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五龙开锁电话:第十三章亲情的力量;第十四章自信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0:15:13

第十三章  亲情的力量

 

 

 

亲情是走向杰出人生的起点——题记

教育目标:

唤醒亲情,学会与父母相处,为亲情而奋斗。

 

 

 

第一节  亲情是打开人生智慧的钥匙

 

 

 

家庭是生命经历的第一站,也是对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站,即家庭是构成命运的重要部分。在家庭这一站的失败预示着未来的失败,反之则预示光明的未来。在家庭的失败就是亲情的蒙昧,表现于外,就是与亲人关系恶劣,最终被亲人抛弃。一个孩子与亲人相处就失败,也就预示未来与社会相处的失败。家庭是生命的源头,也是亲情的源头,自我本应该感激给了自己生命和爱的亲人,但在现实中家庭关系常常被扭曲,孩子懂得爱越来越不容易,许多孩子失败在生命的第一站。这是当今教育应该深思的大问题,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包括应试教育在内的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后果,亲情教育的空缺必然使孩子的情感处于蒙昧之中,并使其他一切教育都显得苍白无力。良心和善行的源头从来在家庭,而冷漠残酷没有同情心同样是从家庭开始的。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伟人们的成长历史,就会发现,正是家庭播下未来伟人的种子。鲁迅不是在父爱的觉醒中开始明白人生的么?孟子不是在母爱的启迪中发愤图强的么?亲情总是在伟人们心灵中烙下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激励他们走光辉的人生之路。反之,那些走上违法犯罪之路的堕落者不是情感都很蒙昧,家庭关系都很不正常吗?所以人生这本书首先得从家庭读起,不能读懂家庭就很难读懂人生。

家庭为什么具有命运的力量?我们得作较详尽的分析。首先亲情把命运引向人生发展最有利的方向。生命幸福的觉醒是从懂得爱开始的,而对爱的追求就确立了对自我发展最有利的方向。生活在天地之间,自我还牵挂着某个亲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快乐的事啊!这种快乐的发现,使自我改变对生命的价值观,原来向父母索取自我需要的东西时,就满心欢喜,现在发现这是可鄙的;相反,如果凭借自己的努力使亲人得到渴望得到的东西,心头感觉到莫大的喜悦。为了亲人的幸福去追求理想不是光明的幸福之路吗?有的人一辈子没有爱过亲人,从索取父母开始,从来把损人利己当作人生的法则,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负我,结果轻易地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触犯刑律,把生命浪费却不知悔改。家庭让自我懂得一个朴素的人生真理——只有为亲人活着才能追求到真的幸福和快乐,亲人的幸福是自我发展最初的动力,是探索人生理想的基本动机。老舍说过,他总是用心为母亲做一件事,让她得到意想不到的喜悦。在他看来,母亲要向自己索要一种喜悦,那是不可能的,而母亲总在心头渴望着什么东西,于是他就用心去寻找这渴望是什么,于是努力为母亲去追求这东西,让她得到最大的惊喜。如果有一天,自我从一己之需要中超脱出来,也能去观察父母的需要,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还有什么比这更让大人高兴的事呢?如果我发现,父母最想要的是自己有出息,那么我就开始从爱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使命,然后去奋斗,为父母呈上这最想要的。不仅如此,就是艰苦的奋斗在我也是快乐的事,因为这奋斗的目标是那样具有诱惑力。

其次亲情开启人生智慧的大门。人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而亲情启迪自我第一次超越一己之欲望,开始关心他人,并发现这是快乐的源泉。然后,亲情教育自我懂得天地良心是什么,心里开始探索道德的尺子,眼光从家庭里超越,去关注家庭周围的世界,培植善良的大树,使生命在更广大的天地中去发展。从关爱亲人到关爱天下同胞,是自我发展的必然趋势,鲁迅如此,其他伟人也一样,他们总是从家庭开始培养出伟大的胸怀。到有一天,自我就会发现一个思想——自我的眼光越高远,树立的理想越崇高,发挥的才力越充分,贡献就越大。反之,眼光越短浅,目标越狭隘,才智的发挥越受限制,以至埋没才能浪费生命。我们发现那些一辈子挣扎在个人欲望的泥沼中的人,既得不到爱的快乐,更不懂得超越自我的意义,还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所在,结果在混混噩噩中像虫子一样虚度一生。

在现实中,由于亲情教育处于蒙昧状态,孩子与亲人的关系不同程度地被扭曲,给孩子未来发展埋下悲剧的种子。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来没有自觉地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如果家长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那么爱的责任是唤醒孩子懂得爱,而不是让孩子变得蒙昧无知。由于不明白爱的责任,家长就本能地溺爱孩子,即一味地娇惯纵容,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形成一种极不平等的家庭关系——一方无尽地索取,另一方无穷地给予。这种不平等的家庭关系形成一道屏障,永远遮住爱的阳光,造成孩子心灵的黑暗爱的蒙昧。爱的责任在于培养爱,让孩子明白自己拥有的一切源于大人的劳动,因此得珍惜大人的劳动成果,并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同时,努力让孩子明白爱是彼此的,在得到的同时就要思索如何回报,为孩子创造机会,用丰富的实践来回报父母,从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开始,体验其中的快乐,最后超越自我欲望,唤醒爱。此外,还要把爱与严格的要求有机统一,爱是责任,也就体现在严格地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思想,培养正确的是非观、责任感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锻造坚强勇敢正直反抗等优秀性格。第二,家长过分专制,要求过高,特别是学业的要求严重地损害了家庭关系,阻碍爱的觉醒。小时候过分溺爱,长大过分严厉,看孩子受挫,在失望中又抛弃孩子,这是现代家庭常有的事。孩子与家长最理想的关系是平等友爱的关系,平等是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只有把对方当作朋友,才能接受对方的影响。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在交流中产生,威胁打骂的效果很差,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孩子才能主动地思索自我的错误,然后产生改正的动机。即使是对恶习的纠正也是从思想认识的改变开始的,特别是娇惯坏了的孩子,逆反心理都很严重,如果一味地打骂结果会很糟。思想是在交流中改变的,是在积极接受的状态下改变的,简单粗暴没有什么效果。家长的责任在于培养孩子思索的习惯,养成用思想和意志而不是凭本能(习惯)行事的习惯,明白该做的,即使不想做也一定要做并且坚持下去;不该做的,即使想做也一定不去做并且坚持下去。专制不是使孩子变得懦弱孤僻,就是使孩子消极叛逆走向堕落。即使在不可理喻的时候偶尔用一下专制,也必须在事后用平等的态度耐心的说服让孩子明白正确的道理。也就是说,不论孩子怎样让人失望,怎样积习难改,家长也必须坚持爱的责任,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去教育影响孩子。如果高标准高要求本身是不错的,那么这要求首先必须让孩子自己心悦诚服地接受,把它变成自我要求,否则就会成为精神的压力,给孩子造成心灵的损害。在行动中,这要求又必须循序渐进,换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进行过程管理。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不断进步,最后达到目的。只有当孩子明白家长的一切要求都是为了自我未来的发展,才能把家长的要求变成自我要求,从而发现家长的良苦用心,唤醒亲情。良好的教育是把严格要求与爱的启迪有机统一,使家长成为孩子与困难挫折作斗争时精神上的同盟者。

