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祥安 二手房:戏曲电影片《海港》(京剧)1972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35:06
戏曲电影片《海港》(京剧)1972年

剧情介绍:
一九六三年夏的上海,某装卸区码头吊车起落,平车往返,一派繁忙景象,装卸组长高志扬带领全组工人,乾劲充沛的装运出国大米,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组织科室人员参加突击抢运。
青工韩小强,整日幻想航海,轻视码头工作。抢运中,他精神涣散,跌散麦包,将钱守维散落的玻璃纤维,连同散麦一起装进包内:匆忙间,又误将平车上的出国大米扛进仓去。于是,混有玻璃纤维的散包小麦,被当作大米装上驳船。
班后,高志扬检查现场,发现有人散了包,且散包里面混有玻璃纤维。为了对国际义务和祖国荣誉负责,方海珍支持高志扬的建议,连夜翻仓,查出散包,消灭事故。
深夜,韩小强闻讯赶到现场,准备承认散包之事,但为钱守维胡言乱语所惑,与退休工人马洪亮发生冲突。在个人理想与革命需要发生尖锐矛盾的情况下,韩小强一时冲动,摔掉工作证而去。
翻仓结果,小麦包数相符,却不见散包,方海珍、高志扬与码头工人们经过多方分析、判断,终于查出一包大米,从而证实散包小麦已错当大米装上驳船,开往吴凇。在此紧急关头,高志扬冒着风浪,驾驶汽艇,出江追赶驳船,决心调回散包。
韩小强在方海珍、马洪亮严肃恳切的教育帮助下,在高志扬冒险出江的英勇行为感召下,认识到码头工作的重大意义,表示坚决改正错误,当一个合格的码头工人。
清晨,朝阳灿烂,高志扬追回散包。胜利返港。这时,汽笛长鸣,上海港万船齐发,码头工人充满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歌声,响彻云霄,响彻大地。
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改编:上海京剧团《海港》剧组集体
导演:谢铁骊、谢晋摄
影:钱江美工:陈翼云
演出:上海京剧团
1972版全剧,无字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LAmIZdJTUI/ 120:55
',1)">
1973版,有字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lhf2Mucg_4/ 20:05
',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rdlZoZrR6E/ 19:59
',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jFwlD2OkKY/ 19:15
',4)">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IzGwoP3k3I/ 19:21
',5)">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z4ikOLQvQ4/ 26:24
',6)">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Sv71t5opT0/ 14:49
',7)">
【历史】
1963年6月,上海人民淮剧团编剧李晓民到上海汇山码头港务局第三装卸作业区深入生活,创作了淮剧《海港的早晨》。1964年春节,淮剧《海港的早晨》在上海黄浦剧场正式公演。1964年,江青观看了这出戏,产生了将其搬上京剧舞台的想法。随后,张春桥组织上海京剧团将淮剧《海港的早晨》改编成了京剧,将剧中主人公名字由金树英改为方海珍,剧名改成了《海港》。1964年4月,何慢与郭炎生写出了京剧本。1966年10月,京剧《海港》作为国庆献演剧目由上海京剧院去北京参加演出。1972年2月,《红旗》杂志发表《海港》剧本,即定稿本。1973年10月,京剧《海港》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剧情】
1963年,上海港要在台风来袭之前完成对北欧出口的玻璃纤维和对非洲援助的稻种和小麦的搬运工作。受到台湾国民党、日本、美国多重指派的潜伏特务钱守维趁机制造事故,把一些玻璃纤维放到一袋小麦中,再把小麦和稻种调包,试图破坏中国的国际声誉。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书记方海珍和装卸组长高志扬等人发现问题,教育了不安心装卸工作的青年工人韩小强,处理了事故,捉获了企图潜逃的钱守维。
【演出场次】
第一场 突击抢运
第二场 发现散包
第三场 追查事故
第四场 战斗动员
第五场 深夜翻仓
第六场 壮志凌云
第七场 海港早晨
【主要演员】
李丽芳:方海珍(正旦)
赵文奎:高志扬(正净)
朱文虎:马洪亮(正生)
周卓然:韩小强(副生)
艾世菊:钱守维(小丑)
李朝贵:鼓师
马锦良:琴师
查长生:琴师
【流行唱段】
细读了全会公报
大吊车真厉害
【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在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社论中,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革命现代样戏。由于当时其他文艺作品被限制传播,所以样板戏和样板作品是当时中国人的主要精神食粮。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样板戏深入人心,戏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人人耳熟能详,无论男女老幼皆能哼上几段,这也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样板戏是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由艺术家们通力合作所产生的集体智慧结晶,一大批著名的剧作家、作曲家、艺术家为培育样板戏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
现代京剧《海港》唱段介绍:“忠于人民忠于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feccf30100bhkj.html
对于文革中的样板戏,相信许多中老年人都不会陌生,虽然相隔40多年,仍有不少的人十分喜欢。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滨》这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
至于当时的其它作品(如: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枪声》、《海岛女民兵》、舞剧《沂蒙颂》、钢琴伴唱《红灯记》等等),均是以样板戏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间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间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间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为标准创作的现代剧,但还不能称作“样板戏”。
样板戏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由于后来制成了卡拉OK,得以广泛的传唱,知名度比较高,而《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则相对知名度小一点。
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变革,当我们回过头来观赏这些戏曲,特别是那些较少传唱,逐渐为人淡忘的曲段,却感到十分新鲜,记忆犹新,下面我摘录一段《海港》中方海珍、马洪亮教育青年工人韩小强的经典唱段《忠于人民忠于党》,尽管其中带有那个年代的鲜明的政治倾向,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深刻感受到那时党和群众,新老工人之间鱼水相容的思想感情。 
',8)">
《忠于人民忠于党》唱词剪辑:
方海珍(李丽芳饰)(唱)
这杠棒跟随咱经历过艰难世道,
百年来高举它闹过工潮。
有了党,唤醒了受苦的人们怒火烧,
团结起来,砸开那手铐脚镣!
