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延安培训心得体会:关于班级德育模式的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4:48:36
关于班级德育模式的探索发表时间:2010年3月31日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1073次 摘要新时期,教育、教学面临着诸多改革。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到现代素质教育模式,人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各种能力。本文拟就新时期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现象,展开了探求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组织和管理班级学生,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本人所带班级的情况和本人班主任工作的体会,说明有效管理班级学生是实现素质教育、阳光教育和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前言、后记和致谢外,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阳光德育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阳光德育的主要内容及阳光德育的具体实施,提出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学生。第二部分:指出了实施阳光德育以来我校在德育改革中的实践探索,并重点剖析了在阳光德育的指引下如何有效管理班级。第三部分:依据《中学教育教学要求》、针对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理论,认为中学德育改革迫在眉睫。浅析了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当代的阳光学生、教师、家长等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应有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学教育 阳光德育 改革 评价 班级德育  实践探索  一、前言当人类跨入21世纪门槛之际,整个世界仿佛进入一个拐角,发生着令人震惊的骤变。这种强烈的震撼,使我国业已进行的社会变革迅速加剧。经济市场化,经济知识化,工作学习化……这一切变化共同要求教育的变革,并且教育变革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变化。全球性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风生火起,推波助澜使中国教育改革得以向以课程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基层教育工作者到专家学者,从普通百姓到标领风骚的弄潮儿,从学生到教师,都参与其中,行动其中。把持教育改革的脉搏,聆听教育改革的心音,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全程的发展。改革是理想,是信念,是方向。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不能不令人堪忧。一、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别、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改制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别乃至一校之内也有快班慢班的差别愈来愈大,愈演愈烈,己经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二、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日益恶化:(一)是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强度挤占老师和学生的休息和休闲的时间,学校任意地延长学习和工作时间,无序地拓展空间,校内补课和社会办班屡禁不止。尤其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得不到合理减轻己成为不治之症。(二)是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社会竞争的重心大幅前移,由于学习压力引起的各种心理压力己使孩子们不堪重负,以至于出现小学生问爷爷自己什么时候能退休的尴尬,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三是过分强化学生的智能发展,忽视或轻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刘海洋、马加爵等事件令人震.惊。他们的教训不仅仅限于道德建设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乃至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四是学生的个性被扭曲,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教学过程,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制造出千人一面的“教育产品”。……还可以举出教育的一些惶惑与困窘。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人才,创造幸福,追求美好。教育的过程是幸福的,快乐的。教育的色调是温暖的、光明的。怎样还教育以本真,予生命以幸福?我们必须很好的回答这个命题。 (一)选题缘由“十一五”期间,我校针对弊端甚多的学校“灰色教育症”、沉疴甚重的家庭“灰色教育症”提出了“阳光教育”,提倡学校教育应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公平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关爱性等四大特征。我校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阳光教育的实践探索:阳光校务实践(校务公开、民主决策等)、阳光德育实践(孝亲教育、救困扶贫、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阳光教学实践(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教师周记、家校合作等)、阳光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农学军等)、阳光身心实践、阳光评价实践(阳光少年评选、阳光教师评选、阳光家长评选等),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领域。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管理阳光化、德育阳光化、教学阳光化,实现学校教育阳光化。关于阳光教育,武汉市等地区“十一五”改革与研究只是作了系统的整体框架式研究,但对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班级建设等学校教育生活的重要部分缺乏深入、细化的研究。我校自实施阳光德育以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根据所带班级的情况和个人的体会,反思“阳光德育”对实现有效管理班级学生,从而实现素质教育、阳光教育和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学生的重要作用。这样,促使我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从新时期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现象等方面,展开了探求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组织和管理班级学生,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的研究,并取的一定得成果。同时又对“阳光德育”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产生了思想的火花,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关于班级德育的实践探索”。(二)实践背景、理论依据1.在我国广州、青岛、成都、江西等地,开展诸如“阳光心理”“阳光家教”“阳光校园”“阳光课堂”“阳光策略”等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对“阳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炼,研究的深度不够,深入推广的可能性基础不够。2.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学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赞成的愉快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儿童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点,提出的不伤害学生的心灵的教育观点,支持了我校的阳光教育的实施。3.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洪宇教授,怀着强烈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其炽热的教育情怀、深邃的理论思考,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当前教育的“灰色现象”,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构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阳光教育”的理论体系。2003年10月,其《阳光教育论》发表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我校阳光德育的理论基础。4.在第三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颁奖会上,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余秋雨先生得知我校的阳光教育卓有成效,誉满三江荆楚德情况后,欣然提笔为我校的“阳光文学社”题写社名;著名学者、中学语文教育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材总编辑顾振彪先生亦援笔为“阳光文学社”写下“阳光灿烂”的题词。极大的鼓舞了我校的阳光教育。5.当今,参与研究与实践的主体基本上以小学为主,中学相对较少。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阳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及推广非常必要。“十一五”阳光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十一五”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过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推广中生成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三)研究对象在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行动指南,关注教育主体的客观实际,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开展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据各项具体活动的开展,研究学生在“阳光德育”的教育理念大潮下的成长进步。同时不断地反思“阳光德育”这一全新德育新模式在实施中的成效与不足。