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吉太组合最新歌曲:“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05:28

苏州名门望族张家四姐妹,祖籍安徽合肥,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安徽合肥人,淮军二号人物,洋务派,《清史稿》有其传,曾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等。祖父张云端,曾任前清四川川东道台。父亲张冀牖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深受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之影响,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1917年举家迁居苏州寿宁弄,后买屋定居九如巷。张冀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


  乐益女中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是新式学校,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名额资助贫寒子弟。学生都剪短发,还开运动会,演话剧,像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还用英文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学进取精神的进步人士任教。苏州的中共第一个支部就诞生在乐益女中。张家共有子女10人,前四个是女儿,后六个是儿子。张家四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个个身手不凡,叶圣陶说过:“苏州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书香门弟渊源

  家风和煦教养深

  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这四个女儿深受父亲的钟爱,所起的名字均无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有人为此撰文说:张家四个女儿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寓长大后却离家。张允和则认为:之所以这样取名,是“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张家迁居苏州后,父亲张冀牖曾请了三位老师在寓课读,其中有位男教师是从老家安徽定远请来的王梦楼,专教小学的国文、历史、地理等;另两位老师教算术、自然、音乐、体操、舞蹈等课。小学课程学完后,张冀牖又送女儿元和、允和、兆和一起插班进了苏州女子职业中学读书。苏女职中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了刺绣、制作石膏像等课程。不久,元和四姐妹先后进了父亲创办的苏州乐益女中学习。后来张家四姐妹又都是第一批中国公学预科女生。

  父亲张冀牖一生喜爱购买书籍报刊,家里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对父亲的藏书,张家姐妹兄弟可以任意翻阅的,从不加以干涉限制。元和曾回忆说:“当年苏州富绅不少,但像父亲这样富在藏书的实在不多”。允和激动地说过:“书籍给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乐趣”。当年张冀牖经常给儿女们讲故事,故事不但讲得有趣,而且极有文采。他曾讲过汉代学者郑玄的故事:郑玄家里尽是诗书婢。有一天,一个丫头跪在院子里,另一个丫头看见问道:胡为乎泥中?跪着的丫头答道:“薄言往愬(诉苦),逢彼之怒”。这两个丫头开玩笑都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于倡导家风的作用。

  钟情昆曲艺术

  悠悠韵律伴终生

  张家祖辈喜爱昆曲,张冀牖年轻时开始研究昆曲的曲谱。1921年前,苏州尚未成立昆曲传习所。他常带着女儿去观看苏州的昆曲票友演出,并随身带着曲谱。他还聘请昆班名旦尤彩云等当家庭曲师,教子女拍曲。充和回忆幼年家里曾请一位老先生抄写过100折曲子呢!充和在15岁就开始随笛师度曲,早年还参加过苏州幔亭女子曲社活动。四个女儿毕生都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虽说她们仅是昆曲票友,但昆曲艺术水平不俗,被人们称尊为“张氏四兰”。为此张家四姐妹的昆曲艺术造诣较深。大姐元和的婚姻就是由昆曲艺术撮合的,她勇于决裂传统观念,下嫁昆曲著名小生顾传玠,并一生在海内外研究、教授、演出昆曲。半个多世纪以来她虽身处异乡,仍忘不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在国外创办曲社,致力于弘扬昆曲,并常与曲友一起登台义演,他们的曲社经常受到美国各大学的邀请,深受欢迎。 昆曲的故乡苏州将成立中国昆曲博物馆,张元和馈赠了笔签名赠送的昆曲身段谱的珍贵资料。(张元和饰演昆剧《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身段影集;封面印有张元和女士年轻时清秀美丽的倩影,内有张元和演示杜丽娘《游园》身段摄影)。

  允和在1956年回到北京后,与俞平伯一起成立了昆曲研习社。该社由文化部领导,逐步发展70多人。俞平伯任社长,允和任联络组长。1985年纪念汤显祖诞辰435周年北京演出专场,年近80的大姐元和演柳梦梅,允和出演杜丽娘,俞平伯评论她们所演的《惊梦》剧照,是“最蕴藉的一张”。2001年8月,允和病逝前一年还在构思筹组世界昆曲联谊会。四妹充和移居美国50多年,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港台地区等23所大学与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中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她在美国收了一批研究昆曲艺术的博士生,并呕心沥血编著了《昆曲日记》一书。2004年秋她回国时,向苏州昆曲博物馆捐献了一件昆曲演出服斗蓬,提供了昆曲抄本、曲谱。

  儿女婚事自主

  美满婚姻伴终身

  张冀牖的儿女教育观念开明,亦让她们自由发展。充和回忆道:“儿女婚姻恋爱,父亲从不干涉,不过问,你告诉他,他笑嘻嘻地接受,绝不会去查问对方的如何如何。更不要说门户了。”有一邻居曾遣媒人向张冀牖提亲,求张元和,张冀牖哈哈一笑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所以,连张家的奶妈都说:“张家儿女婚姻让他们'自己’去'由’,或是自己'由’来的。”大姐张元和,嫁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嫁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前面三个姐妹,嫁的都是当时社会名流。大姐张元和一生深爱顾传玠,但她也难免有所憾,在1967年顾传玠死后,元和再复出登台,演《长生殿·埋玉》,她说:“原来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啊。” 张元和在96岁(2003年9月)病逝于美国康州家里。张允和和周有光情深意笃,走过幸福而漫长的人生。晚年两人补拍的婚纱照上,93岁的周有光题“人得多情人不老”,89岁的张允和题“多情到老情更好”。1999年她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一时甚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她还常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语言俏皮,举止又有戏剧味,观众都说她是个“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还有光!”2002年8月,张允和走完了她的美丽人生,享年93岁。临终之际,老伴周有光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紧紧握着她的手。

  张兆和,因为与沈从文的结合,名声最响。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程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多少有点被动的意味,可以说是半字情书创造的爱情奇迹。沈从文一生分裂成两半,1949年以前是文学家,以后是文物专家,张兆和是支撑沈从文精神世界的力量。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与沈从文几十年同甘共苦,经历了重压与磨难。2003年2月,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日刚过去不久,张兆和就去世了,享年93岁。小妹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才华最突出,最具艺术气质,有人认为,张充和用诗词、书法、绘画、昆曲和旗袍抒写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张充和嫁给了曾在北大教授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学的美籍德人傅汉思。傅汉思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1949年1月,张充和与傅汉思双双赴美定居,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2004年10月与苏州曲社的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大家闺秀的张充和,本色是诗人,她的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充和亦是年逾九旬去世的。

  郁乃尧 张毕荣

苏迷附识:馆友艺云阁指出:此文最后一句有误,张充和于2015年6月17日去世