等的事情,我们会拿戒条来衡量,来考虑这个事物的对和错,当我们用这种心的时候,往往嗔恨心就在其中了,怀疑心、嗔恨心、傲慢心等都在其中了。

    如果我们去依教奉行,这些心就会压制住,会改善,会逐渐地走向一种清净。也就是说,依教奉行能去掉我们的无明,能减少我们的无明。所以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知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你只要起心动念,即是无明,要记住。

    我们学戒律、看经,往往都需要一种“明白”,这个问题也得注意。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明白就是知见。“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有时候我们太要求明白了,这也是一种弊病。佛法并不是明白,知见立知嘛。你知见立知,立知是什么意思?就是明白,明白就是立知,当我们觉得明白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知见。所以我们学戒律也好,学经教也好,不是为了明白,那我们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觉悟。觉悟不属于明白,属于智慧。我们往往把明白和智慧混为一谈,所以往往追求了明白,而忽略掉了智慧,就跑到一种偏岔里去了。

    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见性呢?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把这个东西用到别的地方了,偏道了。这就是个弊病的地方。如果我们都知道摄心为戒,不管我们学戒律也好,学经教也好,不要求明白,我们要求的是智慧,不追求一个明白,这样的话,我们就把心归到了一个正确的轨道里去。它就能突破我们的无明,突破我们的障碍。如果我们要求一个明白,本来这面很努力,最后反而变成自己的知见障了,变成一种无明了,你说你能过去吗?本来无明就够厚的了,最后你又给加一道无明,你怎么能过去?这是一个。

    另外你用什么来破这个无明呢?你没有任何武器来破这个无明,因为你把你所努力的一切福德资粮全用在哪了?用在知见上去了,这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见收回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不要求明白,也就是不起心动念。我们要求的智慧,它就会变成一种非常锐利、非常有力量的工具了,能把这个无明给破开,因为它正好对治无明。

    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人学佛,不是不努力,为什么他不成就呢?就是因为我们用劲用的地方不对劲,思惟不对劲。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看《楞严经》,不见得你把整个《楞严经》都看完了才能见佛,你看一半或一少半有可能就见佛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力量使得对劲,方向也对劲,正好是对治了无明,所以他就能见佛。为什么有的修行很多年不开悟、不见佛?为什么呢?虽然他也努力了,但是他把很多的东西都用在这个知见上了,所以说,这就不行。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就是在这方面一定要多思惟、多考虑。

    现在很多人逐渐地认识了这个无明在哪,也知道破无明的重要性。那就是知见,什么是知见?当我们起心动念,全是知见,包括对身体的爱护和其它的爱护,都是知见。但有的说:“要是身体出现问题,那我干脆不治病吧。”不治病也是知见,治病也是知见,应该是什么呢?别人说了算,自己说了不算,依教奉行。师父说:“看病去。”“好,去看病。”有的说:“我没病。”那就是知见。有病没病,师父叫你看,你就得去看,没病也得看。像吃药似的,有时候他们给我药,一大把,我吃了好几天,我问他:“那都是什么药,干什么玩意的?”自己不知道,把他们问乐了,吃了好几天药不知道这药是做什么用的,起什么作用也不知道,反正给我就得吃,目的就是这样去治病。

    世间人治病只是治愈已得的病;好大夫治的是未得的病;而上等大夫治的什么?治愈没发生的病。什么叫治没发生的病?就是你不要去分别。你不分别,心里自然就清净;自然清净是最好的药,你有病它也能治,没病它也可以预防有病。有的人就认为:“我有病才可以治,没有病我就不可以治。”当你有病了再治,实际上已经晚了。所以说,这有三种大夫。我们现在要求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做第一等大夫,不等病发生我们就开始治了;病发生了,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去治。

    不管符不符合自己的病,只要让我们治我们就治。当你依教奉行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药。你看药物,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依教奉行,那有时候比药还苦呢,心里很难受,很不愿意接受。你说:“这没有道理啊,你看我这么难受,我身体不太舒服,师父让我去做这些事情,我不想去做。”你看看,比药还苦他都不愿意吃。最后你要是能够接受,“不管怎么说我得依教奉行,我去。”虽然这个事情和你没有关系,但是你的病就治了。

    包括一些劳务,本来不是你的事,是别人值班的事,当师父看到了这块,说:“你把这地方收拾收拾。”你就会讲:“这不是我的班啊。”你看看,他就完了。就是说,本来是给你治病的机会,但是你就认为不是你的,最后就失掉了治病的机会。最后怎么办?等你得病了以后,这才知道:“啊,这个病确实是我的。”那时候什么都晚了。所以说,我们应该依教奉行。

     

    (二)依教奉行降我慢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九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九年三月初八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约六十人

    有时候知道自己有贡高我慢心,这就很好了,低不下来不要紧,我依教奉行,我去做去。为什么要依教奉行?这句话就像一个鞭子、一个棒子,你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去做,就是满心的嗔恨也去做,做久了才会有一个习惯性,就会真正的依教奉行了。依教奉行也是很痛苦的,这个依教奉行,如果是师父说还行,师父叫我干这个干那个还行,还能去做去。特别是道友之间;甚至是大戒师和沙弥之间;或是沙弥和老沙弥之间,有时新的支配老的,或者有的老的不好好修行,支配新的,他都会生起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但是你用依教奉行的心去做,它就会克服。

    我在五台山斋堂的时候也是这样,人家叫我做这事,那也是满心不愿意,但是就有个依教奉行。有时候自己忘了,人家还提醒,一看我有点不太愿意,人家告诉:“依教奉行!”当时我就没办法了。你看,我想说的话他替我说出来了,更叫你心里不满。你要是自己说出来,还有个主动性,别人给你说出来,最后还得去做,等做完以后,这心得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平静下来。

    所以说,我们的心是个贼啊,这个贼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降伏了,得长期地降伏。所以依教奉行对嗔恨心和贡高我慢心是最好的对治方式,你要认可这个依教奉行,这才能够把依教奉行做到。过去我不是讲过吗?鞍山市里有一个领导,他就讲:“依教奉行就是云门饼、赵州茶。”就是一棒把你打死,不允许你有自己的知见。现在对“云门饼”和“赵州茶”理解错了,所以现在的人使劲种茶叶、喝茶水,将来还得发展云门饼。你说,这把祖师大德弄得哭笑不得。我看没办法,这可算找到一个“理由”了。咱这个依教奉行挺好,它也不用喝茶也不用做饼,是吧?将来多少年它也不会在这上生出一个东西来。所以说,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贡高我慢怎么办?就得这么处理。

     

    (三)依教奉行真智慧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上师五十法颂”讲记》

                                              

    时间:二○○一年八月

    地点:海城大悲寺文殊殿

    听众:全体僧众

    “当受师命不违背”,一定要依教奉行。不光是师父的命令,我们依教奉行。由于我们真心实意地听从师父的命令以后,每个师兄弟之间,我们要依教奉行;甚至我们就和小众之间也要依教奉行;甚至和其他的人,我们都要依教奉行。永远保持那种依教奉行的意识,这才行呢。就一个小孩告诉你,你也要去依教奉行,你的心要这么样平等,那就太好了。因为你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佛了,所以说,你就不会受骗上当。

    说把那些人都看成佛怎么反而不会受骗上当?因为是你的分别心觉得在受骗上当。如果你舍去这个分别心,那个心永远真实,它永远不会上当。虽然事相上可能要弯曲一下子。可能有人告诉你到那个地方去取个东西,你到那地方发现没有。他表面上是骗你,实际上你用真心来对待这个问题,他永远骗不了你的心,这个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我们求啥?就求的那个法身,就求那个真实的心,至于事相上的事情,把它放一边,那只是一场考验而已。所以说你要不懂得这个,有时我们就是上当。

    我以前和大家讲过,在五台山时我做饭,当菜头。做菜,一点钟起来,做饭呀,拌菜呀,一直忙到晚上,这些事情都得天天忙着,还得亲自做。另外当菜头还得指挥别人,那斋堂我还管。虽然我只是当菜头,但其它的事情他们还都来问我,我还得管,甚至行堂的事情有时候我还插一手,你说这么多要做的事情。而那个师父还不在斋堂,他告诉我:“你把这点东西给我拿着,一会给我送去啊。”你说,还让我给他送过去。

    那时候心里,当时也起点念头,“你说我正忙着呢,你啥活不干,背着手,就这么背着手,就说一会给我送过去啊。”他知道我那个心理,就是一般好说依教奉行,我是刚想说点什么,还没等说呢。他说:“依教奉行啊!”一句话就给我堵那块了,我说:“好,依教奉行。”后来我就真的把东西送过去。本来他走了以后,我可以打发别人去送,但是我没有打发别人送,而是亲自把这个东西送过去了。而且呢,他确实挺高兴,送完我想回去吧,他告诉,“别走了,你帮我炒几个菜,我这正好来人了,忙不过来。”你说他一个人,我那边一大堆活,还得让我帮着炒一会菜,既然这样,那就帮着炒一会菜吧。炒完菜了,这时候有个师父过来,还有几个居士在那过斋。他们过完斋,居士要给钱,我告诉不要钱,这才走。就是这样不断地忍辱,不断地忍,实际上,那心里真好受,比啥都强。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要依教奉行,要不违反命令。不光是师父的命令,就是同门道友,我们都要随顺,尽全力去做去,你肯定不会上当的,因为这个才是最真实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该做和不该做,你本身就是上当,本身就是吃了一个大亏。

    所以说谁占便宜?傻子最占便宜。谁吃亏?就是那个所谓的聪明人最吃亏,因为他不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世界上什么最真实?不就那个法身最真实么,你学佛目的干吗?你发愿又想舍身,又想成就,现成的让你舍身、成就的时候你又不干了,你说你不傻么,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应该做一个傻子,那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四)依教奉行转万物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八年五月初八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师父寮房

    听众:数名弟子

    我们得养成一种什么习惯呢?就是对师父的话不要怀疑,你先相信。就是你发觉了师父说的可能不对,这个问题和我的想法不一样,但是我相信师父肯定是对的,我的想法肯定不对,我先放下我的知见,先随顺师父的知见。等到随顺以后,确实发现还是不对,我再请教师父: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认为,怎么处理?这样你就不会犯那种慢心的错误。

    如果你没有这种恭敬心,很容易产生“我和戒律书比较,我和谁比较,这不对。”最后你就失去了恭敬心,另外也失去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东西,你认为对,可能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它又不一样了。你是站在你的角度上,或是你所获得的知识面上来看待问题。

    应该是先接受,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就是说,“师父讲得对,肯定是有道理。我正在那琢磨呢,道理在哪块?刚才我有个想法,恐怕是错误的。”然后再说出来。这样的话,不光对师父,对谁都能说得通。

    接受师父的教育,应该是无条件地接受,不要去考虑自己的原则性。你先接受,接受了以后,再把你的想法跟师父谈。“原先我工作中遇到这么个事,这么处理行不行?”不要站在自己的观点上来认为自己正确。

    按道理来讲,无论对谁说话都应该这么做,不是光对师父这样。恭敬师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师父开始,逐渐恭敬所有的人。这样的话,你有这种谦虚的态度和心里平静的态度,什么事情都会解决的。刚开始可能会产生一点矛盾,可能人和人之间存在差距,最后就没有差距了。

    有时候有很多人的说法——比如说这个人特别懒,虽然他懒,他让你去干活。这个事是你分别心所产生的。说这个事不如法,世上哪有如法和不如法的事?如果你心平了,它就如法了;如果心不平,它就不如法。举个例子说,今天我给他举了个例子,就是有人骂你的问题。人家骂你肯定是不好的事,对不对?但是你反过来想,“他骂我肯定有道理。”你这么想就会获得益处。我曾经讲过这个例子,行脚时有人招呼我,骂我是骗子。就是任何事物不存在好和坏的问题。不管什么事情,如果你要是认为这个“坏”是好,认为他是帮助你,你就会从中获得利益;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是害你,或是诽谤你、骂你,你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会先按照依教奉行去做。就算你这种说法是错的,他认为你是在考验他。比如说,我告诉亲古:“你去偷这个东西。”亲古就做有这种心了,说:“师父在考验我,看看我怎么做,有没有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我还得去依教奉行,还要不犯盗。”你说,师父叫他犯盗的心还成不成立?

