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英语歌词:女人参政,一种政治怜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20:25
谨以此专题预祝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女人参政,一种政治怜悯?

女代表参加两会参政议政
8月9日,北京市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在今后5年,北京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中的女性比例要分别达到28%以上;提高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比例,局级达到20%以上,党政机关处级达到25%以上。
看到这些目标中的数字,想想过往政协委员曾经呼吁“让女人回家去”,您做如何感想?
女性参政已经成了国际化的潮流与话题。随着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性别比例的改变,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社会决策主流。
2002年,德国联邦政府当选的13名部长有6名是女性;在2003年芬兰的新内阁中,一半的成员是女性。
中国政府用行政命令在各级岗位中固定女干部的比例,这是对女人参政的一种“政治怜悯”,还是提升妇女地位保护妇女合法政治权益的有效措施?
智者见智。不管怎样,“政治,乃众人之事”。别忘记选票有一半是属于女人的!套用国际女权主义者的口号就是:“分一半权力给女人,分一半家务给男人”。
调查:关于女性参政议政的调查(男女版)>>>  评论:不宜给妇女参政下指标>>>
【我来说两句:分一半权力给女人,分一半家务给男人>>>】

中国女人参政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参政权利。1954年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了“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女干部以女性特有的魅力,在机关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历史、文化的影响,在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特别是在参政议政方面。
女人参政比例低
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要求女性在各级权力机构中的比例在2000年实现30%。 那我国妇女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现状是什么呢?
全国人大女代表比例从1983年以来长期徘徊在21%左右,九届是21.82%。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届人大代表选举办法规定2003年十届人大女代表的比例应比九届有所提高。而实际上却成了20年来比例较低的一届,已降为20.24%,下降了1.58个百分点。在国际社会的排名,1994年是第12位,2002年下降为第29位,在今后5年内排名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妇联主席彭佩云曾经呼吁:2003年代表委员女性要达到1/4。我国的妇女研究也发现,在1933年中央苏区、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就提出女代表、女议员的比例要达到25%。而据中组部统计,党的“十六大”代表中,有女代表382名,仅占18%,全国政协女委员373名,占16.7%。从1933年到2003年,70年了,这一指标远没有实现。
目前,中国共有7位女性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国务院29个部门中有正、副女部长14人,在10位国务委员中,有两位女性,占20%。在国家核心领导层的女性更是凤毛鳞角。今年的十届人大,吴仪成为了1982年以来我们国家第一位女性副总理。目前,我国省、地、县三级党政班子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女干部达5056人。据华商报2002年报道,全国有16位女省委副书记、30多位女省委常委,668个城市中,正职女市长比例仅为1%。
女性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
据统计,2001年,中国妇女劳动力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超过4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到2000年,中国的女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1亿多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6%。
女性参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妇女参政的总体现状是:社会对妇女参政的认同氛围还不十分浓厚,女性参政能力尚显不足,妇女参政尚处于不稳定和波浪型状态。
主要问题
党政领导班子中女性配备不够、出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下降;
女性参政议政的绝对人数比例偏低;
现任女领导干部存在“五多五少”,即年纪大的多,年纪轻的少;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群团部门多,党政主干线和经济主战场少;机关党委书记和纪检组长多,正副职领导干部少;
有些地方基层女干部短缺,再加上女性就业歧视,后备干部来源不足,青黄不接;
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我国的文盲中,女性就占三分之二。
相关链接:中国妇女参政现状>>>世界妇女参政活跃>>>德国女权上升>>>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女代表构成>>>香港政坛女杰多>>>[我来说两句>>>]
为什么需要保证女性参政比例?