然后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在应试教育的严酷统治下,亲情教育失去自己的领地,从而使学生情感蒙昧,在题海的训练中变成麻木不仁的机器,与家长形成所谓代沟。在情感教育中,亲情是最重要的部分,是情感觉悟的第一站,对未来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应试教育从来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执意要把学生训练成情商低下智商也低下的废物。唤醒爱是教育最重大的目标,失去这一目标教育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人的智慧潜能无外乎两大类:智商和情商。最高级的智慧都是智商与情商的有机结合才诞生的,因为情商是想象思维的动力,也是智商开发的精神支柱,比如没有兴趣与个性等的推动,智商也就停滞不前。而且对于艺术等的创造,情商本身是创造才能;就是科学也只有情商与智商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有所创造。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应试教育也不明白,以为那题海才能培养出天才来。情感教育的缺失就是整个教育的失败。亲情作为一切情感发展的基础,作为打开人生智慧的钥匙,理应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一个对父母亲都不爱的孩子,就是一个最没有良心的败类,也是最愚蠢无知的人;一个与父母都不能友好相处的孩子,就一定在未来社会中无法立足。

教育的目的是给人以智慧,情感的智慧从亲情开始,人生的幸福也是从亲情开始。学校要引导孩子去观察父母去探索亲情去参与家政建设,去与父母作朋友,去深入了解父母的生存方式,去扮演父母亲的角色,最后唤醒亲情。学校应把亲情教育当作常规教育习惯教育常抓不懈,应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家庭实践活动,把爱的觉醒当作最重大的教育成果来奖励教育者。只有在丰富的家庭生活实践中,学生才能懂得被爱的幸福,最后才能感悟到爱父母的更大的幸福。如果一个孩子养成关心父母服务父母的良好习惯,他的未来人生一定会是光明无限,一定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充分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

同时,还应把亲情教育渗透到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教育中,让学生在生动的亲情示范中得到感悟,发现爱的幸福及爱对人生发展的重大影响。世界文学名著里有许多关于亲情的生动描写,也是启迪亲情觉醒的最好材料,阅读这些名著也是不可或缺的亲情教育。

 

 

 

 

 

 

第二节  为父母亲做一件事

 

 

 

从小到大,自我被祖辈和父辈围绕着,成为小皇帝,人人为自己服务,要什么得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勿需任何忧虑,有人给准备得好好的。生命经历了学业的挫折,才发现自我实在怯懦得禁不起一点人生的风雨。于是自我有了坚强的要求,开始拒绝衣食无忧的生活,去追求艰苦困难和危险。自我意识觉醒后,才发现家庭关系的不平等,于是尝试超脱被爱的束缚,去关心亲人。这是人生的大幸,是自我成长史上的两大发现。

自我的发展迫切地需要突破习惯开辟新的生活空间,当自我去尝试着父母需要什么并努力去满足这需要时,自我突然长大了。从来是别人努力满足自我的需要,现在是自我努力满足别人的需要,这就超越小皇帝的地位,站到服务亲人的位置上。一旦站到新的地位,自我的观察角度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时,自我发现原来的生活是极不道德的,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而自己的感情是罪恶的。大人所有的付出换来的不是自己的满足,反而刺激更大的欲望,并且不是感恩,而是怨恨父母。在被爱的环境中,自我从来不幸福,即使是欲望的满足也从来没有幸福,因为欲壑难填。既不能感悟到被爱的幸福,更不会发现爱的幸福。现在,当自我站在服务亲人的立场上,自我才发现父母的辛劳和良苦用心,也才发现自我的过去是完全的黑暗,于是发出改造自我的呼声。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从小生活在家庭,可只有现在才发现父母脸上的皱纹,才读懂父母眼里沉重的表情,才听进去父母天天说说了许多年的话:好好学习。父母亲的身体状况才进入自我的视野,他们生病的时候,自我才有了心疼和辛酸的感觉。父母亲的职业状况也才进入自我的视野,自我自觉地用心去观察和感受他们的经济状况,感悟生存的艰难。总之,在关心父母的新的生活天地里,责任感觉醒了。

对家庭责任的觉悟,是人生重大的发现。自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未来的命运,父母亲后半辈子的幸福与否完全由自己决定。责任感使自我感觉长大了,心头虽是沉甸甸的,但很自豪,体验到觉醒的快乐。

任何伟大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发现,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家庭责任觉醒后,自我就积极地尝试各种实践,努力改变被爱被伺候的处境,自觉地把家庭当作塑造高尚品德和强大个性的舞台。首先,自我学会自理。凡是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坚决拒绝大人的伺候,在家庭里开辟一片只属于自我的独立的空间。在自我的空间里,从吃穿住行到学习,都由自我管理,勿需大人过问,更勿需大人督促。这种独立有着多方面的意义,把家庭实践升华为社会实践,战胜从小养成的依赖思想,磨练坚强勇敢自立等个性品质,为进入社会打好精神的基础。虽然学会自理的过程处处有困难,但不会请求父母帮助,而是高度独立地面对困难,把困难当作锻造优秀人品的必由之路。比如,自我必须建设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布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整理,用自己的良好习惯来保护,不允许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干涉。

其次,自我积极参与家政建设。当自我以平等建设者的身份来管理家庭时,自我就实践着家庭责任,担负起建设者的责任,尝试着家庭的许多家务,甚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家务劳动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对培养劳动习惯提高道德素质及铸造优秀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家务劳动才能切身地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产生感恩的情感,同时回报父母,减轻父母的家庭负担。一个人的良心往往就是从家务劳动中培育出来的,知道感恩是最初最质朴的良心,是自我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开始。美好的道德情感就在家庭里成长起来,亲情的觉醒也往往是在劳动中出现的。当自我的劳动成果使父母由衷地喜悦时,自我就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快乐,这就是爱的快乐。同时,还有被肯定被欣赏的快乐,这也是建立自信的实践。于是自我就自觉地去追求奉献父母的快乐和幸福,使自我彻底改变家庭地位,由被爱升华为爱的地位。劳动的习惯也渐渐形成,自我所有的良好品格都能从劳动中培养出来,勤劳善良坚强勇敢等,都成为劳动的精神成果,使自我具有适应社会最重要的素质。有的劳动还能培养自我创新的精神和创新才能,比如烹饪技术就是培养创新才能的很好的舞台,家庭重大活动的创意设计等也很能展示创造才华。总之,家务劳动完全可以升华为创新实践,具有很高的人生价值。

其次,自我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对父母最贴心让父母最幸福的关心是对健康的关心。也许只是病中一句很平常的慰问,但在父母心里却激起强烈的幸福感。学会关心他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家庭是人生之路的第一站,决定以后的旅程方向,影响自我整个一生。不论社会怎样复杂怎样变化,关心的需要是人最本质的需要。学会关心他人是最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关心父母就是开始。学会体贴他人是进入社会的门票,这门票是家庭给予的。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是难以让社会接纳的,首先家庭就难以接纳。真心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就得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做起,处处为父母着想。

