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采风流txt:新闻话题 2011-6-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3:31:08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中国航母:梦想不再推迟阅读原文

中国航母:梦想不再推迟
最近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将要下水试航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航母热”也被再度掀起。环球网6月28日援引港媒的报道称,中国首艘航母“瓦良格”号有可能会在七一进行内部试水,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同时也希望借此制衡南海紧张局势。
事实上,中国官方早就表示过我国有造航母的能力,国防部长梁光烈也曾经说过:“大国中没有航空母舰的只有中国,中国不可能永远没有航空母舰。”
而外界对于中国首艘航母也有着诸多解析。那么,这艘航母究竟有何渊源,中国开启航母之路又意味着什么呢?
改装接近尾声的“瓦良格”号航母
2011-06-30 第 1712 期
今日话题
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今生
中国海军国产航母想象图
最早,这是一艘苏联未建成的“烂尾”航母
中国首艘航母还没有正式命名,现在一般被称之为“瓦良格”号,这是沿用苏联时期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瓦良格”号(最早叫“里加”号)建造工作开始,但到1992年的时候,相关工作被终止,当时这艘航母才完成了70%(一说是68%)。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这艘“烂尾”航母。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里,“瓦良格”号一直被搁置在一旁。1998年,“瓦良格”号最终被出售,并于2002年到达中国大连港。2005年中期,“瓦良格”号被漆上了代表中国海军的灰色。
“瓦良格”号和现在俄罗斯唯一一艘在服役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是“近亲”,都属于前苏联的第三代航母。前苏联计划的第四代航母是核动力的,但是没等正式造成,苏联就解体了。而印度即将装备的“戈尔什科夫”号属于前苏联的第二代航母。
一般而言,排水量在3到6万吨的航母属于中型航母,排水量在6万吨左右的“瓦良格”号在此列。目前全球除了美国的那12艘航母外,其实都是中小等级的航母,另外,只有美国的航母和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是核动力的。
现在,改造这艘航母几乎如同新建般复杂
当这艘航母被出售的时候,外壳已经生锈,发动机、方向舵、武器系统或电力装置都已被拆除殆尽。而且,在拆除敏感装备的过程中,航母构造也遭到破坏,甚至都不能确保其是否能够出海航行。所以有军事专家认为,将“瓦良格”号改装成一艘具有战斗力的航母,几乎和新建一艘航母同样复杂,其意义并不亚于自主研发。
“瓦良格”号全长304.5米,宽70米,吃水10.5米;飞行甲板长304.5米,宽70米,可供两种不同战机使用。8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采用两套与“现代”级驱逐舰相同的动力,总功率200000马力,航速30节。全舰共有3800多个舱室,人员编制为1600多人。据军事专家宋晓军估算,重造这样一艘航母起码需要20亿美元以上。另外,要使“瓦良格”号形成战斗力,总花费将不少于百亿美元,还要年年耗资维修和补给。
“瓦良格”号性能如何
昨日,在各大网站上都转载了一篇环球网编译的美国军事网站的文章,说中国“瓦良格”号或可翻译为“又大又胖的靶子”,引起热议。事实上,早些时候,这艘航母甚至被形容为“废物”。中国首艘航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硬件上,航母自身的防御能力其实很弱的,为了使航母能够面对任何强大的挑战,就必须组成航母战斗群——一般包括至少一艘护卫舰、一艘驱逐舰、一艘支援舰和一艘潜艇提供支持。另外按照目前“瓦良格”号航母上飞机的起飞方式,还不能负担一些重型飞机,飞机数量也就在30、40架左右,还不到美国航母的一半;在软件上,飞行员能够顺利完成在航母上起飞和降落之前,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即使飞行员训练好,航母在日常行动中因拆装带来的维修,本身及其舰载机都带来了一整套新的挑战,这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去解决。
因此,不少分析都认为“瓦良格”号更可能会被用作未来航母设计及船员研究和训练平台,而非一艘充分运作的航母,中国要建造四到六艘航母可能还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不过,另一方面的声音是,这艘“瓦良格”号就是一艘“作战航母”,上面已经装载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只是作战能力肯定和美国的航母有很大差距。
中国首艘航母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意义