    依教奉行啊,我先依教奉行去做,但不是说没有正念,我一定要按照这个依教奉行去做,我这个心是按照依教奉行去做,但是错误的事情,我在做的时候,同时要把它纠正过来。明白这个意思吗?我在做的时候把它纠正过来,不是说在你没有做的时候,特别是和师长的关系,你在没有做的时候就开始拒绝了,你在不理解的时候就拒绝了,所以你就失去了依教奉行的机会。

    如果没有依教奉行这个心,不管什么事情,尽管很多都是好事,你都失去机会了。这就增长了我们一个自我的知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师父智慧的问题。如果你要是换个方式来做,就是说,师父让你做什么,我依教奉行去做。当我做的时候,我自己有点想法,确实在做,马上要做的时候,我已经确实要做了,就差这一瞬间要做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问题还解决不了。因为啥?我还没明白这个问题,这时候我再回来问问。但这个依教奉行的心是毫不犹豫地去做,而且在做的时候,他有他的原则性。

    就是说,佛的戒律高于一切,同时你还要有依教奉行的心。当我们在和戒律不相冲突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去依教奉行;如果是和戒律有冲突的情况,我也要去做,做到最后关键的地方,我再反复地思考,不明白的地方,我再回来问师父。这是他的不犯不依教奉行的心,而且戒还守住了。这本来是个很好的方法,但人都是什么?还没等做呢,就先分别了。还没等把问题做到关键的时候,他就提出一大堆意见了。

    所以说,毛病就出现在这个“我见代替一切”。我们现在就是,往往当人说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马上就思惟对和不对的问题。你思惟对和不对的问题,首先就是我见。所以说我们应该克服什么呢?就是这个我见。是应该先去做,完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再去想办法。这时候我先做,我有一个依教奉行的心,就是说,我没有这个我见。当我要做的时候,比如说与戒律所要求的,或是道德所要求的不相符,在这要发生的一瞬间的时候,我确实不能再转它的时候,我再停下来。

    万一我在做的这个过程中,它的情况全都变化了。人家说得对,表面看着是错的,到了这跟前,他是正确的。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了——就是你相信你心的力量,就是你依教奉行的力量,就是你不分别心的力量。这叫相信心,你那个是相信事物,它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这个让你去杀人的事,本来按道理来讲,谁都不能去做,你叫他做,他也不去做。我去做去,为什么去做呢?就是要缓解这个矛盾,我要依教奉行。去了以后,我到那时候看看我的心——依教奉行心、不分别心,我能不能生起智慧来。我要是生起智慧,必然要转。但是到了跟前,它确实没转,我的智慧也没想出办法来,我怎么办?这时候我再回去问一问。我还有原则在那块顶着呢,我已经奉行了99%,就差那么一点了。这个不能说是不圆满,因为它违犯原则。这个原则应该放在你依教奉行以后的这个关键的地方上,你现在先有依教奉行心,后有这个原则,但是原则始终是不能变的。你要是不把距离拉到最近的程度,你永远发现不了依教奉行的好处。真正的原则在哪块?你也不知道,往往真正的原则叫你当成知见来用了,你当成理由了。

    为什么我们产生那么多矛盾,或那些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把原则当成知见去使用,当成一种理由去使用。实际上,到没到那真正原则的时候?没到真正原则的时候,差得十万八千里呢。时间、空间、智慧和你心里的改变,这些都没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你马上就给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你说你这不是我见吗?所以我们凡夫怎么办?我们应该先去依教奉行,我做到最后关键的时候,我再看,明知不对,我也要再看。这样的话,能锻炼我们的依教奉行心,而且我还要用心去转事物,而不被事物所转。就是说明一个什么呢?这个依教奉行能转很多事,很多很多事都能转过来。当然了,也不是绝对的万事都能转过来,但确实能转很多事。

    我跟你们讲过那例子,人家告诉要我煮粥,告诉我:明天不允许剩啊!第二天还是我淘米,还不允许剩。我淘米的时候还真想到,这米加多少是好呢?今天来多少人也不知道,拿两把米加里面?加里面也不是,加水也不是。最后,“行了,拉倒吧!”这没办法,但是我不能不去做。人家告诉我不许剩的时候,还没等我吱声呢,人家就说:“依教奉行!”我还不知道怎么去做,去依教奉行。

    平时我也没说依教奉行,他就给我弄个依教奉行出来,和我心里想的一样。于是去做,等到粥做好,我早就忘了那码事了,粥也煮了,做完了。等过完斋,最后涮完桶,正好就剩半碗多点,就剩那么点。就平时剩的也比这多得多,就是你都喝完也得比这多。那位师父最后说:“哎呀,今天还行。”哦,突然想起来,他告诉我不允许剩。我这才想起来。就是说,并不是你思惟想剩就剩,就是因为你有个依教奉行的心,在你很为难而且不能做的时候,这些事情都能达到。换句话说,现在的时髦话叫神通力,就有一种神通力,实际上就是依教奉行的那种心,必然感应到的因果,它随着你转,也就是无为的心。

    弟子:师父刚才说的那个去偷东西的例子,让我去把它拿来,我拿来后不知道犯盗不?假如我什么也不想,没有思惟,他让我去拿那个东西,“好,我去拿。”就拿回来了,这算不算犯盗?

    你本人不犯盗,但叫你去的那个人他犯盗。

    弟子:我知道这个事就是犯戒,但我想:是不是考验我?这能不能说是犯戒?

    那是考验我,但是我到那个地方后,因为我怕万一那位师父不是考验我呢?是真要拿呢?我再回来问问。“你看,您让我拿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颜色的?我拿回来是交给你呢,还是交给他?”几句话就把时间拉长了,一拉长了,你那依教奉行的心,同时又给对方造成一种缓解这种思惟的过程,不让他犯到根本那块。如果你要是不去做,会是什么结果?实际上有很多的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他一旦让你去做的时候,他那个心啊,甚至你还没等把他劝过来,他就去做了。当你要是有依教奉行的心,他可能在半道就转过来了,你得相信你的心的力量。

    有时候,在你认为你能劝过来的时候,实际上呢,你是相信你嘴皮子的力量,你没相信心的力量。所以说呢,这讲到一个依教奉行的好处在哪块呢?就是说,你要是用思惟去考虑这个事,“我要把你劝过来”。实际上,他这个事情你能不能用语言把他劝过来?有的人好像是能劝过来。实际上,劝过来的都不是语言劝的,都是那个心改变的,不是语言说的。语言要是能解决问题,那我们的语言天天说,那就已经世界大乱了。语言对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语言它是个起心动念,说话的时候就起心动念,它就破坏了你的依教奉行。为什么叫依教奉行?就因为我不讲条件去做,我心是平静的,而且起到那个无为无不为的力量。当你用语言去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无为的这种条件。

    另外,真正转事物的时候,究竟是什么能转?从世间法来讲,语言就能转;实际上从佛法来讲,语言没有实际意义,都是靠那个心去转。你要是真有那个力量,像佛菩萨,我就在那坐着不动,他的心就能转过来,那你就能做。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你还是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去做。

    弥勒菩萨说的:“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脸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他用的什么心呢?就是这种忍辱的心、不动的心,来转一切事物。整个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实际上,说来说去就是一个依教奉行。

    应该有这种依教奉行的心,应该时时的要提在念头上,提在门头上。就是这个依教奉行啊,它里头的好处太大太大了。我刚才不是讲了嘛,你说这个做饭的事,你说叫谁来讲,都是一种不讲理的人,哪有这么说的?一百多人喝粥,完了还不允许剩。而且人还没有准数,最起码的,这个人数得准了。就算人数确定了,今天喝多喝少你也没法弄啊,对不对?水都得量好了,每天喝几碗粥,行堂时打勺子还得打匀乎了,这才能达到不能剩的情况。

    最后我还把这个事给忘了,不是说我真的做到底了,想着想着就给忘了。不是我要忘了,就是依教奉行它必然产生一种力量。因为啥,这种力量让你忘掉了,你要是再想着这个依教奉行,反而把事做坏了;你忘了,正好符合这个事物的规律。我什么都忘了,那事情正好圆满。你看,这玩意不可思议。所以依教奉行是个大神通,你得相信这个大神通。

    事物上,我跟你说,就像世间讲的那句话,“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不走到跟前的时候,你永远找不到那条路。所以说,为什么没有转过去?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依教奉行的心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就打了折扣了。早就有了这种想法,我怎么来对治这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叫你什么都不要去想,无条件去做?这样很多的事情都会转的。所以要用心去转物,这是很主要的。而我们往往都是以物易物,物质对物质的讲法,所以以物易物永远是被动型的;只有以心转物,你才会变主动型。当然了,这个功夫也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做成的。你说:“师父这么说,明天我就去做了,我到那就做成了。”不是那样,我从来没想过,我要依教奉行去转什么东西,我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就是不怕被骗,我就要去当这个傻子,我就要这么修行。最后,你心真的老实的时候,它才会转的。

    所以说,你想做圆满就得平时培养圆满,这时候才会出现圆满的结果。事物不是偶尔出现的,“今天师父告诉我这么做,那我就马上这么做,我马上就能成功。”不是这样。

    就是说,你平时不依教奉行,到时候叫你做的事情,你肯定做不来。有这么多的想法,本来应该能够做得很好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做好呢?就是我们平时的依教奉行没做好,不是说当时一个事,你去依教奉行就行了。“哎,今天我去做了,它必须得好。”不是那么个意思。平时都得养成一个习惯,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候,它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五)依教奉行真教诲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八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四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约五十人

    弟子:依教奉行指完全服从常住的教导,这个“常住”指的对象是谁?如果是指所有的人,那如果有同参道友让弟子盗常住物用,弟子有些疑惑,不知该不该依教奉行?

    这个问题提得挺好。这个依教奉行,你光看到奉行,这还有个“依教”,这种教诲必须是正确的教诲。他叫你盗常住物,你就去盗,那个不能去,是不是?所以我们应该对正确地服从。当然,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犯不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你得相信别人。你首先就对别人产生怀疑了,“我依教奉行,他要是叫我干坏事怎么办?”他能让你干坏事吗?依教奉行是佛的教导,佛的教导不会叫你干坏事的。

    依教奉行是什么?就是要我们这个心能平静下来,不再分别了。不分别,它就是真正的“分别”,一切善法它都能够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这种不分别同时能转一切恶法。本来这个人告诉你的可能是不正确的事情,由于你依教奉行,可能就把他转了。而且是他也转,你也转,所有的事情最后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所以说,依教奉行是无价之宝。什么叫依教奉行?就是无为法。我们有时候就是太执著于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不开悟?就是因为我们执著对和错的问题。以前给讲过船子德诚那个例子。船子德诚跟一个师父讲,他说:“将来你有徒弟我可以教化他。”后来他还有个徒弟真的去找船子德诚了。一见面,船子德诚就问这个师父,说:“什么是佛法大意?”这个师父那三藏十二部背得可好了,马上张口就要给讲。船子德诚拿起浆,一浆就给打船下去了,掉水里去了。

    他掉水里了,船子德诚还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他张口还要讲,一浆又给打水里去了。从水里冒出来刚张口,船子德诚看见他还要讲,又给打下去了。他一看,只要讲就打,又灌了那么些水,最后明白了。这回出来以后摇手,不讲了。船子德诚就把他捞上来了,完事了,开悟了。就这么简单,开悟。

    人啊,不通过痛死一番,这个分别的毛病去不掉。就得像那个船子德诚拿浆往死里打,打得就像要他命似的,他才知道——他的执著和他所谓的理论才能放下,也就是他的知见才能放下。

    我们都是什么呢?都是以知见来解决问题,不知道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知见最好的法宝。他老对这个依教奉行产生怀疑,这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就很难证到佛法这块。依教奉行就是完全服从,首先你就不要想到“坏事给我怎么办”,你先想到“一切都是成就我的因缘”,去做去。当我们发现它是坏事的时候,我们因为有了依教奉行的心,就能转化,就会生起智慧,就会觉悟起来,你这才能用到你的心里去。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我们的心?找不到我们的智慧?就是我们在找的同时,又生起了分别心,又把前面用的功夫白瞎了。你不要怕,很多人还没等做呢,就开始害怕了。就像吃饭似的,“哎呀,万一今天这个饭有毒,我就不吃了。”到时候你不饿死了吗,是不是?你能天天挨饿吗?最后还得吃。所以说,这种想法没有实际意义。就像人噎了饭,这次吃饭没吃好,对胃口有伤害了,以后就不吃饭了?所以这都是愚蠢的人。

    依教奉行就不要考虑说:万一他告诉我错了,盗常住物。他不可能告诉你盗常住物,因为你这个心是一种清净心,他怎么能告诉你盗常住物呢?我举个例子,有个师父告诉:“你去把库房那个东西拿来。”你说你去不去?谁说一说,去还是不去呀?你说。

    一尼众:去。

    去。你拿回来怎么办?

