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离开汽车之家:我怀疑“独立经济学家”的用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47:10

我怀疑“独立经济学家”的用心

(2011-07-29 14:42:07)转载 标签:

杂谈

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中国央行的附属机构,它的看法应对和中央银行是一致的。最近,它连续就“社会上对外汇储备的各种混杂之声”发表看法,以正视听。很好,早该这样做。最荒唐的观点是“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不过,外汇局的解释实在太理论,太生涩,不易被老百姓直接看懂,而别有用心者的鼓噪,却极具煽动性。

 

其实,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不会提出“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的“混账观点”,这几乎是无知透顶的说法,那为什么会出自“经济学家”之口,是他们不懂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所以,怀疑某些人,裹着“经济学家外衣”却包藏祸心是有充分理由的,他们误导民心,有意离间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唯恐中国不乱。

 

所以,这个时候,负有责任感的学者、尤其是负有直接责任的官方经济部门都有义务站出来,把正确的道理和老百姓讲清楚,让它们知道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中国所处的真实地位,以及中国必须面对、而且从根本上就难以避免的现实。

 

国家外汇局此次澄清了极大问题。我认为,他们的进步还是值得庆幸的。

 

第一,外汇储备无论如何不是可以无偿分配的“财富”。他使用央行使用人民币买入的外国货币,这笔钱是央行的货币发行。假设把外汇储备无偿分掉,那会出现什么情况?首先,老百姓要使用这笔外汇消费,那它必须兑换人民币,大家都这样做的结果是:央行需要重新发行人民币买入这些外汇,这不是通货膨胀吗?这些每天口口声声“防通胀”的人,这时候变成了通胀的制造者。

其次,如果这笔外汇不许在境内使用,只需到国外使用,那将拉动谁的消费?跟中国经济有什么关系?

 

第二,国家外汇局终于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区分开了。它把论述物价上涨的因素和外汇占款增加是否带来通胀分列在两个段落当中表述。外汇局认为,物价上涨由多重因素构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同时,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及能源、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也推高了价格水平。而外汇占款是否引发基础货币超发,那是另一个问题。

 

第三,强制结售汇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当时中国外汇非常紧张,朱镕基总理曾经再一次讲话中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中国一年的药品进口。不知道那段历史的人,当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当年要搞“加工贸易”,要用汗水换去外汇。现在用汇没那么紧张了,国民出国旅游都可以方便地的购汇了。没有加工贸易,我们会有今天?谈问题不可以脱离历史,更不能数典忘祖。

 

第四,关于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信息不够透明的问题,这也有历史。2003年之后,国际上,中国人民币升值呼声日甚一日。当时外汇市场交易量就像今天的股市,是时时可以看到的信息。但是,许多人可以用交易量乘以80%来判断央行的外汇购买量,从而使得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纵十分被动,而且投机对手却十分主动。

封闭一部分交易信息的建议还是我提出来的,当时我在《财经时报》任总编辑,专门撰写时评提出:央行要封闭部分市场信息。理由就是央行在明处,投机客在暗处,市场交易不公平,对大幅增加了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成本。没多久,央行开始封闭时时交易数据,改为定期公布。

这很正常。面对强大的国际投机势力必须有点“非常规手段”,这也是各国政府管理市场的常用手段。

 

第五,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多是少?这完全没有一个定论。如果按一个季度的贸易量来衡定中国外汇储备那当然多了?但这样的衡量标准早就过时了,因为它属于“非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现在中国外汇储备多不多?那要看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处在主动地位,还是被动地位。就像“墨菲定律”所说,一分钟有多长?那要看你是在厕所里蹲着,还是在厕所外等着。

 

第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然是中国减少外汇储备,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关键所在。但我不满意的是:外汇局没有看到中国外汇储备刚性增长的必然性――这是全球化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所以,减低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是中国一家说了算的事,而是全球经济发展格局重新定位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经济重新回归实业为本的问题。当这一格局无法很快转变的时候,一味强调自身的发展方式转变,那中国不仅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将给中国的政治稳定带来巨大的风险。

 

就在外汇局向国民解释问题的时候,某“独立经济学家”又专门撰文指出:保持低利率是赤裸裸的抢劫穷人养肥富人。说得不错。但我坚信这位“独立经济学家”心里十分明白,发达国家大搞低利率、大搞通货膨胀就是为了打劫中国这样的穷国,而这才是当今世界物价飞涨的根本原因,是迫使中国不得不采用低利率加以应对的关键所在。

 

如果这位“独立经济学家”确实明白这个道理,那为什么总要站出来“搅浑水”,搬弄是非?这是不是有意离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不是有意假借公众之手迫使中国实施错误的经济政策?不是吗?在他们的文章中有明显的此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