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希澈为什么喜欢中国:当特大城市遇上特大暴雨(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47:22
当特大城市遇上特大暴雨
——对“7·3”特大暴雨导致部分城区短暂内涝的分析和应对
3日下午,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成都,短短4个半小时内,成都城区(绕城高速内)最高降雨量达215.9毫米,接近成都中心城区历史极值。平均降雨量也有104.8毫米。按598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计算,相当于6267万吨水在4.5小时内倾倒城区——这相当于成都市一个半月的自来水供水量,或者一个龙泉湖的蓄水量。
洪水真如猛兽!从北到南,特大暴雨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一座座城市留下了印记。

做完统计,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季建松了一口气:“与这场来势汹汹的暴雨相比,结果还是幸运的。”
暴雨从7月3日下午两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7时。7月4日,有关部门统计出此次特大暴雨出现内涝的情况:
一、中心城区54座下穿隧道中,有6座积水。其中,羊市街下穿隧道、站华路穿绕城高速下穿隧道、三环路蓝天立交附近三环路穿成昆铁路下穿隧道、府城大道与成昆铁路下穿隧道4座下穿隧道因积水造成交通中断,草金路下穿隧道积水,但未影响交通、世纪城下穿隧道由于洞口外道路积水,隧道实施了交通管制。当晚9时,已有4座下穿隧道恢复畅通,次日凌晨2时,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全部恢复正常通行;
二、中心城区2000余条市政道路中,有40余条道路的部分路段出现积水;
三、中心城区登记在册的地下车库约为3000余个,约44万个车位。积水较为严重的有8个,350多辆车进水;
四、整个中心城区,居民住房及企事业单位建筑进水约64处。其中锦江区13处,武侯区17处,高新区5处,青羊区2处,金牛区6处,成华区21处。
应该说,此次特大暴雨造成的内涝显然不像一些媒体或网民渲染的那么严重,但也确实造成较大影响和极少数地点受灾。

虽然只是局部地方短时间内涝,造成个别路段交通拥堵,个别市民车辆进水等问题,但政府还是立即查找了原因。
“应该说,成都市的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基本能够应付‘7·3’特大暴雨的排泄量。但是局部的点和段还存在着不连续、不畅通的问题,导致个别地方出现类似道路中的断头路、肠梗阻。”成都市规划局市政设计院院长钟强文介绍说,“羊市街下穿隧道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根据规划,羊市街片区的排水管道应该直通到一公里外的西郊河。但由于这一片区城市改造未完成,排水管道不得不舍近求远,接入了两公里外彩虹桥下的锦江,距离增加,单位时间内降水量太大,排水能力势必受到影响。站华路下穿隧道、新世纪下穿隧道积水也有类似的原因。”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的一部分高速公路也进入到城区,建高速路时高速公路的设计不像市政道路,没有同步设计建设排水管道,而是采用简易边沟排水,还没有与城市排水系统融为一体,排不赢便进入下穿隧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瀑布’。这次绕城高速、成雅、成南高速附近的地方被淹多是这个原因。最后一点,城市的一些低洼棚户区管网建设没跟上。像属于企业谋划改造的曹家巷生活片区,住户内部的排水方式还很落后,且未与周边通畅的排水管道连为一体,有水排不出。”

实际上,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水淹城市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场景。
1981年7月,成都24小时降雨达到204毫米,导致城区大面积内涝,数十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仅府南河边就有3万户10万人受灾。
东郊改造之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几乎是大雨大涝,小雨小涝。
从李冰治水到府南河整治,成都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
除了人们熟知的府南河、沙河整治工程,从2001年开始,成都市启动了“畅通工程”,对红星路、东城根街、滨江路等38条城市主干道进行了改造,同时完善了成都市排水主干管网系统。紧接着,2002年至2005年,成都投入66亿元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400多条中小街道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完善了雨污分流和支线管道建设,同时对20多条中小河道进行了整治,提高了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成都最老的地下管道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没有什么清朝、民国时期的管网。”季建说。
根据成都市建委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心城区已建成道路里程约2450公里,比10年前增加了1400公里,约是10年前的2.33倍,而排水管网依附于道路同步规划建设,累计投资约300亿元。
在河道建设方面,在这次特大暴雨中,遍布城市的大小河道也对城市行洪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丁鹤告诉记者,目前,锦江九眼桥至中和场8.7公里已经按规划建成,防洪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为主城区安全度汛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提高锦江行洪能力,成都市拟对锦江中和场至双流华阳镇段6.7公里河道进行整治,延伸锦江排洪口,规划河宽由现在的60—80米提高到120米左右,将河道防汛能力由2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
成都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李介绍道:“对于这次特大暴雨内涝严重的地区,有关部门已针对排水薄弱环节研究分别采取了临时措施和制定了长远措施。像羊市街下穿隧道,我们就准备了大功率抽水泵和长距离管道。再遇强降雨,隧道出入口将设置挡水带,防止路面积水进入隧道。若发生积水,可以直接抽排到西郊河。长远方案要打通西郊河的通道。元华路、站华路的周边高速路的排水沟已在施工改道,不再排入下穿隧道。低洼易涝点是城市薄弱环节。去年全市共有低洼易涝点61处,通过治理已经减少到27个。对于低洼易涝点,成都市今年将继续通过旧城改造和排水系统改造逐步消除。”

法国作家雨果把下水道称为“城市的良心”,虽然深藏地下看不见,但却在关键时候予以昭示。
从北到南的几场暴雨,把此前并未引起人们关注的地下排水管网问题摆上了台面。地下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到底应该多高才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排水管网标准是否需要修改、增强?
“地下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是依据国家‘暴雨强度’的标准做基础。”钟强文介绍说,成都的地下排水管网标准,基本能够满足每小时30—40毫米降水量的及时排水需要。
除了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市规划建设部门正在研究实施一些解决城市排水的办法:一是提高水在城市的自然渗透能力。如果所有的绿地都能比地面低20厘米,城市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成都有198生态区及众多的公园、绿地、景观带,如果能够发挥这些地区的自然渗水能力,应该能够给城市排水帮上大忙;二是要发挥中小河道、湖泊的排水、蓄水能力,减轻城市排水管道的压力;三是要优化和改进建设项目的排水方案。特别是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的排水设计,出入口最好有个起伏,排水管道在起伏外面,避免暴雨时水灌入地下。
设计建设有个度的把握。一方面涉及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标准再高也有个限度,而极端天气往往会突破这个限度。尽管现在成都市区是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建地下管网,但市政建设和管理部门已在考虑在极端条件下提高应急能力的各种措施和方案。
成都是一座有着1404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除了这次的特大暴雨,还可能不可避免地遇上特大干旱、特大高温……除了提高这座城市在这些方面的抵御能力,应对极端天气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也必须完善。
成都市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成都市水务局局长森林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在几个小时内就完成了排水、清淤和恢复交通,但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尤其是应急处置能力方面。我们已在研究、布置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极端天气状况发生时,要把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的信息及时向市民发布,以便他们合理选择出行线路。水务、交管部门要进一步紧密联动,尽量减轻道路积水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要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在类似羊市街隧道那样管网排水能力不足的地方提前准备好长距离抽排水设备。尽快实施低洼棚户区排水管网的改造,提高这些地区的排涝能力。”
城市是人类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优化选择,尽管它也带来了包括城市排水在内的“城市病”。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极端天气不可避免,但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