最主要意义:契合“无航母,非大国”的思维
 

 
目前拥有航母的国家示意图,绿色为自主建造,橙色为依靠进口。(点击可看大图)
解放军空军上校戴旭认为,航母是对霸权主义的“无声威慑”,是一个图腾。而军事专家李杰一篇名为《没有航母,难成大国》的文章被传播得很广泛,也得到很多认同,文章称,“时至今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都拥有大小不等、数量多寡的航母。而且上述国家都信誓旦旦,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各型航母(编者注:另有报道称,英国其实已经放弃再造航母。)作为有影响的大国,不能没有航母,更不能仅配备数量有限、编组不当、攻防欠缺的航母编队。”而事实上,中国从“郑和下西洋”后,在海上就没再显示出什么实力,更别提“甲午战争”的耻辱,因此“海上强国”和“大国崛起”被联系在一起很正常。
环球网也刊发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译文称,“瓦良格”号的首航将是中国重新成为大国的里程碑事件。高端军舰是强国的标志,中国必须实现建设海上强国的使命。这让民众对建设海洋大国,及努力进行此项建设的国家产生了极大热情。
其它三大实质性意义
中国首艘航母目前对美国构不成实质性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有以下的意义:
1.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中国的首艘航母打破不了目前亚太地区的海军军事平衡。不过,还是有分析认为,无论是台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中国的首艘航母都有一定的“军事威慑”作用,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在加紧购买潜艇,这被认为是上述几个国家对此做出的回应。当然,随着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建立,这样的威慑作用会更大,更有实质的军事意义。
2.经济影响。2009年底“中国首艘航母即将下水”的“消息”给股市带来的反弹动力。当时引发了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为首的军工股集体拉升,这次会不会也一样呢?另外也有专家认为,航母能够作为一个“龙头产业”来推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3.如上文提到过的,首艘航母肯定能为未来航母的设计、建造和使用提供很多经验。
关于中国是否需要建造航母也存在一些争议
用于重造和维护“瓦良格”号的钱,可以制造很多新导弹、战斗机、卫星以及驱逐舰等反航母武器。在著名军事评论员、主持人马鼎盛看来,这像“小姑娘开悍马”。但是,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航母对于同样一片海域的控制能力,在性价比上比驱逐舰等都高很多。另外,国外有一种观点是航母是会被淘汰的,甚至被认为是“海上棺材”,不过舆论普遍认为航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海上霸主”,中国算是搭上了航母的“末班车”。
从长远来看,中国航母有何意义
美、日、韩军演中的航母编队
意义一:为经济利益“护航”
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中国造航母的意义有二:一是中国进口原油运输有80%左右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中国如果没有航母保护这个能源生命通道,一旦发生战事,只需要一个航母编队就可以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中国的战事能源消耗;二是中国在海外有巨大的、万亿美金计算的投资利益和相关资产,这些利益必须有配套的国力、军力来提供保障。这和一些美国智库的分析是一致的。
另外,美媒称,此前中国满足于在美国的海上霸权下航行,并称有限的资源最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而非打造海军装备。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海上燃料和原材料进口,更不要说终端产品的出口了。海运通道在中国外交政策筹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中国对美国在台海危机或战争时,及在亚洲海域的其它地方绑架中国的经济利益感到愤怒。美国越来越多的采取远距离封锁,且阻断中国商贸极度依赖的海上重要航线。所以中国建造航母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但是,仍未解决的问题是,中国想要建造多少艘航母?以及这些航母将会被部署到哪里?中国被迫在海上战场进行两种不同的战线。在太平洋,中国需要发展必要的力量和战斗实力,来应对美国海军在冲突中威胁中国的影响力和能力。另外,俄罗斯的海军军力也在朝着太平洋倾斜,向着这个地区布置更多的“航母杀手”。然而,来自非洲的原料供应线穿过印度洋;所以,印度将在该区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供应线的安全和自由,中国是否还要在印度洋部署航母以应对印度航母的存在?