    一尼众:拿回来,他让我拿的。

    他让你拿你就拿,你知不知道那是错的?

    一尼众:那时不去分别对和错了。

    你要是分别了怎么办?

    一尼众:分别了就会……

    那你怎么办?

    一尼众:就像当初的时候心想,这都是说,一切都是……

    那你去还是不去呢?

    一尼众:去,我得依教奉行。

    去。那你拿不拿呢?

    一尼众:要依教奉行就拿。

    所以说,你答对一半。依教奉行,他叫你拿常住这个东西,去不去?去。到那跟前了,你应该做什么思惟?“噢,这个不对,人家师父在考验我,看我有没有盗心。”回来告诉师父:“我去了,我已经到那个地方了,你的考验我已经完成。”就完事了,是不是?很简单的道理。

    那师父要反复强调,说:“你必须把那个东西拿过来!”“行,那我还去。”去了,我找到看库的人说一声,不一样吗?我找师父批准一下,不也一回事吗?或是我把它借过来,不也一回事吗?这都可以解决问题。你别还没等怎么地呢,就先想:“这是叫我盗常住物。”先给定个罪名,“我不去啊,我说什么也不去,我不能依教奉行。”你就完了,就失去这个机会了。

    就像人似的,修行道路得怎么走呢?得撞到南墙你再回头,别不撞南墙你就回头了,你能不能撞到都两说着。我们人都是分别心处理问题,说:“从这个墙啊,你能出去的。”他说:“不对!出不去,说什么也出不去。”所以我们走到墙跟前,一撞就撞了个大包,就回来了。因为什么呢?是分别心起作用。如果你没有分别心,这个墙能阻碍你吗?它阻碍不着你。本来是诸法空相。

    为什么那些人有神通,什么叫神通?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它就是神通。没有分别心时,墙对你没有障碍。障碍是哪来的?是我们有分别心所树立出来的,“啊,这是砖的,碰一下可疼了!”再加上我们身体的感受,所以你永远也超越不出去,被这种感觉、知见所锁死了。所以我在《经行》里讲了,不管这是屎尿、屎坑,你就往里走吧,往里跳吧!就是要去掉你的分别心。

    就像今天走这个道上,尽是石头摆的,你若说:“这个道高低不平又硌脚”,你又得起烦恼了,说:“咱什么时候弄条好道?”你要换个角度来说:“哎呀!这道太好了,这是足底按摩,你上哪找去?城市里都找不着啊!这一天按摩的,精神马上就会起来。人家日本人专门不铺水泥道,专门搁小石头渣去弄条道,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和抗病的能力,做这个足底按摩。”你要是这么想,你就欢喜了。

    什么都在我们一念之差,如果你没有分别心,一切事物就没有障碍。所以说,依教奉行是无价之宝,你得去做。这个问题应该从正确的角度来看。

     

    (六)依教奉行真持戒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五年四月为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五年四月初十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    

    再讲第二个,就是学戒的问题。什么是戒律?摄心为戒。什么是摄心为戒呢?凡是摄心都是戒律,包括吃饭、行走、坐卧,只要是不放逸,都是戒律。不是光戒条是戒律,包括所有的戒相,都是戒律。我刚才讲了,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依教奉行。

    因为这个问题我以前给大家讲过。在五台山,人家问我,说:“你明天做粥不允许剩。”早晨他们喝粥,一百多人喝粥,告诉我不允许剩粥。你就三个人、五个人喝粥,煮的粥也不见得不剩,而一百多人喝粥,要你不剩。我还没等吱声呢,告诉我:“你依教奉行。”他知道我有这句话,实际上,我还真没跟他口头说过依教奉行,我还不说,他不知道怎么知道的,还是我以前哪句话露出来过。

    告诉我依教奉行。我一听,这和我心里的愿力是一样的,我就依教奉行。等第二天煮粥的时候淘米,我想拿出一部分,后来一想:究竟多少人,今天是增加还是没增加也不清楚。最后米几乎还是那些米,但是喝粥的结果是确实没剩。整个桶底涮下来,可能剩一碗,桶底剩一碗,这就不算剩了。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结果?就是依教奉行的结果。所以说,我们知道,持戒才是神通,我也没有什么神通,但为什么能达到这种结果?就是我依教奉行。

    今天是初十,昨天初九。初八那天我告诉斋堂,我说:“你初八做菜不许剩。”上回二月十九剩那么多菜,简直剩得太多了,差不多能够一千人吃的。我说这回不允许剩菜,我是要求这样。昨天最后剩了多少呢?剩了一小盆,就是个底,几乎就算是不剩菜。来了将近三千人,三千人能够不剩菜,什么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去依教奉行,而且很谨慎。

    因为能够依教奉行的那个心能转一切物,并不是说你那个“所能”所决定的,而是你那个心,依教奉行的心,这才是真正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也是无价之宝。所以说,我们有时候老以为依教奉行吃亏,实际上你不知道,总依教奉行,就成就了你的神通本领。

    我们老想学神通,现成的神通你何苦不学呢?你这又持戒了,又有了神通,又减少烦恼,你说是多好的事情。所以说,这是个宝贝,大家要想学神通,就学这个。要严持戒律,首先从这个依教奉行做起。久而久之,虽然表面上你是吃亏了,甚至是你的意见没有被重视,你的形象好像不高大,但是你在法界上你是真高大、真被重视。

    我们不要看我们眼前这个臭皮囊,为它活着就没有意义了。我们要的是我们的法身,如果为臭皮囊活着,那就受骗了,那如同世俗是一样的,你就不在道上行了。我们要的是法身,首先我们从依教奉行做起。所以说,这个依教奉行能成就我们的一切,大家应该深深地体会。所以我们学习戒律,从依教奉行做起,我们从饮食做起,从行走坐卧做起,从我们起心动念做起。

    刚才讲了,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我们修行就从依教奉行开始。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刚才讲了,因为它是助道最好的一种方式,而且能够克服自我,能克服我们起的无明。如果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的心,当我们遇到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及时的处理,它都是很紧急的,需要马上处理的。因为修道就是要和我们念念做斗争,因为它特别急。念念做斗争,这一念要是散过去了,你再想抓住,就抓不着它了。

    所以说,这一念必须马上及时处理,所以显得十万火急。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我们的智慧又没生起来,而且起分别心,分别的这个智我们又没有起来,所以说,很容易就被境转了。如果我们能够马上有个依教奉行的心,这个无价之宝,我们马上就能处理问题了,而且就不被烦恼所转。虽然起了烦恼,但马上就下去了,不至于因烦恼而造业,这是个宝贝。

    因为我有点体会,原先他们说:“你一点多钟不会起来去煮粥啊?”叫我一点多钟起来去淘米,我刚想说:你看你们都三点多钟起来,叫我一点多钟起来去淘米。刚想提点什么,告诉我:“依教奉行。”虽然满心的有想法,但是这个依教奉行一说出口,马上心里就清凉了。或是心里一思惟,或别人一提醒,心里马上清凉了。就是稍有点想法,也会克服。而以后呢,就按照这个去做。

    所以它既给了我力量,又帮我当下解决了造业的因缘。当场不造业,心里马上平静了,比啥都重要。学佛、学佛,就在念念上下功夫,了生死也在这上。如果这一念克服住了,你心里就特别的喜悦。这个喜悦我指的是清净,不是那种世间的狂喜。确实很清净,自己就好像有了一种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这种能力了。所以说,我们将来成道,就得靠这种定力,或这种马上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解决一切的紧急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这样。

     

    (七)依教奉行真毗尼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七、八十人        

    下一个问题:顶礼恩师,弟子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这件事明明会做,但却信不过自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怎样解除?

    这个问题呀,就是说疑心太重,不光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样也怀疑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依靠别人依靠惯了,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怕人说。应该不断地锻炼,这样的话怀疑就会少了。

    这个疑心人人都有,怎样去掉疑?就要真实。比如说我们念佛,就要真实地念,不断地念。参话头就要不断地参,念头一出来,我们就念佛,就参。有那么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心里有疑惑,你把疑惑去掉了,就会开悟。并不是说你有“大怀疑”就大悟,不是这个意思。大疑大悟,是因为你把所有的怀疑都清出来了,它就会大悟。你清得少就会小悟。如果你一点都不清就不悟。并不是说“我没事就怀疑吧,使劲怀疑,我就要大怀疑,我这样就可以大开悟。”那正好相反,这句话不是这么解释。是要把我们心中的疑惑解除,你不解除就不可能悟。所以说疑惑心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太容易怀疑了,什么事都怀疑。

    “刚才师父讲了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他也怀疑,“这和戒不冲突吗?”你看他就怀疑了。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掉你的疑惑心。我们对待事情没有不疑惑的。“这个事万一错了怎么办?和戒律冲突怎么办?万一我做错了下地狱怎么办?”还没等做呢,就开始怀疑,这就是我们的弊病。我们往往是烦恼的奴隶,在烦恼下被驱使,从来没有真正地放下这个“我”字,而去做事情。所以我跟大家讲,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去掉疑惑心最好的一个办法。因为疑惑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的自私,来源于我们的利益,表面看着好像是怀疑,真正的根源实际上还在贪嗔痴那块。

    比如说,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斋堂的时候,有个师父告诉我:“你去给那个小斋堂送点馒头去。”我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你看看你不做饭,叫我做。你在那儿偷懒,我这里做好的东西,你拿去,你就闲着了。”第一个想法就先怀疑他在偷懒,第二个想法:“你支配我,我多没面子。原先你就管我,走了还管我。”你看这前两个念头,它完全都是建立在这个疑惑、怀疑上,是不是这种想法啊?是不是偷懒啊?是不是你在支配我啊?

    当我刚想到这儿的时候,那个师父说:“依教奉行。”他告诉我依教奉行,他知道我平时习惯“依教奉行”。实际我嘴里从来没说过“依教奉行”,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依教奉行,也许看出来我的神态,一下把我提醒了。那心里就很别扭的,把那个馒头给送过去了。当送过去馒头,我寻思放下就完事了,他不让我走,“你别走,给我做菜。”因为他招待客人,我又帮他做菜,没办法,依教奉行。我帮他送东西,帮他做菜,我那边的活儿没人替我干,回来还得我干,也得硬着头皮去干。但是结果呢,我获得了“依教奉行”,我的活儿也照样完成了。

    活儿也干了,这个(依教奉行)也完成了,心里对这个依教奉行有所体会,而圆满地解决了。并没有耽误自己什么,而心里更加扎实,更加实在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今天哪能给你们讲“依教奉行”啊,是不是?你看那个获利是长远的,不是暂时的。不然你们就不会听到“依教奉行”,也不会听到“听话干活”,这么熟悉的话跟你们讲了,当成宝贝给你们讲。所以还得感谢那个师父。就是说我们要依教奉行,就会把自己的怀疑去除了。

    ※…………※…………※…………※…………※…………※

    依教奉行,是不是以戒律为准绳?是以戒律为准绳。但是不是依你认识的那个戒律为准绳,是以戒律的根本、究竟为准绳。(你认识的)戒律从表面上的戒条戒相,讲了一些,但是我们更应该体会佛的根本戒律所在。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目标,也就是说深入戒律、深入经藏的问题。佛曾经说:“我讲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就是说有的人对戒律的理解,或是对经文的理解,往往都处在于表面,不是佛的真正本义。也就是说,表面持戒,心不持戒,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必须要心持戒,身也持戒才可以。

    所以说依教奉行,就是要求我们强行地、毫无折扣地按照戒律去做,不允许打半点折扣。比如说师父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你去拿戒条对照师父,本身就是犯戒行为。应该是尊师重道,师父就是善知识,这在菩萨戒讲得很清楚,就是说谁来成就你?只有善知识。有的人说:“善知识成就我一半。”佛说:“不对,整个都是善知识来成就的。”