(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阳光德育作为阳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多方主体共同合作而成,成立了以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为首的实践研究总课题组,湖北、广东、山东、浙江、江西、安徽、四川、新疆等地一批学校共同参与,开展研究。专家指导组主要由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的教授等组成。在研究中,我校吸纳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方法论成果,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力图突破传统研究方法论中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目标与手段等多对范畴内部的割裂与对立,超越传统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弊端,努力探索两极沟通、互动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本文本人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阐述了我校自实施“阳光德育”以来,老师、家长、社会在新的德育模式指引下如何使学生更“阳光”的有效做法与实践反思。 二、“阳光德育”概述(一)“阳光德育”产生的背景座落在高校林立的武昌区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874年,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名,教职员工154人。武汉市第25中学是一所有着130多年历史的名校,历史悠久,人文丰厚,一直传承“求真、致善、集美、力行”的办学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友善关爱的校风。时代的呼唤,现实的思考,促使学校领导新世纪伊始就思考如何将百年老校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人本教育理想付诸教育实践。邹伦海校长以敏锐之思提出了“阳光教育”的初步构想,广大教师以务实之行探索“阳光教育”的实施之策,于是以“孝亲”教育为起点实践行动蓬勃展开。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为父母洗一次脚,拉开了“孝亲”教育的序幕。由培育“孝心”至培育“爱心”再逐渐延伸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而阳光教育折射到教师则是倡导教师爱学生,爱学校,爱职业,进一步提炼出“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的教育格言。一种以温馨、关爱为核心精神的阳光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洪宇教授,怀着强烈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其炽热的教育情怀、深邃的理论思考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当前教育的“灰色现象”,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构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阳光教育”的理论体系。2003年10月,其《阳光教育论》发表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邹伦海校长更是多次率校党政领导上门求教,寻求支持与合作。至此,一方是基层教育的工作者,一方是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领导,不期而遇地走到了一起,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2004年1月,“新阳光教育实验”正式全面启动,成立了以周洪宇教授领衔的,武汉大学教授程斯辉、湖北教育学院教授谭细龙、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冉铁星、武汉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柴广春、湖北大学李崇义教授等人组成的专家组,还成立了以武汉市25中学校长邹伦海为组长,副校长刘众明为常务副组长的实验领导小组。此外,青岛南洋学校、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芝村中心小学等校也以“阳光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办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现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公办、民办不同体制,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形式,内地和沿海的不同地区的不少学校,开展了阳光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阳光教育的公平公正、温馨关爱、乐于奉献、正大永恒的思想,在实验学校得到彰显,给实验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明朗的色彩,尤其阳光少年的学生发展体系和评价机制,己给教育改革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活力,得到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肯定。阳光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阳光教育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被评为“武汉市2004年科技进步奖”。阳光德育作为六大探索之一也在如火如荼的在进行,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通材树人,阳体艺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依法治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首,德育创新,使德育工作在学校有位、有为、有序、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德育工作进一步阳光化。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发表了题为《我的阳光教育论》后,不仅与我们的想法与实践不谋而合,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指导方法,使我们的德育体系的构建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个以学校每一个独具特色的班级生命个体为单位的德育实践,通过管理的阳光化,逐步实现了德育主体的阳光化。(二)“阳光德育”的含义公平普惠、温馨关爱、无私奉献、正大永恒,是阳光最基本的属性。所谓“阳光德育”,就是借用阳光的本质喻义,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是针对“灰色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德育方式。首先,阳光德育关注一切学生的成长而非少数尖子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一切方面的发展而非个别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而非发展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德育的民主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符合德育的本质属性。其次,它要求教育工作者须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也就是说教师要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教师自身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共同阳光,体现了德育的关爱性,符合德育的内在要求。第三,它强调年轻一代要自强自立、合群合作合享,有助于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克服孤僻、自私、自傲、冷漠、脆弱等不足,体现了德育的针对性,符合德育的现实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二十五中的“阳光德育”,是学校传统办学文化与新时期人本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德育公平的大众诉求与本校的现实状况相互碰撞的火花,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培育出来的一株现代德育的新苗。所谓“阳光德育”,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他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要求教师和家长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阳光德育是一种相互感染、呵护和促进的教育,包含了关爱教育、合作教育、挫折教育、理解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内容。阳光德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教育模式,一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医治“灰色教育症”的一剂良药。其独特的意商和合育论是教育理论的新探索。  三、“阳光德育”的主要内容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支撑教育,在我们二十五中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校立项和承接的“班队会系列研究和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管理研究”等课题,获得过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其做法和经验曾被湖北省教育厅以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介。进入新世纪初,我校面对社会形势发展和学校格局改变,在实施“阳光教育”的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学校要发展,德育须创新,于是“阳光德育”作为“阳光教育”的一场重头戏在二十五中学率先上演了。“阳光德育”的内容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一)“阳光德育”的经线经线是针对阳光德育内容走向而言的。我们把它概括为:塑“三心”、负“三责”、争“三好”。1.塑“三心”:爱心、孝心、诚心由于不良思潮的影响,当下,一部分学生缺乏爱心,人情淡漠,自私功利,言行不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开展爱心、孝心、诚心教育,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且而符合阳光所承载的温暖、无私与公正的基本特征。在塑“三心”的活动中,我们以讲孝心和诚心为重点,要求学生“孝敬父母、修身洁行、诚实守信、立志勤学”,并细化为“进门问安、临别再见、孝敬长辈、干活事先”的十六字孝亲口诀,学校还向每一位学生布置了四份特殊的塑“三心”实践作业——“为父母亲洗一次脚”、“陪父母亲上一次班”“和父母亲唠一次家常话”以及“上敬老院与老人们拉一次手”,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长辈劳作的辛苦和治家的不易,从而增进与长辈的感情,学会感恩。目前,塑“三心”己成为二十五中学阳光德育知名品牌,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好评,曾被《长江日报》用头版头条作过报道。