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作家协会:名师轶事?杨伯峻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32:57

名师轶事 杨伯峻先生

2011-6-24 11:22   来源: 海峡都市报    共 0 条评论

齐裕焜(福建师大教授,现居福州)

    我们《古代汉语》是杨伯峻先生教的。他是著名学者杨树达的侄子,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又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成为“黄门弟子”。解放初,他曾任湖南《民主报》社长、省统战部办公室主任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1953年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教我们的时候是副教授,他教古汉语是用他刚出版的《文言语法》做教材。他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古汉语中“被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讲解,我们深受启发。时隔50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杨柳岸晓风残月”,他那带有湖南口音抑扬顿挫的朗读,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1957年6月底,杨先生给我们出卷子,考《古代汉语》,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可是过了一个暑假,当我们回到学校时,听说他成了“右派分子”,调到兰州大学去了。戴着右派帽子去,日子当然不好过,甚至连著作的署名权也被剥夺了,他的《孟子译注》出版时,署“兰州大学中文系编写组”。直到1980年左右,中华书局致函兰州大学中文系,要求作者改署为杨伯峻。当时我主持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工作(我1965年分配到兰州大学工作,1983年调到福建师大),召开全系教工大会时,大家一致认为《孟子译注》本来就是杨先生的著作,当然应该署他的名字,所以1982年以后出版的《孟子译注》都是署杨伯峻的名。

    因为我后来在兰州大学工作,对杨先生在兰州的悲惨遭遇,就有所了解。1959年到1960年,全国处在极为困难的时期,而甘肃省尤其严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荒唐的口号就是甘肃提出的。“共产风”、“浮夸风”,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更为恶劣的是欺上瞒下,说农业大增产,粮食大丰收,直至农村饿死不少人,城市里也以野菜充饥,这时谎言才被戳穿,中央撤了省委书记的职,紧急从新疆调运粮食急救甘肃。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时候杨先生得了重病,生命垂危。1960年,周总理知道这个情况后,把他调回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这位杰出的学者才得以重获新生,杨先生后来又有《春秋左传注》等重要著作的出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