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政府官员:李强:人格培养与知识训练缺一不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40:04
李强:人格培养与知识训练缺一不可
2011年04月06日12:31经济观察报[微博]李强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3月20日上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经济观察报》合办的第一场观察家论坛“高教改革与通识教育”在长江商学院北京校区举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李强,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刘东,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课教授吴飞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由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首席教授高全席主持。高全喜院长首先对出席当天论坛的嘉宾们表示感谢,同时回顾了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知行文科实验班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学院发展状况引出了“高教改革与通识教育”的话题。接下来,李强教授从韦伯所讲的克里斯玛教育出发,全面而独到地阐释了他对于通识教育含义的理解和感悟,即培养一种兼具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精神品德并提供工具,实现人生,同时他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提出了自己具体的想法和建议。刘东教授进而以“通识、通才、通人”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激情澎湃而又幽默风趣的讲话风格将论坛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通过和实验班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密切交流和接触,作为讲课教授的吴飞则结合同学们的发展特点,对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发表了看法,同时归纳出当今社会对于通识教育的几个误区,以另一种方法阐释了他的通识教育见解。李强:人格培养与知识训练缺一不可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通识教育,我想从人格培养与知识训练两个角度谈谈我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在讨论通识教育的价值之前,我想先一般化地讨论教育的目的。马克斯·韦伯在论及教育时,曾有过这样的分类:“就教育的目的而言,历史上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类型:一种是要唤起卡理斯玛(Charisma,亦即唤起英雄品质或神话天赋);另一种是传授专门化的技术知识。”如果我们将韦伯的独特术语转化为中国人熟悉的术语的话,那么,唤醒卡理斯玛的教育就是人格教育,而专门化技术知识的教育就是知识与技能教育。 用韦伯的卡理斯玛来表述人格要比人文精神更为广泛,它至少包含广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方面。 关于人文精神这几年的讨论已很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我这里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以一种狭隘的方式理解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理解为知书达理、温文儒雅、待人礼貌、诚实正直。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还有另外一些美德,如超强的毅力、英雄气概、正义感、为伟大事业的牺牲精神等。古希腊有所谓节制、勇敢、智慧、正义诸美德的说法。这样一种人文精神也就是今天共和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公民人文主义精神,它比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更为宽泛,更为丰富。 除了宽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外,理想的人格还应该包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主义。对唯科学的科学主义是应该拒斥的,但是科学精神是应该着力强调的,尤其在今天的教育中更应如此。 我这些年接触了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和学者,觉得我国的教育对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是相当不够的,许多人在讨论问题,包括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时有太多主观臆断,缺乏严格的逻辑、缜密的分析、详实的资料、扎实的数据。其实,这不仅是今天的现象,而且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缺失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100多年前,当严复等优秀思想家倡导革新时,很注重引入西方的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严复曾抱怨,和国人讨论问题,最大的困难是许多人不进行严格论证就做出判断性结论。他批评道,“盖学术末流之大患,在于循高论而远事情,尚气矜而忘实祸。”他概括西方文明的命脉,亦即西方近代成功的秘诀为“不外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为公”。这两条后来在五四运动时期发展为科学、民主两个口号。正因为严复对科学精神有如此认识,他将很大精力投入翻译逻辑学,他希望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思维方法,每立一论,都应概念清晰,逻辑严谨,有理有据,不信口开河。 我觉得,这种严谨、求实的精神是优秀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希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到概念清晰,逻辑严谨,要对事实进行严肃观察。什么叫科学?用休谟的话来说,就是要找出因果联系,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因果联系,严复在翻译外文典籍时,曾专门翻译过社会学,目的是改变人们在讨论社会政治问题时的思维方式。譬如,当我们探讨国家改革应该走哪条道路时,首先必须分析选择什么道路会导致什么结果,必须要研究因果联系,而研究社会问题因果联系最重要一点就是社会科学。 如何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人格?我觉得通识教育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有许多相关的因素,绝非学校教育可以完全做到。但是,在学生的教育中强调通识教育,有意识地使学生接触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既包括通过阅读伟大著作的方式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也包括学习严格的科学知识,最后达到一种提升一个人人格的目的。如果我们接受古希腊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说法的话,通识教育与兼备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的美德应该有一定联系。 通识教育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给我们的学生一些工具,使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能够更快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人。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纷纷推出本科生教学的改革方案,试图改变传统本科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在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这一改革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符合国际教育的潮流,适应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是1950年代确立的。这个教育体制的产生具有若干背景。这种体制的典型运作方式是,国家计划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人才需求制定计划,各大学根据计划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人才计划制定得十分详细,何时、何地需要何种专业人才都由计划详加规定。 这种教育体制尽管为当时的工业化培养了急需的人才,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有相当大的弊端。最大的问题是,它将大学教育和从事某种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削弱了传统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训练功能。这种情形最极端的例子是,把职业训练功能当作大学的唯一功能,从而将大学变为专科性质的学校,这在许多工科及专科性大学尤为明显。 最近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与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而言,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工业社会向某种形式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大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必须自己找工作,而且必须根据工作环境与性质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由于劳动力市场工作类型具有不确定性,一个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也才能有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 关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西方有诸多研究。后工业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在工业社会,工业是最大的就业行业。在相当一个时期,西方社会第一、第二产业雇佣的劳动力大于第三产业雇佣的劳动力。工业生产劳动力的特征至少可以归纳出几点:第一,工业产业雇工所需要的技术比较专门化,因此对职业训练的要求比较高。第二,工业产业的雇工的工作一般比较机械化,它需要的主要素质是精确,而不是创新。第三,工业产业雇员的工作一般比较稳定,一个人终身从事某种职业的机会很大。这种特征也使职业训练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从事第二产业的雇工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大下降。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的研究,1970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雇工约占就业劳动力的一半。到了199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雇工只占30%,第三产业占70%。而且,近十年来,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当然,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仍然面临实现工业化的巨大任务。不过,就高等教育而言,我们今天培养人才也必须考虑到后工业社会的挑战。第一,全球化的经济秩序使中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面临的是以后工业化社会为特征的世界,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时面临的环境是后工业化社会的环境,我们的人才必须有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竞争的能力。第二,即使在中国,现在,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也出现在第三产业。 这种就业形式的改变对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提出新的要求。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雇工具有诸多特征: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特征不够明显,它需要的不是操作某种机器的技能,而是能够应付许多不同情形的能力;与工业化时期雇工相对稳定相比,服务行业雇工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这种新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在典型的后工业社会,劳动者最重要的知识不再是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能够接受知识的知识,能够创造知识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从某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一次性教育转变为不断的教育过程。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训练学生某种终身可用的技能,而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知识,从而为他们接受具体的技能奠定基础。在他们一生的就业中,随着工作的变化,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的方法不断学习特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如何完成这种教育目标?人们可以设想多种途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中强调综合知识与能力的训练,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与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培养仅仅具备某种单项技能的人才。这里,区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十分关键。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相当不同的理念与目标。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本科毕业生愈来愈失去专门人才的特征。培养专门人才的愈来愈通过研究生教育来完成。 这种本科生通识教育与研究生专门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构成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在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基本上是通识教育。其目标是使本科生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只是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通才。本科毕业后,学生向两个方向分流。大部分毕业生走向劳动力市场,成为白领职员。当然,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成为研究生。研究生培养是在本科生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独立研究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对某一领域的整体把握与专业独立设计、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只是到了博士阶段,学生才成为某一专业的专门人才,成为可能终生从事某一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才。 尽管西方的做法不能照搬,但它的基本理念,即在本科生教育中强调通识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中突出高层次专业教育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