2001年9月1日,初一(10)班来了一名下肢瘫痪的特殊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全班同学自愿组成了爱心小组,负责这名同学的日常接送和在校生活;科任老师在学习上给予特殊的关照,学校领导也给与了特别的关怀;教学楼一楼的那间教室被设为“爱心教室”,这个班级成为第一个不随年级的变化而变换教室的班级……;这一切都是为了这名肢残学生。这名己经是初三的学生在班集体里快乐地成长着,在他的作文《我还有另一个快乐的家》里,他表达了对学校、对同学的感激之情,成为二十五中第一个特殊的“阳光少年”,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楚天都市报》以《好一个阳光少年》为题进行了专版报道。这些都源于二十五中师生“阳光”理念的价值取向和一百三十年文化积淀,从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我们的德育成为阳光化的德育。2.负“三责”:学会负责,向自己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环境负责这是当今公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约束、规范自身行为,是构建生态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阳光德育的精髓所在。为此,我校开发了“追寻父辈的足迹”、“如何避开诱惑”、“模拟法庭”、“饮料瓶的诉说”、“班级公约”等数十种校本德育课程,极大地丰富了“三责”的实践内容。肖玲老师所带的九(l)班,她接手之初,班上纪律涣散、集体意识不强,学生之间冷漠,骄娇二气严重。针对这些问题,肖老师的“三责”教育从构建班级文化入手,和班委干部一起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班级公约》,并提出了创“好行为、好习惯,好班风、好学风”的“四好”班级管理目标,要求“班里的事,事事有人做,班里的人,人人有事做;班里的事,事事做得好,班里的人,人人有进步”有一次肖老师在班会上刻意要求学生找一找“爱”的反义词,有同学诧异地回答:“恨嘛,这还不简单!”但肖老师郑重地告诉学生们:“大家记住,爱的反义词不一定就是恨,可能是冷漠!”她还让大家回家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许多同学明白了肖老师的良若用心,写出了很好的认识和反省,并在班会上做了演讲、讨论,其中有个学生讲得特棒,他说:“这世界最可怕的不是恨,而是对‘冷漠’的冷漠!”找反义词的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有一次,肖老师意外受伤,腿部大面积擦伤,有几处很深的伤口,脚背肿得不能穿鞋,还得打消炎针,医生建议休息,但她放心不下这些孩子,为不影响班级工作和教学,没请假。当肖老师忍着伤痛,一瘸一拐走进教室时,全班学生报之以热烈的掌声,下课后,同学们抢着搀扶肖老师,有的帮她拿书、有的替她拿录音机,那份久违的亲切、随和、体谅之情又回到了师生之中。后来,学生们一旦发现哪位老师有什么三病两痛,便自发地通过日记、书信的方式,表达对这些老师的关心之心。3.争“三好:争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这是我们二十五中学对阳光德育的一种新探索。实践告诉我们,“阳光”的概念不体现在课本上、分数中,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用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的“阳光少年”代替德、智、体的老“三好”,是对阳光德育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应该说“德智体三好学生”评比初衷是好的,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三好学生”在这个“时代的筐子”面前明显暴地露出不少弊端,急需改进。而以“阳光少年”的评比代替“三好学生”的评比,较恰当地呼应了“阳光教育”所倡导的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我校开展的争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三争”阳光德育实验,虽一度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但也受到了不少知名学者、专家的理解与赞同。事实胜于雄辩。如今,我们己经欣喜地看到了这项活动所体现出的公平、公正的教育价值观。“三争”活动,让不少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与后劲,为学生设计今后的人生之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学生是这项评比活动的最大受惠者。有关我校开展的争做“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活动的目的、内容、做法及收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国家主流媒体都作了大量报道,在此不作详细介绍了。(二)“阳光德育”的纬线主要是针对德育内容而设计的横向序列。我们认为,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事事感觉新奇又不知所措,行为容易失控,举止容易失范,因此应以行为、习惯的教育为主;八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加深,学习任务加重,心理压力增大,易导致两级分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应以团队、合作精神教育为主;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压力,是各类矛盾的聚合期、高发期,有的学生求胜心切,情绪浮躁,有的学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我们主张以理想、前途教育为重点。这样的纬度设计,使三个年级在德育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从而确保初中阶段的阳光德育内容由低到高,梯级推进,循序有章,务实高效。沿着这条纬线,我们还设置了两条必要的措施:1.建立“阳光小组”。由一个班内若干同学自压组合,是学校开展“阳光德育”的最基层组织形式“阳光小组”是“阳光行动”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参与“阳光行动”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开展“阳光行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我们为“阳光小组”的成立和活动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制度,目的就是使我们的“阳光行动”在群体合作中靠成员间的互助协作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因此,“阳光小组”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阳光行动”的过程。“阳光小组”的成立必须首先向学校德育处申请,根据德育处的要求登记、注册,推选正副组长,确定策划、文员、摄影小记者等各项工作的负责人,由德育处为全校的“阳光小组”建立档案,统一管理。“阳光小组”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自主的选题开展活动。每学期和每学年开学时,德育处会制定一系列的学生“阳光行动”计划,并据此提供一系列思路和参考选题,各小组就可以直接从中选择选题,也可以根据学校的计划自行确定选题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必须上交一份活动小结,包括计划、过程、心得、图片和社会反馈等几个方面,凡参与“阳光行动”的同学根据贡献大小均可获得“阳光少年”评选中的加分,优秀作品还可以获得学校表彰和“阳光少年”评选中的额外加分,并由学校报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参加更高级别的评奖。除此以外,学生个人也可以直接参加“阳光行动”。2.评选“阳光班级。”它是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的一种学习型班级。阳光班级的标志是“阳光班牌”,它用阳光标徽多少来评价阳光班级的级别,即金色阳光班级(5颗阳光徽标),银色阳光班级(4颗阳光徽标)和绿色阳光班级(1-3颗阳光徽标)等。阳光班牌统一挂在本班门口的右侧,每颗星徽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以展示本班的整体风貌。阳光班级的内容有规范之星、自主之星、健康之星、诚信之星与和谐之星。规范之星即行为规范:(尊敬师长)态度诚,(到校放学)时间准,(服饰)装束宜(且好),(同学交往)多珍重,爱(护)公物(不乱涂),(勤俭节约)人为本;自主之星即学习、生活自主:自主合作爱集体,课余锻炼有规律,社会实践要创新,朴素生活靠自己;健康之星即身心健康:体质健,兴趣高,助弱困乐奉献,禁烟酒卫生好;诚信之星即责任强、讲公德、守诚信:拥民和爱国,维权又履责,举止须文明,一致看言行,严格先律己,服从且管理,遵守公德,孝亲敬长,弘扬美德;和谐之星:师生共长,长幼相亲,多育并举,同学互进,遵守公德,文明守信,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生活有序,昂扬上进。它要求班级师生、生生和家长和谐相处,无不良社会影响。为奖励和鼓励阳光班级的积极因素,克服不和谐的消极因素,按照学校《和谐阳光班级奖分和扣分制度》,对荣获一定级别的班级,在阳光少年评价时将给学生适当的加分,以此引导学生为创造和谐阳光班级,维护班集体荣誉,做出自己的努力。如果说“阳光德育”的内容是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一张网,那么,阳光德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手挽这条纲绳的班主任,因为“纲举”才能“目张”。我们二十五中学就有这样一批纲举目张的“阳光班主任”,肖玲老师便是其中的代表。该班学生在日记中对肖老师作了这样的评价:“很容易从我们同学们的眼神中发觉出肖老师的威性,我们对肖老师不是‘怕’,而是爱戴和尊重。肖老师常常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她从不后悔。”肖老师的真心付出使得班级工作大有起色,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该班多次被评为学校“五星阳光班级”。“谁爱学生,尤其是爱困难生和后进生,谁就是学校里最可爱的人。”班主任魏红英老师如是说。魏红英老师认为困难生和后进生,经常在家长、同学、老师鄙视的目光和非议的言辞中生存,心灵备受伤害,教育者应该对这些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一次,班上召开家长会,有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竟拿钱请出租车司机帮忙“挑土”参加家长会。事后,魏老师察觉后,她完全可以请其家长到校,给这位学生“致命一击”,但考虑到这样做有可能错失教育的良机。于是魏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这位学生:“心情老师可以理解,但你要下不为例”。对魏老师给予的这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位学生十分珍惜,后来,该生加倍努力,考入了区重点高中,日后高考又顺利地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 四、“阳光德育”的具体实施“阳光德育”要求我们以公平公正为原则,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公平、温暖、健康、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成长空间,在爱的阳光普照下,给每一个人提供成功与发展的机会,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的新型人才。同时,必须注意到,我们的“阳光行动”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实践,可以不断的吸收新的观念和方法,接受不同的活动模式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阳光行动”;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思想认识,修正实践策略。