最后由身体健康的关心升华到对父母精神的关心,扮演父母角色。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扮演父母角色,演绎父母命运,深刻地理解父母的精神,学会父母的人生经验,达到与父母情感思想的高度融合。在学生时代,一般是难以达到这种高度的,往往是在具有一定人生经验后才能深刻地理解父母。不过,觉醒的自我也可以较早地接触父母的精神体验父母的命运,从父母身上获得人生智慧。这就要开辟新的家庭实践,观察体验父母的职业状况及人际环境,亲历父母生存的艰难人生的沧桑,深入到社会的本质,从情感的体验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以指导自我的人生。父母留给自我最大的财富是人生经验,包括道德的处世的做人经验,职业的事业的生存发展经验,与命运斗争的个性经验等。这种实践是要身体力行,不仅仅是去看看,更要代替父母去做,去发现父母难以用语言告诉你的东西。只有深刻地读懂父母这本书,自我才忠实地继承了父母的精神财富,成为自我发展最宝贵的经验和动力。

为父母做一件事,就是从生活自理开始,先为自己做一件事,也就是让父母少为自己做一件事,然后坚持下去。然后为自己做第二件事并坚持下去,如此发展成一个大的成果:自己的事自己做,塑造独立的自我,让父母从此不再伺候自己。我们强调为父母做一件事,就是强调做第一件事的艰难,强调起步的难能可贵,强调自我要勇敢地开辟新的家庭生活。坚持做第一件事,必然容易做第二件,到学会自理。然后,自然主动参与家政,成为家庭的主人,积极锻炼多方面的能力。然后,由家政发展到对父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关心,由家庭平等的一员发展到扮演父母角色,由被父母关心转变为关心父母,成为家庭的希望。这一过程为自我进入社会作好充分准备,道德素质和相处能力,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活动能力和开拓精神等,都得到很好培养,把家庭变成社会的实验室。在家庭成功的孩子一定能在社会成功。

实践作业:

每周定时为父母各做一件事,并记录这过程的幸福体验。

 

 

 

第三节  为亲情而奋斗

 

 

 

从关心父母到为了家庭而奋斗,又是人生境界的升华。对父母最深的关心是探索他们精神的需要,对身体的关心会让大人感到高兴,对精神的关心会让大人感到莫大的喜悦,因为这才是心灵间的融洽,是深刻的理解,是类似朋友间的爱。只要自我深入大人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能发现,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孩子有出息,是望子成龙。这个发现使自我更深地了解父母,父母不是以物质的回报作为最大的幸福,而是以孩子事业的成功为最大的幸福。还有什么比看到孩子出人头地更自豪更满足的呢?这是父母的希望,而从家庭的命运看,自我无论怎样参与家政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也不能真正改变家庭的命运,要改变父母的命运只能靠自我的奋斗。自我的命运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才能根本地改变。从自我的发展看,为家庭琐碎束缚,沉湎于家务中,可能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但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也就是说,家庭实践只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实践,可不是说人生只能靠这种实践。生命的使命是为理想而奋斗终生,这与父母最大的心愿是一致的。有的孩子家境艰难经济窘迫,一心只想减轻父母负担而放弃学业追求,用孝心来取代自我的发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不仅不能真正改变父母的命运也不可能改变自我的命运。无论家境怎样也不能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否则就是对命运的屈从,注定家庭命运灰暗。

如果参与家庭活动能刺激自我家庭责任感的觉醒,那么肩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又是责任的升华。一旦这种责任根植于心灵深处,自我就以家长的身份来探索家庭的命运方向,把自我命运与家庭命运有机统一。这样,自我对理想的探索就开始觉醒。温情脉脉的中国式的家庭总是自我观察探索人生的第一站。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家庭走向杰出的,他们在探索自我命运时,总是自觉地把理想方向定立在拯救家庭上,比如亲人患病不能治就立志做医生,鲁迅就是如此。即使未来的理想要作进一步调整,家庭也是奋斗的起点。在应试教育决定命运的现实,学业理想自然是改变家庭的首要理想。应试教育不论怎样荒谬,自我都得适应,这是自我学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通过应试,自我就无法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档次对未来职业有决定性的影响,自我也就只能迎合应试教育。亲情的力量首先就表现在对学业理想的重大影响。凡是有了爱的追求的孩子,都自觉地为了父母的期望树立学业理想并勤奋学习,在心灵深处生长着一个朴素的愿望——为亲人的幸福而发愤苦读。而那些在家庭中失败的孩子,亲情蒙昧的基本表现就在于厌恶学习,成绩与品德双差,既不明白学业是改变自我命运的有效途径,也不明白学业追求与爱的关系。

家境不同意味着不同的命运趋势,贫困蕴含的改变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安逸的家境对自我的束缚也是巨大的,即使是懂得爱的孩子安逸也是重大的束缚。我们看到家境贫寒的孩子表现出的奋斗的精神是惊人的,个性的力量第一次给激发出来;而那些处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的孩子表现出的精神的萎缩同样是惊人的,教育的力量几乎不能达到他们身上。在这样的教训面前,溺爱的父母仍是不觉醒,以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一定能唤醒孩子感恩的情感,其实物质的给予与亲情的觉悟成反比,只有艰苦的投资才能唤醒亲情,并塑造刚强的人格。令人深思的是,即使亲情觉悟的孩子也无法挣脱优越条件的消极影响,很容易沉湎于物质的安逸中消磨意志而不能自拔。不要说是孩子,现代奢华的生活对精神的腐蚀也是成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对孩子精神产生影响最敏感的是物质遭遇,富有者多么容易被虚荣浅薄俘虏,而贫穷者则容易培养自尊和深沉的性格,刺激自我反抗贫穷的命运。精明的家庭教育要藏富,要给孩子艰苦朴素的锻炼;贫穷的家庭则要毫不保留地让孩子看到窘迫的家境,培养孩子穷则思变的远大理想。

可见亲情是理想的源泉,而家境的贫富悬殊必然造成理想的巨大差异,只有懂得爱,孩子才可树立远大理想。如果家境富裕,改变家庭命运的理想就无从诞生;反之,穷则思变的理想自然诞生。当然,家境富裕的命运不一定都是坏事,如果教育得当,自我却能树立比贫困孩子更高远的志向。比如,觉醒的自我总是追求独立自主,不把家庭的富有当作自我的财富,反而以享受大人的财富为耻辱,自觉地利用家庭创造的条件来改造自我,树立高远的目标。这全看自我是否觉醒,如果亲情蒙昧,即使贫穷的家境也难以使自我树立改变家庭命运的理想,那些世代守穷的家庭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亲情的觉醒使自我不论处于何种家境

都能利用家庭来发展自我。富有的孩子不把家庭的财富看作自己的财富,而是以一无所有的身份高度独立的态度来严格要求自我,坚决拒绝安逸的生活,追求艰难困苦,树立发展自我的远大理想。家庭的富有不是自我发展的障碍而是条件,父母为自我提供了更多成功的经验,因而理应比贫困子弟拥有更大的抱负。贫困子弟时刻感受到贫困对自我的限制,发愤图强,立志改变自我也是改变家庭的命运,自觉地把贫困化作强大的动力。贫困的自我似乎亲情更多地表现为改变家境造福于父母,富有的自我亲情更多地表现为发展自我坚决不做败家子弟。家庭的命运是自我认识人生的第一站,是发展自我的起点;亲情是情感觉醒的第一站,是理想探索的源泉。

