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协会网站:《广济桥史料汇编》之思想价值(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17:15

 



《广济桥史料汇编》之思想价值(转载)

 

    饶宗颐、张树人的《广济桥史料汇编》(1993年出版),在勾稽历代文献记载基础上,对桥史的考证和对历代修造者的建筑思想的评价,观点颇鲜明,持论也精当。广济桥之造设,由于韩江水流急湍,早期科学技术的限制,只能以巨石为礅,花费巨大工力,逐渐而成。由于大石礅占水面积庞大,据茅以升估算,约占水流面积之40%,因而抬高水位,增加流速,早期西段九礅,前后费时达57年,东段九礅,费时16年,增筑至23礅,中段已无法再造石礅,只好长期以浮舟代梁。饶宗颐《广志桥志》开篇记云:“是桥建于江中石上,言地理者曰,韩山余脉,自桥东横江而来,至桥之中段,石根紧缩如线,桥墩莫得而竖,因中断浮舟以渡。”事实上,所谓“言地理者”的这种说法,以现代科学技术观之,实乃由技术水平限制而强为解说,有迷信不科学成分。姚友直《广济桥记》谓“中流惊湍,尤深不可为礅”,倒是说出一定的事实。广济桥早期石礅(石洲)之建造,无论在建桥史上,或是在技术工艺上,都有相当的特色,石砌桥墩,南北均作尖形,这能减少吃水阻力,石块之连接不用灰浆而凿卯榫使相契合,这是颇为高明的设计和施工。至于石块之大,有长至22米,宽13米者,茅以升称其“庞大异常,闻所未闻”。于此也可见广济桥之在桥史上的独特地位。

  广济桥中段之浮舟,由最早的86只到稍后的106只,到建桥近百年后的24只,到三百多年后的18只,直至1958年中段改为三孔钢梁,取消浮舟。整体来

  看,基本上反映了建桥工程的不断扩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有关广济桥历代建造修造者的建筑思想的演变,以及其在桥史上的利弊得失,张树人《湘子桥考》,在详细勾稽史料的同时,也作了审慎而精当的评论。比如,广济桥之建造巨石桥墩(石洲),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眼光来审视,固然有其占水面积过大,因而抬高水位,加大流速之弊,致使中流无法设礅架梁,而只好用浮舟代之。我们评价历史上的任何事物成就,只能看它于当时历史上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做出新的贡献,而不能要求它超越历史现实,这是恩格斯历史唯物观的基本原则。《湘子桥考》正是如此,实事求是指出:随着“江面石洲日多,江水之得以畅其流者日窄,中流湍急,可以想见”,而桥之合拢,又为潮人之所悬望,因此,“浮梁之设,在当时言,乃不得已而求其次,是不能也,非不为也”。这个评论,可谓道出广济桥悬梁和浮舟并用的客观原因。

  《湘子桥考》对于广济桥历代修造者的建筑思想,及其在桥史发展上的利弊得失,也多有中肯评价。如指出早期造桥者缺乏真正意义的建桥意识,而临观的意识倒是相当浓厚,在尚未建起真正意义的桥,只以浮舟代桥之时,已经在着意营造亭阁,或于桥洲上构造华屋以为临观之所。直到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公增建一洲,“上跨巨木,下通船筏”,才开始具有建桥的明确意识,超越了临观思想,从而也开始突破和解决了浮桥水陆交通运输互相冲突的状况。而到了庆元二年,知州陈宏规,才变更桥亭“以止过客”,使桥亭具有供过客栖息住宿的实用价值,从而远胜于专为临观之设。然而桥上架木梁及桥洲上过多的亭阁建筑,并且“屋覆其上”,多达数十间,不仅吃水吃风,而也引火,一旦遇到飓风暴雨,江水漫桥,或桥上任何地方发生火灾,均会致全桥化为乌有。这始终为广济桥最大弱点。元代判官(蒙古人)买住修桥时曾“易以石梁”,虽然造成数次石梁折断,致溺死一些人,且稍后的继修者又恢复用木梁,但易石代木之进步性,《湘子桥考》却仍予以肯定,并着重指出此乃“桥史一大事,此大事竟出自蒙古人之手,殊堪深省”。并不以成败论之,而是以新事物之代表进步而加以肯定。至于石梁之折断,乃是

  技术工艺有未尽善处,并非易石本身之过。此是作者颇具识见之论。

  对人们备极称赞的明代宣德十年知府王源的那次大修,西桥架亭屋126间,建高楼12座;东崖至矶,有楼屋76间,还有仰韩阁、宁波祠等;中间设24“浮舫”,“系以铁缆”,更名“广济桥”。对这样巨大的修桥工程,《湘子桥考》并不囿于姚友直《广济桥记》的过分称颂,而是另有一番清醒的评论,尽管也赞其“桥成极为富丽堂皇”,为始创264年来之“高峰”,但同时指出:“综观王氏对桥建设,功固有之,过亦不小,夫以一桥之地,构置如许楼屋,而大江之上,风飓一起,将何以策安全,不只楼屋飞去,而梁亦毁矣,何以虑不及此。”而对于志书仅一笔带过的正德五年知府郑良佐及其继修者的“去亭屋、易梁以石”及建桥栏等,使桥从浓妆一变而为淡抹,则备极称赞,认为就效用言,当以郑良佐为是,这是“作长治久安之计”,是“难能可贵”的;并指出自此桥道长期畅通,实应“归美”于此一变更。这些评论都极具真知灼见。实际上,历代造桥修桥者的临观意识和追求华丽的意识,对桥本身的交通效用来说,确实是弊多而利微。之所以热衷于此,不能不说是虚荣心理和追求美誉乃至欲自树碑立传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追求壮观而不虑及其弊,实为舍本逐末之举。《湘子桥考》于此的认识及持论,是清醒而精当的。这是该文勾稽史实之外,于桥史评论上的重大贡献。


    作者:吴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