而这一吐故纳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正是在“阳光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观念。概括起来“阳光德育”包括以下的操作要领:(一)小目标,近距离反思传统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之所以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把德育的起点定得过高,目标指向过大,而且搁置在“那遥远的地方”,令不少学生可望不可即。这样的德育不仅内容空洞,而且因违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而难以操作。“阳光德育”是将德育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让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小目标,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从做人的底线抓起,从常规习惯抓起。这样,德育才具有针对性、可测性和实效性。如我校的《孝亲三字经》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为人子 方少时 学传统 习礼仪 敬长辈 弟妹亲 早晨起 问安先 被和褥会整理 衣和袜 保洁净 举止雅 服饰正 父母教 喜恭听 指过错 少争辩讲和睦 尚节俭 亲人病 挂心间 邻里事 多帮衬 家务活 做在前 自己房勤收捡 洗碗筷 擦桌明 扫院庭 护安全 出家门 须当心 好与坏 要分清勿生非 守文明 好习惯 靠养成 好传统 要继承 爱自家 爱他家 爱社区爱中华这套“三字经”,其实是一种启蒙式的道德经,通俗易懂,耳熟能详,贴近生活,要求具体,是做人的起步要求,我们要求学生迈小步,不停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德育才具有针对性、可测性和实效性。学科教学也是如此。政治教师李长福有这样一节感人至深的课。那一次,他讲的是“法律规定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教授我们如何做父母、又如何做子女。当讲到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时,同时播出了《懂你》的光盘,当歌手满文军声情并茂地唱出“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时,画面上映出了一位白发老母亲磨米烧饭的身影,他的鼻子发酸了,泪珠悄悄地在眼里打转。画面停止后他强压住泪水继续讲道:在遥远的山村,我也有一位白发老母亲,她已年过古稀还在劳作,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母亲的奉献撑起了一片天空,使我们血脉相承。讲着讲着硬咽了,泪水滚落下来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忽然齐刷刷地递_L了十七八张纸巾,有的同学也掉下了泪水,不知是谁带头喊出了:“老师,我们也懂你。”时间在那一刻凝固了,同学们理解了亲情是天下第一情的含义。阳光型的就是这样的具有真我个性,他用真爱培育着学生善良、懂得感恩的心。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我校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为了进一步促进“阳光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深入和发展,也为了更加丰富学校德育阳光化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进一步推出了“八心”孝亲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我们相信,抓好了“孝亲教育”这个切入点,对“阳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生动的例子。2002年我带的一名学生李xx:该同学据说小学时的成绩挺好的;但是由于性格倔强,自尊心极强,曾与老师发生过几次争执,不服教育。而母亲又因为一时冲动犯下错误进了监狱,家中还有一个三岁的弟弟,一边忙着工作的警察爸爸除了撑起这个家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缺乏交流和爱,经常跟父亲发生冲突,往往一出现这类事情就离家出走好几天,家长对她没有办法,她自己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有上进之心。我接手该班之后,她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我的,似乎对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刚开始和她接触,对她进行谈心,她总是阳奉阴违,在我面前答应得非常好,事后仍然我行我素,任何方法对她来说都没有作用,后来我索性不对她进行谈心,而是跟她做朋友,课间的时候开开玩笑,慢慢的她也把我当作朋友来对待,到了这个时候,我对她的一些小小的建议她都会听得进去也能努力做到,有一次她由于一些小事情跟她爸爸吵架离家出走了,也没来学校上课,我跟她父亲取得联系之后,再通过她的一些朋友和以前的同学在三天之后最后终于找到了她,还让她主动跟家长认错,从那以后她就很少迟到旷课了,有特殊原因也一定会跟我请假,其实,该同学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坏”,而是因缺少管理,缺少关心和缺少指导而在行为规范方面有所欠缺,她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愚”,除了因一些客观原因和主观上不够努力而学习成绩较差外,其他的天资并不差。她曾一度是班上的优等生,尤其在体育方面还很有天分。对待同学她也一向很热情,我觉得对这样的学生要辩证地看,应该主动地多关心,帮助她扬起成才的风帆。我鼓励她参加校运动会的比赛,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果然她在比赛中一举夺得女子200米的第二名,她书法很好,所以一有什么工作需要抄写的,我会特地找她来帮我,给她机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学习上态度也端正了很多,各科的科任老师都反映该同学有的较大的进步。我体会到,“爱学生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为学生服务,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即使“冰山”也会被你融化的。当然,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无原则地溺爱与迁就,而是严格要求,真正做到严与爱的有机结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差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差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尤其需要老师不断地鼓励,使其在不断地实现小目标取得成功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关爱与鼓励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孟养成,贵体验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曾打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她认为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纯吃盐,而必须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吸收;我们在吸收盐的时候,是看不见盐本身的,因为盐已经融入了各种食物之中,但盐却很自然地进入了人的体内,德育也应如此。该研究所刘惊铎博士也曾说过,德育的本体不是做了多少活动、做了多少课,体验才是德育教育的本体。为此,我校开展的“亲子运动会”、“明理好少年”、“手工大比赛”、“校园艺术节”等一个个体验活动,那些做人的道理,基本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地融入在这些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这已成为二十五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我校政治学科就十分看重“体验”二字。老师们从分析传统政治课的弊端入手,结合学校社区特点,联系学生家庭现状,针对学生发展需求,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孝亲践行”、“阳光少年”、“三省普身”、“远离毒品”、“学会保护”,这一个个体验活动,正是这种现代教育哲学的体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那些政治学科知识与做人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融入在这些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政治课已成为二十五中学的“阳光课堂”的一大亮点。(三)全方位,多渠道德育不能仅囿于几节德育课,或靠几位德育教师和少数班主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我校的阳光德育注重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开放、全面、和谐的德育环境。在二十五中学的校园里,石头会传情,墙壁能说话,树木花草,亭台楼阁,无不寓意丰富,韵味无穷,都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好场所和好教材,因而备受师生珍爱。如今,二十五中学的教师人人主动参与德育,门门学科自觉渗透德育,己是大家的一种习惯行动。我们二十五中学的阳光德育的渠道既多且广,这里仅重点介绍学校尝试的社区辅导员这一德育渠道的做法。社区辅导员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人员和研究人员等四种人员组成。专职人员是学校选派的骨干教师,他们常年深入社区(今年两人),完全脱离教学工作岗位,与社区群众近距离生活在一起,成为对学生开展社区评价的主要依靠力量;兼职人员是学校聘请的社区干部,他们了解社区学生家庭情况,可以为专职人员提供必要信息,并为专职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服务和条件,是专职人员的得力助手;志愿人员是部分学生干部和家长委员会成员;研究人员是学校德育干部和部分学者、专家。社区辅导员在社区教育中承担着管理、教育、教学、培训、课题研究、教材开发等任务。社区辅导员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有效合力,让学生离开校园后仍有一个较好的教育氛围。几年来,社区辅导员为我校提供了五百多名学生的德育评价材料,走访了两百多个家庭,调解了三十多宗纠纷,使十几个已经离散和即将离散的父母重新合好,挽救和转变了二十多个违规、违纪的学生。经过他们的努力,学生的道德品质明显提高,被评为“阳光少年”的学生逐渐增多。如七年级(2)班的孙朋同学,因父母离异,性格孤僻,长期与母亲、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母亲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一直对孩子过分溺爱,一次为满足孩子提出的甚至不合理的要求,竟无奈地为孩子购买了两万多元的游戏卡。该社区专职社区辅导员何涛老师在一次家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领导立即请班主作和专职辅导员到该生做家长和孩子的工作,并动员孩子的父亲多多关注儿子。经过多方努力,家长逐渐改变了教育方法,孩子的表现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四)会引导,善激励阳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有效地引导和激励,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其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注意针对学生的这些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学会引导,善于激励,从而帮助学生认识长处、明确不足,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我的具体做法是:以真诚之心换来信任。