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领导干部名单:孩子为何要当大官挣大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2:34
孩子为何要当大官挣大钱?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11-05-31 09:01:47] 作者:郑志国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306803774350747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应邀在广州接受小记者采访,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汪洋书记对少年儿童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一点是要有理想,有理想不是一定要孩子们今后都要当大官挣大钱干大事。这句话很有针对性。实际上,现在的确有些孩子从小就想当大官挣大钱,不一定达到成为人生理想的程度,也不一定未来不变,但是官和钱是一些孩子从小向往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还得从社会环境找原因。

一些孩子的父母或长辈亲戚是大官或老板,在孩子看来好处太多了,太吸引人了;有些孩子的父母既不是大官,也没有挣大钱,日子过的比较清贫。两相对比,再加上媒体高度重视大官活动的报道和宣传,渲染富有光荣,孩子怎能不立志做大官挣大钱呢?

孩子从小想当大官的念头到青年时期部分改变,部分强化。一位不到30岁的副处级干部,发誓这辈子做官要做到副部(省)级以上,至于上到哪一级,是总理还是国家主席,不得而知。像这样立志做大官的青年人数不少,有增长态势。

一些青年人特别是进入官场的青年干部向孙中山的名言提出挑战,认为孙中山把做大官和做大事对立起来,是不合时宜的观念。这些青年认为:自己生活在“官本位”社会,做大事与过大官紧密联系;做大官是做大事的必要条件,做大事是做大官的工作内容;不做大官就做不了大事;做了大官,何愁做不了大事,就是整天出席各种会议,批阅文件,念讲稿,那也是大事。在“官本位”体制下,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做官;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职务高。

一些学校的校友聚会,他们衡量成就大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某个学校、某一届同学中出了什么级别的官员,级别越高,成就越大。例如,三个班比较:第一班出了一个副部级、两个正厅级;第二个班出了两个正厅级;第三个班没有出厅以上干部,只出了几个教授。评价结果是,第一个班成就最大;第二个班次之;第三个班最差。教授算什么?最多套个副厅级待遇,在许多地方只享受处级待遇。一些大学的教授只有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才成为“硬通货”。一个做学问有成就和前途的教授被提拔位副校长(副厅级),那是事业的进步和升华。

有些人立志在科研方面做出贡献,但是比不上做大官。他们千辛万苦写出论文,不一定有地方发表;如果有刊物打算发表,可能还要你支付出版费;发表了,不一定有人看;有人看,不一定能增加GDP;就算有用,创造了财富,并且最终得奖,那个奖励还分为厅局级、省部级、国家级,得请相应级别的领导人来颁奖。

如果在企业工作,当工人被认为是无奈,现在养家糊口已经不错,不可能扬眉吐气;混个工头或中层管理人员还算过得去;当企业髙管特别是总经理一类人员,更好一些,但是除非他所任职的企业是厅级乃至副部级,或者经营规模特别大,否则在社会上也不算干大事。如果是民营企业,除了少数特别有影响的以外,一般认为干不了什么大事;就算生产经营很有成效,最终也要谋取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类的职务,才不被官员小视。总之,在企业也是级别高低决定事情大小。

从军,要看你能不能当将军。拿破仑的这句话被奉为真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人搞笑说:“不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不是好癞蛤蟆。”

至于农民种地,进城务工,对社会来说很重要,不可缺少,但是谁立志做个对社会有用的农民呢?

    认识错误也好,思想偏颇也好,观念扭曲也好,这就是现实。不改变这种现实,孩子想做大官挣大钱也就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