亲情还是奋斗的动力。理想的奋斗历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不论为什么目标的奋斗都必需情感的精神支柱,因为奋斗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爱不仅是幸福的源泉,而且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动力。亲人,只要自我想起亲人,就成为无限的力量源泉;只要想到理想的成功带给亲人的巨大幸福,自我就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亲情是塑造理想的工程最朴素的原动力,为了让亲人骄傲自我是那样乐于去奋斗,为了让亲人得到幸福自我那样乐于去追求。为理想的奋斗完全超越狭隘的物质利益,把自我引导向光辉的未来,亲情的最高价值也就在于此。你爱父母吗?你体验到爱的快乐了吗?如果你真懂得了爱,就一定不会满足于为父母提供琐碎的服务,与父母厮守在一块,而是全力以赴去塑造理想的工程。因为天下父母最良苦的用心就是希望孩子有大出息,而不是从孩子那里得到点滴的物质回报。如果我们去考查一番杰出人物,就一定会发现,在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亲人总是精神支柱。是的,理想的价值本身在奋斗中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但理想的价值往往是亲情赋予的,不一定理想就只是为父母,但亲情使理想的价值向崇高的方向发展。比如,亲人在自我理想的实现中最多只能得到一点物质的回报,而精神的幸福远远大于物质带来的幸福,理想的社会价值却是巨大的,有时是难以估量的。

亲情是奋斗的动力,但亲人不是理想的目标所指的对象,或者说,亲人只是理想的精神目标(让亲人自豪),并非理想的社会效益。如果仅仅为亲人做一件事让亲人高兴,那么这只是服务亲人,当然不是为理想而奋斗。理想从家庭开始而以社会为归宿,亲人作为人生发展的精神源头就表现在理想中。崇高的理想总是为了某群人的利益而设立,而为了这群人超越一己之私欲的源头正是亲情。自我只有从家庭被爱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才能产生自立意识,亲情才可能觉醒,服务亲人的愿望才能诞生,然后服务社会的理想才能诞生。最大的人生悲剧是什么呢?就是沉溺于自我欲望,在狭隘的私利中挣扎,从来不知道站到外面的世界来观察自我,也就不知道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在哪里,一辈子不觉悟,像牲口一样糊涂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人生发展的历程首先是超越自我而发现亲人(亲情觉醒),然后是超越家庭而发现社会(社会责任感的诞生),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

当阳光照亮新的一天,自我感觉生活格外美好,心底坚实地生长着理想的信念,想起亲人殷切的期望,自我又精神振奋地投入为理想的奋斗。我们不知道天底下还有没有比这更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实践作业:

把理想的奋斗与对父母的爱有机统一,记录爱的伟大力量。阅读《爱的教育》并写出评论。

作业举例:

在高二那年,胃癌夺走了我父亲的生命。在我的生命历程中,这是第一次最大的打击。悲痛的创口是一个大窟窿,鲜血如注,崭新的痛苦淹埋我。我麻木了,因为麻木是我承受悲痛唯一的方法。当我得到这噩耗时,头脑里突然一片空白,大概是昏厥了过去,但又立刻醒来,发现自己僵直地坐着。接下来,我本能而又顽强地用麻木抗拒悲痛,我回家,见到母亲,办丧事,完全是一个影子在移动,没有思想,没有感觉,只觉得昏天黑地,时间停止,一切如荒诞的噩梦。直到丧事完人们都走了,乘下空空的屋子,我才知道自己没了父亲,悲痛才汹涌卷来,泪水决开麻木的堤坝,痛快地奔泻。当我在悲痛之后发现母亲时,我陷入几乎绝望之中。在以往的日子里,我以为自己是很听话很懂事的孩子,但不幸才真的让我的爱觉醒,唤醒神圣的责任感。我爱父亲,但这爱只让我愧悔不已,因为我已经不能为父亲做任何一件事,而我上学所用的钱又使父亲失去就医的权利。只有母亲,还能给我弥补的机会,我将用整个生命去实践对她的爱和责任。母亲一下苍老了十年,额头刻上皱纹,眼睛灰暗,亲切的脸上显出怯弱绝望的表情。我陷入从未有过的矛盾中——是读下去还是退学?读,哪里来的书学费?不读,我去干什么?而且我不甘心。我得挑起这个残破的家,怎么能让母亲再来供养我读书?在心头,我下决心不再准备读书;但母亲责备了我,说这不仅不让她高兴,反而让她伤心。我从她的眼里看到坚毅的表情,她决定撑下去,不顾一切要让我考上大学。

我虽然回到学校,但并没有心安理得地读书,而是在痛苦中徘徊。直到老师对我进行了恳切的教诲,我才终于发奋读书,因为要改变我及母亲的命运,除了读书奋斗,还能有什么出路呢?从此,我的学习进入崭新的境界,无穷的力量鼓胀在胸中,我体验到与命运斗争的豪迈激情。

 

 

 

第十四章  自信的力量

 

 

 

天底下没有愚蠢的人,只有没有发现自我聪明的人——题记

教育目标:

塑造自信,用自信的力量开辟崭新的人生。

 

 

 

第一节  自信建立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是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内趋力。有两个概念都与自信是反义词,这就是“狂妄”和“自卑”。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人远多于自信者,这是一个缺乏自信的民族。狂妄与自卑只有一步之遥,狂妄者只要一受挫折,就转为自卑。狂妄看起来像自信,但与自信有两点根本的不同:一是自信是建立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而狂妄源于对自我全然不知;二是自信是稳固而坚定的,狂妄在本质上是对自卑的虚妄的抗争,是痴人说梦,也是不稳定的。人类童年由于狂妄而诞生了神话,虚构出无所不能的英雄和神;自我在童年时由于狂妄而好吹牛,把自己想象成英雄。两者比较,小孩的想象不及神话来得完整而有逻辑。成人的狂妄显得更加不可思议,仿佛是种精神病,表现为对自我实际能力浑然不觉,有种小孩子似的可笑愚昧。这种人往往是一种失败者,用狂妄建立可怜的又是虚妄的自尊,一旦在现实中受挫(受挫是必然的)便必然走向自卑。不过,自卑者更普遍,不觉醒的生命大部分都是自卑者,特别是像这种专制文化的环境,对个体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不觉醒的自我往往长期受着环境的支配而失去自我,沦入自卑的泥沼却又不自知。在应试教育的严酷统治下,学生很容易成为听话的学习的机器而丧失独立的思想,成绩好的由于人格的残缺,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迟钝的书呆子而变得自卑;成绩差的更因此把自我的一切优点都抹杀,成为自卑者。当一种命运过分强大时,自我就丧失反抗命运的勇气和主宰命运的理想,成为自卑者。又由于几千年的专制政治的统治,这个民族变得自卑软弱,总是逆来顺受。自卑者不是根据对自我的认识来作出自卑的选择,而是根据环境的力量来妄自菲薄。因此,自卑与狂妄一样都是盲目的对自我作出的判断,都源于对自我的不了解。对自我不了解是因为自我意识的不觉醒,没有自我尊严,任环境也任自我作践,任环境支配,背负命运的十字架来苟且偷生。

