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女教师 在线播放: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哈工大打造科学育人体系扫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07:46

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哈工大打造科学育人体系扫描

张妍 商艳凯 闫明星 吉星 刘培香 刊发时间:2010年06月02日  来源: 【字体: 】  

 

记者近日从招生就业处解到,今年哈工大又有2034名毕业生奔赴国防战线,其中研究生1211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光荣的背后同时也意味着艰苦和奉献。哈工大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反映了学校长期坚持将理想信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可喜成果。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说,建设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更要有一流的育人质量,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为此,学校始终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具有哈工大精神和特色的“科学育人体系”。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在“科学育人”观念的指导下,哈工大逐步理清、统一了分阶段教育的思想。日渐完善的“科学育人体系”,为实现培养杰出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制度保证。 体验式、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新四门课”建设是科学育人的主渠道 “关于抗日战争,有这样一则资料: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380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阵亡将士380余万人,其中少将以上者达150余名,将领以下之团、营、连、排长数万。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是哈工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中的一道考题。课程负责人徐奉臻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一道开放型考题,并未设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结合史实展开论述。这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题,体现了哈工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形成的“以功能分工为基础的体验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成果。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哈工大比教育部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年,率先启动“新四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工作。“新四门课”改革的目标是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就是要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现实的敏感度和解释能力,这集中地体现在其与社会现实的对话能力和与理论大师的对话能力这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的灌输式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是改革的关键。在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中,案例教学、社会实践、师生互动研讨等教学方法得到全面推广,成效明显。而考核方式和考试题型的变化更是使思想政治理论入心、入脑,使学生告别了死记硬背的苦日子。这是一堂音乐课吗?张德旺教授在哈工大正心楼的大教室里放声高歌,随之而来的是全体学生的大合唱。原来,这是在哈工大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上,课程负责人张德旺在讲述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时,为将情感体验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正在教学生们唱《长征组歌》。哈工大“新四门”课的体验式教学,着力强调其课堂必须是学生在场的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感和体验,其教学形式是多主体互动的民主对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除坚持常规课堂讲授外,课内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巡礼展示、课外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主题调查、个体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报告等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环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做法。航天学院学生卜静洁说:“课改后,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了。比如以往讲爱国主义,老师一般要从爱国主义的内涵、特征和时代要求讲起,理论性较强但感染力不足,很多同学认为是老生常谈,听课积极性不高。但现在同样的内容,换成我们自己去体验、去演绎,不但内容生动活泼了,而且教科书所讲述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点由我们自己主动去讲述,起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为了加强“新四门”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哈工大还开创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做法,“课程负责人制”、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自主选课制度以及集体备课制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计划、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多种手段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新四门”课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两轮多的探索和实践,哈工大“新四门”课“以功能分工为基础的体验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成为黑龙江省各高校学习的典范。在课程改革中,一批有能力、有热情、有希望的中青年教师已开始成长起来。“现代大学生普遍反感道德说教与政治灌输,更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所以‘体验式、研究型’的教学方式与我们自主性、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正好吻合。”“现在考试再也不用‘啃书本’了,因为考的是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对认真听课的学生来说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把自己独特的思想反映在考卷上,而不必再拘泥于‘条条框框’了!”学生们对考试题型的改革交口称赞。 支部建在班上:党建工作是科学育人的基本统领 “任何时候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该站出来挑大梁的时候,就不要唯唯诺诺。