    所以说我们到这里依师修行,让你们观察了一年、两年或多年,观察认可以后,才在这出家修行。既然在这出家修行,就要无条件地依教奉行,无条件地依教奉行就是行持戒律。为什么无条件呢?因为我们对戒律的理解是有限度的,有局限性。特别是从整体来看是不犯戒,在局部来讲好像是不对,有犯戒的可能性,但整体来讲不犯戒,所以说这个问题只有师父在当时看得很清楚。这是从戒相来讲。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能够依教奉行,首先是心不犯戒。我们在依教奉行期间,如果有犯戒的行为,或是与戒律相抵触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再探讨、再研究,这才是允许你研究的空间。必须先依教奉行,再去研究。比如师父说:“你去打水。”你说:“师父,不行。没有过滤网,(怕水中有虫)我不能去打。”你这就是不依教奉行。应该是怎么样呢?应该是先把水打出来,再去找过滤网。问师父:“你看我这没有过滤网,哪儿有过滤网?”师父说:“哪儿也没有过滤网。”那你采取办法找块布,想法来过滤。戒律上规定甚至可以用袈裟角过滤。你还没有找就否定了过滤网的存在,否定了过滤水的可能性。你先以过滤网为理由而不依教奉行,这一下犯了两个错误。所以说我们认为没有过滤网就不打水,表面上是持戒了,实际上只是表面去行持戒律,并没有真正去行持戒律。行持戒律,要这两条戒都得执行。不是说师父叫我打水,没有过滤网我也打,打完水没有过滤我也使用,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在依教奉行中来改变它。

    如果师父不在,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过滤网把水过滤了,再使用。这样的话,事情既能办成,在没有现成的条件下,我们也努力把它办成守戒的条件,这就是我们依教奉行的目的。因为依教奉行了,我们才能去改变它的环境。没有依教奉行,只是被动的去持戒,反而不能持戒,还破坏戒律。只有主动去持戒,才会真正的持戒。

    所以说依教奉行啊,不是盲目地服从。依教奉行,“教”是什么?就是戒律。“奉行”是什么?就是去行持,以戒律去行持。戒律是戒心,首先要把心戒住,要保护好,把我们持戒的心要保护好。什么是持戒心?不是对戒律的分别是持戒心,最主要的是能够依教奉行的那个心,是持戒的心。毫无条件地要持戒,首先第一点要依教奉行,第二点才能考虑我们这里还有什么缺陷或做不到的问题,我们怎么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依教奉行叫我们抓住了机会去持戒。

    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而在戒相上反复地分别,可行不可行?最后我们会失去行持的机会和主动性。主动性是什么呢?主动性就是动力啊,成佛的动力,快速成就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主动性,就不会有这种快速成佛的(可能性)。有的人虽然同样修行,但是为什么不成就?因为他没有主动性,都是被动性。你叫我干活我就干活,你不招呼我我就睡觉。完全是一种懈怠,有一种抵制的情绪在里面,用世间法讲就是混。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就不一样。而去挖掘自己的智慧,敢于向自己的无明习气作斗争,也就敢于破我执和法执。

    所以说依教奉行,表面上看着好像是盲从,实际上这和盲从绝对是两回事。依教奉行就是戒律,是实行戒律最好的一个保证。就像那个部队作战似的,有很多的电影(中提到),作战命令下来以后,都是毫无条件地去了。如果你不去,或不执行,是什么结果呢?只能是被淘汰,或是被后面的督战队给枪毙了。人没在战场上立功,反而被自己人给打死了。在战场上,可能死也可能不死,但是你退下来只有死路一条。

    持戒也是一样,如果你主动去持戒,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期间再研究怎么完成这个戒律,你就有了主动性,也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如果你是被动性的,也就是说挑挑拣拣地,去分别这个戒律持和不持的问题,有可能没在修行中成长起来,反而被自己这种分别心给灭掉了。所以说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主动性,也就是菩萨精神,和无我的精神,应该主动去做。这个大家可以体会。

    “以戒为师,要是与戒律不相符时也依教奉行吗?”以戒为师,与戒律不相符,那不叫依教奉行。依教就是戒律,依佛的教导去做、去奉行,这叫依教奉行。如果与戒律不相符时,这就不叫依教奉行,也叫盲从,或是一种糊涂,或是破坏戒律,这我们不能依教奉行,不能去做。刚才我已经讲了,我们为什么要以戒为师,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是在行中要改变一切。戒律是什么?是难行能行。是在认为不能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行。

    就像受戒似的,刚才讲了,在戒场上人家可能都不持日中一食,人家说:“你不能持日中一食。”那你到底是依教奉行,还是不依教奉行?所以说我们应该以戒为师,应该按照戒律做,这就叫依教奉行,依佛的教导去行持。那是不是和我说的有矛盾了呢?也不矛盾。因为有不让日中一食的,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圆满地把它解决。第一个,我们不起嗔恨心,第二个,不起分别心。不是我日中一食就老大,不是我日中一食我说了算,我日中一食,比别人高。而是对谁说话,我都要依教奉行,他要我们破坏日中一食,我们不能去执行,但是我们不执行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坚持这个戒律。

    比如说(今年夏天大悲寺的沙弥出去)受戒的时候,本来是日中一食,人家说:“你(早上)吃不吃饭都给我去斋堂。”这些师父就去啦,到斋堂是怎么样呢?他是坐那儿瞅着,不吃。最后左瞅右瞅,人家执事人一看,你也不吃,得了,你也别来了。这样既持戒了,又宣传了佛法,又依教奉行,一举多得。如果叫你上斋堂,你说:“我就不去”。人家说:“你不去,那你就得出去。”你说你怎么办?戒也受不上了,戒律也没行持到底。怎么行持到底?我去,同时还能坚持我的戒律,不光是自己行持,同样还要感化别人。所以说我们要有这个持戒的精神,然后再有我们的方法。

    再说一个,他们上五台山受戒期间,不让用钵,让用碗。打电话问师父,师父也没办法。受戒期间不让用钵是暂时的,但受戒(得戒体)是长期的,怎么办?现在都这个因缘,那咱们就开始做吧。最后他们用碗,就用一个碗。本来发给两个碗,一碗打菜,一碗打饭,他们把饭菜都合在一起,(不分别食)就用一个碗,把碗当成钵使用,这就是在难行中能行,依教奉行的结果。他们如果不依教奉行,能不能知道把两碗变成一碗呢?能不能早上不吃饭,你硬让我去吃,我去斋堂坐着看呢?能不能行持成这样?为什么他们能生出这么多的智慧,就因为他们灌输有一个思想,就是依教奉行。他们在道场上依教奉行,在依教奉行之中严守了戒律,所以生起了很大的智慧。

    你放心,能真正的依教奉行它必然有智慧。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是我们过于担心,要立出我们自己的标准。对标准哪,你可以想象,不是不可以,但是有很多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如果他们没有这个严持戒律的精神,没有依教奉行,不会在(戒场的)斋堂上示现用一个碗。所以说,它俩是在同样一个条件中完成的事情,既有依教奉行的心,又有严持戒律的决心。所以这俩本来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硬要给它分开看,把它割裂来看,实际上与事实有很多的不相符,而且我们不能采取主动,完全是一种被动。比如说道场让他们用碗的时候,本来完全是个被动,但是由于他们持戒的精神,依教奉行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就把佛的戒律发挥到一定的程度。

    比如说(大悲寺的沙弥在戒场时)过斋,快要过点了,人家告诉:“十二点半才过午呢。”他们没有听这个,宁可不吃饭,这也是个大智慧,这就是依教奉行。与戒律相违背的事决不做。依教,依什么教?依佛的教育去执行。所以说我们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这些个实践的例子,我们就知道,依教奉行啊,这个心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在依教奉行的心的基础上,我们又能严持戒律,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我们又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成为我们的宝贝了。你要按照这么去做,无往不利。我们可以减少我们的法执和我执,又能光大戒律。

    为什么要讲这个依教奉行呢?依教奉行就是听话干活,这就是去掉我执啊。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有人不是讲吗,看到这个依教奉行,这是一个市里的一个秘书,他说:“这和赵州茶、云门饼是一样的。”我都没想到,他就说出来了。“云门饼”、“赵州茶”——咱们不可能和祖师比,但确实它有它的特点,就是毫不留情,而且无条件地放下我。为什么我讲一个小孩骗你,你也去做。有很多的事情,因为我们心地不真,戒律不能实行,所以说才产生种种违逆的外缘。外缘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是我们的心地不真所产生的。为什么不能得道?我们的心地不真。

    我们知道佛经有那么个故事,有一个穷人就想成仙,到处找仙人要成仙。后来一个财主骗他,你在我这干一年活,就告诉你在哪块儿成仙。后来他干满一年活,财主就想出一个办法骗他,说你站在一棵树上,往那悬崖下跳。因为这个人什么都没想,就毫无条件地跳下去了。当跳下去的时候真的就飞升了。就是“心真一切真”。本来是应该摔死的,反而没有摔死,成真的了。这就是他依教奉行的结果,依教奉行能转外境。当这个财主看穷人成仙了,他也跳下去了。他用一个假心去跳,最后摔死了,他不知道这个心的作用。

    佛经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徒弟跟一个罗汉说,“我要跟你学习佛法,我要修行。”罗汉说:“修行,好。你上树吧。”上树了,说:“你往下跳。”他一看树底下是万丈深渊啊!罗汉告诉他:“你放下你的手。”他就放下一只手。再告诉说:“那一只手也放下来。”他说什么也不敢放,说这放下就掉下去啦?他就没放。后来师父说:“你不放我就走了。”他后来一使劲儿,一咬牙:“得,死就死吧,放下吧。”当他放下落到地一看,就在平地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山啦,大坑的问题。一下就把自己的幻境就破了。那什么是幻境?我们现在所有的生活都在幻境中。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幻境之中?就因为我们放不下我们那只手。

    我们出家修行,我们放下一只手,另一只手说什么也不敢放下来。说你依教奉行啊,“不行啊,万一我犯了戒怎么办?”他不知你真放下,它不犯戒。他不想那个,他就光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说他就不敢放了。你放下来,依教奉行必然要生起大智慧。有的人可能讲:“万一不生起智慧我怎么办呢?”那你还按照戒律去做吧。你哪怕走到头再说。

    比如师父告诉:“你跳下井去吧。”你只能说“好,那我依教奉行。”你不能还没到井边呢,就吵着:“我不跳啊、我不跳啊!”你应该先往井那边走,手也扶着井边了,腿也放井边了,这时你看他不来救你,你再说:“我不去了。”那才行。你不能都没往井边走呢,就开始吵着:“我不去了。”你走到井边一看,如果是个枯井,那你就跳进去呗,没事了,是不是?

