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视频2009年高清:中药归经歌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21:28
十二经脉常用中药归经歌诀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足太阳膀胱经歌诀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足少阴肾经歌诀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演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 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心经用药歌
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
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东养心阴,
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定心神,
通窍菖蒲苏和香,豁痰牛黄竹沥临,
欲化瘀阻急性子,桃红川芎并丹参。
归经的中药
归肺经的中药
宣风湿
玉竹 五倍子 百药煎 白前
燥肺湿
川椒
渗肺湿
茯苓 桑白皮 姜皮
宣肺风
菊花 皂角
清燥热
石膏 知母 白矛根 沙参 天冬 麦冬 地骨皮 天花粉 桑白皮 丹参 芦根 功劳叶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刘小雨
清湿热
黄芩 矮地茶 秦艽 穿心连 白矛根 冬瓜仁 一米 败酱草 鱼腥草 桑白皮
栀子 地龙 马勃 射干 牵牛 石韦 车前子  薏苡仁 葶苈
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升麻 浮萍 金银花 连翘 菊花 桔梗 芦根
白前 胖大海 马勃 荆芥 柴胡 葛根 辛夷 木贼 蔓荆子 淡豆豉
泻肺火
黄芩 栝楼 天花粉 竹茹 桑白皮 羚羊角 地骨皮 枇芭叶 沙参   麦冬 生地 天冬 栀子
凉肺血
生地 紫菀
涩肺血
白芨
清肺结
连翘 海藻 昆布 海浮石
解毒
穿心连 连翘 金钱花 大青叶 鱼腥草 射干 马勃 贝母 黄芩 野菊花
利咽
马勃 桔梗 河子 金银花 连翘 山豆根 射干 牛蒡子 元参 大青叶
薄荷 胖大海 生甘草 丹皮 赤芍 诃子 荆芥 蝉蜕
清喉痹
络石藤
开窍
白芷 细辛 苍耳子 辛夷 竹沥 远志 穿山甲 蟾蜍
归肝经的中药
思考:为什么虫类药很多归肝经?
滋肝阴:
枸杞子 麦冬 玄参 天花粉 阿胶 生地 女贞子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刘小雨
桑椹 首乌 白芍 沙苑子 旱莲草 龟板 鳖甲
平肝潜阳:
磁石 生龙骨 生牡力 赭石 勾藤 石决明
天麻 珍珠母 紫贝齿 柏子仁 刺蒺藜 鳖甲
罗布麻 龟甲 白芍 桑叶 夏枯草 地龙 决明子
牛膝 龟板 琥珀 菊花 石决明 玳瑁 羚羊角
平肝定惊:
礞石 珍珠 龙骨 龙齿
清肝明目: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 秦皮 夏枯草
疏肝:
蒺藜 柴胡 香附 郁金 川楝子
青皮 桔叶 佛手 玫瑰花 元胡 小茴香
熄风止痉:
青黛 蚤休 天葵子 羚羊角 牛黄
勾藤 天麻 地龙 全虫 蜈蚣 僵蚕 蝉蜕 白蒺藜
蜈蚣 玳瑁 紫贝齿 珍珠 白花蛇
散肝风:
谷精草 凌霄花 薄荷 薄荷冰 蝉蜕 桑叶 菊花
防风 天南星 全虫 蜈蚣 僵蚕 白附子
白花蛇 荆芥 天葵子 川芎 茺蔚子 勾藤
蛇蜕 蒺藜 浮萍 桂枝 石楠藤
散肝结:
夏枯草 蒲公英 地丁 紫草 天花粉 大小蓟 丹参 鳖甲
常用归脾经药
一、辛温解表药 紫苏叶 紫苏梗 生姜 姜皮 生姜汁 香薷 防风
二、辛凉解表药 升麻 葛根
三、清热泻火药 青箱子
四、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白鲜皮
五、清热解毒药 贯众 山慈菇
六、攻下药 大黄
七、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八、峻下药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九、祛风寒湿药 川乌 草乌 木瓜 蚕沙 伸筋草 青风藤 丁公藤 昆明山海棠
十、祛风湿热药 老鹳草
十一、化湿药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豆蔻 草豆蔻 草果
十二、利水渗湿药 伏苓 冬瓜皮 织椇子