打倒那帝国主义、洋奴买办、封建把头狗强盗,
才换来江海关上红旗飘。
方海珍(唱)
莫以为码头上无风无浪,
上海港从来就是激烈的战场。
美国佬虽逃走还心存妄想,
它阴谋有一天重占这楼房!
方海珍(唱)
进这楼房常想起当年景象,
这走廊上敌人曾架起机枪。
多少次闹罢工势如巨浪,
码头工求解放奋战浦江。
先辈的遗言和着鲜血流淌,流淌……
“要报仇,要雪恨,要夺回码头把家当!”
解放军冲锋号震荡海港,
英雄们舍生命赶走虎狼!
马洪亮(朱文虎饰)(接唱)
红旗展暖风吹码头上变样,
这传统这代价怎么能忘?
方海珍(接唱)
装卸工这工作意义深长,
为什么你偏说低人三分脸无光?
有多少烈士的血,烈士的血
渗透了这码头的土壤,
为什么……
为什么你偏要借故离开这地方?
你本是工人子弟,万不能辜负党培养,
小韩哪!同志啊!
悬崖旁你快收复,迷途上你莫乱闯,你仔细看,
你认真想,同志们向你伸出了双手,满怀着期望,
是火热的心肠!
盼望你心红志坚,立足在海港,
忠于人民忠于党!
现代京剧八大样板戏之《海港》剧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3e53a0100q9ye.html

电影《海港》73年版、72年版有什么不同?
http://tieba.baidu.com/f?kz=933965023
电影《海港》先后于1972年、1973年拍了两次。据说72年版因为江青不满意,主要是李丽芳饰演的方海珍拍的不好看,显得老。
 网上的视频绝大多数都是72年版,看过后确实有这样的感觉。由于李丽芳脸型偏长,头型造型和化妆不是最佳。电影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多用仰视镜头拍摄,方海珍的整体形象不理想。
73年版李丽芳的头型、化妆确实比72年版好看了,也显得年轻一些。
一出戏拍两次,肯定有些不同,特别是镜头会有很多变化。
简单比较了两个电影版本,同一个场景、同一段台词、同一段唱段,演员的站位、动作有很多不同,布景也稍有不同,“翻仓”一场,72年版墙上有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73年版没有这条标语。可见,样板戏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能有任何改动,改动就是破坏样板戏。
第一场,高志扬的装束不同。72年版本的高志扬,其腰间扎布带,73年版本改扎皮带。第四场,办公室悬挂的老人家的像不一样。
顺便说一句,《海港》仅7场,京剧样板戏中罕见的少场次,可全剧时间却不短。《红灯记》场次最多,11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LAmIZdJTUI/
这是1972版,没有字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lhf2Mucg_4/
这是1973版,有字幕。
这个视频来自于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2000年出品的VCD,即现代京剧《海港》的电影终极版,1973年出品。由于是VCD,画面清晰度不如DVD。唱腔出现时的下方字母是制作VCD时加上的,不是电影原有的。
较之1972年版,1973年版的重点是对方海珍的形象进行美化,主要演员的服装装束有修改(比如高志扬),同时对布景进行了微调,其中在第四场方海珍的办公室里,1972年版的老人家的像是挂在窗户之间的墙上,的确不太好,1974年版改挂在办公桌一侧的墙的上方。此外,1973年版在镜头处理及组接上也有一些变化,镜头转换比1972年版更显灵活,似乎是有意要发挥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
我还是喜欢1972年版本,画面看着舒服,镜头舞台感强。1972年版的方海珍的形象不算差,是江奶奶的要求高了。
戏曲电影片《海港》(京剧)1972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102《宋世杰(四进士)》(京剧)1956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35《铡美案》(京剧)1964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101《武松》(京剧)1963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82《三打陶三春》(京剧)1983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2《女驸马》(黄梅戏)1959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18《穆桂英挂帅》(豫剧)1958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31《花为媒》(评剧)1963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4《洛阳桥》(豫剧)1982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9《樊梨花》(豫剧)1983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0《牡丹亭》(昆曲)1986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9《红楼梦》(越剧)1962年值得珍藏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5《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1960年好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83《风雨情缘》(豫剧)1984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87《倔公公犟媳妇》(豫剧)1985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88《棒打薄情郎》(豫剧)1986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2《抬花轿》(豫剧)1986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93《倒霉大叔的婚事》(豫剧)1987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100《五世请缨》(豫剧)1999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21《陈三两》(曲剧)1959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5《墙头记》(山东梆子)1982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75《墙头记》(山东梆子)1982年00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56《七品芝麻官》(豫剧)1979年 戏曲电影片100部之064《包公误》(河南豫剧)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