    有的人他就害怕,想象为是。为什么我们的心不真?就是我们想象为是。为什么说小孩骗你,你也要上当?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太强盛了,不相信任何人。我们相信谁呢?相信佛菩萨。相信哪个佛菩萨?铜像啦,木像啦。因为它不会说话,它不会对我们有任何要求,我们相信。只要是对我们稍稍有点儿要求,我们都不相信。实际上我们的信佛啊,是信不能说话的佛,稍稍一说话他就不信了。这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心真一切真,心不真一切不真。”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念观世音菩萨最灵感。我也念过,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牙疼,后来念观世音菩萨,才念两句还是一句,牙马上就不疼了,一天都没疼。给我乐得:我可捡了个宝贝,可知道这个止疼的药方,不光能止疼,将来干什么都有用。将来想干点儿什么,我一持咒,它就能起到我想象的目的,这持观世音菩萨圣号太灵了。到第二天牙疼的时候我再念观世音菩萨,怎么念它还是疼,也不止疼了。因为啥呢?心先起分别了,认为观世音菩萨灵,能为我服务,能使我牙止疼。所有的想法都会造成不灵。我们也是,只要你依教奉行,没有别的想法,他肯定能够真正的依教奉行(圆满)。如果你有分别,它就不灵。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小孩骗你,他骗你,那心不骗你,心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你越害怕骗,就越被骗。你越不害怕骗,就没有人骗。所以说这个问题也很深奥,里面有一些好像是哲理,实际上是个因果的关系,就是心真和不真的问题。这个得慢慢体会。不要求大家全能够去做得怎么样。但是我要求大家,就是可以按照你所想象的,在违反戒律的情况下不去做。可以用这个方法。

    但是你这种做法并不是最圆满的,有很多的依教奉行(圆满)的例子。刚才我讲了,只要真心,它会改变一切。我们要修行(成佛)目的干吗?就是要这个真心。持戒是为了干吗?就是要这个真心。所以说在戒律面前,我们怎么取得戒和真心(融为)一体,这是我们更主要、更深入的目标。当然了有些事得慢慢做,一点点儿做。要求一下子做到,大家恐怕也有困难。因为这个依教奉行还有很多的说头,这个体会不是一时能说完的,先不说那么多了。

     

    (八)依教奉行心通达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五年九月为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五年九月二十一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

    所以说,你就没有真正依教奉行过,知道不?你的心要真正依教奉行,那智慧就起来了。为什么不去做?首先第一个就不想去做,而你那个依教奉行,是非常勉强的依教奉行,“啊,我得依教奉行,我得勉强去做。”你是这样。如果你有个非常想去依教奉行的心,然后回头想把这个事情做好,做好的时候,你自然得守住戒律,这时候就生起智慧来了。

    你首先想一想依教奉行,什么叫依教奉行?就是心里通达,没有障碍,只有智慧。而对一切事物都能够了知应该怎么来处理,实际上就是依教奉行。好像依教奉行是一种强迫性的,而且你去勉勉强强地去做,好像挺机械的,没有啥实际意义。里边其实蕴含着很多东西的,只有依教奉行的人才会把这个智慧开发出来。你没开发出来,就说明你依教奉行的这颗心还不真实,还是先抵触,后依教奉行的。所以说,你把位置颠倒了,你说:“先依教奉行!好!我马上去做。”一看这个问题,你比如说,涉及到白菜有些蜜虫啊,还有些东西怎么办?这就得采取方便啊,转几个圈儿一想,这个事该怎么处理。我既要依教奉行好,而且还要把事情做了,你看看这时候生起的智慧就不一样了。你第一个念是:“我不想做。”所以你的依教奉行的根就不正啊。你那个心底先是有抵触的底,所说的依教奉行,是嘴说依教奉行,心里还是抵触的。所以怎么做你都觉得别扭,都是不对的。而且也没把事情做好,是不是?所以说,我们的发心必须真实。

    过去有一句话,就说是“以真实心去做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都真实”,如果以虚假的心做事情,就真实事情也会变成不真实了。你心要是特别真实的话,这事就是个虚假的,到你做的时候,它也会变成真实的了。关键是我们这个发心第一位是什么。所以你第一位心里面抵触了,你再回来依教奉行,你怎么做它也是别扭,怎么做它也不如法。

    所以说,我们应该把依教奉行放在一个首位上。我刚才讲了,它不是一种愚昧的,一种像木头人似的我去做,而是把我们所有的想法放下,来开发我们真正的佛性。明白这个道理吧?啊,你有了知见,你一起知见,就你认为正确的,实际上就已经不正确了。只要起心动念,都不正确了。

    我们都是以起心动念,正确和不正确来取舍于佛法的智慧,那是得不到的。必须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灭掉了,我们所要求的智慧和正确才会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有恐惧心:怕万一我这傻了,我做错了怎么办呢?是不是?还有恐惧心。实际上,你是没得到这个好处,等你明白的时候,那才知道这里有智慧。不是刚一开始做你就明白,都是做后,依教奉行了,那智慧才起来的。

    不光你要做,大家都要做。人家早就发这个愿了,都有这个愿。在这出家,目的干吗?是不是?就是弘法利生,给予整个佛法一份清净。但是呢,每个人都要加小心。加小心才对,另外还要依教奉行,不要产生那种执著。

    “执著不是持戒,持戒不是执著。”这两个必须弄清楚了。有时候拿着戒律跟师父干,或是跟僧团干,或跟大家干,就认为:天下就唯我持戒。那也不行。但你不能说:人都不持戒,我也不持。那也不行。所以这两个毛病都得改,是不?听明白没有?两个毛病都得改。人没有执著,同样还要持戒,持戒还去掉执著。既要持好,还没有执著,这才行呢。

    所以说,佛已经告诉我们,叫什么?慈悲嘛,有慈有悲,得远离两边这才行呢。主要是我们要有一个慈悲心,这个心要发起来。而且这种慈悲心要真,不带有个人色彩,连个人的想法都不要有。因为啥呢?你心正,看一切事情都正;如果心邪,就是行的正也变成邪的,正法也会变邪。

    所以说呢,你要正了,邪法也会变成正。所以这个很重要,关键是看我们的心里,取决于我们的心。有时候我们心里效果不好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发心是否正,是否带有个人色彩,这很重要。为什么有时候很多毛病出来以后,本来是个好事,反而变成一种斗争?最后,本来是发心挺好,原先的想法挺好,最后变成斗争。因为我们的用心不正,这是一个主要问题。

     

    (九)依教奉行去我执

    ◎妙祥法师讲述

    选自《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对道源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二

    地点:辽宁省海城道源寺

    听众:道源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七、八十人       

    这个去我执,一个是我们在严持戒律上多下功夫,严持戒律本身就是去我执、去法执的一个过程。因为我执和法执,都建立在财、色、名、食、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去掉财、色、名、食、睡,我执和法执它就会破,你去一分它就会破一分。因为我们的知见,往往都建立在分别的基础上,特别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分别就更强烈了。还有一种,对法的分别也特别强烈,好和坏反复地计较。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思想建立在知见上。什么是知见?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的思惟。我们的思惟不是正思惟,这种思惟实际上是烦恼,只要我们分别,烦恼就会生起来。

    为什么我反复地强调要大家依教奉行,不要讲理?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师父,还有一些居士产生了不理解。你比如说,“我依教奉行,谁说话我都听,如果那个人说错了,我怎么办?”恐怕这是大家最大的一个疑惑。即“他说错了我依不依教奉行?”

    首先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他说错了,我们也依教奉行。你心里要先有这种准备。为什么说错了也依教奉行呢?因为你心里没有对错的问题。你心里首先立一个对错,这就是病,外面的事物随着我们心转而转。我们平时对依教奉行,首先就产生了“对的我依教奉行,不对我先不依教奉行”的概念。你已经起了分别心,这个依教奉行已经被破坏了。虽然能少许做一点,但是你还放不下对错的问题。

    为什么让大家要放下对错的问题?因为对错来源于我们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它这里有一个善念,有一个恶念,但凡是有念都是邪的,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知道起心动念都是错的,知道依教奉行就是为根本成佛而准备的。外面事物的好坏,不是靠我们分别来处理,要靠什么呢?要靠我们智慧来处理。你没有智慧,用分别心虽然去处理了,但是终归不圆满。这个事情处理了,下个事情又起来了,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分别心它会连续不断地产生分别,以幻生幻,永无止境。

    我们讲依教奉行,就是去掉这种分别心,而生起来的是无相的智慧,无相智慧它会一断永断(分别烦恼)。你想哪个利益大?它会直接成佛。那有的说“对眼前的事情是不是有损失呢?”看着是损失,实际上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成就。换句话说,也未必能损失,损失的无非是自己的面子,损失的是自己的担心。既然生起智慧,就会解决世上我们所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我们往往就执著着我们的分别心在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因为分别心多了,也叫聪明,也是八难之一。聪明不能得到佛法,它远离了佛法,这就是我们要远离分别的原因。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就是要接近佛法,要了知佛法,入佛知见。

    所以说现在对这个问题,我反复地讲,目的叫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了依教奉行。而且对分别和智慧的问题,应该分清楚。通过讲,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智慧是最重要的。依教奉行能产生智慧,能抑制分别。分别只能是分别再分别,它不会产生智慧。特别是以前念过佛学院的人,更得加小心,就是他的心里,以前老师灌输的都是文化。文化实际上就是知见,不能正确地吸收,它就会变成了一种毒害,所以说一定要正确地吸收。我们反复强调要依教奉行,不要讲理。什么叫不要讲理?就是给你一个大道理,去体会、去获得。只有不讲世间的理,才会得到出世间的理。一旦你堕落到世间的理中,就体会不到出世间的理。只有出世间的理现前了,我们才能成佛,只有灭掉了世间的理,才会获得出世间的理,它是不可兼得的。

    我们往往都是又想自己心里痛快,更想成佛。但光想成佛,他这个成佛是用什么心呢?想用分别心来成佛。分别心是不能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也讲,虚云老和尚也反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世间法里,不住在分别里,才能成佛。才能获得这个清净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觉悟,也就是智慧。

     

    (十)依教奉行无价宝

    ◎妙祥法师讲述

    选自《二〇〇五年对宝林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六

    地点:辽宁省大石桥市宝林寺

    听众:宝林寺内尼众及部分居士约四十余人

    这个僧团应该怎样运作和修行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少语。不能完全止语——要少语。为什么要少语?因为语言多了,口开神气散。语言多,起心动念就多;语言少,起心动念就少。为什么生病?生出种种的毛病?就从语言多开始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说得多,毛病就会生出来,没有也会变成有。首先从止语开始,所以说修行,大家都要静,不要说得过多。

    我们怎样能够达到静?既能达到我们止语的目的,又能和大众和合去修?有四个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个宝贝,那就是——依教奉行。不管是执事人叫我们怎么做,说你上斋堂——依教奉行;说你去打扫卫生间——依教奉行;说你去领着上殿——依教奉行;说你二堂吃饭——依教奉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依教奉行。包括起床,我们三点钟起床,那叫你两点钟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一点钟起床——依教奉行;叫你不睡觉——也依教奉行;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依教奉行。不光对执事人要依教奉行,在不违犯常住规矩的情况下,每个人对我们说的话,我们都要依教奉行。让我们通过依教奉行来达到无我的目的,去掉我们所有的习气和执着,这个非常好。

    我以前给大家讲过,我在五台山茅篷的时候,在大寮做饭。人家告诉我,说这个砂子多,应该沙两遍。这一遍都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是三点钟起床,去淘米,他们喝早粥,那时候我是不喝,但给他们做。有个师父说,这两遍你就得提前起来去淘米,你不会一点到两点起来啊?当时自己听到这话,心里刚有想法,那个师父又讲了,你不依教奉行吗?我就没话说了,也不知他什么时候知道,我心里常以依教奉行来作为我的一个约束。从那以后,我就天天一两点钟起来去淘米,最后成了这个茅篷起来最早的一位。(编者注:沙米:此处“沙”音shà,通过摇动,使米里的沙子等集中,然后清除出去。)

    所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考虑这个事情对我们有什么损害,也不要考虑大家都不做,为什么叫我做。应该考虑的是我们依教奉行,这个是无价之宝。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个,作为我们每天的行动的准则,那我们这个僧团就会和合,也就会修行了,心就老实。

     

    (十一)依教奉行正知见

    ◎妙祥法师讲述

    选自《二〇〇七年冬授沙弥十戒后的开示》

    时间: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沙弥戒堂

    听众:大悲寺及海城道源寺新受戒沙弥(尼)

    你们出家以后一定要精进努力。主要要做到什么呢?严持戒律。要学戒,要严持戒律,要尊师重道,也就是一句话:依教奉行。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彻底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放下,包括你认为对的也放下,这是个无价之宝。所以说有很多人不认识,认为:“我依教奉行,我什么都放下了,我太吃亏了,我太委屈了。”你要知道,你想成佛必须改头换面,必须把你所有的我执和法执全都得放下,打破了放下,这才行。你不打破,你想重新捏一个,不可能,必须打破。

    你们出家以后要和合、要尊师重道、要依教奉行。你们之间互相也要依教奉行,要互相彼此尊重。不管自己的知见多么正确,也要放下。不要怕自己正确的意见被否定,要勇于被人否定自己的正确意见,甚至勇于被挨骂、挨说。什么叫挨骂、挨说?世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两种说法,实际上那就是教育,就是帮你消业。不认识叫挨骂、挨说,认识了那就是个宝贝,所以我们修行首先把这个宝贝捡起来。

    什么是我见呢?就是你脑子所思惟、所想到的、你所做的一切,这都是“我”。不要认为:“我找不着。我的一半是正确的,一半不正确。”不要这么想,你承认了你所有的都不对,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正知正见。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正知正见是无我、无常、无人相,也是诸法空相,这才是正知正见,除了它没有正知正见。所以你有了我见、我想、我认为,那绝对是个错误,这是修道不可取的,也是一条假路,也是一个化城。你不知不觉就堕落到那里去,所以千万千万记住不要有任何的我见。

