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无限宝藏txt下载:炮声中蒋经国来了 大陈人“咱没被抛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20:28

大陈过台湾“金刚计划”启动

五十六年前,大陈岛上万头攒动,掺杂着一股不安与惶恐。代号“金刚计划”的大陈撤退行动即将展开,揭开大陈人的迁台史。

捧著祖宗牌扶老携幼上军舰

当年岩壁上还漆著标语“我们要打回大陆”,这种慷慨激昂的标语,是国共交战、争夺主权的印记。但危急的情势,迫使全大陈的壮丁背着棉被家当,妇女抱着新生的婴儿,老人手里捧著菩萨神像与祖宗牌,上万人走过舢舨搭成的码头,登上小艇再转到外海的军舰,前往他们已经多次听说、却未曾亲见的“宝岛”台湾。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再也回不了大陈,“打回大陆”成了实现不了的壮志。


运补舰中弹一江山全军覆没

三、四十岁以上的台湾人对大陈岛撤退的历史都还有印象。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大陈一整天都被共军猛烈轰炸。满载物资的“中权”号登陆舰在滩头中弹,舰上汽油桶拖着火焰飞到半天高。八天后,共军发动三军协同作战,攻击大陈北方门户一江山,守军全军覆没。

二月八日,蒋中正总统只好接受现实,下令“转用”大陈驻军,并且将岛上一万八千多位居民全部撤运来台。美方派出船只协助运输,还动员四艘航空母舰护航。


蛙人拆地雷别了大陈我的家

在探照灯与中外记者的镜头下,士兵们不停搬运多年来的装备。蛙人拆除海滩的地雷与铁丝网,美军在滩头指挥交通,喊著刚学的华语:“两路!两路!”国军将领看着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不甘的心情溢于言表。

二月十二日中午,最后一艘军舰离开上大陈的滩头,总计撤出三万三千七百七十七名军民,以及四万吨的物资。





 

砲声中 蒋经国来了 大陈人“咱没被抛弃”

对于大陈人来说,撤退来台之前那一段时光,蒋经国是所有人共同的记忆。在国府据守大陈的五年中,蒋经国平均每两个月就来一趟,“蒋主任”总是来无影去无踪,搭著水上飞机就来到大陈。有时候一个人走在街上,跟民众打招呼,和士兵下象棋。

住在下大陈西嘴头的严正德回忆,有一回蒋主任到家里,看到大锅里煮著小番薯,便问:“我可不可以吃一块?”别人回答他:“那些番薯是要喂猪的,不好意思给主任吃这种东西。”蒋经国说:“不要紧,番薯是好东西,猪吃了都会肥,人吃了更不得了!”

台商尚枝菊是大陈义胞的第二代,她已经是第三次回到大陈。她说:“我姑姑那年廿岁,留着两个小辫子,蒋经国到村子里来,摸着她的头说:‘小姑娘,带你去台湾好不好?’”

这时大陈人几乎天天躲空袭警报,政府已宣布要疏散,但一条船也没来,不免有人怀疑:高官们会不会一走了之,把他们留给共产党?

蒋经国高调在大陈街上串门子,告诉大家“带你们去台湾”。民众心里想,蒋总统一定不会抛弃大陈人,否则怎么敢把“太子”派到最前线来?

根据当时中.央.日.报记者刘毅夫的回忆,在二月上旬的几天,船团一直未出现,蒋经国忧虑到晚上睡不着觉,只是不能在人前表现出来,甚至不敢爬到山头上向东边瞭望。直到二月七日美军船团出现,蒋经国才松了一口气。

对于被迫放弃大陈,许多文武官员痛心不已,深沉的蒋经国几乎不曾表现情绪。二月十日他带着部属在下大陈,将最后一面国旗升上旗杆,有人忍不住掉下眼泪,他只说:“不要难过,总有一天,我们会打回来。”

回到人去楼空的专员公署,行政专员沈之岳报告,该搬的东西都已经搬光,蒋经国拿起一根木棍,递给刘毅夫说:“你就发泄一下吧,今天打坏公家的财产不犯法!”

