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采购目录:中国式的“包装”还能够持续多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02:56
     “包装”现如今应用的越来越频繁,而其内在含义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抽象并具有讽刺意味。在以前,所谓的“包装”仅仅是指一种商品的外部包裹形式而已。而在所有的商家逐渐发现假如外部包装愈加精致,那么不论其内在是否真的物有所值都会越加畅销后,“包装”的重要性就渐渐的超过了商品本身。我们在很多商品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明显的变化。食品、图书类表现的尤为突出。
      食品的包装变得越来越精美。由以前的粗糙的大包装变成现在的看上去非常漂亮的,一颗颗、一粒粒的小包装。例如市场上出售的牛肉干、小饼干等等。消费者以前吃一袋就可以吃的非常过瘾小食品也随着这种包装的“密集化”“精细化”,现在变得不得不多买上几袋才达到与过去相同的效果,甚至有时还会感觉意犹未尽。在消费者购买这一类商品的同时也在为这种商品非常低廉的包装成本付款,而这还未把因这类商品包装所造成的实际商品净重变化考虑在内,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包装也完全是按着实际商品来称量的,就是说在我们购买“牛肉干”时,它的塑料包装我们也是按着“牛肉干”的重量来购买的。这对于厂家来说无疑在成本上要节省许多。儿童类食品往往都是如此。女性最爱的小零嘴也是如此。当然,在整个食品类、药品类和某些特定商品上的“包装”广大的电视媒体功不可没。作为一种转嫁,消费者为此付出的价值很多时候都是超出商品本身价值的。毕竟,生产厂商是绝不会做赔本买卖的。电视上经常出现的那些令人作呕的广告台词,“是的,您没有听错,才九十九元,才九十九元,限购九十九套,快来吧,赶快拨打******,您就可以获得由****出产的极品、尊贵商品了”。“... ...”听上去真的很无语。在这种不遗余力的宣传、包装背后就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在整个环节的所有人都是利益占有者,而消费者自然就是这些利益的来源和提供者。
      图书本来是用以传播文化、信仰的工具,其具体内容的价值远远高于奢华的外表。可是,现在出售的大量图书却往往言之无物,几十万字的一本书里面的精华有时一两万字就可以清楚的说明。几十万字的长篇大论,反复冗长的陈述给人的感觉味同嚼蜡。而这种书籍却经常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和用华丽的包装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豪华版”“珍藏版”“纪念版”等等名字不绝于耳,书籍包装镀膜、加厚,看上去真的是奢华无比。很多工具书籍也是如此,最终造成一般消费者都无法承受的程度。而书籍本身也失去了其对所有人群传播文化的真正含义,被当作一种“奢侈品”的存在。朴素的、节约的、适合老百姓消费水平的书籍越来越少,逐渐变得可欲而不可求。很多贫困的家庭现在已经奢于购买书籍了,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籍正在逐渐变得不为普通消费者所认可。这是很可怕的。
    “包装”作为一种行业。它的作用越来越表现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并且已经侵入我们日常的各行各业。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赚取大量的实际利润。而相对于食品类的先“炒”后包装,娱乐业则是要先包装而后再“炒”的。不论是丑闻还是新闻都是事先“包装”好后在进行炒作的,借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达到“上位”的目的。就像是喜剧演员宋丹丹说的“没有绯闻的名人算不得名人,没有新闻的领导算不得领导”。一时间,在我们周围就出现了一大堆某某被偷拍、某某遭骚扰等等一类话题。而所谓“名人”也就是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是正面的,应该给人们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应该给予人们正确的道德、社会观念。一个真正的明星有时他的影响甚至超过政府部门的明文规定。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我国建国之初时那些影视剧演员的工薪就已经远远超过国家领导人工薪的原因。假如一个演艺明星、很多人的崇拜偶像,他自身的行为就出现很大的偏差,给了许多人以错误的观念,那么他首先就是不负责任的,其次他也不具备作为一个明星应该具备的条件。在人们看到他们华丽的“包装”里面却是“发了霉的有毒的错误的东西”。这种“包装”就是严重错误的。
      中国的股市经常会有公司“借壳上市”,究其实质也是包装的一种。一个包装华丽的“壳”里面有的只是一本烂账,最终套牢的许多的股民。股市跳水,股民也只有“跳楼”的份儿了。而中国的监督审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大股东经常可以“精准减持”,受伤的永远都是普通群众,成为最后的牺牲品。
      还有一种“包装”是属于自我“包装”。这种“包装”就是给人以非常优秀的感觉,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把自己推销出去。但这些都是应该基于自身真实基础上的最阳光的一面,而不是刻意的夸大自身优点,或者歪曲事实的。因为“路遥知马力”,久而久之总会被周围的人们看透的。“一个谎言总是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掩饰”。就像是没有真实的水平,仅仅是在国外花钱买到一张学历证明或者单方面吹嘘自己在某一方面已经得到所谓的“国际认可”,总会有被别人揭穿的一天。“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我并不认为是一个个例事件,而仅仅是冰山一角。这种“包装”也许可以蒙混一时,但绝不可能蒙混一世。历史将见证一切,最终会把这些人的名字刻写在中国学术的耻辱柱上。
      中国的“包装”早就需要一次彻底的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包装”都是涉嫌欺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