与经济利益说相通的,其实就是中国海军力量的崛起和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
意义二: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展现软实力
不管是在印尼海啸,还是在前不久的日本地震中,美国航母展现的人道主义救援都令人印象深刻。换句话说,硬实力也能展现软实力。环球网引用的美国《外交政策》撰文称,强国通过善举而表现良好,能帮助援助一方建立明智而人道的使用海上力量的记录。通过展现国际公共善意,这样的大国缓解了人们对其意图的怀疑。这不仅能使中国获益,也对它的亚洲邻国有利。中国已经意识到成为真正的海上强国,它就必须关注和执行自己的义务。这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中国此前受益于“自由安全的航行”,而现在经济强大了,就需要在维护自由航行(比如护航)方面展现更多的义务。
结语: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开始,中国就准备造航母,如今梦想终快实现。不过从短期看,中国航母的象征性意义还是大于实际意义。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评论头条】朱四倍:“物价超美国”的高税负迷思阅读原文

朱四倍 河南媒体人
近日,一条微博在网上疯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这种现象抽象地说就是“国人挣得比美国少,物价比美国高”,而这种现象在专家看来,已经到了离谱的地步。长期观察中美物价关系的时寒冰对此的解读是,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数据计算,中国商品所含的税比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
如此一来,高税负事实就横亘在面前。关于我国税负,各方都有不同的说法。2007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球“税收痛苦指数”,中国的排名虽由2005年的第二位降到了第三位,但仍被列为世界上税负颇高的国家之一。而在现实中,呼吁减税和降低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也此起彼伏。再进一步,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观察到,我国税收近年来增长迅猛,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上社保基金收入所占比重约4%以及税外的费用,真实税负已经仅略低于发达国家。
事实上,当下每个纳税人都能感受到税负的压力。目前,我国医疗、失业、养老等基本的社会保障都未全面覆盖,教育、住房等负担更是愈加严重。在一个高税负的环境下,纳税人在背着沉重税负包袱的同时,却不能得到更完善的社会保障,自然就会越来越感受到税负压力。而“物价比美国高”只不过是通过更为醒目的对比,表达了高税收的本质罢了。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税负是高还是低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收的税高不高;二是看返还公众多少。如果考虑到大量非税负担,我国实际宏观税负水平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正是由于我国税收作为财政返还给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比例过低,才让大多数公众感觉到了“痛苦指数”而非“幸福指数”。
假如在较高税负下,人们能够享受到较高福利,则这较高税负就可能是合理的。相反,假如税负并不很高,但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却更低,则这个税负水平也不会被认为是合理的。“物价比美国高”颠覆了“让每一个纳税者都能享受到其纳税后的回报”的基本常识,这是问题的要害所在。“物价比美国高”背离纳税回报常识,惟有厘清税负迷思和福利差距,才能消解之。
还富于民方能救赎
李妍 媒体人
中国学者对比中美的物价发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售价比国内同类商品便宜50%。学者认为中国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导致物价居高不下,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就在近几年,有一种被称之为中国人“人傻、钱多、速来”的典型场景被反复描述:在美国outlet,中国人的采购队伍蔚为壮观,出手阔绰,横扫各大品牌。彼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一本畅销的《中国不高兴》,或正是彼时国人自豪于在全球危机中独善其身的真实写照。谁想此去经年,“工资跑不过CPI”的现实遭遇,中美物价的实际对比,才让国人意识到,有资源的人跑到国外去购物消费,并非“钱多人傻”,而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货比三家后的理性选择。
在经济界一直有一种说法,国内当下面临的通胀压力,物价上涨以及居民购买力下降等困境,主要还是过往为了刺激经济投资,宏观货币政策太过宽松所致。其实,在当下货币政策步步从紧,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的情境下,物价却始终难以下行,政府就应考虑到拉高CPI的其他推手,比如超高速增长的税收。
关于税负,曾有一种“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二”的说法,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但从日常感知来看,这样的描述恐怕八九不离十。当下,国内的税大多都是“价内税”,每一种消费品里究竟含了多少税负,消费者始终都是雾里看花。据说有一种技巧叫合理避税,甚至有人为了多拿点钱偷税漏税。可再牛的避税专家,也躲不过那些价内税,只要你还在消费,你就难逃“税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这大概很能说明,为何同样成本的商品其国内售价始终高于美国。