十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
十四、温里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丁香 高良姜 红豆蔻 母丁香 八角茴香 花椒 椒目 荜澄茄
十五、理气药 陈皮 织实 织壳 木香 沉香 檀香 乌药 香附 佛手 香橼 玫瑰花 天仙藤 大腹皮 甘松 九香虫
十六、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稻芽 谷芽 莱菔子 鸡内金 鸡矢藤 隔山消 阿魏
十七、驱虫药 使君子 苦楝皮 鹤蝨 芜荑
十八、止血药 侧柏叶
十九、化瘀止血药 降香
二十、温经止血药 艾叶 炮姜 灶心土
二十一、活血止痛药 延胡索 姜黄 乳香 没药 枫香脂
二十二、活血调经药 泽兰
二十三、活血疗伤药 马钱子 刘寄奴
二十四、破血消癓药 莪术 三棱
二十五、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
二十六、熄风止痉药 地龙
二十七、开窍药 麝香 冰片 苏合香
二十八、补气药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炙黄芪 白术 炒白术 酒白术 山药 炒山药 白扁豆 炒白扁豆 生甘草 炙甘草 粉甘草 大枣 刺五加 绞股蓝 红景天 沙棘 饴糖 蜂蜜
二十九、补阳药 补骨脂 益智仁 菟丝子 羊红膻
三十、补血药 当归 白芍 炒白芍 酒白芍 龙眼肉
三十一、补阴药 黄精 明党参
三十二、收肺涩肠药 乌梅 莲子肉 欠实
三十三、杀虫攻毒止痒药 白帆 木鳖子 土荆皮 大蒜
三十四、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归胆经的中药
泻胆火
龙胆草 青黛 大青叶
散胆热
柴胡   连翘   青蒿   秦艽   薄荷
散胆风热
木贼
泻胆热
熊胆 胆矾 前胡
泻胆热痰
前胡
燥湿热
龙胆草   虎杖   黄芩   郁金   茵陈   金钱草
镇胆
龙骨   皂矾   磁石   赭石
化石
虎杖   郁金   金钱草   海金沙   硝石   芒硝   内金   核桃仁   皂矾   熊胆 琥珀
泻胆气
木香
泻胆汁
茵陈   金钱草   大黄   熊胆   青蒿   姜黄   玉米须   石膏   栀子   黄柏   郁金
芫花   乌梅   醋柴胡   五味子   沉香 川楝子 胡黄连
敛胆汁
皂矾
泌胆汁
玫瑰花 荜澄茄 青皮 桃仁 半夏 密蒙花
行胆气
川芎   郁金
安胆
枣仁   山芋   白芍
催胆
大黄
温胆
枣仁 半夏
利胆
柴胡   黄芩   大黄   生姜   栀子   茵陈 竹叶 薄荷 小茴香 白术 青皮 川芎
蒲公英 小蓟
利湿退黄
金钱草
清热化痰
天竹黄
收缩胆囊
枳实   栀子
引经药
柴胡 川芎
松胆道平滑肌
密蒙花
归肾经的中药
增血流量
枳实   金钱草   坤草   半枝莲 鹿含草 川芎 麻黄 鱼腥草
消尿蛋白
山海棠   穿山龙   黄芪   肿节风   石菖卜   萆解   坤草   半枝莲 川断   生龙骨
生牡蛎   山茱萸   一米   芡实   莲子   金樱子   玉米须 蜈蚣 乌梅 槐花 老头草
小蓟 水蛭 天虫 川芎 大黄 文术 黄芪
祛风
萆解   天葵子   鹿含草   防风   苏叶   蝉蜕   银花   浮萍   白鲜皮 连翘 蒺藜
强肾壮骨
牛膝   寄生   鹿含草   龟甲 杜仲   续断 狗脊   五加皮 千年健
补虚潜血
阿胶
类激素
白花蛇舌草
性腺激素样作用
绞股蓝 淫羊霍
雄激素作用 巴戢天 淫羊霍
含雌激素
人参 伸筋草 当归 香附 葛根   黑豆覆盆子   紫河车   蜂王浆 啤酒花 黄芪
管型多
天葵子   三七
消水肿
鲫鱼   香薷   浮萍
化结石
金钱草 鸡内金 核桃仁 海金沙 郁金 琥珀   虎杖 威灵仙 血见愁 半支莲 绞股蓝
肾虚湿痹
寄生 杜仲 五加皮 川断 狗脊 千年健巴戟天 淫羊藿 仙茅 牛膝 骨碎补   鹿茸
壮阳
鹿茸   黄狗肾   紫河车 锁阳   菟丝子   山茱萸   沙苑子 肉桂 肉苁蓉   雪莲
平补阴阳
沙苑子 菟丝子 覆盆子   杜仲
温阳止泻
补骨脂 肉豆蔻 益智仁
火衰寒厥
附子
火衰寒疝
葫芦巴
火衰风冷
淫羊霍
火衰寒湿
蛇床子
火衰寒结
硫磺
火衰肾泻
补骨脂
火衰怔忡
远志
火衰精寒
仙茅
通血分寒滞
肉桂
补气
杜仲
坚肾
黄连 黄柏
凉肾
黄柏 知母
泻肾
泽泻 滑石
暖肾血
阳起石 续断 韭菜 申姜 海狗肾 鹿茸
补肾血
熟地
平滋阴
枸杞子   阿胶 黄精 银耳燕窝 黑木耳 山药
温滋阴
五味子 沙棘 山茱萸    熟地   首乌
寒滋阴
桑椹 楮实子 南沙参 北沙参 麦冬 天冬 玉竹 百合 石斛 鳖甲 女贞子 墨旱莲
生地   知母 龟板 龟胶
滋阴乌发
生首乌   旱莲草   女贞子   黑豆   黑芝麻   桑椹子   熟地 当归 枸杞子 覆盆子
