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妍 why专辑网盘:缺乏专业主义精神的货币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21:14

缺乏专业主义精神的货币政策

标签: 专业主义  货币政策  加息  通胀预期  分类: 货币政策 2011-07-07 20:47

周三是中国新闻人忙碌的一天,虽没有传说中的大事发生,但等来了中国央行加息的新闻。当日下午,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这是2010年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来,中国央行第四次加息。

央行加息已在市场预期之中,但时间窗口显得唐突。这一方面让新闻人终有新闻可做,另一方面也让市场有点意外感觉。

虽然有金融机构经济学家事后说自己预测相当精准,连续十几次准确预测央行加息,云云,这让严肃报道之外多了一点八卦话题。其实证券市场有一个特点,分析师一向都是说自己预测对了什么,从不承认自己说错了什么。好在市场都是健忘的,人们记不住昨天的事情,只记住今天正在发生什么。媒体上分析师的语言有时就像八卦,股市大盘不久前下跌时,没有人再提“万点论”和“黄金十年”了,而股市一旦触底反弹,马上就有人叫嚷上证指数七千点了。分析师都是“趋势投资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蒙对了叫预测,猜错了就变成了“浮云”,所以投资者们最好少信分析师的鬼话。

央行这次没有选择在周末启动加息窗口,可能与国家统计局要在周六公布统计数据有关。央行抢在统计局公布数据前加息,是向外界表明货币政策与统计局数据无关,而是自己判断结果。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央行加息决策就是围着居民物价指数CPI转的。CPI涨多了,央行就加息。CPI涨幅稳定,就看一看。果真如此的话,不如把央行并入统计局,让马建堂决定是否加息就好了。

当然,现实情况是,统计局长马建堂也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对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也的确有发言权。相关经济部门部长、金融监管机构首长、商业银行行长、经济学家,再加上中央银行家,构成货币政策决策咨询机构。三个经济学家就可能有四种意见,再加上部门观点和商业利益,货币政策委员会更像是政协开会,说的热闹,弄不明白。即便达成共识了,还得国务院领导拍板,央行最终执行罢了。

正是这种情况,使央行决策丧失了专业主义精神,也让他们心态扭曲,乐在“出其不意”的游戏中。最近央行对加息决策犹豫不决,扭扭捏捏,就是在CPI和经济增长面前举棋不定,不知所措。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的决策分散外,还有货币政策目标的模糊。在币值稳定和促进增长两个目标极上,央行需要来回摆动,以取得合理平衡。但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模糊性,这种平衡,就要国务院领导来定。领导们肯定首先要追求经济增长,其次才是物价稳定,这种决策思路必然与央行把币值稳定放在首位的目标有冲突。

加息是改变资金价格,会影响居民和投资者预期,也关系到相关货币借贷者的成本支出,因而央行一直倾向使用数量型工具。在“周小川池子”越来越大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却越来越难。如此一味搞数量型工具,就是向市场传递了保护借贷者的信号,从而强化了市场扭曲配置资金的趋势。

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就不会有超前的专业判断,也就不可能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央行去年以来一再强调要“管理通胀预期”,而在预期学派看来,管理通胀预期的有效办法就是需要“厌恶通胀的中央货币银行家”。央行不独立,中央银行家的风险偏好无法准确传递,通胀预期就难以管理。

别扭的货币政策凸显了央行专业精神的缺乏,而这个责任不在央行,在于宏观决策制度的缺陷。大家都负责任,其实就是大家都不负责任。所以,至今不知道谁是造成这轮中国通货膨胀的决策人。怪央行不公平,因为央行不独立。怪国务院领导也不公平,因为大领导毕竟不是中央银行家。那么,通胀的孩子该谁抱走呢?十个经济学家会有十一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