沟通从心灵开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①”。以前我总认为:我是老师,我的言行都是为学生好,学生理所当然地应该接受。但在事实面前我终于发现,老师良好的意图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面对七(7)班的宋芝下同学时就曾犯了这样的错误。宋芝下是一个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又不太能主动学习而又有点聪明的学生。对于他的行为我从心底里着急,屡次批评却不见效果。在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因为同学把他的过失向其母亲反映导致其母在同学面前失声痛哭后也大哭起来的情况后,我一阵窃喜。于是我开始“蹲下来看孩子”。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我是他,我会有怎样的心理?接下来该怎么办?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补齐了昨天又没有完成的作业(他以为我要他补齐这一周的作业)。然后耐心细心的帮他分析,站在他的角度来体察其思想,分析其行为,感受其内心世界,并针对他目前的状况,提出了他可能达到的要求—对我所有的作业的质量他只需要达60%,他欣然接受。看着他欢喜的离开,我也偷偷的乐了。又过了一周,第一单元测试,他真的得了61分,我在班级大肆表扬了他。从此,语文课的课堂上他也比以前积极多了。于是在我又一次发现他认真的听课并积极地做笔记的那一节课,我扬起他完整的笔记时,他在同学面前灿烂的笑了。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我的真诚换来了他的接受,换来了他的进步,换来了他对我的信任。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下午第二节课后,他走到我跟前不好意思的询问:“吴老师,下周开家长会时,你会表扬我吗?”我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定会把你的进步告诉你的妈妈和所有的家长,而且说你己经能坚持认真听讲、能坚持做笔记、能努力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你觉得我这样说合适吗?”他用力地点了点头说:“真的吗,老师?那我还得努力!”“当然”!从此,他对我不再敬而远之,逐渐愿意接近我,和我讲心里话。真情包围了我和学生,真诚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每个学生都是藏着宝石的矿石,只是有的宝石外露,有的宝石深藏,有待我们发现和挖掘。”只有多一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可敬可亲。老师应该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更是学生成长中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1.会引导,就是讲究策略,因人因事,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与方式,以期达到既定目标在这方面,我校一些教师由于思维定势,多以正向的、直接的引导见长,而这种引导对个别顽劣、固执的学生往往收效甚微。为此,学校提醒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更新观念,换位思考,调整角度,创新方式。班主任许彤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技能,就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公认。谈到对学生引导、教育,许彤老师如数家珍,语出惊人:“有时班主任要学一点大将风度,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学生个人错误,个别管;可管可不管的问题,尽量不管;必须要管的,也要想好管的办法、策略,要确定管理的时间阶段,并预测管后的效果等,再来管;有时遇到学生打小报告,如是鸡毛蒜皮的事,答应知道了即可;有管的价值的事,说考虑一下,再想办法也行;必须管的事要先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给学生干部提供必要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干部去管。”许老师还风趣地论道:“班主任教育学生容易走极端,当不了‘警察’,转身就做‘妈妈’,这种做法要反思。爱,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那些‘棒、棒、棒,你真棒’的捧爱式教育,只对一少部分孩子有作用。有时,班主任不妨来点小幽默”。许彤老师班上有几个学生经常偷着抽烟,屡教无效。有一天许老师突发奇想,召开了名为“说一说吃烟的好处”的主题班会。班上同学十分好奇,争相发言。有的说吃烟可为国家增加财政税收;有的说吃烟可为医院创造利润;有的说吃烟在夜间会剧烈咳嗽,可防止小偷入户;还有的说吃烟可使地狱出生率猛增,等等。那几个偷着抽烟的同学听了这些发言后,心里十分害怕,纷纷把烟戒掉了。许彤老师独创的“班主任兵法”,在学校转变了不少有影响的后进生,因而深得学生、家长的信任。2.善激励,就是“承认差异看努力,尺短寸长挖潜力”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发光体,都应得到赏识和关注。二十五中学的老师们一般都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和发扬学生的闪光点。不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面俱到,只要有闪光点,就应该肯定与褒扬。另外,我们开展的“新三好”评选活动,就是上述思想的产物。过去,三好学生的评比只有不到10%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因而伤害了“大面积”。实行“新三好学生”申报制后,有80%以上的学生受到不同方面的表扬和奖励,真正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了荣誉所带来的快乐。“新三好学生”评选办法也受到了全体家长的欢迎,一次有位家长激动地对学校领导说:“我那个调皮的儿子拿到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份荣誉证书,我们第一次看到他既骄傲又害羞的样子,激动得一宿没睡好觉,我儿子有希望了。”七(7)班陈威,刚开学不几天,在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看到了我难以接受的事实:他一脸霸气的坐在讲台他自己的桌子上,面朝大家,跷起了二郎腿。在我多次劝阻让他搬回自己的桌椅到自己的位置他仍置之不理后,我压抑着心中的怒火,径直走过去帮他搬回他的桌椅时,一个女生悄然起身帮忙。一名男生严重影响纪律,就这样平息后进入了新课,全班学生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就是这名学生,在几天后的语文课下,他亲自将他写的一封信递给我,当时我好个疑惑,急忙打开信件,七扭八歪的字迹告诉我他那天在同学们面前的失态与冲动,感谢我的宽容……读到此处,我的心灵为之一震。当天,我主动找到他,对他当时的处境表示深深理解,还对他对我的信任表示深深地感激。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先前那个顽皮的男孩儿不见了,虽然以他的基础并不能听懂多少内容,但他学会了克制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尽力而为。在周记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吴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学生我将永远记得您的宽容大度,它永远提醒我在与人交际的时候记得多检讨自己的过失,多替别人着想。”我的心里暖暖的。  五、“阳光德育”关于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有教育就会有评价,德育也是如此。传统的德育评价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既违背了客观事实,又扼杀了德育的生命力。我们二十五中学的阳光德育评价,努力做到“四个转变”,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德育评价“软着陆”,轻轻地走近学生,悄悄地寻找学生,静静地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学生的美丽,成全学生的愿望,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高质量的学生时代,使之时刻沐浴在人文的阳光之中。(一)由终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传统的评价往往在学期末由教师一锤定音,给学生预留的发展空间极小。阳光德育评价采取学期初由学生个人申报的办法,不管是“阳光少年”评价,还是“新三好学生”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填写“阳光少年”申报表,自我设计方案。一个学生同时可设计一个或多个发展目标,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选择上课积极发言作为奋斗目标,并设计出可行性方案来训练自己,实现目标后还可增加别的设计。这样的自主设计、自主发展的措施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从一个一个小目标向大目标迈进,体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自我教育的作用,在选定目标时,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闯关夺星”,从而在不断实现新的目标后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同学可不定期地对某一学生申报目标达成情况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或由申报者自我评价,并在小组同学中予以介绍,一旦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就可以成为某一项或多项的阳光少年,使得学生的发展更加自信、踏实、有序。(二)由单一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转变“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的差异并不是缺憾,而是一种和谐。我们的孩子都是价值无限而又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天赋、秉性、习惯、方法千差万别。而传统德育评价是用统一的标准裁定人,同一个模具铸造人。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评价围绕智育转,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一好带多好”,全面评价往往只是一个“美丽的感望”。而阳光德育的多元性评价,是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注意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思想独立、合群合作、勇于超越的良好品质。为此,我校在2005年研制并试行“阳光少年”评价方案,设计出阳光少年“闯关夺星”40条,分为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和综合奖4类,当学生的“关”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评综合奖。综合奖以“星”为载体,分金星、银星、铜星3个级别。“阳光少年”的评价逐步与“新三好”评价结合起来,是对“新三好”的补充和完善,使阳光评价更趋于科学与合理。