壮阳祛风湿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巴戟天   淫羊藿   杜仲   续断    鹿含草 仙茅
纳气平喘
补骨脂   核桃   虫草   蛤蚧   磁石   五味子   沉香   肉桂   鹿含草   紫河车
云母   紫石英
固精止遗
桑螵蛸   山药   金樱子   五味子   山茱萸   菟丝子   莲须   生龙骨   生牡蛎
刺猬皮 核桃 覆盆子 补骨脂 葡萄 沉香 秦皮
涩精缩尿
金樱子 覆盆子 沙苑子 山药 桑螵蛸 益智仁 五味子 山茱萸
促肾上腺皮质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生地   知母   生甘草   附子   肉桂   肉苁蓉   补骨脂   淫羊藿 黄芪 杜仲 人参
五加皮 黄芪 何首乌 巴戢天 仙茅 冬虫夏草 鳖甲
固护垂体肾上腺
淫羊藿 巴戟天 仙茅
阴阳抱合
升麻 与 牛膝 黄连 与肉桂 荷叶与 沉香 龙骨 与牡蛎 茯苓 与 葛根
排尿酸
秦皮   天葵子   伸筋草   菥冥   败酱草   黄介子   天脚板   山慈菇   百合
土茯苓   萆解   车前子   威灵仙
引经药
细辛
引肾气
牛膝 五味子
宽肾气
荔枝核 乌药
降肾气
沉香 补骨脂
伐肾
海藻 海带昆布 茯苓
化肾凝滞
茜草
破肾血
自然铜 古文钱
止肾血
墨旱莲   黑姜 炒黑艾 炙卷柏炒栀子 象皮灰
消肾痰
海浮石
泻肾实
泽泻
泻肾热
琥珀 防己 龙胆草 食盐 童便 地骨皮 白头翁
泻肾火
玄参 黄柏 茶 丹皮 胡黄连 青蒿
凉肾血
侧柏叶 生地 赤芍 丹皮 旱莲草 童便 地骨皮 血余碳 银柴胡 蒲公英 牛膝 墨旱莲
清虚湿热
胡黄连   秦艽   黄柏
泄肾湿
墨旱莲   益母草
虚热骨蒸
银柴胡   白薇   秦艽    青蒿   胡连   黄柏   丹皮   地骨皮   鳖甲 龟板 女贞子
石斛   知母   生地   元参   麦冬   阿胶   沙参   玉竹   枸杞子
改善肾脏病理变化
川芎 丹参 牛膝 冬虫夏草 文术 黄芩 鸡血藤 灵芝 莲芯    秦皮 五味子
肾性高血压特效
地龙 莲芯 罗布麻
软肾坚
海狗肾 生牡蛎 海藻 海带 昆布 食盐 蛤蜊 白梅花
杀精子
地龙 大蒜 五倍子 银柴胡
缩小肾容积
牛膝   陈皮
收缩肾血管减少尿量
陈皮
防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绞股蓝
降低肌酐尿素氮
水蛭 川芎 大黄 黄芪
《治病要治本》:手太阳小肠经——
不容忽视的小肠经
作者:赵宇宁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顺,抵鼻,至目内眦。”
手太阳小肠经:
',1)">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小指侧,上行到腕部,经过尺骨小头,向上沿着尺骨下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经过,沿着上臂外后侧,到达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肩上,前行向下入缺盆,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向下归属于小肠。
它还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从缺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到达外眼角,转向后面,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从面颊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入内眼角 (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
眼黄、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会出现麻痹、压迫感,疼痛等症状,还有头重、头痛的感觉。
如果小肠经出现异常,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好像有硬块一样。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舒服的症状。
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然后是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脏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脏,末穴为听宫。