妇女参政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中国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然而,从妇女总数、妇女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和干部队伍、知识领域女性的数量、质量来看,显然上述比例难以表明社会对妇女的重视和认可程度。
为了鼓励和培养女性参政议政。中国政府不仅在各级岗位中固定下女干部的比例,而且还在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中规定了女代表的数量。尽管这被一些人说成是“政治怜悯”,或者叫点缀或者花瓶。但对女性参政比例的规定确实使女性在中国政府中占的比例达到了一定水平。
 
《中国妇女报》对妇女参政要不要“比例”保证曾展开讨论,起因是党的十三大选出的政治局没有一个女委员。当时更多“理性的”男性认为,“规定比例”对保证女性从政很重要。
长期以来,与教育、就业和土地政策相比,中国妇女参政政策应当是最有性别敏感的政策了。
在解放初期,甚至在根据地时期就开始注意到性别比例,当时不叫性别比例政策,而是叫性别保护政策或性别倾斜政策。50年代,在当时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政治氛围中,在蔡畅、邓颖超等妇联领导的极力推动下,形成了当时一套建立在委任制基础上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妇女参政的政策。
1990年,在全国妇联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央组织部在长春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座谈会。1995年底,我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提出妇女参政的明确目标,同时各级组织部门相应出台了一些特殊的倾斜政策,比如100%的县(市、区)和50%以上的乡镇党政班子中要有一位女性领导的目标。
但是这一性别比例政策在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中受到了挑战。
尽管在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中,同等条件下实行“女性优先”的原则,甚至有的地方还特别提出要重视对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性别盲点的。干部委任制转为差额选举制度和公开聘任制后,使原先刚性的性别保障规定出现了松动,妇女候选人在选举和竞争中大量落选,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差额冲击波。1998年全国农村村委会进行直接民主选举,取消了性别比例名额,农村女村委员在村委会选举中比例也在一路下跌。
虽然,有人认为性别比例政策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应该取消。不过,面对现实中的潜在规则——男性优先,面对女性参政的实际机会大大少于男性,有关专家表示:女性参政比例政策不能全部撤消,完全来公平竞争,因为历史已经造成不公平,适当的照顾其实反而公平,完全强调公平竞争实际是不公平的。女性参政比例的法律规定是必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被扭曲了。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张静认为:性别比例政策与我们现在的竞争不是绝对对立的,它是基于我们现在的国情考虑的,这个国情不仅仅是我们现实的经济国情,还有我们人文的国情。
另一方面,政党提名采取性别比例原则似乎逐渐成为世界的趋势。自1970年开始,许多北欧国家的主要的政党先后采行了政党性别比例名额,有效提升了妇女参政人数。[我来说两句>>>]
什么阻止了女性参政的脚步?

中国女性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女性参政正在慢慢地在改变这个男权的世界,但由于长期历史、文化的影响,她们依旧背负着来自男权社会的压力。如果说男性是以政治为职业,而多数女性只是一个兼职者。
那是什么因素阻止了中国女人参政的脚步呢?
多重角色对女性的影响。
李敖说,最优秀的女人应该去搞男人,让男人去搞政治。传统的文化价值和性别角色定位成了限制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
女性在生理上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负担沉重。女性承担着社会物质、精神生产和人类再生产的双重任务,她们不单要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而且在单位还要做一个好干部、好职工。社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多重角色,使女性参政议政需要付出的精力要远远超过男性。
女性参政的意识不强。
中国文化中有含蓄、隐忍的一面,对女性尤其如此,因此,中国公众不喜欢外向、张扬的女性,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参政妇女的自信心和形象。
中国妇女目前仍正处在从传统的家庭妇女向现代职业妇女转化的过程中,妇女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低,对奋斗目标制定太小,容易自我满足,甚至有些女性害怕成功,不愿当先进、做女强人,从而影响了妇女从政及对政绩的强烈追求。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现代的女政治家就不必为此诚惶诚恐。
社会职业歧视。