到了我们领跑的时候,就要站出来毫不退缩……”这是哈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级本科第一支部宣传委员郑文英在0410101班中所说的话。这样的话也成为了0410101班同学成长的动力,该班同学帮助贫困女孩走出困境、到乡村支教、在学习生活中想到帮助……在黑龙江省嫩江县海江镇海江中学有个叫郑薇的女孩儿,母亲身患绝症,父亲体弱多病,家中负债累累。“不能让郑薇放弃学业!”虽然班级26名同学大多都来自农村,并有17名家庭贫困学生,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份责任。他们决定:每人每天省出两角钱,长期资助郑薇,直到她完成高中学业。在班级每月按时寄给郑薇162元生活费的同时,许多同学主动与她通电话、通信,“有什么困难跟哥哥、姐姐说,不要气馁,要把握住机会,用知识改变命运。”一句句鼓励和安慰支持着郑薇与命运抗争。郑薇在来信中说:“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叫丛飞的叔叔,我很受感动,也曾以为遇到这样的好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梦。但没有想到,我今天也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请哥哥、姐姐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你们一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党员王锐、郑文英、胡韬3任班长的带领下,0410101班获得了省三好班级、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等荣誉称号。针对近年来学生基层组织出现的新特点,哈工大及时提出本科生低年级主要以年级、专业为主设置支部,高年级则以班级为主设置党支部。由于许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常年学习、科研和工作在研究所里,学校党委在党员相对较多的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党支部,把导师的教学作用和育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哈工大有近1/3的院(系)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研究所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针对突发事件、特殊情况时,哈工大还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网上党支部。在2005年末松花江水污染期间,现场成立的市政学院的课题组临时党支部,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治理方案,现场指导实施,受到建设部、黑龙江省政府的表彰。自2002年以来,每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支教工作期间都成立临时党支部,非党支教队员在支教过程中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全国首位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博士生、共产党员陈苏曾担任支教团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队员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休息日还要到山村里家访,帮助学生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组织建设模式的创新真正发挥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成立马祖光精神研究小组、观看影片《人民公仆》、参观烈士陵园和校史馆、采访东北抗联战士李桂林、调查从普通群众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成长过程、开展模拟长征、党的知识趣味抢答赛……哈工大党校的学习使林再江同学感受颇深,他说:“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活动,实现了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我受益终生。” 经过几年的实践,哈工大探索出了一条有效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学生党建工作指导系统,实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建立健全学生党建教育培训系统,将入党启蒙教育、党校教育、党员入党后继续教育有效整合,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教育保障。三是建立科学的、连续性的培养考察系统,并建立了各项具体指标体系,使考察量化,有据可查、有章可依。四是建立科学严谨的导向性学生党建评估体系。五是建立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保障监督系统。据2007年末统计,哈工大学生党员已占学生比例为31.5%,其中本科生达到15.3%。哈工大也涌现出的全国三好学生标兵杨振岭、全国三好学生陈苏同学等一大批学生党员先进典型。 弘扬哈工大传统和精神:文化育人是科学育人的不竭动力 “我光荣地成为哈工大人。我将:秉承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追求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扬宽容奉献的人格精神。我们践行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我们团结勤奋,珍惜光阴;用才智和责任成就学业;用行动和荣誉回报母校;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人类的进步而努力奋斗!”当每一名新生迈进哈工大的校门,这样特殊的入学宣言就会带给他们与众不同的心灵震撼。而这样特殊的入学教育,也充分体现了哈工大文化育人的特殊理念。哈工大人创造了哈工大精神,哈工大精神又哺育了一代代哈工大人。哈工大培养的学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作风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而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得益于哈工大科学育人体系中的“文化育人”。新生一入学,哈工大就进行专业教育和传统教育。许多教授、学者走进学生,向他们讲解专业的发展历史,传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同时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报告会,参观校史馆、实验室、航天馆等,让学生了解哈工大的历史和办学传统,学习哈工大精神。哈工大十分重视利用教授名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从上世纪80年代起哈工大就积极开展“百名教授上讲台” 活动,倡导和鼓励教授、名师、院士为学生讲课、做讲座,用这些老教授们身上所打下的哈工大的烙印激励学生,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学校精神和学校传统的熏陶。作为一所以服务航天、服务国防为特点的大学,哈工大拥有像“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马祖光教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谭久彬教授等一大批恪尽职守、勇于拼搏的优秀教师。他们形象生动地向大学生展示了什么叫无私奉献、报效祖国,使之成为传承理想信念的最佳载体。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及不足之处,2005年,哈工大把学习马祖光精神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用马祖光精神激励、教育全体学生,号召广大学生学习马祖光院士的高尚品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做一个具有崇高道德品质和渊博知识的人。