2006年,我校为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学习八荣八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在全校开展“文明礼貌星、正直守信星、遵纪守法星、热爱劳动星、自尊自律星、学习探究星、学习主动星、学习实践星、热爱集体星、合作交流星、乐观之星、理解之星”等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热爱祖国之星、服务人民之星、崇尚科学之星、辛勤劳动之星、团结互助之星、诚实守信之星、遵纪守法之星、艰苦奋斗之星”等“八荣之星”的单项评价。并推出了与之配套的学生《自省册》。学生每天将自己的言行通过自省册反应出来,并与自己制定的评选方案相比较,分析哪些方面达到了标准,针对不足,寻找差距。通过反省和比较,使道德教育内化为思想,再外化为行动。每个学生都把成为一名“阳光少年”当作自己的目标,平时严于律己,检点得失,预防犯错,督促自己有计划有步骤地上进。不久,学校又开展“倾诉日”活动,将每月最后一周的班会定为“学生倾诉日”,在班会上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思想,倾诉心情,释放心理压力。通过这些评价活动,不仅促进了同学、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友爱的氛围,而且让学生养成了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良好习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曾发文,对我们学生使用《自省册》情况作过积极评价。(三)由单向性评价向立体性评价转变传统的德育评价由教师操控,用纸笔呈现给学生,方法简单,形式单一,不尽如人意。阳光德育评价在保留传统纸化评价的同时,借助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在形式上也作了一定的创新,如张榜表彰式、当众表扬式、当面谈话式、电话沟通式、书信反馈式、网络评价式等等,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略举一例。“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推心置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急他所急,想他所想,把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及时化解,消除将来可能形成的隐患。”七(6)班的黎蝉便是成功的典型的代表。我通过每周一次的周记,了解到这个成绩优秀的女生对老师的态度竟然是“恨”?因为小学语文老师让她参加作文竞赛她不愿参加被老师批评后,“从那以后,一上她的课,我的心就沉甸甸的,非常恐惧,与她之间似乎有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这就爱你是虽然过去很久了,我也离开了母校,但在我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尽管时间愈合了它,但仍会时常隐隐作痛。”试想一个如此幼小的孩子整天笼罩在过去老师的阴影里,她的内心天空会是怎样的阴影?怎样的不堪重负?我及时的给她写了一封很短的聊天式的评语:“我不想为老师辩解。或许老师真如你所说的‘不通情达理’,或许老师那天心情不好,或许老师觉得你的写作水平够格不参赛太遗憾,或许……不得而知。但如果老师真的是伤害了你,我代她想爱你给你道歉,希望你早日走出阴影,真的!我希望,只希望你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第二周,我特意查看了她的周记,发现她尽然这样回信了:“谢谢老师的关心,我想,我已经走出了阴影。这位老师虽然伤了我的心,虽然不通情达理,但想一想,她毕竟教了我三年,传授了我知识,为我打开了爱好文学的窗户。如果人在这个世界上,心里只充满了很,那还有什么意义?宽容一些,让爱让感恩永驻心间,那样一生就会变得快乐。老师,我说的对吗?初中的三年,有您这样的老师,我很庆幸。您代老师向我表示歉意,我真的很感动。六年以来,从没有老师向我表示歉意的,即使他们错了。您的善良,您的关心,让我感觉您真的好高尚。放心吧,老师,时间已经愈合了伤口,我会快的成长。今后,我会好好的学习,不愧对那些爱我的人!”我很感动。第三周,我又详细的批改了她继而通过写景来表现她对儿时友人的想念的文章,及时和她交流了我在阅读中对其每一处文字的细小改动,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在班级作为范文评点。我发现她是一个情感细腻而又渴望理解与交流的孩子。以尊重之心赢得尊重。从而显露出了谈心经常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经常性的谈心,将大大接近老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亲切的长辈、知心的朋友,学生在老师看来更是一个具有独特的个性与优点的鲜活的个体。(四)由刚性化评价向柔性化评价转变我们开展的阳光德育评价还十分注意研究评价的方式与策略,力求摒弃传统评价中教师居高临下的种种谴责、抱怨、说教式的思维方式;努力提高评价的语言艺术,注意废弃那些大话、空话、套话、狠话以及过于僵硬、直白,伤害学生自尊的评价语言,提倡对学生“无伤害性”评价。我校班主任严容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就颇有开创性。严老师说:“‘无伤害性’评价是一种柔性化评价,这种评价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认真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承受能力,对学生多赞扬,多激励,使之处于轻松、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有利于更好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严老师的阳光评语幽默风趣,委婉含蓄,既充分肯定优点,又巧妙地指出不足,令人境界大开,受益匪浅。这里特意摘录严容老师为几名学生写下的温馨评语,予以印证:对学生陆洋的评价:你是一本书,我正在读,也很爱读。真的很喜欢你写的日记,因为你的睿智、诙谐、才华、灵气与光明通透俱涌流其间。我是一个爱才的人。你,小小年纪就已然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出手就是漂亮成型的好文章,让许多人如我等自愧不如。当你灵感来袭,几堂课的功夫就写成洋洋洒洒数千字的《伯牙鼓琴》、《晏子使楚》等剧本时,我心中徒留惊叹与敬佩与羡慕。对学生黄深朋的评价:在劳动委员的岗位上,你以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行动默默的为大家服务着,你很漂亮地完成一天天的值日工作,并且是由衷地想为同学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同样的一份辛劳让聪慧的你感受到了以前没曾感受过的老师、家长、班干部工作的艰辛,你自觉地去完成自己份内该做的事,尽量让大人少操一份心,尽量多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去做,让我们在你对他人的一份关怀和体谅中认识了你金子般的成熟。这些阳光评语,好比苏霍姆林斯基和采花小女孩的故事,显示出育人者的教育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六、“阳光德育”实施成效的评价与问题分析在周洪宇教授的“新阳光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我校“阳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顺利展开。特别是25中学进行的一系列阳光德育实践活动使全校学生、老师、班级、学校的状况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阳光德育”的实施成效“阳光德育”以“阳光行动”为载体。“阳光行动”是学校在“阳光德育”指导下开展的学生德育活动的总称。它以丰富多彩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德育活动为形式开展。具体包括:孝亲教育,传扬美德;学农学军,体验生活;认养树木,热爱生命;知我校史,爱我学校;交通值勤,增强责任;分类推进,因材施教;体艺信劳,扬其特长;心理咨询,引导健康;救困扶贫,防流控辍;帮残助学,随班就读等。这些活动都作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种关系,进行“五生”教育,这种建立在学生实践基础上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健全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阳光行动”是以“阳光教育观”为指导的,并充分体现了“阳光德育观”1.小目标,近距离,增张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孝亲教育”是“阳光行动”德主要内容和突破口。重孝”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孝敬父母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理应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孝道”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并加以强化。同时,必须赋予“孝”字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我们的孝亲教育模式,就要抓爱心培养,把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从而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思想教育课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把教育学生“在家尽孝心,在社会献爱心”和要求学生“在家做个好子女,在校做个好学生,校外做个好公民”作为孝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从“孝”的局限中走出来,真正担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赋予孝亲教育以全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孝亲教育”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家庭、对社会也产生着较大的“辐射”作用。因为,学生是家庭的重要角色,学生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能促使家长检查反省自身孝敬父母的行为,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和提高家庭文明水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子女孝顺,每个家庭都文明和睦,必将促使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样,我们的“孝亲教育”就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融孝亲教育于全党全社会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之中,让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让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这类活动,纵然起点比较低,但毕竟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起步,由此可逐步实现从基础道德修养到崇高理想信念的阶段性培育,让学生懂得不能躺在国家和父母身上,而要坚持自强自立,才能创造出无悔的青春,取得毕生的成功。所以,首先,孝亲活动使学生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健康成长、回报社会,发扬了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美好传统,又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民族道德素质:如解决了目前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使学生和家庭各成员的相处更和谐,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追寻父辈的足迹”主题实践活动结束中,石睿同学在与父母座谈后对父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深表崇敬,同时也就明白了父母平时为什么会严格要求她做好自己的事。