腕骨——要想颈椎安,常揉腕骨穴
按摩小肠经上的腕骨穴((沿小指尺侧向后,靠近腕横纹的凹陷处))是防止治落枕的常用方法之一。出现落枕后,可用右侧拇指掐住腕骨穴,反复按揉,先轻后重。按摩后,先不要马上频繁转动脖子,要保持全身放松。每次按摩10分钟左右,一天按摩3~5次即可。

落枕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部筋肉长时间被过分牵拉所致,也有的是因为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所致。而按摩小肠经上的腕骨穴,可调气活血,舒筋散寒,通络止痛,故可治落枕。
养老―――能养老的穴位(见上图)
位于手腕背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穴方法:掌心向下,在尺骨茎突的高点处。
按摩养老有蓄元气、调精神的作用。对改善老年人视力模糊,脑血管病后遗症,糖尿病并发症,有良好的疗效。古人真是有学问,穴位的名字就告诉大家这个穴位的功能了。有个女士问我,她的老父亲七十多岁的了,总感觉浑身不舒服,可是到医院检查却是没查出什么来,问我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于是建议老人每天拍打养老穴,过了两个月,好消息传来了,老人说自从拍打这个穴位后,眼睛舒服多了,腿脚也轻多了。为什么会这么见效呢?因为小肠经是主导人体体液分布和代谢的,老年人代谢功能差,就需要外界刺激一下来调理。
在小肠经上,还有疗效很好的穴位。其中少泽穴就是一个。女性朋友在每天洗澡时按摩小指指甲下方外侧的少泽穴,再配合按摩两乳中间的膻中穴,肩胛骨中央凹陷处的天宗穴,有丰胸保持胸部正常形态的作用。此外,小肠情况不佳时,也可用力按压少泽穴,以缓解不适症状。
  
如果是感觉咽喉肿痛、发音困难或在扁桃体炎初期,可以选择按摩天容穴来治疗。天容穴在颈外侧,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如果出现头痛、目眩、牙痛、耳鸣、耳聋、热病、腕痛等症,可按摩阳谷穴。阳谷穴的取穴法是:俯掌,在三角骨后缘,赤白肉际上,当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

寻医记
问:古人视玉如宝,更有人以佩玉石作为养生之道,请问佩玉真的可以养生吗?
答:玉是一种天然矿产,而矿物是中药中的“另类分子”。中医认为,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故经常佩戴玉器能使玉石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如金、银、硅、锌、铁、硒等)通过皮肤吸入人体内,从而能平衡阴阳气血的失调,助人长寿。《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小肠经上的养老穴位于人手腕背侧,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对改善老年人视力模糊等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还可蓄元气、调精神。
当然,所选玉石一定以上等天然玉为准,一些劣等玉石佩戴不当,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问:我以前身体一直很好的,现在不知道是怎么了,总是出现耳鸣,并且伴有头痛、目眩头昏等情况,请问有什么好法子治疗吗?
答:小肠经上的听宫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有宁神志、宣通耳窍之效。你可以找一个专业的医师针刺此穴,此时你会感觉局部酸胀,慢慢扩散至半侧面部,也可能伴有鼓膜向外鼓胀的感觉。温灸3~5分钟也可。

中药性味归经法
梁全龙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
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
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
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胜甘;辛伤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水)。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煅、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