通过分层次、成系统的学习活动,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哈工大还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把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以“体育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四节为代表的哈工大校园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青春的风景线,通过各项生动活泼的活动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哈工大以航天特色而著称。以航天学院的航天魂教育为例,航天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始终努力寓航天精神教育于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从1993年4月开始,为了系统地开展航天精神教育,结合当时的学生工作重点,学院以“弘扬航天精神,宣传航天伟业,立航天志,做航天人”为宗旨,以学院的学生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推出了“航天魂”品牌系列活动,开展航天科普、航天科技讲座、航天征文等。同时,航天学院还选派优秀的学生代表去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现场发射,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卫星发射的直播节目,举办大型书画展和航天图片展,宣传航天伟业,弘扬航天精神。“年轻的共和国需要航天事业”,已经是航天学院全体师生的共识。“学生证扉页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24字航天精神,使我一进校门,就感觉自己是航天人了!”同学们纷纷表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影响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哈工大学子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尤其是近几年,哈工大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从杨振岭到何晓波、刘峰,从陈苏到刘佳,从孙亮到张健,这些先进典型的涌现,集中反映了哈工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也是哈工大多年坚持用学校的传统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没什么都行,但不能没志气;丢掉什么都行,但不能丢掉事业;忘掉什么都行,但不能忘掉祖国……”这是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常常对哈工大学子们说的三句话,这三句话,也成为哈工大文化育人、精神育人的一个缩影。 专家型、职业化、专兼职相结合: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科学育人的根本保障  “请大家提问吧。”“我想问一下18号学生的学习和家庭情况。”哈工大新学期第二次辅导员培训现场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参加“考试”的是3名工作不满一年的辅导员朱慧、魏小坤、于纯海。考试内容是“现场辨识学生照片”。每名辅导员将所带学生的照片进行编号,下面的辅导员可以随时指定任何一个编号,参加展示的辅导员将对号入座,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3名辅导员的学生辨识率达到了“百分百”。“作为辅导员来说,只有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学生,才能最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哈工大学生工作部部长孟庄说。考核学生辨识率和对学生信息的掌握情况等形式旨在强化辅导员的爱岗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哈工大不断完善对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工作干部,在岗位聘任和评优给予充分体现不久前,任辅导员刚满一年的于纯海被学校推荐申报了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哈工大历来就十分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学生工作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强化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考核和激励,鼓励学生工作队伍进修学习和理论研究,使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呈现出职业化、专家化趋势。与此同时,该校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投身学生工作,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形成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近年来,哈工大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辅导员双周培训制度”和“辅导员校外轮训制度”,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学生工作队伍,并陆续派出300人次参加全国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国家人才测评师培训等,学生工作队伍中有国家心理咨询师16人、全球职业规划师4人、国家人才测评师22人、职业指导师14人。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家化趋势为哈工大的学生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5月,四川地震发生,学校要求学生工作部门上报家在灾区的学生情况。上午刚开完会,下午两点前,各学院的情况全部报了上来。2008年春季学期,哈工大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学情通报制度,包括开学学情报告、日常双周报告、突发事件报告,以及学情分析等,同时各院系选派辅导员代表担任信息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从源头上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为学校及时关爱和帮助学生提供翔实的依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培养一流的人才。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关爱,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每一名教职工首先是一名服务者、管理者,要为培养人才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哈工大副校长周玉说。今年5月,哈工大还启动了校部机关干部联系小班工作,50名校部机关处级干部自愿做小班联络人。机关干部具备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他(她)们有着科学的人生规划、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功的人生经历,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该项工作已成为哈工大发挥管理育人、落实服务育人等理念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哈工大还通过坚持实行“低年级班主任制、高年级导师制”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一大批优秀教师和专家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此外,学校十分注重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与家长定期沟通联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学生工作,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从“走上讲台”到“走进心灵”:教书育人是科学育人的有力支撑 “我曾经一度以为人生没有了希望,可今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说起自己的变化,张德宇同学总要感激一个特殊的地方———“成功之路聊天室”。 