石睿同学的母亲说:“孩子经过这样的活动,她的自觉性加强了。她的学习就再也不用家长操心了。生活方面她自己要求学会自理,只在必要时加以指点就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从日常琐事中,从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寻找的与内化的切入点,“孝亲”教育就是成功的范例,从孝敬父母开始,推而广之,敬重长辈;再推而广之,善待他人,普及天下。这种近距离,小目标的教育正是针对现在独生子女情感依赖的特点,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关心的心里常态,培养了他们主动关心他人的积极情感。“阳光教育观”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使孩子健康成长为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使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孝亲教育”则集中体现了这一观念。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抽象的“孝道”被融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之中,使之成为学校德育阳光化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2.多活动,多渠道,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开展“为父母洗脚”的活动,操作简便,父母与子女体验深刻,情谊愈加深厚;张运川、金本炎等老师以诗、画、印传递师生情谊,以小见大,《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登门专访;初二年级的“针尖队”“麦芒队”在湖北卫视“快乐森林”知识比赛中赢得大比拼的胜利,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晨会夕会、国旗下讲话、演讲辩论、社会调查、文学社团活动、学校广播电视台、运动会、艺术节、树木认养等等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学校的“阳光德育”有了抓手和载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生的人格品位不断提升,校风班风逐渐纯正。3.多展现,勤激励,增弧了德育工作的主动性为父母洗脚,感动了父母,感动了社会,对孩子本身而言是一次丰富的情感体验,带来的是内心的喜悦,激励他们为父母做更多的事情。25中的“孝亲教育”就是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得以延伸和发展的,于是便衍生出“五个一”工程:为家庭做一件实事,感受父母的辛劳;与家人聊一次天,增进长幼的情感;为家人送去一份祝福,表达美好心愿;为家人表演一个节目,使亲情得到升华;与家人共一次出游,了解祖国的变化。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孝亲”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而开展了“追寻父辈的足迹”活动使“孝亲”教育进一步深化,为了使“孝亲”教育更深入,上层次,师生合编“孝亲三字经”,通俗易懂,耳熟能详,从而使“孝亲”教育成为25中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4.以“阳光少年”为评价体系的阳光德育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休素质正在实施的“阳光少年”申报制,改变传统的单一式、终结性、被动式评价方式,为多元式、过程式、主动式的评价方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表彰,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勃勃生机。阳光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光体,都应得到赏识,我们要发现、激励、发掘全体学生的闪光点,同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此我校推出阳光少年“闯关夺星”的四十条的评选方案,其主要标准是:在校做个好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勤俭自强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社区做好公民——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好公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过程评价把评价的奖项分为基础奖、发展奖、特长奖和综合奖4类。基本评价以“关”为载体,当学生的“关”达到一定数量时,可评综合奖。综合奖以“星”为载体,分金星、银星、铜星3个级别。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闯关夺星”,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与体验,又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阳光少年”评选方案,学生每天都会将自己的言行与评选方案做比较,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标准,还有什么不足,寻找差距,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再外化为行动。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当作“阳光少年”对待,严于律己,从而提高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同时将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融入于“阳光少年”的评选过程中,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阳光少年”的评选,把学生放到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社区的“多元评价”,多个评价体系和标准中,让他们时时处处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同,对自己要求不同,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责任也不同,更能从多种角度反映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增加评价的综合性、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使学生更早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尽快地学会与他人相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5.“阳光德育”让班主任更“阳光”能够把“阳光”送给学生的班主任,她自身必须做一个“阳光班主任”,一个阳光班主任在学生眼里,她一定从来不会吝啬她的微笑。她的教育观念一定是现代的、前卫的;她的管理方式一定是生动的、高效的;她的交际语言一定是得体的、成功的。所以,我校的老师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尤其在培养新时期的中学生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就成为了有个性的老师,细心地呵护我们眼中的每一朵花!(二)存在的问题分析日前的教育状况,不得不令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担忧。从生存状态角度来看,教师是弱势群体。就拿师生关系来说吧,我们倡导“师生平等”,结果导致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甚至凌驾于老师之上。随着各种各样教育规章制度的出台,教师这个职业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教书之外承担着太多的责任。我们越来越尊重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越来越放纵学生,以至最终无法管教学生。我已多次听说学生以跳楼自杀甚至决斗的方式来对抗老师了,让人不寒而栗。有些学生赌博,偷盗,抢劫,收取保护费,但学校却根本没有惩治措施,因为我们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学校无权开除学生,即便是某个学生己经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的进行,威胁到师生的安全,学校也只得妥协退让。教育制度对学生的尊重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可是老师呢?有什么制度来加以保障?教书育人渗透着太多的风险,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学生的厌学情绪很严重,作业成为压在学生身上心上的沉重负担,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学生作业减负不能真正成为现实,绝大部分学生把作业当成任务,而抄袭则成了这些学生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孩子的厌学情绪严重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老师们难以容忍学生“不学无术”,因为这会大大拉低班级年级的平均分,为了分数,也为了名誉,老师们除了利用休息时间对后进生进行免费辅导,还会想尽一切办法逼着这些学生学习,把知识压进他们的大脑,以获得分数上的突破。想想我们山里的孩子,觉得城市的孩子其实很可怜,远远没有我们山里学生幸福,也远没有山里学生那样珍惜学习机会,体味到来自学习的快乐。很多孩子缺乏交流与沟通,网络,暴力己经深深地影响到孩子的生存空间,在学校里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在家里难以与父母沟通,流连于网吧,混迹于社会成为很多孩子的消遣方式,他们很少有纯真快乐的童年,等等。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出了难题。“阳光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其实施成效受制于班主任的个性、德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和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家长与德育工作者的联系程度、学生己经形成的习惯、学生及社会对德育工作者的认同程度、教师的素质、学校对班主任人选的确定、管理与教学的重压、班级人数等实施的主体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近七年的“阳光德育”过程中,使人越发感受到“阳光德育”模式本身也亟待变更和充实。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阳光德育”含义的界定需要更具体和更现实所谓“阳光德育”,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他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要求教师和家长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阳光德育是一种相互感染、呵护和促进的教育,包含了关爱教育、合作教育、挫折教育、理解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内容。