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楠木洗茶桌:为什么那个时代人们普遍有“饥饿”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58:32
为什么那个时代人们普遍有“饥饿”感?
作者:sdgm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915    更新时间:2011-7-4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现在的许多谎言,不仅年轻人深信不疑,就连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往往也是半信半疑,何也?
因为这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谈及那个时代,也时常将“饥饿”挂在嘴边,他们那个时代也经常有饿的感觉!
本人就想谈谈,那个时代何以时常有“饥饿”的感觉呢?
本人推测,原因应该有以下一些(可能有交叉重复之处):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很低,石油也非常稀缺,绝大部分的劳动需要靠人力,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这,是人感到饥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粮食产量的提高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粮食总量增加不够快,总量供应可能有不足。
其三,医药下乡,赤脚医生制度出台,人均寿命迅速增加,新生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
由于以往救中国新生儿死亡率非常高,为了种族延续的需要,人们在不能控制新生儿死亡率的情况下,只好靠高出生率来与之对抗,用高出生率来弥补新生儿高死亡率的造成的人口下降。而在新中国新生儿死亡率被急速降低之后,绝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然是按照祖祖辈辈的传统,延续了高出生率。
人均寿命的迅速延长,新生儿出生率不变而新生儿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叠加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口总量急剧增加,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可能超过粮食产量增加的速度(本人一时没有准确的数字对比,只是凭想象),这也可能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紧张。
其三,水利!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之前水利设施几乎是空账,农业生产只能听天由命,产量低,上不来。而新中国建立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特别是大跃进时期!
一方面,之前水利欠账,导致粮食总量不是很充足,另一方面,在机械化程度甚低的情况下,大量的工程需要人工,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加剧了人的消耗。
这两方面叠加的效果,就是人们感到“吃不饱”,时常有“饥饿感”!
尾声:
我想,从农村的出来的人,干过重体力活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吃得多,还容易饿!
而那个时代,即便是到了“改开”的前夜,也还是在所谓的“冬闲”的时候,动员、组织广大的群众,为来年的生产清淤、清理渠道的!
也就是说,那个年代,人们的体力劳动几乎是贯穿一年四季的始终!
没有“猫冬”!
尾声之尾声:
本人曾在九十年代初到东北求学,记得初到学校的那段时间,是很不习惯的,不习惯的就是星期天!
为什么不习惯星期天呢?
因为星期天只供应两顿饭!
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东北人“猫冬”的一个遗留吧!
能量不足,应对的方法无非有两个:
其一,增大供应!
其二,减小消耗!像熊那样“猫冬”,减少能量消耗!
而那个时代,在粮食总量供应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后代子孙,那个时代的人们却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设施,特别是在当时的机械化程度相当低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一方面是定量供应的进食,另一方面是千秋大业的水利设施需要巨大的消耗!
这,才是真正的苦了一代,造福子孙!
向那个时代有过“饥饿”感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附:江河万里,万里江河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07/24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