几年前,由于家庭原因,张德宇曾想辍学,成绩直线下降。电气学院副院长蒋秀珍教授得知后,带他走进了“成功之路聊天室”谈心。一番坦诚的开导终于打动了德宇,但他很担心自己落下的课程,“我给你补课!”蒋教授温暖的话语让德宇吃了“安心丸”,也帮助他走出了思想的泥潭。哈工大历史上就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学校组织了百名教授上讲台活动,现在,“教好一门课,就是一种育人途径”的教书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何仲怡讲授的《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本构理论》课程,被学生称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值得去听的课,究其原因,在于何仲怡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责任意识。他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有好几次几乎倒在讲台上。看着何钟怡教授因剧烈咳嗽而憋得满脸通红,有的同学在座位上悄悄地抹眼泪。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哈工大可敬可爱的老师以身体力行熏陶感染着学生,才使得哈工大学生德艺双馨。近年来,哈工大不断加强教书育人的工作力度,创新途径与方法。学校要求教师既当学生的业务导师,又当学生的德育导师。实施导师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双重导师”制要求导师参加科研教学管理等实践活动,如学科、课题组讨论,实验室管理;导师和博士硕士一起研究课题;组成本科生科技攻关小组。导师配备采取双向选择,学生申报、教师选择,结果要公示。双重导师制得到了院系和教师的积极呼应。能源学院教授于达任给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设计了一本厚厚的“培养档案”,开篇就是素质测评,其中思想素质就细分了11条。他说:“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内在的优点弱点都挖掘出来,教师可以跟踪教育,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分析的框架。”哈工大航天学院将原来的教学、学生工作各自独立的管理模式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培养办公室。本科生办公室为每个年级配备一名教学秘书、两名辅导员;研究生办公室把协理员和研究生秘书结合在一起,围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工作,从培养计划的修订,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所有培养环节都在办公室计划下完成,克服教学与学生工作“两张皮”。双重导师制还发展成新模式:团队育人。哈工大的科研项目大多为国家急需的重大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锤炼队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团队育人亮点。在选任担负重大项目的团队带头人时,哈工大突出强调师德表率,在这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团队里,由导师牵头,有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参与,让各个层次的大学生都能在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素质。全国见义勇为大学生、从松花江冰窟中勇救两名落水儿童的2005级大学生刘峰和何晓波就是这一育人模式的受益者。刘峰说:“我们复合材料专业大一就配备了导师,大三就进入实验室。导师每周三都召集开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有目标、有动力,感觉特别长见识。有的学术问题我们不懂,但是能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自从1988年航天学院在一年级新生中试行过本科导师制以来,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已在哈工大的各个院系相继推开。市政学院要求院里的全部教师都参与到学生培养当中去,开创了全员育人的新局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班级都设立一位班主任和一位专业指导教师。系主任马放教授提出“打造哈工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情文化,创造良好氛围,培养偶像派导师”的理念,要求教授上课要衣着得体、板书工整。马教授还把自己北师大心理学系毕业的夫人发动起来,担当学生的“生活导师”、“问题专家”。许多教授走进了大学生宿舍,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学生。只要学生有活动,系里全部教师都要积极参与。  夯实基础,让优秀从大一开始:“三个过渡”是科学育人的牢固基点  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要尽快完成从小班授课到基础课大班教学的过渡;完成父母督学到独立自学的过渡;完成保姆式家庭生活到自立式集体生活的过渡。这“三个过渡”标志着大学生从此开始从依附走向自立,从幼稚走向成熟。2003年开始,哈工大探索实行基础学部教育管理模式,通过教学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那个时候我们坚持晨读,很多人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王玉楠是人文学院03级学生,也是基础学部的第一届新生。现在已经研究生在读的她回忆起大一的学习生活,还是那么兴致勃勃。在本科一年级树立优良的学风,为学生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是哈工大基础学部的重要任务之一。5年来,许多院士、博导、院(系)领导、学科带头人应邀为新生介绍学科发展状况,讲解教学计划,答疑解惑。学部也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本院(系)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所,与院士、专家面对面,让学生既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又受到大师们的指点和关怀,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基础学部,每个小班都有自己的或跟其他班级共用的专用教室---既便于开展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又可让学生布置一个温馨的家,拥有安静的自习场所。同时,每个小班还配备班主任、研究生班主任助理,增强学生与学科、专业的联系。几年来,基础学部实现第一学期零补考的班级数逐年增加:04级7个,05级12个,06级上升到21个。学风建设还有效减少了被淘汰的学生人数,仅06级就有19人成功通过试读,避免了被淘汰。外国语学院06级俄语系的学生薛娜是基础学部教学模式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2007年下半年搬回一校区后她又念了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做第二学位。“在基础学部的学习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在打牢基础的同时,对大二开始修双学位几乎没有影响。”基础学部本科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在“早”字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从04级开始把入党启蒙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把新生的思想热点引导到追求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追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举办精彩的入党启蒙教育讲座,覆盖到了全体新生。