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箔复合布:“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25:07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建议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刘亮    2011年7月21日 18:56

王义东于11-7-21 19:21推荐把握到位,值得学习。齐龙新于11-7-21 20:16推荐本文对充要条件的教材内容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让我们很受启发,提供的大量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可供我们借鉴,是一篇好文章。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建议

 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学习重在使学生理解理解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定义及简单运用。深刻领会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定义的本质。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思想。

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上作了如下处理:

1.将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作了相应扩充

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之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两节作知识铺垫。这种处理充分说明“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新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由于教学时间的前置,也同时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时知识的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不够,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故在初学时,将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这是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在教学时不可盲目地拔高和追求一次到位,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滚动式、螺旋式逐步深化。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新旧教材最大差异在于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定义的处理上,旧教材对定义作了较为详尽但也枯燥、难懂的解释,而新教材的定义显得更为简洁精炼,同时新教材的例题、练习题、习题数量大增,是旧教材的两倍左右。显然,新教材的编写者在处理上贯彻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但一次性给出定义,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在判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之前,还必须先分清何者是条件,何者是结论,这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根据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有以下学习障碍:

对“充分条件”中的“充分”二字理解不到位。

对“必要条件”有两个疑问,其一:若“pq”,那么q是p的结论,怎么又变成了p的必要条件呢?其二:“必要”二字难以理解。

因而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注意的学习方法有:

1.对本节的教学,不可拔高追求一次到位,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

2.从具体的、简单的例子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练结合。

3.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a则b”形式的复合命题。

4. 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5. 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能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为丰富课堂,可布置如下课外作业,提高学习兴趣:

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

水滴石穿;

骄兵必败;

有志者事竟成;

头发长,见识短;

名师出高徒;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玉不琢,不成器;

兔子尾巴长不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