税负对物价的影响还不止于此。随着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财政支出和投资也势必继续膨胀,大量投资的增长又将继续推动CPI上行,最终普通公众再次为高企的物价埋单。
高税收导致的高物价背后,深层问题依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刺激内需发展经济的当下,如果选择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的策略,那么税负的增加无可避免,这种增加又必然影响居民购买力,最终致使刺激内需成效不彰;如果通过减税藏富于民,购买力的增加则必然刺激内需,经济得以发展,物价由于减税得到控制。究竟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需要做出服膺民意的选择。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怪力乱神】韩涵:是谁让“地沟油”产业规模化阅读原文

韩涵 媒体人
在媒体已经曝光的情况下,相关监管部门不应再有任何借口,必须尽快顺藤摸瓜,彻底查清、摧毁地沟油的地下产业链。对那些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要坚决问责。
新华社记者历经一个月、数千里艰难追踪,初步揭开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冰山一角。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其规模之大出人意料。加工出的油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关于地沟油,这已经不是媒体第一次曝光。但有些监管部门似乎不太把地沟油“放在眼里”,比如去年,北京市工商局有关人士曾表示,地沟油的酸败非常厉害,臭味很大,而要想把酸败味消除,进行提纯,其成本是很高的,因此不太可能进入餐馆再使用。现在看来,监管部门低估了造假者的能力。
从报道来看,地沟油工厂成功的“秘诀”大体不外乎两点:一是这些违规者“组织严密”,形成了“势力”,有了“老大”,客观上给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是必然存在公权力的庇护,正如某“地沟油”加工窝点负责人所说,“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是绝对不敢炼油的。”
但不管是客观难度,还是主观不作为,监管部门都难辞其咎。任何一种食品的监管,大致分为原料、生产、销售三个环节,但在这三个环节,“地沟油”的监管都存在很多疏漏。
据统计,北京市每天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大概为1750吨,而正规途径的日处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吨。每天一千多吨的餐厨垃圾去向不明,无疑是个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但有关部门一直未拿出解决之策,这就为地沟油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在生产环节,许多地沟油工厂不仅有日均几十吨的惊人产能,其中一些还证照齐全,包括政府信誉担保的食品QS认证,由此地沟油工厂能“合法经营”十几年。而在销售环节,地沟油工厂老板“只要找人,什么证都能办下来”,核实证照等监管手段形同虚设。
在媒体已经详实曝光的情况下,监管部门不应再有任何借口,必须尽快顺藤摸瓜,彻底查清、摧毁地沟油的地下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要坚决查处问责。
地沟油的产业之所以能够在京津冀一带做大,就是跨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这样的情形在前段时间曝光的“黑心烤鸭”事件中,也曾经出现过。北京的执法人员到了河北农村,却什么都查不出来。
京津冀一体化呼吁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京津冀一体化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也亟待浮出水面。而地沟油产业既然已经在京津冀的监管夹缝中“做大”、“做强”了,那么,京津冀责无旁贷也当联袂重拳出击,彻底根治这个餐桌上的顽疾。地沟油事件也说明,跨区域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当成为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课题和突破点。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郭美美门】社论:司法介入有助郭美美事件真相大白阅读原文

近来成为网上最热话题的微博“红人”郭美美不仅“炒红”了自己,也同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6月22日、24日两次通过官方网站发表了澄清声明,同时决定启动法律程序,维护红十字会的合法权益和良好声誉。最新消息称,接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郭美美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报案后,公安机关已经立案,并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这段时间,随着质疑一浪高过一浪,遭遇信任危机的红十字会也在紧张地进行危机公关。但坦率地说,其公关效果相当失败。至于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其一贯的高姿态,一时很难学会放下身段和人沟通与交流,更由于其所谓“回应”和“澄清”,不论速度和质量,总是赶不上公众群策群力之下的“爆料”。就在红十字会总会似乎撇清了其与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关系的当下,网友和媒体又在追问:郭美美是否和商业红十字系统属下的北京王鼎公司有关?而当记者就这个项目和郭美美以及红十字会的关系询问红十字会负责人时,该负责人仅表示“自己目前不知情,不方便回答。”
被动应付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相比之下,径直诉诸司法当然高明多了。正如红十字会负责人所说,之所以报案,一方面是为了“让不法人员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是请执法部门通过侦查取证来澄清事实,还红十字会一个公正。”也就是在这里,红十字会的诉求和公众的诉求形成了对接,因为公众也不希望生活在虚构事实者随意添乱却不受追究的社会里,更期盼获知这场让人心神不宁的事件的真相。