同时,辅导员在所负责院(系)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宣讲,介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职责、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程序,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入党问题上的一些误区,使他们对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部还引导学生结合近期目标,做好自我规划,几年来,新生第一学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均在70%以上。“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每学期,基础学部都会通过对各类考试成绩的分析,借助学生干部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重点关注预科生、留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文体生的学习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困难,辅导员立刻着手介入,做好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端正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自信。在基础学部试读的学生往往是各院(系)学生中最难管理的问题群体,也是容易引起突发事件的隐患之一。虽然这部分学生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落实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100%的问题。因此,基础学部对已办试读手续的学生进行详细调查,对于退学试读的每一位学生,由辅导员和学部领导分别与之谈话,深入了解试读原因,协助安排好学习进程,给予激励、帮助和监督,使他们尽快振作起来,争取早日返回原年级学习。学部在每个小班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发现、关注和帮助机制。每年辅导员们按照学部统一要求和部署,与学习困难、考试不及格和有可能出现试读的学生谈话,进行警示,并及时和家长联系,了解原因,对症下药,解决疑难问题,及时排解学生成长的困惑。通过努力,消灭不及格现象的班级逐年增多,学习掉队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 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育人是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什么样的睡眠方式是最健康的?”……2007年3月28日,哈尔滨马家沟小学,作为“大手牵小手·科普直通车”志愿者行动首位志愿者、电气学院研究生李信梅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课件,为6个班200多位小学生带去了生动、丰富的科普知识。随后,每周都有两名志愿者作为该校特聘老师登上讲台。在哈工大,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牢记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中以自己火热的行动回报社会和他人已成为了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哈工大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认真。”铁力市团委书记黄岩对哈工大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对哈工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和科学精神记忆犹新:“同学们很严格地按照实践计划开展活动,顶着烈日深入到村屯了解实际情况。对于很多数据性的东西,他们不但找有关部门要,还专门到基层去核实数据,最后得出的结论让我们都很信服。”2007年,致力于打造重点服务团队成为哈工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新亮点。适逢中共满洲省委成立80周年,哈工大组成了两支“重走抗联路”红色征程考察团,深入到通河、尚志等地深山里的抗联密营地旧址,向当地老人了解当年抗联的英勇故事,就近调查老根据地当前的生活情况。目前,哈工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70多个“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暑期派出40多支社会实践服务团。而每年寒假都有3000多名学生返乡开展社会调查和服务,每年全校同学申报社会实践成果达到6000份以上,每年表彰近400份优秀实践成果,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哈工大积极倡导广大同学在参加实践的同时为地方厂矿村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可喜的是,北方农村饮用水处理项目、北方农村农机具维修项目、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等项目已成为示范项目。“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这是哈工大研究支教团自成立以来所秉承的口号和信念。2003年,哈工大开始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先后赴山西浮山和西藏开展支教工作,目前已走过了5个年头。在支教生活中,他们吃着不习惯的干馍、睡着湿冷的床铺,一个一个孩子地做工作,一家一家地家访座谈,把成才辅导做到家庭里去,他们成了山里孩子的贴心人。用行动回报祖国和建设西部的研究生支教团用理想和热情证明着自己的价值,他们先后获得了“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以及“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称号。他们的事迹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目前,哈工大已基本构建起了学校指导与院系管理相结合、服务项目与志愿者队伍相结合、教育培训与实际服务相结合的志愿者工作体系。近几年,哈工大数千人参加了志愿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先后向残疾人、孤寡老人、劳教人员等提供了义务帮扶,向社会伸出了关爱之手。哈工大学子和集体多次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哈工大校园活跃着近30支志愿服务组织,全校注册志愿者近5000人,年参与志愿服务同学超过1万人次,年均服务时间超过7万小时。志愿服务精神正日益成为哈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2005年,来自苏北农村贫困家庭的哈工大理学院学生杨振岭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17岁贫苦女孩,这个爱心故事至今感动着哈工大、哈尔滨,乃到全国。随之,航天学院学生刘建明、成人教育学院技术中心主任蔡中威、能源学院张璐华先后为他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用爱心去“延续”另一个生命。在哈工大,大家对他们的做法非常认同,因为为社会和他人做点儿事情是一名大学生应该做的。用刘建明的话来说就是:“捐献是我心灵的选择。我希望用我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这项公益事业,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有生的希望!”“为大学生在校4年注入报效国家的基因,是大学的责任。只有认定自己是国家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坚持不懈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走实践育人的科学途径,使哈工大学生时时处处显示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个都不能少:关爱学生丰富科学育人的重要内涵 2008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众多学生从南方雪灾灾区回到校园。这次归来,让大家体会到不同以往的“温暖”。灾情发生后,王树国校长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定要给予家在灾区的经济困难学生“特别”的关爱。哈工大机电学院大四学生赵自强,家住湖南衡阳衡东县栗木乡,是这次全国受灾最严重的县乡之一。在问清赵自强受灾情况后,学校第一时间为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学校安排的临时困难补助不久后也发到他的手中。   