这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阳光德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从评价的内容、程序、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突破,尤其在对学生的评价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改变。但社会需求决定了德育的固定模式,这样对学生的评价,由“三好生”到“阳光少年”评价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武汉市对学生的“5A”评价的转变与25中的阳光少年的靠接也经历了两年之久。所以“全程”、“全面”的阳光德育模式的理想性决定了其实现的难度。那么,对于“阳光德育”含义的界定则需要更具体和更现实,从而使德育阳光化真正成为可能。2.“阳光德育”的内容亟待教师消化“阳光德育”的内容是我校领导针对弊端甚多的学校“灰色教育症”、沉疴甚重的家庭“灰色教育症”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内容丰富、支系庞杂,班主任消化都有困难。应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培训,不洗脑,只能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难以贯彻执行。一个班主任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多项,每一项目下又有多项星级标准,若不学习,领悟,该如何真正的操作?3.“阳光德育”的部分内容有待改进(l)从“阳光少年评价”的操作程序看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阳光少年评价,一般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自行申报,再由学生投票选出优胜者,然后让科任老师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以投票的形式发表看法,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这种操作程序次你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能否达到清晰。第二,班主任的最后一票对势均力敌的学生很重要,这样,容易使学生对班主任这一角色产生或怨恨的心理或因急功近利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与班主任套近乎,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有的班主任则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虽然简化了最后统一的复杂工序,但却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第四,对阳光少年的评价,我校只有一种模式,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模式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才会更好。(2)“阳光少年的学生发展体系”也需要改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自己达成一个低级的目标后可以申报更高一级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就感时促进其更大的进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多样化的阳光德育,对于成长中学习任务重的中学生稍显复杂化。比如,阳光少年的申请,阳光少年“闯关夺星”,程序复杂,也不太便于非专职德育工作者的操作。比如,学生自己选择的发展目标是否适合学生的个性?不符合,由谁来评价、帮助?应有一个督导机制以帮助学生实现。或有督导机制,学生仍不能实现又该怎么办?另外,关于有效转化学生的成功案例,也应有可操作的具体模式。学生层次的差异不可避免,我校的学生更是参差不齐。有厌学的、情感方面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嫉妒心极强的、因成绩优秀思想焦虑(初次考好担心下次不能考第一)的……对某一类学生的转化,应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以供参考。4.“阳光德育”的内容亟待延续与扩展(1)“孝亲教育”急需延续“孝亲教育”在“为父母亲洗一次脚”、“陪父母亲上一次班”、“和父母亲唠一次家常话”以及“上敬老院与老人们拉一次手”等活动中红红红火火的开展着,可这几年却逐渐暗淡,为什么淡化?为什么不能避免一般事物由出现、升腾、沉寂到消失的规律?这样岂不是使我校的“孝亲教育”流于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孝”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尤以在面对新时期的中学生、青年时,我们更要呼唤“孝”的回归。所以,如何让“孝”永驻校园,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2)“阳光德育”的内容有待扩展“阳光德育”主要在“阳光少年评价”与“孝亲教育”上有突破。尤以表现在对“差生”的关爱、理解、赏识,给他们以希望,是其最突出的成效,但在其他方面“阳光德育”没有因长期的实践积累而总结出更好的“有益尝试”。5.“阳光教育”中对老师、班级、班主任的评价的标准应具体可行我校对阳光班主任的评价,对阳光老师的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与社会上其他学校对班主任和老师的管理没有多大区别,没有体现阳光教育的特点。这就极大的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而班主任工作的风险与待遇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程度。对初中生的教育,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在得不到理解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风险。因此,在经过了较多的磨砺的“老”教师大多都会想方设法的走出这繁琐而又辛苦同时可能得不到理解与支持的班主任队伍,从而给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的安排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难度,使班主任工作的安排走入了一定的误区,即安排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误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自己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对学校环境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还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没有缓冲的机会,强加在其身上,对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都极其不利。因此,首先,阳光教育对班主任的评价应有具体的评价机制,逐步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想的德育梯队,从而从使人人都争当班主任,解决学生因班主任直接管理而只听班主任的这一尴尬的窘境。第二,由于班级的差别存在,决定了评选“阳光班级”也应根据学生的层次、素质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否则,有失公平。第三,学校应建立健全阳光培养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一批教学能手,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提供时间,补助学费,提升学历水平,从而使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并为教师成才提供机会,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展示自己。把建设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四,学校还应聘用一批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在业务上给他们支持,在经济上给他们发放补助津贴。中层干部全部由青年骨干教师竞争上岗,管理教学双肩挑,使他们既成为业务上的能手,又能形成了学校的领导梯队。总之,学校应随时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阳光德育”,使其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我们一方面为阳光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中国教育学会专家们的肯定感到高兴,为推行素质教育、给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出一点力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清醒的认识到,阳光德育虽然己经从武汉走向全国,但从总体上讲它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其理论还是实践都很不成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这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我们二十五中学开展的“阳光德育”实验,已走过了七个年头,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内容上有待于更加充实,在实施策略和方法上也还要不断改进。如今“阳光德育”在武汉教育界及在全国不少中小学校正不断得到认可和推广,大有燎原之势;“阳光德育”己经吸引了一批热心的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相信“阳光教育”、“阳光德育”的前景将更加灿烂广阔。        结语初衷阳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它涉及到高素质中学人才培养、中学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不同学者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采用的研究视角各异,运用的方法有别,所获结论必不相同。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从分析时代背景、肯定中学实施阳光教育的教育教学成绩、发现不足、透视《课程要求》内涵并联系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所获得的基本结论如下:1、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学要紧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带来的种种有利条件,迎接中学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对中学德育提出的高要求,积极实行改革。2、要肯定中学阳光教育实施以来的成绩,更要注重总结不足,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到心中有数。3、中学教育德育改革必须以《中学教育教学要求》为指导,综合自身特点,通过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切实实现改革。尽管花了大量心血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作者受学识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尝试提出当前阳光德育存在的问题时,受本人阅读与阅历面的狭窄,受材料采集的限制,本人还无法找到教学实例以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把握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还待将来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