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晾衣架装修效果图:揭秘我国第一枚导弹研制始末 东风二号导弹首次试验坠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04:39

泱泱大国的军火库,究竟有哪些镇国的利器?高精尖的三军武器,又是如何被锻造出炉?展现中国高技术武器的发展历程,揭秘撒手锏武器的惊人性能,讲述跌宕曲折的研发故事
1950年9月,新中国成立一年之际,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新中国在学会制造卡车和拖拉机之前学会了制造坦克,这将是一个世界的悲剧。”
可是,就在华莱士写这封信之前,美国的第七舰队已经进驻台湾海峡,美国的飞机已经多次侵入中国领空,美军的炸弹已经扔到了鸭绿江边。他们甚至扬言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1950年,毛泽东主席一连三次观看兵器展览,后来又视察了组建不久的人民海军。他说:“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军工生产。”
而此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吸引了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了层层阻力回到了祖国。他们的归来让新中国的将军们看到了希望。
“两弹”艰难攻关
钱学森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采访于1997年):陈赓大将就跟我谈谈他说,谈着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矮一截!
钱学森的话坚定了中央发展导弹的决心。在周总理安排下,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新中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他提出的建立导弹研究机构的建议立即得到批准。恰好在回国一周年的这天,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一位不穿军装、不授军衔的高级将领。
1957年,聂荣臻在苏联签署了《国防新技术援助协定》。从此,我国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原子弹的理论研究是在北京西北的一栋房子里起步的。最早到来的是留美博士邓稼先。有一天,钱三强把邓稼先找去,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邓稼先马上就明白,大炮仗就是原子弹。当时,邓稼先手下只有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胡思得 (时任核武器研究所研究人员):邓稼先给我们正式开会,跟我们讲我们是干什么的,要搞核武器要搞原子弹。当时很兴奋,国家对我们这么信任,我们这些大学生一出来就叫我们搞原子弹。
就在原子弹理论研究艰难攻关的同时,原子弹的外场爆轰试验也在悄然进行。在长城脚下的工程兵试验场,科技人员在老式的木桶和廉价的硬纸模里铸成了用于试验的炸药元件。
刘文翰 (时为核武器研究所研究人员):我们一开始接触雷管的时候非常怕。插雷管的时候还好一些,把雷管插下去。如果按下去,炮没响,那对不起,谁插的雷管谁去拔去,去拔雷管,这个就更害怕了。因为雷管经过一次冲击,你再拔,弄不好就要响了。
这时候,试验人员只能一只手按着地放掉静电,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拔掉雷管。试验在摸索中一点点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