然而,有一点似乎是需要注意的,郭美美终究只是“郭美美事件”的一个引爆点而已。如今查清这个仿佛涉世不深的小姑娘是否虚构事实和扰乱了公共秩序,当然是个重要的工作,但尤其重要的其实在于,一个承载着众多负面信息的慈善组织是否涉嫌滥用了公众的爱心,是否依靠其影响力荫庇了一些向公益款项伸出黑手的人群。易言之,“通过执法部门的侦查取证,澄清事实”,固然是漩涡中的红十字会和公众共同的诉求,但这个事实究竟是部分的事实还是全面的事实仍然是个值得辨析的问题。
公众想看到的自然是后者。他们一度把这个希望寄托于红十字会自证清白,可是又一度失望,因为从其危机公关的表现和过程看,这个组织似乎从来没想过要拿出证据给大家看,而只是一股脑儿地丢出几个貌似斩钉截铁的结论。众所周知,只灌输结论,既不提供足够雄厚的证据,也不给出一个足以证实结论的逻辑链条,这绝非好的论证方法,即使这些结论中包含了一些真实的东西,也往往会令人无端生疑。
在公众对探求真相开始不乐观之际,执法部门的介入堪称正当其时。在前面几个轮次的博弈中,公众已然明白,残缺的事实不是事实,选择性公开的真相不是真相。也就是说,在郭美美事件上,公权力部门不介入则已,若介入,必须以获得全部事实真相为依归。
幸运的是,要达到这个目的看样子并不困难,以红十字会副会长的真假微博为例,谁都不会怀疑,以执法部门目前拥有的侦察手段,弄清事实简直是探囊取物。其他类似疑点,相信只要执法部门排除干扰独立办案,也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公众这一点企望真的能够通过公权力机关的缜密调查得以实现,估计从情感上讲,公众倒可能会对郭美美表示一下同情乃至感谢,因为正是她的冒失无意中成为了一种“引领”,否则公众估计很难进入那深不可测的幽暗之谷,获得一星半点的微光,而正是这一星半点的微光,刺激着人们去探求谜底,这个谜底不仅与郭美美和郭美美事件有关。
欢迎执法部门深度介入郭美美事件,期盼执法部门在缜密调查之后公开事件的全部真相。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财政忧思】叶檀:可笑的地方债务无风险论阅读原文

叶檀 财经评论员
地方债务有没有风险?一些官员说没有。话音未落,就有响亮的耳光。地方债务不仅有风险,还很大。
《新世纪》杂志曝光,今年4月,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滇公路)向债权银行发函,自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金,该公司在十几家银行有千亿元贷款余额。而早在今年1月份,银监会公布了中国境内商业银行201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93亿元人民币,此次滇公路坏账一旦落实,约等于去年末四分之一不良贷款。
金融风险硬着陆。如果滇公路可以如此行事,那么,贵州、新疆等地是否可以如法炮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开一道口子,就有后来者有样学样。如此一来,中国的债务风险瞬间曝光。
各地政府已经坐困愁城。地方债务链基本建立在土地作为抵押物的平台上,只要土地资金链条断裂,多米诺骨牌就会全盘倾覆。
哪有永远上涨从不下跌的土地市场?即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土地财富链条已有崩溃之忧。据媒体披露,从2009年至2011年5月,北京市土地储备贷款总规模已经超过2500亿元。从2011年初开始,大规模还本付息已经开始,每月需还本付息在100亿元以上,而今年1~5月,北京土地出让总收入不过250.6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支撑还债的险局已经出现,更遑论土地价格远非那么值钱的云南。去年昆明土地市场十分红火,共成交土地96宗,交易面积累计约5896.244亩,同比增长达69.82%,其中,住宅、商业用地出让金成交总额近209.13亿元,同比增加约248.55%。今年土地出让收益必然回落到200亿元以下,以区区200亿之数,偿还千亿元本息,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不必说,还有几十家同样盯着土地收益、并且得到了地方信用背书的政府平台公司。
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是让土地价格永远上升的疯狂成为现实。如此一来,地方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皆大欢喜,反正一切由最终消费者买单。但疯狂的结局是让所有的经济成果灰飞烟灭,这是饮鸩止渴的自杀举措。脱离民众财富增长的现实,把土地作为财富之饵把民间财富竭泽而渔,中国的未来经济前景必定比日本更惨。
滇公路设想的解决办法是,加大二级融资平台的组建,力争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如果上市融资成功,市场又多了一个圈钱机器,A股市场本已千虱在身,现在已如僵尸市场,而发行债券,能否还本付息又是一个问题,所谓借旧还新,换句话说就是拖延问题,就是欲遮还羞粉饰太平。
高速公路公司的债券违约,此前已有端倪。5月31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作出了自其成立以来对其会员最严厉的惩罚,对“10川高速MTN1”、“10川高速MTN2”两单中期票据的发债主体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高速)处以警告和注销其剩余发债额度的处罚。原因在于,四川高速在未及时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将所持四川成渝[5.56 -1.59% ]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四川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根据2010年度四川高速年度审计报告,划转的成渝高速总资产占四川高速总资产9.29%,所有者权益占四川高速所有者权益19.98%,其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占川高速经营性现金流量32.28%,资产划出后,四川高速的现金流产生能力可能会下降三分之一。今年半年时间,就有“10广州建设债”的资产划出事件,之后有注入资产迟迟未过户的“10华靖债[96.00 -1.03%]”,无论影响的资产是多是少,一些路桥公司现金流极度紧张,心中完全没有“信用”两字。
