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独宠无二txt奇书:粟裕为什么没被授予元帅军衔?是因为犯错误了吗?犯的是什么错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0:03:30
粟裕是否该列位元帅?这是谈论元帅不可回避的话题。1955年军衔的元帅人选,原为13人(毛泽东不算在内,拟为大元帅,与斯大林平级,学习苏联嘛。可能后来老人家还是觉得穿便服为好)。除了后来的十位元帅外,另三人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后因为众多因素改为10人。
元帅的评定,基本在1952年就确定,54年新的军委成员组成实际已经等于公布了元帅名单。如果高岗不出问题,1954年新军委中,很可能有高岗。从元帅的组成来看,资力和渊源是第一位的,如朱德,贺龙,陈毅,叶剑英等。战功是第二位的,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资力相当,再加战功,就涉及到名次先后的问题,如林彪。当然,确定元帅的另一个看不见的因素乃是路线和立场。.军队成立于1927年,政权建立于1949年。在长达22年的历程中,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是.军队与前苏共军队最大的区别。列宁则是先有十月革命,先有托洛茨基带着一批不愿打仗的沙皇水兵在彼得堡暴动,隔年2月才有托洛茨基建立的红军和红海军。可后来,在喀琅施塔得造反的恰恰就是十月革命的暴动官兵。因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的最大特点。由此,对党的忠诚(主要是对毛泽东路线的忠诚),对党内领导人的忠诚,对军衔高低起着的至关重要得因素。军队中高级领导人(元帅级)的个人好恶及感情因素也对下级将领定衔的高低产生了重要影响。

粟裕,红军时期的师长和7军团参谋长(1934年7月)。与罗荣桓同级。抗战因战场不同,粟裕先后为支队长,师长。理论上讲,组建新四军。但南方八省健儿东一块儿,西一快儿,真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谈何容易。据说高敬亭被枪毙之前大骂项英,叶挺无耻。加上延安毛泽东与长江局王明,项英之争,不用说粟裕了,就是叶挺的话,也只能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传达传达,还要看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高兴不高兴。上不了台面,粟大将如何展示才华?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八路军部分南下部队归属新四军,粟裕的一师方开始有进一步发展。从新四军组建时的约一万人,到抗战后期约十五万人,看似好像新四军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并非如此。在这15万人中,大部分是八路军后来划归新四军系统的。真正的南方八省新四军基本在皖南被消灭。剩余的只有粟裕部(苏中)。其主要将领是叶飞,王必成,陶勇等。而且陶勇本身还是鄂豫皖出来的,与许世友是同乡。1946年以后是粟裕才华横溢的年代。

因为历史的原因,华东的部队开始实际由四部分组成:苏中,淮南,鲁中和胶东。粟裕能够调动的只有苏中部队。即便后来中央指定陈,粟统一指挥华东全军时,也多次遭到临沂方面的陈士渠,唐亮(八路军系统),胶东方面的许世友,谭震林(八路军系统)的抵制。以至于陈毅对叶飞说:一纵(叶飞)要是再打不好仗,恐怕在山东连饭都没的吃了。叶飞只有苦笑。一纵打不好,一则是陈毅瞎指挥;二则是叶飞向黎玉等人(山东省委)和陈,唐(山东八路兼新四军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这点在46年6月至47年初表现的极为突出。整个华东战场初期,真正打得漂亮的只有粟裕从四明山带到华中的部队(王必成陶勇部)和后组建的张震纵队。这期间,叶飞一纵归山东军区负责,几乎捞不到仗打,又受到山东军区的白眼,纵队上下纷纷要求去东北。而陈毅则奔波与临沂和淮南之间。才能有限,指挥又不灵,陈毅的心情可想而知。

粟裕在整个华野的威望首建于打掉马励武的整编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这在1947年1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胜利。也是共军首次基本歼灭国军一个整编师。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无疑是老区,也是抗战结束时,.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抗战结束后,.曾一度想把.中央从延安迁到淮阴。后由于争夺东北,原由115师发展的山东主力6万部队开到东北,苏北黄克城部3万5千亦去东北。(叶飞部原计划也是去东北,后山东军区要求中央将此部留下)。国共在华东争夺的初期,华中部队起了关键作用,这与粟裕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后来胶东兵团也成了华东的主力。但这是在莱芜战役以后的事。粟裕在华东的威望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无不惊心动魄。但笔者认为,粟裕杰作首推1948年的豫东战役。诚然,粟裕指挥的华东部队也打过几个败仗,尤以南麻战役为代表。但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真正纵横捭阖的大军统帅首当林,粟二人。

粟裕没有列为元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因为粟裕在淮海后期坚持让陈毅担任华野一把手(实际不管事),自己只当代司令,所以没能当上元帅。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我们再看上将中,新四军的比例是如此之少,恐怕原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粟裕的苏中主力部队中,只有叶飞一人是上将。寻淮洲,粟裕的七军团与方志敏的部队会合后,没能完成任务。注意,方志敏长期是被中央苏区视为流寇式的游击。以后,领导新四军的又是项英。粟裕自1934年至1948年,这14年间与中央领导没有见过一次。可以说粟裕与任何一位中央高级人物都没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其军衔的制定和58年遭批而中央无人出头说话也是有关的。

前些时候,有人提起58年军委批判粟裕的问题。笔者在此多说几句。第一: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期间,对粟裕误解极深。这对55年军衔评定和58年批粟裕有重要影响。第二:彭德怀本身不喜欢粟裕。彭德怀52年回京主持军委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部下黄克城调来北京,任副总长兼总后部长。以后在54年,黄克城以第三副总长和总后部长身份兼军委秘书长,协助彭总工作,足见彭德怀对粟裕不信任。50年代,军委有四总部:总参,总政,总监,和总后。实际上按当时级别,总后比其他三个部低半级。聂荣臻的态度对彭德怀是否有影响,不得而知,但彭德怀不喜欢甚至讨厌粟裕却是事实。58年批粟裕时,彭德怀连什么“你很阴险”诸如此类的话都当着粟裕的面说出来了。第三:58年批军队教条主义。原本是在军委内部,后变成了扩大会议。军委实际负责此事的彭德怀不用说了,还有谭政,黄克城。向林彪汇报会议内容的是黄克城。林彪看到军委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后,才转毛泽东。实际上,批粟与林无关。第四:文革结束后,军队的冤案都已平反。但唯独58年错批粟裕长期不能平反。为何?批判粟裕的中央小组负责人是邓小平。直到90年代初,张震等粟裕原先的老部下主持军委后,而邓小平此时已淡出政界,聂荣臻,黄克城,谭政都已离世,蒙冤多年的粟裕才得到最终平反。此时粟裕已离开人世10年了。粟裕没能看到这一天。第五:陈毅在批判粟裕时并未替粟裕说公道话。他是在先确定粟裕有错误的前提下,才说粟裕的认错态度较好。这与他对刘伯承的态度有很大区别。
早在1948年,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解放以后的1950年12.30,中央收
到解放军总干部部的报告,就是准备把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江山打下来
以后,众家将领的心思就都在论功行赏上面了,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所以,很快就指派彭
德怀、罗荣桓为军衔评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因为,当时军队的主持日常工作的就是彭德
怀,再有,罗荣桓是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是正管,同时,罗荣桓是军内公认的
“好婆婆”为人正直公道。其他成员有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徐立清和萧华、王宗槐、宋任穷
、赖传珠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