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管制刀具处罚标准:结婚成本30年从1万涨到150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14:58
        
        都说婚姻质量无法量化,婚礼质量以及婚后的生活品质却可以。木有办法保障婚后无形的幸福度,那么只能拿有形的来说事,那也许就得说说房子车子等等~
       就拿房子来说,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每次看到房地产商无赖的广告词,很多正打算结婚的年轻小夫妻实在莫有办法,无奈只能继续当“流氓”。
       有人说,现在房价绑架了生活,房子绑架了婚姻,的确是,我们一同来算一算如今的结婚成本。

 

  即使没有8克拉的“鸽子蛋”秀恩爱,没有几亿元的私人飞机度蜜月,没有15世纪的古堡办婚礼,但大部分人都希望婚礼能留下一个难忘美好的回忆。名流富豪的“婚礼秀”是一项拼家底、摆阔气的“面子工程”,普通人的婚礼也逃不开“形式感”的束缚。

  有人曾在2007年算过一笔结婚细账:
  珠宝大件:钻石1.4万元,戒托和加工费1175元,对戒4300元,浪琴对表1.6万,加上送父母和岳父母的礼物,花费近5万元。
  结婚照:4000元。
  新人行头:新娘婚纱1100元,新郎西装衬衫领带3600元。
  婚宴:五星级酒店酒席64738元,五条中华烟2000元,婚庆4132元,婚车租赁1400元,酒水喜糖红包等几千。

  按照2007年的行情,这几项加起来在15万左右,随着CPI上涨,攒钱结婚的新人发现工资上涨速度跑不过婚礼行情。如今五星级酒店五六千元一桌未必能管饱,20桌酒席就是六位数。结婚照向来没有最好,只有最贵,异域结婚照、水下结婚照流行,这一项动辄过万。据估算,现在的婚礼支出比当年上浮30%左右,花费20万勉强能达到“梦想”标准离“梦幻”还远。

    当然,婚礼开销只在结婚支出中占小头,80后约定俗成的“婚姻标配”是房子和车子。
  车:往前倒退10年,结婚有辆捷达就算“扎台型”,但现在即便没有一辆宝马让新娘在里面“哭得舒坦”,也要一辆帕萨特方在亲友中不失面子,车款加上牌照购置税等近30万。
  房子:2007年时76万能在中环买套小房子,首付二三十万,装修家电等20万。现在即使是地铁线头尾两站附近的房子,也在180万以上,首付不下60万。

  在房价力推下。结婚总成本从2007年100万左右上升到150万,这还只是在贷款买房的前提下。假设一个男人想不依靠家人,自己攒钱筹备婚礼,以大学毕业6000元月薪计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实现。就像某位实在的人大代表说的那样,40多岁的男人应该娶20多岁的女孩子。

    比起“文革”结束到80年代初结婚的上一辈人,婚姻对“80后”而言日渐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70年代末,刚刚告别穿军装办婚礼、握红宝书拍婚照的“文革”时代,结婚的主基调依然是简朴。新人凭工业券去“料作店”买几块“的确良”或者卡其布,请裁缝师傅做两套挺刮的中山装,就算是高档的结婚礼服。

  那个年代在饭店办婚礼的家庭还属凤毛麟角,能包下食堂办桌喜宴就是件有面子的事。手头拮据的家庭就买了菜请食堂大师傅回家烧,酒席化整为零,如果人缘好一些,一条弄堂许多户人家都肯腾出地方,摆上圆台面,供新人招待亲友。婚宴司仪就是娘舅叔伯,贴红纸布置房间等“婚庆服务”就交给家里的姐妹姨姑。

 当年比较开通的父母会用家具把房间隔出两个空间,一间就算婚房,省事些就直接拉一块布这薄薄一层布算是保留了最后的隐私权。当然,新家具总得添置几件,新人凭户口本去木材商店买木材,请木匠来家里打“36只脚”,如果还有余力,就配齐“三转一响”。

  随着改革开放西风东渐,城镇居民的婚礼也考究起来。80年代初,上海一户中等人家的婚礼清单可以列好几页:
  某饭店酒席80元一桌,10桌800元,连酒水喜糖共1000元。
  全毛西装男女各一套,每套做工20元,料作60元,共160元。
  织锦缎棉袄,羊毛衫,的确良衬衫,共520元。
  老凤祥金项链、金戒指2200元。
  家具800元。
  洗衣机400元。
  冰箱1300元。
  14英寸彩电998元。
  棉花毯8条,被面子8条,被里子8条,床单8条,羊毛毯2条……1000元。
  皮箱2只,樟木箱2只,共600元。

      清单上可以看出,“三转一响”、“36条腿”已经被彩电冰箱等家电取代,生活宽裕了,不过房子问题依然难解决。上海人均住房4平方米,父母家如能腾出一间独立房间作婚房很令人羡慕。由于单位的福利分房僧多粥少,动迁是一家人改善生活的最大指望。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中,贫嘴张大民把婚房搭在院子里,婚床中间杵一棵树,很多经历过住房逼仄尴尬的观众,看了笑得心酸。

  80年代初办一场体面的婚礼花费近1万元,对于多子女家庭长大的孩子来说,能大方动用父母积蓄办婚事的还是少数。以当年月工资45元、奖金25元计算,一对新人工作六七年可以攒下结婚钱和如今的“80后”相比,这起码是个可以接受的时间长度。
     其实,扣除住房支出,两代人结婚成本与收入比相差不远,房子成为“80后”背上坚硬的壳。“50后”挤在单位宿舍,把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铺上同色床单,就算一起过了;“60后”蜗居在父母家;70后赶上了住房市场化初期的“白菜价”;只剩下“80后”既回不到当初,又看不到未来,无所适从,望房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