    为什么咱们道场反复强调,修行要“依教奉行,不许讲理”?什么意思?就是因为你那个理是我见、是我执,不要有,都把它放下。那有的人就问:“那干脆什么事我都不管,我不说了。”因为你放下了你才会说,说没有这个心,没有我见的心,那是诸法空相的心。这样你说出来了,必然是真理,你不说出来也是真理。所以说我们要求直接入到真理,不要在凡夫这块斤斤计较,像驴拉磨似的,左一圈右一圈还是原地,最后还是在这块。所以说修道啊,这地方特别特别重要。

    我们应该知道,要善于利用我们现在修道的因缘,要知道如何地把握,特别要跟常住和合,特别是依教奉行,应该绝对的依教奉行。现在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知见,对错的知见。再一个就是自私,东西是我的好,别人的东西归我最好。所以修道,那个大的放下了,小的放不下,这就是毛病,这是人的习性。一定要知道:大的我都能放下,小的我还能在乎吗?说什么也得放下,难舍能舍。你舍了这一念,你就证一分法身。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珍惜。

     

    (十二)依教奉行无分别

    ◎妙祥法师讲述

    选自《二〇〇七年行脚前开示》

    时间:二〇〇七年八月十六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学戒堂

    听众:全体僧众

    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来讲,在修行中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依教奉行呢?因为我们的知见都来源于我们的想法——我们多生多劫积累的想法所形成的知见。这种知见,它与佛的知见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说这是很危险的一个地方。

    在修行中,现在人往往都是在修知见,修什么知见?就是把这个世间的知见,有时候换个方式又把它巩固起来了。所以修来修去,没有多大变化,还在世间法里转悠。这个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可怜的,做了很大的努力,而往往修的是自己的知见,只不过换了个方式。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知见破除,不要有自己的知见,没有自己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并没有固定形式,说固定哪个是佛的知见,只要去掉我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

    这个无我的知见怎么来获得?如果从一事、一事,有时候获得也很难。比如说佛定的戒律,有很多方面,但是有时候微细的方面我们可能就没有展开,就不太清楚了。那我们用什么来进一步地把这个戒律弘扬开,能贯彻到实际行为中去?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依教奉行,也就是听话干活。

    有的人说:“师父,你这个依教奉行和听话干活,简直就像那个奴隶主似的,管奴隶的,没有自由。”是,因为这个依教奉行就是不给我们自由,不让我们生起一丝一毫的自由。因为如果给了我们的知见自由,它就会顺着这种方式任意地发展。所以不给它任何的机会,一点机会也不给它,不管好的坏的,都不给你机会。

    我们的知见有时候会打着好的旗号来破坏佛的知见,比如我做这个事情,“我这个是对的,我的想法是对的,我的心是好的。”它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知见。我们在修行佛法中,有时候往往就被世间法迷住了。“你看他做的善法,这对呀,这不挺好的吗?”但是你不知道,它不是佛的知见,所以他修来修去又从原地踏回来了。有的稍好一点,也就修了人天福报,但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所以说,我们要想了脱生死,首先就要破除我的知见,不管好的坏的都要破除,毫不留情的破除,一丝一毫也不允许有。

    有的人说:“师父,是不是太狠了,允许我们点自由吧?”一点自由都不给,包括吃饭、睡觉、上厕所……就什么知见也不给。说我打坐念佛,一切知见都不允许有。这样的话,把我们所有的知见灭掉了,你才会显出佛的知见。如果有了一点知见的存在,它就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就会反扑过来。这个事情跟大家讲,应该引起注意。

    我们修行佛法就是想破除自己的知见,用哪个方法最好呢?我们把戒律总结一下,最好的方法还是依教奉行。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依教奉行,不要挑对和错。我们修的不是世间的东西,我们应该修这个内心。内心依教奉行了,在世间上可能有所损失。比如说这杯水不合适了,师父说:“把它倒掉。”你想:倒水多浪费啊,这留着浇花也好啊,或是别人喝也好。是,你光看到浪费了,你没看到你心里的污染,那个可厉害了。所以得毫不留情的、迅速的把它丢掉,不能有任何知见,认为它好或坏。我们注重的是心,虽然我们损失了水,但我们保住了内心的这片清净,这是我们的根本。不能因为小利而失去了真正的利益,因为我们出家了,不可能去做很多的坏事情,所以得注意小利和大利的问题。特别是这个小利和大利的互相争夺,那是很激烈的。有时候我们往往不认识这个问题,一到具体事物,往往就以利来衡量我们的心,这是不对的。

    我们必须以心易物,不能让物易心。你不能让物来支配你,必须用心来支配你,这是很重要的。要轻物重心,重视这个心。这样的话,我们才知道心物是一致的,不是两个,我们往往把这两个对立地看待,那是错误的。如果你对立的看待,它就会重物轻心。

    如果你明白心物是一致的,你会重心而且并不排斥物,但是也不被物的这种假象所迷惑。只有我们这样不断地舍去财色名食睡,我们才能获得这个心。这个物就是财色名食睡,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上多下功夫。这个功夫怎么下?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

    一个依教奉行,最起码的我们感觉到少了很多的烦恼,麻烦也少了,也不用操这么多的心,很自由的事情。好像是捆住了,实际上是给我们自由,没有任何物质能捆住你,也不允许任何的思想和任何的烦恼来捆住你,就是依教奉行,不再分别了。本来既轻松又愉快,很真实的,但我们内心的习性就不服气,它要反复地发作。“不行,这不对,这哪对?他怎么可以说我呢?他怎么可以批评我呢?他怎么叫我干这个?他怎么不重视我呢?师父怎么又不搭理我了呢……”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在这个分别心上生起很多的烦恼。

    我们想把一个事情弄明白,这恐怕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弄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就耽误了很多的修行,时间不理我们。你克服一个知见恐怕得克服几年才能明白,有的甚至克服到头破血流才明白一个事情。“哎呀,我错了!”当你知道错的时候,其它的知见已经养成了。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增加了很多的矛盾,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我们得抓住一个宝贝,就是从时间上、从质量上、从各个角度来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特别的殊胜,不管我们理解或不理解,我们去依教奉行,这样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有的人是撞了南墙才回头,撞得头破血流的。这个头破血流暂且不说,你得耽误多长时间?甚至几年,甚至半生,甚至这一生。你应该知道,你为一个问题碰得头破血流后再回来,这个事明白了,那个事又形成了,这就不合适了。我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采取的这个依教奉行,它是无价之宝,就是当下解决问题。

    鞍山有一个市长秘书,头几年来过,他看到这个“依教奉行,听话干活”。他说:“这就是赵州茶啊!”他给了这么高的评价。当时说得我也挺震惊,没想到这么一个领导级的干部,他对佛法有这么高的认识。因为我们容易听师父讲,讲过这些事情,怎么依教奉行。他看完了马上就说:这就是赵州茶、云门饼。所以说,咱们的特点也就是依教奉行,大家不要轻视它。

    编者注:赵州茶、云门饼是禅宗两个著名的公案。有人前来请教赵州禅师如何参禅,赵州告诉:“喝茶去!”这就是“赵州茶”的来源。比如《赵州禅师语录》载:赵州见一僧问曰:“汝曾到此不?”僧云:“曾到。”州云:“吃茶去。”又问一僧云:“曾到此不?”僧云:“不曾到。”州云:“吃茶去。”院主问:“曾到不曾到如何都吃茶去?”州乃唤院主。主应诺。州云:“吃茶去。” 赵州茶并不是真让人去喝茶,而是告诉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去想,当下就得到你的自心。禅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解释的,只要有所言说,就落了文字相。所以说:千言及万语,不如吃茶去。

    而云门禅师常以“饼”来开示,此公案称为云门饼,与赵州茶并称。比如有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答:“胡饼。”(“胡饼”为胡麻所制之饼)云门禅师又常掂起一块胡饼考问学人:“是什么?”学人无论答是与不是,都属于错误,此时只能意会,是无法言说的。所以说,无如一个胡饼吃却了事。

    所以说,我们在行脚的过程中,就是依教奉行,不要有自己的想法。说:“我背着包,累了、沉了,师父你赶紧歇一会儿吧。”师父说不歇那就是不歇。“师父,你看我坐的时间长了,赶紧走吧,天快黑了。”师父说不走那就不走。他说:快下雨了,咱找个地方。师父说不行就是不行。什么都不以你为主,因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起作用,所以师父不能随着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走。本来就是一个修行过程,但由于我们不理解,而认为:“哎呀!出来真憋气。”实际上,不憋气你不会成就的,所以必须要憋气。

    这个依教奉行在行脚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关,特别是背着大包,师父的脚还疼。“师父你要是脚不疼,说不定我们走得很快。”也未必,因为一切都在因缘之中。我脚疼也好,走得慢也好,它不是我想慢走,是大家共同业力所形成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埋怨也没有用。你埋怨只是自己起了分别心,你不知道师父就是你的一部分吗?就像蛇似的,前面有个头后面有个尾,你是尾,我就是那个头,实际上两人都是一个,这是一致的。

    所以说,在行脚过程中也好,在平时也好,不要起任何分别心。我们只有不起分别心,我们的心才会去掉自己的知见,所以我们要在去掉自我的知见上下功夫,一定要从这开始,别的路你是走不通的,你走啥路也不行,目的都是一个。比如说坐禅,坐禅我们叫静虑,为什么呢?就是去掉我的知见,不要有“我”的想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去掉。

    六祖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善恶都不允许思。你有思,思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就是世间法,就是生灭法,就是妄想,就是无明,所以不允许你有任何思。当然了,我们在坐禅时可以这么用功,我们一旦不坐禅的时候,我们的功就用不上了,特别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做,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关键。不要把这个禅定荒废了,死在这个坐禅上,要用在日常的所有事情上。特别是人事上更得用,我们最大的斗争可能就是在人事上的斗争,互相之间的斗争。你说一句话我说一句话,你这种看法我这种看法,这是我们最大的弊病,必须在这个上面用功。

    禅定禅定,不是你坐禅就是禅定,是通过坐禅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定力和悟性,再把它用到实际中去,来破除我们的幻相。我们不能老上当,应该把这个禅定用在当下上。就是说,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都要破它,逐渐地破。为什么在当下破?因为一个念头有无数个刹那,不在刹那上下功夫,你永远破不了无明。但是我们抓不住这个,那我们就抓住粗的,在我们每个念头上下功夫,念破了,刹那就会逐渐地停止,逐渐地减慢。它减慢了,我们逐渐地就抓住它了。(编者注:刹那,翻译为“一念”,经中说,我们一弹指之间,即已含有六十个刹那。又言: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

    也就像参话头,我们参到前面去了,参到话的前头。什么是话的前头?就是无明刚要起来的那个头,就抓住它的头,一下子就把它抓住了。抓住它了,我们就成就了;抓住它,我们就开始不顺着烦恼去走。所以说,这个依教奉行对我们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依教奉行就说到这里。

     

    (十三)依教奉行修心性

    ◎妙祥法师讲述

    选自《二〇〇八年二月为宝林寺尼众开示》

    时间:二〇〇八年二月初四  

    地点:辽宁省大石桥市宝林寺  

    听众:宝林寺内尼众约三十多人

    比如说,一个人安排你去做事情,或是要求你做事情。这个人甚至不如你资历高、修行也不如你好。但他确实要求你去做这个事,说:“那个地你给扫一下子吧。”或“那个水你给倒一下。”本来这些事情并不是你的份内事。他正好看你走到那里,或在当场他就要求你了。当时你可能起心动念。因为一个是他不礼貌,一个是我资历比他高,另外又不是我的份内事,为什么要要求我?这时候我慢起来了,不敬也起来了,这时就不行了。甚至说:“这个事情你自己做吧。”或是勉强去做,它都会引起思想的不平。

    如果我们有一句得体的话,这个事情就灭掉了。比如说“依教奉行”。不管谁说了,自己都“噢,依教奉行。”当你说依教奉行,对方呢?可能会很吃惊,“你看人家老资格,对我都依教奉行。”对他也是一种教育,以后说话他也会加小心。另外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约束。不管是谁说,我都依教奉行。

    这个依教奉行就是什么呢?不让起心动念,就是六根回收,不要分别。所以说依教奉行就是修心,也就是修自性,这个方法非常好。当你说出“依教奉行”的时候,心就再怎么不平,它也会暂时被抑制住,它也不会发作,不会造业。就给你倒出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去反思、去忏悔,不至于一下就造业了。一下造业你就挽救不回来了。另外,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养成一个习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无我、就是去掉我执。这个方法非常好。遇到毛病,一个是要这么处理,要检查自己;另外对自己所有的缺点还要有个正确的看待。