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歧视,这明显表现在招工、分配、招干和提干中。通常,女性的体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弱点往往被放大。相反,女性从事女性化工作的优点则得以强化。甚至有个别正职的男领导说:“班子里有一个女干部就可以了,两个以上就容易闹不团结。”对女干部有偏见,思想上就不够重视,直接导致了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滞后。
年龄的限制。
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中,仍然存在着不利于妇女参政的因素。最明显的是国务院规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这个退休制度是50年以前确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代替了体力劳动,在管理职位和科技界的妇女,工作与男子已经没有大的差别,对社会的贡献也足以让男子刮目相看,在健康上,妇女的平均寿命更长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仍然延续女性退休年龄55岁的规定,客观上并没有支持宪法中所赋予的男女平等权利。退休问题尚且如此,女性参政的阻力就可以想象了。
大众传媒在表现女性参政方面存在问题。
蜚短流长,是女性参政致命伤。在正面报道中多把女干部放在次要位置;女干部在受众心目中知名度低;出现在影视书刊中的女干部形象予以贬抑的多,褒奖少,留下较多保守落后的刻板形象。
在谈及政治家与媒体的关系时,太平洋地区的一位被调查人说:“媒体既能造就也能摧毁一个女性从政者。”她对媒体忽视其政治活动,专门渲染其性别、外貌和个人生活的一惯作派非常反感。她认为,不少新闻报道给人的印象是女性从政者只关心妇女问题,不关心其它如经济、交通和财政预算等。而实际上,所有被调查人都认为,身为女性,她们理应对妇女负有特殊的责任,同时,她们对所有人包括男人一样负有责任。
缺少强有力的制约、监督机制。
许多地方让为数极少的妇女参加领导班子,仅仅是为了性别的点缀,并没有认识到女性参政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如说,在换届选举中,有些地方为了兼顾女代表的比例,竟让女代表做陪衬,既让她代表女干部,又让她代表女知识分子,还让她代表女科技人员,甚至让她代表民主党派。一个人代表多重角色,女代表比例怎能提高?部分单位和部门在班子配备时只注意配置女干部的最低指标而不重视最高指标,把“至少有一名女干部”认为是“只要一名女干部”就完成任务了,符合条件的女性再多也不予考虑。
在女性干部选拨中,还有一种“无、知、少、女”现象,即一些参政女性的当选是由于其符合了多种附加条件,如必须是党外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以及港、澳、台胞等多重身份,这样就排斥了一大批优秀的妇女人才。她们的身份决定了在班子中的从属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政妇女的形象。
在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缺少监督约束机制,对违背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的单位和部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影响妇女参政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相关链接:深圳女姓参政意识强,多数不认同“女主内”>>>女干部不是陪衬>>>[我来说两句>>>]
妇女参政好处多
对于女人从政,西欧一位女性从政者指出:“女人使政治世界人性化了。”
女人以柔见长,相对于政坛上刚气十足的男政治家,女性的微笑和关爱常常更能征服天下。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在前不久美国广播公司年度十大魅力人物的评选中,当选为“全美最具魅力人物”,因为她在9·11事件以后出色地演绎了第一夫人的镇定和慈爱。同双眉紧锁的小布什相比,她的笑容成了美国大众的定心丸。
母爱的天性使女性在担负公职时,能够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给下属带来良好的心理影响。研究妇女从政问题的专家说,妇女从政“不是出于权欲,而是为了改变事物。”这并不是女人就没有雄心壮志,但她们的雄心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和程序达到相应的职位和荣誉,而不是不惜一切手段地去谋取。
而且,女性领导在从政、参政期间所表现的公仆意识、勤政廉政、自律、自控能力、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公众中所赢得的认同度,不但有助于她们在政治参与中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树立妇女从事领导职务的良好形象,更能提升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认识到,平等地参加公共生活同时意味着平等地分担家庭责任,这不但意味着要改变“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增加妇女参加政治生活的机会,还意味着男性也要平等地分担家务,给孩子更多父爱的权利。英国的首相已经开始休起产假了。人们似乎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在社会分工中,如果男性在家庭中能够担当重要的角色,也将推动整个社会更快地向文明迈进。
但愿中国男人也早日觉醒认识到这一点。毛主席曾说:“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所以,没有妇女参政怎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