地方投融资平台上的债务有没有风险,取决于两点:第一,借债是否过于激进,超过了自身偿还能力,现在从西南一些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而言,这一点可以确定无疑;第二,投资项目是否具有起码的资产回报,如沪杭高速公路一样成为现金奶牛。这基本上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些上市的高速公路公司暴利超过房企,但多数公路门前冷落车马稀,根本无法养活自己。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开辟高速公路的下场就是赔本,资产质量十分低劣。公益路或者由政府财政买单,或者由民间投资,以政府行政公司四处圈钱修路,早已注定了违约的下场。
滇公路违约事件,由地方政府出面撤回违约通告,暂告一段落。但此事了犹未了,地方政府出面平衡,但资产的质量,高速公路的盈利能力,都是实实在在摆在桌面上的难题。平衡得了一时,难道能够平衡得了负资产和高额负债吗?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教育之思】熊丙奇:南科大需要一场内部大讨论阅读原文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的“45个孩子”已经少了一个。6月28日朱清时证实,学校确有一名同学离开。该生还在网上发帖,指出学校管理、师资、学生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不过朱清时和多名南科大学生强调,该生从一开学便很少上课,其最终离开是个人原因。
有一些舆论认为,这是继三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退出之后,对南科大改革的又一打击。其实在任何大学,都有学生退学现象。但这也值得南科大分析其退学原因,以改革、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
在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和自由转学制度的美国大学中,新生进校一年之后选择继续留下的比例,是一项反映学生满意度、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大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教育选择权,同时注重学生的选择。南科大作为一所探索“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大学,借鉴的就是国外的教育管理、评价制度。学生在入学时、求学中将持续对学校做出选择,这是促进南科大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动力。“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魅力,就在于学校不再有国家承认学历“回报”给学生,而只能回报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否则,将难以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从南科大“退学”学生所发博文看,他这一“个案”很值得南科大分析。至少有几个方面,值得在进一步的办学中加以注意。
其一,南科大学生中,不是每一个人都不在乎国家颁发的学历文凭。这位同学称,高考前,有人以南科大学子名义发表公开信,称拒绝参加高考。这不是全体同学的意见,只是某人执笔发到网上后,才在QQ群里告诉大家,不满自己被代表。由此可见,如果四年之后,南科大的“自授学历”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历认证体系认证,而有的同学不打算出国,那么,他们在国内的发展确实会受到影响。对此,南科大应该给所有学生说明,让他们早作打算——虽然招生时朱校长已让家长签署协议,接受风险,但对风险的认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另外,教育部和深圳市也应切实针对“自授学历”这一改革探索,启动构建国家学历认证体系。这位同学称,据其了解,绝大多数同学选择南科大,是为了能通过南科大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出国留学。他可能不知道,如果“自授学历”,没有国家认证体系,南科大学生的出路确实只有出国,而这些同学的出国行为将提示出国内教育的尴尬和荒谬:他们的学历能得到国外大学承认,却得不到国内教育体系认可。
其二,对南科大要进行怎样的改革,南科大师生中有相当数量可能并不清晰。这位退学同学一边在对拒绝高考不满,而另一边却又对教育部收编南科大,使其成为一所极为普通的公办院校担忧,他说:“南科大现在接受了教育部的改编,也就意味着要通过教育部的高考统一招生,而教育部的学校是要分等级的。”
其三,不管南科大未来是被收编,还是在体制中突围,立足之本当是教育质量。南科大目前的办学,招生自主、学科专业设置自主,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来推进一流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朱校长可以考虑专门聘任一位常务副校长,分管学校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教授治校作用,而他本人则主要负责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建立、推进大学章程的制订。
作为一所新建的大学,南科大在筹建中出现争议并非坏事——香港科技大学开办之初也曾反复被讨论——如此各种意见交锋,南科大才会对各种问题都有所准备,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对争议,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而不能将其简单归于人事纠纷和个体原因。我们认为,南科大很需要一场内部的教育改革大讨论,以凝聚改革共识,清晰规划南科大的改革、发展路径。如果改革认识模糊,路径摇摆不定,责任不明晰,南科大将陷入无尽的内耗中。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