哈工大学生中,家在四川震区的本科生、硕士生近1000多名,其中家庭不同程度受灾和伤亡的有170多名。地震发生后,哈工大校长、书记的办公桌上都放着家庭受灾学生的名单。而每天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都会将每名家庭受灾学生和家人通讯等情况第一时间向校长、书记汇报。地震当天,有30名家在北川等重灾区的同学和家人没有任何联系,王树权书记亲自过问,出差在外的王校长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学校还在第一时间将慰问金发放到家庭受灾学生手中。“真诚地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哈工大的一个优良作风。哈工大是全国第一批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的高校之一,今年已走过第十个年头。同时,从入学伊始,校助学办就与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并结合励志讲座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校助学办还将经济困难学子的先进事迹编写成《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励志书籍,用他们切身的经历和发自肺腑的话语,激励每一名有着同样家境的新同学。为了实现“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哈工大坚持“资助和励志”两条主线,大力推行已成系统的“三项工程”,即“多层次、多角度的疏困工程”,“重心理、重精神的励志工程”和“塑人格、塑人生的成长工程”近年来,哈工大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地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勤”等一系列帮困措施,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形成了以奖助学金、校内贷款、临时借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形式为辅的多元化配套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和工作机制。一张针对7000余名经济困难学子的助学“互联网”已经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起来,并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爸爸这个月没有找到工作。我告诉他不用为我担忧,因为我在全国一流的大学读书,还有一流的校友帮助我。在学习生活中,我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回报他们对我的爱,等自己将来有经济能力了,也要帮助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学弟学妹们。”一位受到“校友爱心助学金”资助的同学在日记这样写道。张东奇和马若飞来自同一个寝室,却性格迥异。张东奇性格开朗,在体育方面比较突出,担任班级篮球队的主力。但他在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不够,学习成绩不理想。身为班长的马若飞则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优秀,却一直不注意体育锻炼。如今,两人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张东奇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加强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马若飞也渐渐地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较以前乐观开朗了许多,对体育锻炼也产生了兴趣。2007年5月,哈工大团委在全校范围内下发了《关于开展“共青团牵手互助计划”的通知》,要求各院系全面开展牵手互助工作,张东奇和马若飞的例子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例之一。目前,牵手互助计划已成为哈工大共青团的一项常规工作。据初步统计,牵手互助计划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启动一年来,总计互助结对1995对,涌现出212个典型事例,直接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达到6817人,覆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互助内容涉及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等各个方面。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求助的需要,哈工大分别在两个校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每天都安排心理咨询师值班;每年5月,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开设了人文社科、心理健康、艺术等各类选修课200余门,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哈工大还在本科新生和研究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针对筛选出来的个别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进行重点心理援助和疏导,最大程度上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目前,哈工大绝大多数学生工作者都参加过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约有20位老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为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哈工大视思政教育为育人生命线。”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认为,在大学生活的4年中,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在分析这些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学校科学构建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侧重点不同的育人体系。科学育人体系主要是帮助学生实现3个转变。一是设立基础学部,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二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实现从基础学习到专业学习的转变;三是系统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从大学生活到走向社会的转变。”王树国校长则认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生对社会最深的认识,来自身边的老师。因此,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是否在他们的心中植入了未来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基因”,是否传递给他们为民族、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理念,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无论是“985”还是“211”,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归根结底是为国家培养可以成为社会脊梁的优秀人才。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体系和方法,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认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措施,能够让学生拥有成为社会脊梁的素质。所以,高等学校的发展,就要与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更高的层次是要提高育人质量,这才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