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怀瑜握瑾全文阅读:- 《重访纪念地》拾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58:44

《重访纪念地》拾零



  赵 普

  央视新闻频道建党九十周年特别报道《重访纪念地》,我负责其中的两期:《地道战》、《狼牙山》,都是抗日时期的战场。该节目是以亲历者或亲历者后人的讲述为主的纪录片。历史题材我向来感兴趣,而最大的兴趣是“证实”或“证伪”。

  我们的历史观里有“死为大”和“尊者讳”的传统。近代历史、特别是党史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钩沉历史,还原真相,往往需要“蹚雷”,但搞得不好就会引爆一串“假大空”的连环炸。

  亲历者讲述的好处是,记录者还有机会与述史者进一步求证史实。问者穷其问,述者毕其述。未必皆是信史,但毕竟多了条通往信史的“活路”。

  晋察冀地区之所以能开展“地道战”,主因有二:一、该地区土质坚密,适合挖地道(七十余年时间,老地道大都保存完好,绝少坍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对敌斗争环境残酷,转入地下实属无奈。在地道里战斗的基本是地方武装,也就是民兵。“民兵”这个当年无论实力和声名都略逊于正规军的武装组织,日后却大放异彩,成为“人民战争”的典范。

  遗憾的事发生在后来,由于“文革”打派仗,“真假民兵”成为不同派别间交锋的重点,后患遗留至今,“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因此无法布置老民兵群像。争议倒是搁置了,但谁是当年真正的民兵却有可能成为一桩历史悬案。这显然不公平,不仅英魂难得昭彰,后人也会因此怀疑“民兵”存在的真实性。那么,谁来做甄别的工作?现在看来,仅靠党史部门是不够的。修史也需要官民互补,正野相参,方能求得一个接近真相的事实。

  “狼牙山五壮士”于大多数人的记忆,一是电影,一是课文。最经典的一幕当然是壮士最后寡不敌众,纵身一跃的场景。壮士英名,一时斐然。壮士身后却是非多多。先是“五壮士”被更名为“五勇士”,原因是五人中有两位幸存者,皆称壮士似为不妥。我语文水平有限,搞不清“壮士”和“勇士”的差别有多大,也搞不清为什么要改掉大家习称的“五壮士”。

  幸存者之一的宋学义,命运多舛。“文革”期间更被诬为“假英雄”,造反派竟逼其爬上楼顶跳下自证清白。1971年他在忧愤中离世,年仅53岁。另一位幸存者葛振林,因长期在军中任职,勉强躲过“文革”浩劫,但却未能躲过家灾。其子不肖,染上吸毒恶习,竟变卖父亲勋章以抵毒资,所幸被及时发现追回。上述这些故事由于远离英雄“神迹”,反倒引人侧目。但在记史时,这些个人际遇常常会让位于宏大的正面叙事,消泯在红色记忆里。

  客观之史记必定是全面多维的,不搞“死为大”,不为“尊者讳”,正视历史,正视历史中的丑陋和阴暗,方能让人有信心张望未来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