如果到学生中去调查一番,就一定会发现自信的学生真是太少了,有明确的自信意识,自觉地培养自信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成绩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准长期来深入师生的灵魂,只有少数成绩优异者还敢有点自信;另一方面自信教育还处于蒙昧之中,根本没有科学的价值体系来评价学生。如果再到社会中去调查一番,就一定会发现自信实在是稀罕的东西,只有几个创业者还有点自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安于命运的麻木者或自卑者。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命运和习惯制定的轨道上滑行,糊里糊涂地像虫子一样地浪费着生命,默默无闻地生,默默无闻地死,从来没有试图使生命精彩过一次,更没有让生命留下什么痕迹的理想。我们宁愿无缘无故地自暴自弃,也绝不努力与命运抗争来自信一回。

只有觉醒的生命才有自信心。觉醒的生命首先认识到自我的人格尊严的价值,“人”这个字眼儿实在是不平凡的,两脚立于天地之间,可谓“顶天立地”,地球上除了人所有的动物都是匍伏在地上行走,这是怎样高贵的智慧生物啊!这样的人当然不是物以类聚的牲口,而是具有高度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有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个性世界,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决不屈服于环境形形色色的压力,敢于反抗命运,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自我不再是在儒家文化的统治下驯化出来的“奴才”、“卑臣”、“走狗”、“窃”,而是有着同样的人格尊严,有着同样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着自由与自主的思想,有着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人的行为,有着适合于自我的不受任何环境势力支配的人生之路。到某一天,也许是不幸的命运使自我突然觉醒,发现这个自我生命的权利和价值时,自我就会毅然绝然走向反抗命运的光明的人生之路。自我从肺腑里感到自我价值的不容抹杀,自我尊严的不容凌辱,自我权利的不容剥夺,于是自信觉悟了。觉醒的生命第一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自信正是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正是建立在自我价值的觉悟之上。这种价值虽然不是实际做事的能力,而是人格价值,但是已经是真正的价值,是生命第一次找到的平衡点,激励着自我去训练行事的能力,排除奋斗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建立更牢固的自信。人格尊严的价值是自信力的最重要的源泉,丧失这种尊严,生命就彻底失去发展的动力。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无不是整个一生都在不断发掘这种尊严的力量,从而创造辉煌。孔子如是,正是对自我尊严的维护,他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自我价值;司马迁如是,正是人格尊严受到极大的创伤,他才发愤著书而写出光耀万代的《史记》。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人格尊严的内涵也就越是丰富,人格尊严也就越敏感,自信力就越强。

然而,如果自我耽于人格尊严的幻想中,不去行动,不去充实和发展自我,不去探索和培养创造能力,不去做出实际的业绩,那么所谓人格尊严就会堕落为虚荣心,自我就向狂妄的方向变化。只有勇敢地去实践,去建设自我,去创造新的人生,自信才能找到坚实的立足点。为此,首先,自我必须探索和研究自我的优点和缺点。

自信是建立在自我的优点上的。自我优点既指能力方面的,也指人格品质方面的,即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能力又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能力(常表现为成绩),还有实践能力,交往能力,行政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每个生命都在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突出发展潜力,只不过许多生命不知道这潜力而已。自我认识的使命就在于,通过不断的新的实践来探索和发现自我的能力潜力所在。能力的东西是必需实践才能锤炼出来,闭门思索是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能力潜力的。建设自信的过程就是不断尝试新的实践,不断开辟新的人生天地,不断在新的领域去探索,发现自我的能力优势。一旦发现自我的能力潜力方向并坚信这种潜力时,自信就确立起来。这里要强调的是学习成绩只是能力的一种表现,而且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联系也常常是消极的,学习能力在中国的考试中常常表现为记忆力和解题技巧,记忆力只在重复知识,反复的记忆训练只会遏制创新,而技巧的反复训练更是挤掉创新实践的空间。更严重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能培养创新精神,因为一切考试都是求同,绝不鼓励反而压制创新。如果真要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交往能力还更重要,而且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交往能力的标志就是能适应不同的社会成员,而应对不同的人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方法的探索本是创新实践。还有什么比高超的交往才能更缩短成功的旅程的呢?还有什么比创新才能更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呢?觉醒的自我只有一个使命——通过探索自我的能力方向,从而确立自信。

同样,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个性也是自我最重要的价值,蕴含着能力形成的心理潜力,而且道德本是高超的处世能力,个性本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最普遍的能力系统。如果说一般的能力指完成某种专业的心理素质,那么道德和个性就是指完成一切专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教书为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没有语言素养和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的。但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即使有专业才能也无法成为好的教师;同时如果没有个性的追求,也不可能成为有风格的优异的教师。一个坚强的人自觉到自己是坚强的,自信就油然而生;一个高尚的人自觉到自己是高尚的,自信也自然产生。自信本是个性的追求,是不屈从于环境努力掌握自我命运的追求。

真正的自信同样高度重视自我的缺点,只有勇敢地正视缺点并顽强地与缺点斗争,自信才最稳固。成就卓越的人们往往在自信中总是保留三分自卑,用三分自卑使自我对人生保持着一种警惕,使自我不至于骄傲和轻狂,激励自我与缺点斗争。自信虽然在事业方向的选择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智慧潜力,但不回避缺点,而是严格要求自己,把缺点改造为优点。只要不是先天的缺陷,通过训练总能得到改善。自信者正是对自我苛刻的要求,才把自我塑造得近乎完美而又强大,也才建立起坚定不移的自信。比如,胆怯寡言是自我的缺点,如果不打败这种性格,使自己变得勇敢善言,自信就一定抬不起头。自信的塑造过程就是不断与旧我斗争并超越旧我的过程。

认识自我的优点是树立自信,认识自我的缺点也是树立自信,然而自信不是停留于口头上的标签,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自信者总是自觉地做成功眼前的每一件小事,把自信化作行动的动力,用行动来体现自信的价值。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自信才能坚如磐石。生活是由一连串的琐事构成的,不论怎样伟大的事业都得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把今天的课上好,把今天的作业做好,把今天的班级事务做好,把今天的家务做好,把今天的同学关系处好,自信就成长起来。反之,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很马虎,让别人责备和看不起,自信也就无从产生。然后一定要把短期目标实现,比如学业上的成绩上升到班级多少名,自信就更坚定一些。要是整日整月整年混混噩噩,从来没有什么近期目标,更没有什么远大理想,自信又如何建立呢?

其次在人格的建造上必须高度独立,不受环境的支配,培养独立的思想,探索独立的理想,走独立的人生之路,追求强大的个性。只有追求这样的人生,自我才能充分发掘潜力,才能有所创造,自信才成为自我恒久不变的个性。当自我创造了别人不能创造的业绩时,自信心就成为生命的元素了。这是自信的最高境界,勿需意志和人格努力就坚定不移了,因为杰出的业绩为自我奠定了不平凡的社会地位。追求理想,培养创造才能,是建设自信的两大工程。只有追求独立的人生,才有远大的理想;只有追求独立的思想,才有创新才能。环境支配的人生,自我就成为环境的附庸,自信无从诞生;失去理想的追求,自我就成为习惯的奴隶,自信也无从诞生。

 

 

 

 

 

 

第二节  把理想变成信念

 

 

 