    什么叫正确的看待?既发现自己的缺点,又知道自己在进步,要鼓励自己。不要一个劲地责备,“我无始劫有什么什么想法;财色名食睡我都放不下;而且我这个烦恼也放不下。”这些话,要从究竟来讲,确实我们还没放下。但从目前的修行来讲,我们已经开始放下了,已经开始清除不少了。但是由于我们过分地责备自己,它也会造成一种对自己的信心不足,甚至悲伤,也不行。也要鼓励自己,“我今天比以前强多了,我现在生起一个欢喜。同时我对自己的毛病更应该不断地去掉。”要不断地鼓励自己,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振作起来。

    过去禅宗祖师有一句话就是说:“你不知道你是在魔窟里作鬼计。”就是你在魔窟里,在做活儿,就是在那里乱鼓捣,实际你做的这些都是魔业。我们就是这种状况。这个问题如果看不清楚,你就不知道恳恳切切去念佛,也就不知道我们怎么去修行。如果这个问题你能看破了,就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应该怎么修行?不应该贪恋世间的所谓的一切好和坏,不能凭着我们的思惟来决定任何事务。

    为什么叫你们依教奉行,不要随着自己走呢?就是去掉你的知见。有的认为:“我那不吃亏了吗?”他还在这里鼓捣事儿。吃亏?外面吃亏里面占便宜啊。你外面不吃亏,里面的便宜就没有。你外面要便宜了,里面肯定吃个大亏。你贪恋一点,里面就亏一点,所以不能贪恋,一点都不能贪。你真正想达到我们的修行目的:了脱生死。你必须从戒开始,这没有疑问。

    不光我们到这一代没有疑问,就后代只要是你想成佛,这就没有疑问。你不想成魔,你就这么走,这没有错的。不光释迦牟尼佛这么讲,就过去七佛、万佛,佛佛都这么讲,不会有别的讲法。说:“哪个佛说了,就光修定得了,就不用修戒了。”没有一个佛那么说的。佛在这个问题上非常严肃的。佛的戒律由佛来亲口定,菩萨不能定,罗汉不能定,谁都不能定,只能佛定,为什么?就是这个戒律太重要了,它是根本的东西,如果抓不住这个,你就抓不住根本。

     

    (十四)依教奉行无上法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为大居士开示》

    时间: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辽宁省大连、鞍山等地居士约九十多人

    一居士问:自己没有主见,总听别人的,是好事吗?

    我觉得是好事。这个没有主见啊,就是“主见”。但是你别耳朵太软了,人说坏事你也去做去,那不行。人家说偷银行你也去偷,那不行。只要是正事我都听。

    什么叫主见呢?有的人认为:我的思惟,我的决定那就是主见。那是狭隘的东西,那是个人知见。真正的主见是大家的意见。因为他没有自己,大家就是我,谁说我都听,那就是我。哪个小孩说的那也是我,一个小虫说的那也是我。所以我说依教奉行,就是说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是自己,都是自己法身的一部分,这就是主见。

    有时候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较吃亏的地方。你吃亏,那谁占便宜了?你这面吃亏了,心里占了便宜。你吃亏,他便宜了,他不就是你吗?就像左手和右手的关系,那你右手拿东西给了左手,你说这个就给别人了吗?这不还是你的吗?只不过手和手换了一个方式而已。你以为右手是你,左手就不是你了?我们往往就容易犯这种错误,最没有意义的就是这点。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我们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就会发现,真正的主见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真正的主见。

    一居士问:初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听话干活吗?那不明白道理怎么办?

    学佛法,什么是佛法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为了去掉我执,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说我们要学习佛的理论?学习佛的理论,不是理论能成佛,是通过学佛的理论,而去掉我们所产生的知见,也就是去掉我执,不要老有“我”,不要有“我”。所以说佛的理论,这个道理是为了去掉“我”。

    那听话干活是什么?是最直接的理论,不用理论的“理论”。听话干活,不允许你思考,不允许你再进行思惟,去讲理,而不讲理就是听话干活,而把你就忘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受不了“你看我存在也没有价值啊?人家没拿我当回事。当牛当马似的,想往哪牵就往哪牵,想用一下就用一下子。”实际上你不知道,这正是去掉你对你的身体,和所谓你的贪恋,也就是说你对这个外壳的贪恋。

    他就把这个外壳当成“我”了,外壳受一点损伤,累一点他就不干了,所以他就离不开这个外壳。对外壳越爱护我执越深,越爱护我执越坚固,所以说他怎么能了脱生死?所以佛在《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你怎么去掉我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依教奉行,听话干活,这就是最深的道理。但是要给你把这话说破了,给你讲道理,对你的作用反而小了。有时候不讲,就是听话。你愿意在这修就修,你想修就这么修,不讲理,和尚就是不讲理。就让你当牛作马,你愿意当就当,你不愿意当就回去。

    为什么不讲?一讲,反而破坏了这句话的内涵。所以说,它是成佛最好的一个方法。它让人有时候很难接受的。一天两天行,等到疲劳不堪的时候,师父告诉你:“你去把那事做了。”那也行。等到事情做了很多,师父还得批评你:“你看你怎么没做好啊?”你看那么多人都没做,师父都不说,就他做,还说他。那师父是什么意思?是去掉你的执著,在成全你。但他没把这个依教奉行当回事,没把这个听话干活当无价之宝,所以有时候生气了,有的就跑了,最后失去机会。

    过去有一个船子德诚,撑船的时候已经开悟了,他撑船是为了度人。曾经有一个禅师,后来也成为一代祖师,去向他请教佛法的问题。他俩在河上见面了。他上船子德诚的船上去。

    上船以后,那个开悟的船夫就问他:“什么是佛法?”因为他学的是教理,能讲出很多佛法的道理,他就要跟他(船子德诚)讲,佛怎么怎么回事,从理论上讲。刚一讲,这个船夫拿桨,一桨就给他打到水里去了。打水里了,一会从水里浮出来。又问他:“什么是佛法?”他张口又讲,刚一讲,又一桨给打水里去了。浮上来他还讲,还打。三打两打,他就不敢上来了。

    “这不要憋死吗?”后来没办法又上来了。浮上来以后,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他说什么也不讲了。不讲了,这时候就开悟了。后来就把他扯上来了,说:“你走吧!”他来请教佛法,这几分钟就完事了,完了,就这几桨就完事了。

    后来他走到半道,说:“佛法这么简单吗?不能吧?”他就回头瞅一瞅这个船子德诚。船子德诚知道他不放心,还以为佛法哪能这么简单?船子德诚就把船弄翻了,跳河自杀了。但他不是真自杀,可能在水底潜泳就跑了。但他一看,船也翻了,人也掉水里了,“这就告诉我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一句话。”什么话?“不是语言,就是把你嘴闭上。”没有人相,不允许任何思惟,你任何思惟都远离了佛法。

    所以佛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佛讲得很明白,你那个知见,就是一个生死的壳子,所以必须把你知见破掉。我们的听话干活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破掉你的知见。但这些话,这是因为你们来了,给你们讲。要出家人来,不给他讲。讲完他知道了:“啊,我就想听话干活!”效果反而就不好了。你看船子德诚以后再也不在船上度人了,都知道他要拿桨打人,都往水里猫着,它就没那效果了,是不是?心里有准备效果就不好了。

    所以这个“听话”呢,给你们讲的目的,就是说你们在平时做事情别分别。小孩骗你,你也接受,大人骗你,你也接受。谁能骗谁?天下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它能骗你吗?所谓的骗,是你害怕被骗而已。换句话说也就是:人骗你,天不骗你。唯独你的妄心能骗你,你只要真心相信别人,永远不会受骗的。

     

    (十五)依教奉行恭敬心

    ⊙妙祥法师 讲述

    选自《二〇〇七年对沈阳、鞍山等地居士的开示 》

    时间: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四  

    地点: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沈阳地区、鞍山地区、(营口)大石桥市居士约四、五十余人

    问题二十一:请问师父,如何报答师父的恩情,如何培养并时常保持自己的恭敬心?

    如何报答师父的恩情?就是严持戒律。因为佛说的,以戒为师。师父就是戒,戒就是师父。以戒为师,严持戒律,只要你持戒,就是报答师父的恩情了。

    如何培养并时常保持自己的恭敬心?主要还得培养依教奉行。师父叫怎么做,就怎么去做,不要讲理。有时候我们的恭敬心很大,但有个毛病,就是好讲理,老有自己的主见。有了自己的主见,师父的话他就不听了,所以他的恭敬心就没了。如果你老是保持依教奉行,这个恭敬心会时常存在的。

     

    (十六)依教奉行是真行

    ◎妙祥法师

    选自《如履冰霜——护持篇》

    时间:二〇〇六年三月十八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大悲寺内及道场外护持居士约一百多人

    作为我们佛教徒一定要认清善知识,作为我们的依止。这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关,而且必须选择。我们选择了以持戒为主,还有他的知见。他的知见就是无我,一切都顺从佛的知见,没有我的知见,一切都是以持戒为根本、为基础。这就是佛的知见。以头陀行为基础,这也是佛的知见。

    我们居士应该以这样的善知识,作为我们的依止。我们团结在这样的僧团周围来修学佛法,我们就不会偏离。作为领导阶层的居士,更应该注重这样的善知识和僧团,应该虚心请教、护持。因为一个正法的出现将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诽谤,想毁掉它,作为我们有能力的居士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护持。它不但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佛教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类的问题。为什么有很多的灾难?就是因为佛法不兴。佛法不兴的地方,知见混乱、戒律不清净、外道多,所以说必然会导致灾难。

    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下一步就应该去做,要行解并重。为什么要把“行”放在前?就因为根据末法众生的特点,在“解”上下功夫,他不肯去“行”。不管哪条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行。他把“行”定为外道,他把“行”定为无益之苦,也就是无益苦行。用这个帽子,来打倒一切,为自己找出种种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过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毁犯、诽谤佛法,诽谤佛的修行。他把这个无益之苦和修行必须要经受的一种苦修,作为一个问题来讲。

    佛是反对无益之苦,但无益之苦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折磨身体,心外求法的才是无益之苦。比如吃狗屎、睡钉床,像畜生一样,把身体搞得非常疲惫,甚至是滚炭灰等等,这称为无益之苦。有的把日中一食、不摸金钱,他也说成无益之苦。佛在《阿含经》里说:日中一食和不摸金钱,我永远赞叹。赞叹日中一食、赞叹不摸金钱,即赞叹我。有人毁犯日中一食、毁犯金钱戒,即毁犯我。所以说佛在这里已经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开示,教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这些原因,就要在“行”上下功夫。不是嘴上说,要行。怎样去行?要去做,每条都要做到。作为居士,尽我们的能力去行持。特别是大石桥的居士也好、本溪居士也好、还有沈阳居士等等都做得不错,还有大居士,都是真心实意来护持佛法。而且到这里都是依教奉行,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做,而且心甘情愿地在寺院里做任何劳务,无怨无悔。有的甚至身体有病了,回去养一养,好了,再回来,不给寺院添任何的麻烦。在这吃日中一食,有时候还供养寺院,还要做事情,确实很难得。特别是他们对师父的尊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就是“行”。                

    首先“行”就是依教奉行。对师父说的,无条件去做,理解也做,不理解也做。有很多的居士,比如说海城的居士,有的想发心做幡,就拿了好几个幡。师父说哪个好,他就说哪个好。他不参与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依教奉行。所以说这样佛法就会兴盛。

    所以说要“行”,首先要做到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看起来似乎有强迫性,又有它的盲目性。表面看是这样,但是它内在的涵义就深了,它的内在涵义就是放下我。因为佛讲过,我们不证到四果阿罗汉之前,我们的知见是错误的,不可相信的。所以说我们的想法是不能相信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教奉行。如果能做到依教奉行,就能够不断地行持这个“无我”。这个“行”是很重要的,同时要受很多委屈的。

    我们这里的居士,做得还是不错。不管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开车也好,包括清除外道也好,都是尽全力。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师父怎么说,他就怎么做,没有条件。说白天做,他就白天做;说晚上做,他就晚上做。确实值得欣慰,这就是“行”。