一九五五年二月中旬,大陈最后一批军民撤离,蒋经国也返抵基隆港码头。



大陳島撤退是發生在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目前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2.8万余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與南麂列島等)全部撤退到台灣的作戰計畫,這批「移民」登陸後,因「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國軍來台,故被稱為「大陳義胞」。

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情勢逐漸明朗,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中國大陸的治權,退守到西南山地與東南沿海的島嶼一帶,繼續進行作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進軍沿海島嶼。春、夏之際,攻陷舟山群島及海南島,加上西南山區的部隊逐步退到泰緬邊境,國軍僅有固守台灣及金馬與浙東諸島,並發動沿海的游擊突襲戰術,來牽制干擾解放军。

1950年朝鲜战争爆發,解放军將駐防在東南沿海的兵力移往朝鮮半島,使得大陳島等東南沿海島嶼所受威脅大減,獲得稍微喘息的機會。

1953年韓戰停戰,解放军開始將重心從朝鮮半島移到台灣問題上,東南沿海島嶼是解放軍首先要處理的地區。

1954年9月3日,解放军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的九三砲戰,引發第一次台海危機。韓戰停戰後解放軍迅速強化東南沿海基礎建設,從1950年起上海修建可供噴射戰鬥機起降的機場試圖奪取被國民政府掌控之制空權。1954年國共多次於東南沿海進行空戰,位於台灣的噴射戰鬥機航程不足無法支援大陳地區,只能依靠P-47維持戰力;在技術優勢下解放軍空軍取得了大陳週邊的制空權。隨後1954年11月14日於大陳駐守的太平艦遭解放軍魚雷快艇擊沉,民國政府於大陳地區戰力迅速萎縮,只能固守各島失去主動權。

取得客觀條件優勢後,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突擊一江山島,激戰一日過後攻下一江山島。由於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屏障,失去一江山大陳島的防守也相對困難很多,加上以距離而論,台灣到大陳島較中國大陸到大陳島的距離遠,在物資補給與戰力維持上相對不易,解放軍的米格-15戰鬥機在當地擁有空中优势,而中華民國方面也與美國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金門、馬祖及大陳島都不在共同防禦的範圍之內(防禦範圍僅限於台灣與澎湖),經過多方評估後,最後中華民國政府決定主動撤離大陳島,將大陳島上的居民與軍隊全數遷移至台灣,加強鞏固對台灣本島的防守。

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大陳撤退後,國防部將撤退行動命名為金剛計劃,由美國第七艦隊和國軍合力進行大陳島上軍民的撤退行動。

過程中,美國主要負責大陳島上居民的撤離,並協助航行路線的防衛,由於美國的協助,使得撤離行動得以和平順利的進行與落幕。總計大陳島四天一共撤離了全數大約28,000名的居民與軍隊,其中居民前往台灣安置,軍人則移防至金門、馬祖等地。

撤離的大陳居民先是都在基隆港上岸,而後在基隆停留大約一至兩個星期後,政府按漁、農、工、商等志願名額協助義胞登記職別,再陸續安排分發安置到全台灣各地,包括宜蘭、花蓮、台東、高雄、屏東、桃園、台北都有大陳島的居民被安置,而他們的後代更是散佈在全台各地。今天在台灣仍可以見到「大陳新村」、「一江新村」等安置大陳居民的地方所在。

為表揚他們對中華民國政府與反共立場的支持,這批撤離的居民在當時多被稱為「大陳義胞」。由於他們的命遼曾與中華民國政府緊緊結合,來台後的大陳居民大多對當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及蔣家有著很強烈的情感認同,日後投效軍旅、公務者不在少數。而在大陳居民的居住區更是有人修建「蔣公廟」,廟內祭拜蔣中正,以表達對蔣家的感恩,其中以高雄市旗津區大陳新村的「蔣公感恩堂」最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