自信是推动自我去行动的内趋力,与勇敢一道开辟新的人生天地,把自我导领到光明的未来。在行动的过程中,自信又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利剑,与顽强一道使自我坚持到最后的成功。在现实中,多少人就因为缺乏自信心犹豫着不敢去行动,就因为缺乏自信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以致半途而废。多少生命就因为自卑而给浪费,多少天才就因为自卑而给埋没。不少蒙昧的学生在自卑和懦弱的趋使下荒废学业,然后又在命运的摆布中苟且度日,像牲畜一样糊里糊涂地过完一辈子。反之,历史上杰出的人们无不是凭借自信改变命运,开创人生的辉煌,他们以惊人的意志和顽强的个性创造生命的奇迹,迎得后人的景仰。如果理想是生命的使命,那么自信就是完成使命的推动力,理想与自信的结合是生命崛起的支点。

理想是自我从环境中挣脱出来的标志,是独立人生的标志,是改变命运的法宝;失去理想的生命是命运的奴隶,注定前景暗淡。自信是高扬理想风帆的动力,自信把理想变成信念。理想只有成为信念,才能鼓舞自我为之奋斗终生。理想改变命运的力量要发挥到极至也只有把理想变成信念。坚定不移地相信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不论遭遇怎样的不幸和失败,自我都将执著地追求理想,用全部的精力和智慧登上理想的高峰。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完成某件事的,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也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拥有信念的生命才是强大而又幸福的,因为信念既确立了生命的方向,又给生命以情感的寄托。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所有生命的奇迹无不是靠信念的力量创造的。不少人在年轻的时代都追求过理想,后来因为职业家庭等琐碎事务放弃追求,不就是因为理想没有成为信念的缘故么?信念的价值体现在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是坚持下去的意志源泉。不论要做一件什么事,特别是要做一件大事,困难和挫折是必然要来的,信念不论怎样坚定也不能改变这种必然性,信念的意义在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力。

理想的信念使生命的使命变得单纯而执着,使自我超越所有世俗诱惑和日常琐碎,永远站在理想的境界来观察和思索现实自我,来安排自我的日常工作。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追求理想的信念,凡是有损这一意义的一切我都乐于牺牲,无论环境和命运给我施加什么压力甚至迫害,我都决不动摇。这样的生命注定走向辉煌。那些把理想拿来装潢自己的浅薄者,从来就没有真诚地相信过理想能实现,沉湎于现实的琐碎中轻易抛弃理想。而那些让生命留下永久痕迹的伟人无一不是执着于理想的信念,淡泊名利,心无旁骛,用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来浇灌理想之花。理想的信念使自我超越现实琐碎把生命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进而使自我无往而不胜。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信念的力量,我们有必要举个性理想、道德理想、学业理想和事业理想分别阐述。个性的追求首先是独立思想的追求。人的伟大就表现在每个个体既是社会(集体)的,又是独立的,即属于自我的,不像动物只是群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都可按自己的理想来安排人生,从而创造完全不同的价值。只要自我坚信完全可能拥有独立的思想,那么你就一定能创造出独立的思想,今天不能,明天一定能。于是,自我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追求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世界,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决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思想,坚决拒绝模仿别人。于是自我就会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许多东西,这些发现就是伟大的思想,就是创新的典范,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和能力基础。比如,在课堂上作业中尝试用自己的头脑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敢于同不正确的师生习惯作斗争,提出自己的思想。即使遭来习惯的卫道者们的攻击,也决不妥协,坚持用理性而不是用盲从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真正升华为人生实践。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死知识的接受,更是思想诞生的源泉。独立思想的诞生就彻底改变旧我的形象,自我不再是教师的盲从者,更不是风气的盲从者,就从环境的支配中挣脱出来,走向叛逆的个性。人生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不能超越环境的限制。我们从小听大人的,然后听老师的,然后听社会的,于是丢失自我,完全失去独立的思想。我们行为的动机只从环境中来,如果环境不告诉我,那么我就去请教,自我的全部聪明才智和人格尊严都被环境抹杀。这种环境的奴隶根本没有个性意识,也就不可能有个性追求,脑袋是长来配相的,自我是个空壳,还有比这更大的人生悲剧么?

从独立的思想开始,自我就要进一步追求勇敢叛逆刚强正直等优秀个性。只要坚信叛逆的价值就一定能炼就理性的叛逆,走反抗命运的光明之路。叛逆的价值是在认识到顺从的奴性后发现的,顺从就是任环境摆布,就是丢失自我而堕落为奴才;叛逆就是坚决与命运斗争走独立的人生之路。把叛逆作为理想的信念,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自己的头脑来判断事物的习惯,决不苟同任何人,用这样的信念来支配行动:人们都在做的不一定就正确,人们都不屑于做的不一定就不正确。我所以要叛逆,是因为坚信唯其叛逆才能发掘生命的潜力,只要顺从就埋没自我,而不是用叛逆来引人注目。当然,叛逆的行为是需要特别谨慎的,叛逆的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独立的人生,而不是像唐吉诃德那样去与风车一样强大的环境斗争。坚信叛逆的价值,把叛逆变成个性追求的信念,勇敢地去实践,去奋斗,叛逆就一定会铸就崭新的自我,开辟崭新的人生。

把刚强升华为信念,自我就一定能拥有刚强的个性。如果认识到环境的巨大力量,发现只有怯懦地顺应环境才能讨得生存的机会,那么刚强就永远与己无缘,自己也只能在命运的牢牢撑控中苟且度日,没有翻身的希望。只要相信自我可以拥有刚强,自我就一定能成为刚强者,因为这信念就是推动自我去实践刚强的动力。把惧怕的事勇敢地拿来实践,并坚持下去,就可以体验刚强的魅力。如果生活的某些领域在招引我,而我还从来没有涉足过,那么举步踏进这些领域,因为你坚信自己能成为刚强的人。只要进入这些未知的领域,你就拥有刚强。对自己说,怯懦不是我的专利,刚强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然后,不断去开辟新的生活,把刚强的信念化作强大的力量去和旧我战斗,自我就是最刚强的人了。

再说道德理想。只要坚信道德既是处世的高超技艺又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把道德理想化为信念,自我就一定能成为拥有道德的人。道德不就是施人以恩惠吗?这自然不是难事。然而要凭借道德的魅力迎得每一个人的支持却不是易事,这需要我们用智慧把真诚播撒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树立威信,去建造和谐的人际环境。除了智慧,还得勇敢坚强反抗等个性的支柱,自我才能培养道德的能力。这就需要把道德理想化作信念,用信念的力量来鼓励自我去行动。只要坚信道德的价值也就坚信自我能拥有道德,在实践中,自我就会把每个人作为训练道德能力的对象,特别是有隔阂的人,因为征服一个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会更有价值。自我拥有道德信念,就一定会抓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不失时机地关心别人,自觉地塑造乐于助人的良好形象。如果在实践中受挫,自我就会坚信道德既然于人有益并坚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让人得益,就自然会战胜挫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未来适应社会,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人生实践吗?社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围绕在自我周围的一群人,只要我们能迎得这群人的支持,我们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为自己的事业创造最好的环境。同时,这种道德实践还锻造勇敢坚强反抗等优秀性格。所以一个拥有道德的人既是高尚的又是强大的,对未来发展有着重大深刻的影响。

再说学业理想。如果观察一下应试教育的现状,就会发现,自觉地利用理想的力量来奋斗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还实在太少。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自觉地把理想化作信念,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取得学业上辉煌的成功。不少学生没有理想,更没有理想的信念,而是为了家庭或教师被动学习,由于听话而被动刻苦学习,所以学得很累而成绩又总是不满意。这些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要是换种心态来学习,成绩会怎样呢?如果自我坚信学习是为了改变自我的命运,坚信我的学习目标一定会实现,并自觉把这信念化作无往而不胜的气概,那么学业成绩就一定会提高。相信目标,就一定会实现目标,就这么回事!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就是通过信念来体现的,人生只有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能做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才能有所作为;失去这一信念,人生就一定平庸。