    首先,作为我们居士的“行”,就要依教奉行。你的心只有在不断地依教奉行下,放下我执、我见,这样佛法的知见就会逐渐地进入了你的知见,代替你的知见。在我们放下的时候,也是有它的痛苦的,不是都心甘情愿的。虽然自己努力要心甘情愿,但做起来,那个心就不听使唤了。

    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依教奉行的问题。过去在碧山寺做饭,他们那有早粥。其中有个师父就告诉我,他说:“你看早晨的粥剩很多,一剩好几桶,你明天不许剩早粥!”我刚想说点儿什么,他就知道我的习惯,说:“依教奉行。”我就啥话也没有了,“依教奉行。好,依教奉行!”它这个吃饭哪,一百多人,有时候三百多人。你说叫我做粥,还不允许剩,这就是挺大一个事情。就是一人一碗去量,恐怕也量不准,因为人数不定。说不定早晨又增加人了,说不定晚上又走人了,根本就没法定。有的也可能今天多喝一碗,明天少喝一碗,都没法定的事。

    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首先第一个办法就是依教奉行,我得去做。第二个是想办法,怎么想,办法也没有想出来,想来想去就把这个事给忘了。第二天早上淘米还想着呢,“这米多一点少一点,这怎么量啊,是不是?人数不知道,究竟每个人喝多少还不知道。”后来把这个事就淡忘了。等着这个饭也做好了,大家也用上了,最后收拾这个桶的时候,就是连桶底的扫起来还不到半碗。大家挺满意,意思:“你看看,你还真依教奉行了!”我心里很惭愧,实际上我什么都没做,既没多添水、也没多加米,或少加米,而且把这个事给忘了。为什么忘了呢?就因为事忙,也没想出个好办法。虽然没有想出好办法,但我有个依教奉行的心。由于这个依教奉行的心,这个事情就做得很圆满,圆满到已经超过我们人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这就是依教奉行的好处。

    所以说“行”,第一步要依教奉行。不要为自己辩解,不要为自己的困难提出种种的条件。我们没有任何条件,只有依教奉行,这个很重要。比如大石桥居士,他们经常要往这走。听我讲了行道以后,他们就发起这个心,每个月都要走。答应以后就一直坚持走,一个人也走,多人也走。至于走得好不好,他们并没有考虑,但他们是依教奉行。他们不断地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一个成绩。现在还在坚持走,大概有两年了,还在走。这就是依教奉行。

    因为我们的知见有时候会随境转,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它就不随境转,而是境随心转。所以说“行”,我们有正确的行法,首先要依教奉行去行。这里依教奉行的事情很多,包括种种表面看来不如法、不如意,甚至是不应该这么做,但我们行持以后,反而变得如意了。是这个方法对头了吗?不是。这个方法可能不对头,但我们依教奉行的心,它对头了。我们抓住了它的根本,抓住了它的源泉。

    依教奉行,就是去掉我执、我见,就是心在转物。所以说这个“行”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不光僧人要求“行”,居士更应该依教奉行。因为我们到僧团里,就是为僧团服务的,要维护僧团,来进行修行的。修行就得无条件地服从,但并不是盲目。为什么说不是盲目?我刚才讲了,不有八条善知识的标准吗?以这八条善知识的标准,你应该先观察。观察以后,认可了以后你再去做,这样就不容易在这里再后悔了,这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了,有一些人还特殊,他不用观察,对任何人他都依教奉行,这样就更好了。但是你必须得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是一点原则没有。但是错我也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叫它变成对,你得有这个能力。所以说“行”在佛法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法在于“行”。因为“解”和“行”本来是一个,“行”了才是真“解”。如果能“解”不能“行”,那并不是“解”,那只是口头的功夫,世间讲叫“嘴把式”。能说不能做,什么用也没有。如果能行,虽然不会讲,但你也在讲,因为你的心里清净就是讲法,你的行持就在讲法。以身示法,那才是真“行”,也是真“解”。

    所以说,我们必须在这上多下功夫。比如说,在领导岗位上的居士应该怎么去做?也是要严持戒律去做。比如说吃素的问题,有的在机关,有的在企事业单位,想行持佛法。上食堂都吃鱼、肉,还有其它荤腥的东西。你要去了,你要说:“我要个素菜。”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别人有笑话我们的,但是作为我们来讲,既然认准了佛法是我们解脱之道,那我们就要拼一切努力,要去做。首先是依教奉行去做,你别考虑这个食堂能不能给你做素菜。你要考虑食堂能不能给我做,之后我再“行”或不“行”,你那个“行”已经不真实了,已经打了折扣。你认为食堂不给你做素菜,你就不“行”了,说明你那个依教奉行的心已经不是百分之百了。所以说,你心转物的能力已经减弱了。

    首先,我们肯定要做,但怎么做?要在做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比如说我可以买饭不买菜。菜呢,可以带咸菜,或是早晨自己做好了,带在饭盒里,也可以。有人说,“那菜太凉了,已经不好吃了,长期吃会有病的。”这就是我们的知见。过去我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是为了吃素,到工作岗位的时候带饭盒,带饭还要带菜。但这个菜,原先想肯定凉了,当我去吃的时候,这个菜和原先不一样,特别的好吃,有一种清净,我自己还不相信。过去的老同事,那天就有一个来了,我就给他说:“你看我这菜做得好不好?”他吃完,说:“真怪,你这菜怎么这么好吃?”这一下证明,我那个菜不一样。不是我会做,是这个依教奉行去行所带来的,因为这个行能转物。

    所以说,不好也变成好的了!大家可以这么试验一下,还省钱,还省事,还不招别人知道。我自己带个饭盒搁哪一搁,悄悄地就把这饭菜吃了。有一次,因为吃饭的时间,他都开饭晚,要过点了。而且熥饭的时间,取出来也要过点了,提前不给你开。后来我就没有去采取这个办法。既然你不能满足我的条件,我就搁暖气上熥一熥,能熥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甚至不行对着凉水吃就可以了,无所谓的事情。事情呢,由于这么做又起变化了。单位领导发现以后,特意告诉人上街买一个好水壶,带响的那种水壶,专门用电炉子给做热水,好给我烫饭吃。所以说,这个就是我们“行”所带来的好处。你想苦修,他们马上就帮助你,使你能够圆满。

    所以说“行”——“说苦实不苦,甘露在其中”,这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妙用。我们通过这个知道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说“佛法在于行”。这个行不光是说我们这些事情要做到,同时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行,不要说大话,要讲实话,修到哪讲到哪。

    原先在九五年走到秦皇岛南达寺的时候,有居士来问法。还有老师拿着笔来记录等等,围了一大堆人,其中还有一个法师在床上坐着,非要问我,我就给他们讲。我所讲的都是小事情,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睡觉、怎么去不分别,而且自己做到哪、有多大的体会,就说多少。书上的、经典讲的一句也没有讲。有时候那个话已经到嘴边了,马上就要说出来了,但是又把它咽下去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不是我行持出来的,我没有更深的体会,所以我不要去讲。那是别人的,我讲,只讲我那点体会。

    最后讲了半天,上面那个法师听烦了,就接过来了:这事多简单!佛法就像你把灯的开关一打开,不就完事了吗?哪那么些啰嗦事!他讲了一个可能是顿教也好,直接也好,确实很干净利索。但是大家也没有去听,还围着我问,我就更惭愧了,越讲越小。最后领着大家上外面走几圈,这个走道怎么走,我尽给他们讲这个,除此之外不讲。但我有个体会,我觉得我能踏踏实实地去做人,踏踏实实地去活着,而避免了这个虚妄。所以说我们在“行”上一定要这样。不管是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是在领导岗位的居士,都要踏踏实实。因为什么因什么果,你夸大一分,就会有一分虚妄的果产生;你实在一分,就有一分实在的果等待着你。

    就是说“行”,要老实行、真实行、不打妄语去行,不要说大话去行。如果需要引用佛经的,必须讲明这是佛所讲的,不是我总结出来的;或哪个大德说的,不是我说的。那个小问题是我说的,有错误是我的,不是大德的也不是佛的。这样我们不断地在嘴上要“行”,身体力行,处处都要有一个真实,这才行。

    所以说以“行”代“解”,这个很重要。有一次行脚从山西叫什么原经过,忘了。路过那个城市,旁边有个宾馆,工作人员都在打扫卫生。我们一看打扫卫生,赶紧低头过去,离得挺远挺远就低头过去。我们在路那头,他们在路这头,看不清楚。当我们低头过去也不回头瞅的时候,其中有个人就高喊:你们大家看,这和尚连一眼也没瞅我们,这才是真和尚。

    所以说你不必去讲,人家就生起了恭敬心。人家说你是真和尚,这就叫“解”。他知道真和尚,他将来就要当真和尚,这就叫度人。我们注重的要以身示法去度人,这个是很重要的。末法时期为什么末?就是人们停留在嘴上,而不能以身示法,它就末了。不是法没有,是我们停留到嘴上而成为没有。

    有的人现在往往都用那个念佛机来代替嘴,连嘴都懒得说了,就拿个念佛机,用机械来代替,这就是我们的“行”。所以说,离佛法的“行”越来越远了。叫他站着念佛,他都不爱念,坐着念佛他也不念了,最后他什么也不念了,就搁耳朵听吧。听,他可能还看电视,干别的。这个已经变成机械化。恐怕要往生的时候,就算机械能去,他都不见得能去。因为机械在“行”,他没“行”。所以说,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误认为这么做就已经在行了。这是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他对什么是“行”不清楚,误认为这就是“行”。

    我们的行必须落实在行为上。落实在行为上有什么体验呢?那就是苦行。所谓的苦行就是“行”,因为“行”,必然有它困难的地方。有的人把这种行称为无益苦行,这是很危险的。这是有益的,我们必须去做,你做了它就不苦,你不做才苦呢!

    所以说对停留在嘴上的人,它就是苦行。如果你把它变为实际行为,那就是乐。那是法喜,那充满了清净、自在和解脱!我们必须要注重解行并重,也就是以解代行,以行代解,解行并重。当我们解释一个问题,必须用你行的体会来解释。

    比如说看经书。有很多人看经书的目的,是要把经里的内容背下来,背下来做什么呢?要给别人去讲,或等待别人来提问题,他是这个目的。争取的是第一,争取别人的认可,他认为这就是“解”。这有没有效果?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它这里也有很多的弊病。因为浪费了时间,浪费了机会。因为修行佛法每一天都是很珍贵的,那都是我们不断地修持和多生多劫的努力,才有今天这点儿因缘来修行,是难遭难遇的。我们把它浪费了就不合适了,应该真正地去解。

    怎样去解?我们不要把它作为将来给别人讲的本钱,应该作为自己对治自己毛病的镜子。也是通过它,就像铁杵磨成针,一个磨石似的,不断地摩擦,要把自己磨细,磨成有用之才,要把心里的污垢去掉。不要看得过多,看一段,看一小段,或几句话,看看自己明白不明白。但不用你这个思想去猜测、去对比。你猜测和对比,已经远离了这一句话,因为佛法不是猜测、不是对比。

    佛法就是直心为道场。什么是直心?不用分别心,这才是你的道场。你离开这个道场去修行,就离开了佛法,你修了世间法,所以不要用分别。你就看这段经,我明白我就明白,不明白就不要左引证右引证。“什么意思?它和萝卜比会怎么样,和地瓜比怎么样,和苹果比怎么样?”你不要去比喻,也不要想象。不明白我就放下,我再看,反复看,就是往你的心反复地摩擦。擦来擦去,可能你的知见并不明白,可能你到现在也不明白,但你的内心已经明白了,你的智慧已经生起来了,这是真明白。用功要用在刀刃上,不要用在分别心上,我们的解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基础虽然很殊胜,但是也很闷。有时候憋得胸也难受,眼睛也难受,又不让看解释,还不让去想,不让左引证右引证。但不是说一点都不想,而是你明白就明白,所以说这个就很重要。

    修行方法你掌握正确了,佛法很快地就要入心,再配合你的戒律,配合你的苦修,必然有开悟那一天。否则的话,因为你的路头都不会使,在哪用心都不知道,你怎么来求开悟,求正解?你所谓的明白,无非是这个知见,鹦鹉学舌一样,突然有点感受,以为这就是明白了。我们这已经堕落到世间里了。佛法是出世间法,是远离世间,也就是远离了我们的知见,才有佛法。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