最后说事业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终极使命,是生命试图留下痕迹的崇高追求。如果通过漫长不懈的探索生命有幸确立了事业理想,那么就把理想化作信念吧!这信念一定会改变人生,创造卓越。自我必须相信自己的天赋是用来完成这事业的,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必须完成。这事业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既坚信事业的价值,更坚信事业一定能成功。只有这样,自我才能超越日常琐碎,全力以赴,把生命的精彩挥洒得格外灿烂。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执着理想的人实在太少,满足于稳定的工资收入的实在太多,津津于卑琐的利益的实在太多,追求着虚名浮利的实在太多,总之是平庸之辈太多。在市场的社会,坚定不移地要建立自己的企业的太少,坚守住一方技术科学的太少,执着地要造福一方的公务员太少,献生艺术的太少……一个民族如果具有民族责任感的太少,拥有自己事业的太少,就会使整个民族变得萎靡不振,不论它有多少公民。如果自我不甘平庸执意要发掘生命的价值,那么还有什么比事业理想的信念更重大的呢?胸怀理想的信念,自我就拥有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就明白“豪迈”这个概念。

实践作业:

把理想升华为信念,并体验信念的伟大力量,记录体验过程的点滴。

 

 

 

第三节  不断开辟新的人生

 

 

 

自信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塑造,耽于幻想而没有行动能力的人就没有坚定的自信,守住一种习惯不去开拓的也不能建立稳固的自信。不少人几十年如一日一辈子重复着相同的事,今天一定知道明天会是怎样,未来完全没有神秘感和吸引力,生活如一潭死水,生命平淡无奇,人生味同嚼蜡。这样的日子不需要什么自信,甚至不需要心灵,完全是行尸走肉,当然也就没有自信,而且连没有自信也不知道。自信是面临不可知的挑战时才需要,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需要。习惯是最不需要自信力的,也是最懒惰的行动,对人生发展构成极大的障碍,不扫除习惯势力,自我就只能囿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而没有什么作为。纵然是好习惯也需要突破,因为好习惯同样甚至更加阻碍自我从事新的实践,开辟新的人生。勤奋读书自然是好习惯,但完全可能阻碍自我去参与其他人生实践,特别是限制自我精神的成长,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书呆子。农民的勤劳是好习惯,但容易养成脑子的懒惰,阻碍他们去尝试新的实践。自信的人生是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新的人生天地,在创新中建立最稳固的自信。重复自己的劳动不需要自信,重复别人的劳动建立不了自信,只有在不断的进取中方能树立自信,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方能稳定自信。

在自我探索的人生早年,还有什么比自信和勇敢更重要的个性品质呢?只有这两种品质能推动自我去探索和尝试新的人生实践。人生实践越丰富,自我的能力就越全面,而发现天赋的可能越大,也才能发现并树立科学的事业理想。如果把自我局限于狭隘的空间和习惯中,思想就渐渐走向保守,头脑就日益懒惰,自我的才能就很缺乏,自我的天才就给埋没,最后浪费整个生命。现实中,多少天才就因为没有自信力,不能勇敢地开辟新的人生而被埋没。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的天才们无一不是在自信的鼓舞下,勇敢地不断地尝试新的实践,追求新的生活,在不断变换的遭遇的刺激下激发出天才,创造令万代瞩目的成就。天下没有愚蠢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天才。既然命运放错天才的位置,自我就应该勇敢地反抗命运,不断探索自我的位置,开创新的人生,最后找准位置。

首先自我必须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应试教育只有一个不良目的,就是把自我投进题海淹死。如果不认识到这个险恶用心,反而对应试教育惟命是从,那么自我就一定给题海淹死。冲破束缚最明智的做法是既积极地适应这种教育,更要尝试各种人生实践,训练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努力发现自我的潜力方向。因为一种不论怎样陈腐的考试制度都实现着一个可怕的功能——选拔人才,不接受这种教育就意味着失去进入高一级学校求学的权利,这是相当残酷的。另一方面,决不能把应试教育看作自我的发展之路,自我的发展必须尝试各种实践,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探索自我发展的方向。成绩不论怎样优秀也不是自我创造的事业成果,也不能标志自我潜力的方向何在,说明白点成绩只能是进入某大学的门票,是用过高的代价换来的一个符号。而现实中,所有的学生都给应试教育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真正能超越出来的实在是太少。成绩优秀的想更优秀以至立志上清华北大,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其中,把成绩看作人生唯一有价值的追求,从而失去人生事业和人格方面的理想和追求,在应试教育中丢失自我,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知道自我到底适合于干什么,有什么天才。不仅如此,成绩几乎成为这个民族的文化,深入到社会的血液中,从老百姓到做官的,从平民到富人,从风俗到媒体,无一不是在有意无意地宣扬唯分数论,说到国外的素质教育,就肤浅地看作这是虚的甚至是假的,只有分数才是红红的真才实学。中外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探索自我的潜力,然后确立科学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而那些把成绩当作唯一追求的学生注定平庸,不论曾经在学业上多么辉煌都将“泯然众人矣”。只有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才为人生实践打开大门,否则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然后自我就要高度自觉地探索和尝试各方面的实践,从人生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些实践。自信力既表现为开辟人生新领域的勇气,又表现为实践过程中坚持下去的意志力,还表现为对实践成果及实践中创新的信念,坚信自我能成功。从内容上分类,学生时代的实践活动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中的实践,即把学习升华为人生实践,特别是升华为创新实践。学习是在短时间内接受人类长期发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这些知识本身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用这些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说,学是为了用,用不只是为考试而用,更重要的是为实践而用。学习要升华为创新实践,就必须挣脱考试的束缚,即学习是为了探索和发现自我智慧潜力,是认识自我的重要实践。这样的学习就是培养独立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是把知识当作创新实践的材料,是认识自我的手段,而不是以知识本身为目的。我们要从两大方面来探索实践:一是寻根究底法,二是运用法。寻根究底法是把知识当作活的东西,凭借独立的头脑来审视知识,探索知识的根源,发现独立的思想。人文类教材上的知识带有极强的教育色彩,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答案具有唯一性,自我就应该努力探索知识的源头,勇敢创新,补充或纠正教材上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把接受僵死的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就会有强烈的兴趣,为自我思想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比如历史语文艺术等学科,就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资源,如果把教材当作纯粹的知识来传授,以学生记住知识为目的,那么必然把学生引向死胡同,造出呆子和奴才。语文是相当重要的人文学科,目的在于培养独立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及强大的个性,本身的知识并没有多大价值,而且也不成型,其中的文学作品完全是为探索自我提供生动的材料,压根不是让多余的教师来帮助学生阅读,来给学生大讲特讲,教师不过是为探索自我提供学习的方法指导。一篇优秀的作品甚至是思想的宝库,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就必须在这里勇敢地展示自我个性魅力,而不是听取教师的琐碎的分析。历史也同样如此,客观的历史是由事件构成的,其中到底暗示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经验,必须由学生来探索和发现。本来这样的学科知识与探索自我就应该融为一体,而且这样考才是选拔真正的人才,但我们的考试却陈腐得很,不是鼓励个性和创新,而是鼓励死记硬背和奴性,这样的教育制度自然不能希望它培养什么人才。

“运用法”是把知识拿到实际生活中来检验,或者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试教育就是为应试而教育,所学的知识及考试都远离实际人生,所以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毫不相干。这里的远离人生不是说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没有关系,而是说由于考试的影响学生根本不能对知识产生兴趣,从来没有自觉地在生活中去用这些知识。“运用法”是指把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使知识成为唤醒经验并重新认识经验的手段,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比如语文教材里的情感作为知识,只有唤醒读者沉睡的情绪经验,使两者融于一体,学生才真正对作品产生兴趣,而且这种情感知识自然成为指导自我懂得生活的方法。换个角度看,这样的知识是经过学生主观经验解释后的知识,才升华为学生自己的经验,融进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变得聪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对科学知识也需要升华为人生实践,探索自我在科学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确立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

这两种方法就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一切为考试的僵死的学习,把知识学习与人生实践统一,为学生探索和认识自我才能潜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探索和发现自我潜力,失去这种价值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的最终成果就是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孩子从学校走出时,对自我的发展方向很明确,不仅了解智慧潜力,而且了解个性潜力和道德潜力,确立人生的理想体系。当自我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拥有独立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强大的个性,自信心也就雄据心头。

第二,交往实践。当自我在交往中体验到美好的情感带来的快乐,当自我不仅拥有许多朋友而且在朋友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时,自信在心灵中就生长得枝繁叶茂。处世的才能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我事业最重要的基础,对自我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人不是被社会抛弃的零余人,就是伟人。伟人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成为的,零余人却是不少。那些在学业里关得笨嘴拙舌的书呆子,拿不出手,见不得世面,眼光躲闪,举动慌乱,即使成绩很优秀,一旦进入社会恐怕也难以自信起来。正是这种处世的自卑感,学业上的自信心很快消失,处处碰壁,总是被命运抛弃。我们的整个教育都对这一点蒙昧无知,而我们的社会又以处世能力来安排命运。工作才能是次要的,能说会道是首要的。交往实践不仅关系到未来的生存处境,而且直接关系到自我心情和个性的锤炼。交际是创新自由的天地,如何从情感上征服人是值得自我去探索一辈子的课题,如何化敌为友蕴藏着人生重大的智慧。交往是塑造自信乐观不可缺少的战场,不能自觉地培养交往的能力就是蒙昧人生。

第三,行政实践。这是自信开辟的新天地,登上干部的舞台,就为自我找到崭新的人生实践,超越平庸,从接受他人的影响发展到影响他人。班级干部虽然只是虚拟的角色,但作为杰出者所需要的一切活动能力,都可以训练得到。独立思想的影响力,情感的影响力,个性的影响力,创造才能的影响力,组织才能的影响力,口才的影响力等,都能从干部的舞台上练就出来。在班级能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学生,一定能拥有不平凡的自信力,未来一定能在社会产生强大的影响,成就杰出人生。从一个班级活动的创意开始,到活动的筹划,到活动前的动员,到活动的组织领导,最后到活动的总结,无一不是创新的典范,个性砥砺的最佳方式,培养民族责任感的阵地。可以说,行政能力是未来工作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才干,因为日常工作就是这样构成的,而班级中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工作的成果。作为学生,还有比行政实践更重大的人生实践吗?

第四,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这两种实践着重探索自我未来是否有创造潜力,科学和艺术是集中体现人类最高的创造才能,学生时代不进行这种实践,就发现不了创造的天赋。这种才能的发现是人生的大幸,奠定自信不可动摇的根基。两种实践与学科知识本来是有联系的,只要突破应试教育的严酷统治,就能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中培养科学的兴趣,进而发现科学的天赋,也能在语文艺术等学科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发现艺术天赋。如果教育是以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的,那么这两种实践就应与教学有机结合,成为教学最重大的使命,开启学生创造大门。可以说,在考试指挥的现实教育中,这种思想还处于蒙昧状态。课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文娱活动、美术活动、文学社团、广告设计、装潢设计等,都是探索自我创造潜力的有益尝试。

最后,社会实践,包括生存实践。社会是学生的归宿,要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好的捷径是社会实践,只有社会实践才能触动灵魂,炼就刚强勇敢反抗等优秀个性。社会是市场,市场是残酷的,残酷的市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到社会的战场角逐,自我就切实地感到自己的强大,自信就坚如磐石。

总之,这些学生时代不可缺少的人生实践既需要自信力的推动,又培养自信力,对自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对自我未来的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实践作业:

开辟一种新的实践,超越自我,并记录这种感受。

作业举例:

组织同学参观监狱,是高中时我的得意之笔。老师准备请监狱中队长讲一次法制课,我否定老师提的方案。每个服刑人员就是最生动的法制课,何不用他们为教材呢?用谁?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我思考的是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与我们的实际最接近。突然眼前一亮,网吧!有多少同学追逐时髦误入网吧深处,荒废学业,让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又出手无策。但我怀疑是否有这等罪犯。与监狱联系,还真有这样的案件。

接下来就是动员和拟订计划。我已经能演好两种角色——同学和干部。在同学中,我是一名有亲合力的学生,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讲台上我是一位有威信的干部,果敢严肃,有号召力。当我走上讲台,下面会很快安静并听我的。“监狱,高墙里完全陌生神秘的世界,这里的人被削了发编上号码,失去自由,没有人格。但他们也是人,当不能成为人时他们的感受如何呢?——迷恋网吧,抛弃学业,怎么就一定要犯罪呢?我们有的同学沉迷网吧,不思学习,不听教育,你们去瞧瞧,看你们的网友是怎样走上犯罪之路的。网络,现代社会信息的窗口,追求事业强有力的手段,殊不知成为我们堕落的工具。……”我的带着沉痛的动员产生很好的反应,激起同学们参观的热情。

    带着由我自己写的学校的介绍信,跑监狱和公交公司,一个女孩子家,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虽带着一名班委成员,但他不过是来衬托我的,一切由我操办。大队长是位年轻平易的领导,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更没有警官的威严,我们的谈话是愉快的。与两家公交公司杀价毫不留情,节约的可是我们的班费呀!我以自己能独当一面而自豪,感觉到拥有面对社会的力量和自信。

    这位犯抢劫罪的少年大学生表现得特别好,成功地用了悬念法和对比法,声泪俱下痛述堕落的过程,中学跳过两级成为最优秀的少年大学生,误入网吧,学业荒废,坠入网恋不能自拔。我们始终认为,这只是道德的堕落,与犯罪还有遥远的距离,没想到当一个人道德堕落后,离犯罪只有一步之遥。在网恋绝望时,他抢劫了网恋情人,完全没有抢劫的动机,不过想报复而已,但是他犯罪了,被判十五年。这结局是那么让人深思。

    所以接下来我主持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家探索他犯罪的根源,反省警示自我。内向软弱的性格,少年大学生的骄傲自满,但前后对比发现最深刻的原因还是理想和追求的失去。没有理想就给堕落以空间,没有意志和免疫力就给堕落打开大门,不良爱好给堕落肥沃的土壤。生命的早年没有理想和追求,人生是多么大的失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